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生活腔調 3年前 (2022) 虛像
33 0 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故事FM (ID:story_fm),講述者:劉濤、百合,制作人、文字整理:也卜,題圖來自:講述者

1956 年 10 月 4 日下午,天氣正好,下了一點小雨,一艘輪船從澳門緩緩抵達香港。

船上走下一位三十出頭的上海女子,她穿著深色的舊式衣裙,臉色十分凝重。

她帶著一個小小的皮箱,左顧右盼。很快,和來接她的人一起,消失在繁華的香港街頭。

她是一個毫不起眼的女人,她不存在在任何歷史的記錄里,你永遠不會知道她是誰。

但她喜歡寫信,在往后的 20 年里,她把自己平凡而珍貴的個人世界,作為母親的焦慮,作為外鄉人的痛苦,通通寫進了書信里,寄給了遠在上海的妹妹。

富有戲劇性的是,40 年后,她的書信不知如何流入上海的舊書市,又因緣際會落入一位收藏家手里。關于她的人生的記錄,由此展開。

這是一個關于尋找的故事,也是一個用書寫對抗遺忘的故事。

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就是這個叫“素錦”的女人。

1. 舊書攤里 457 封家信

一切都要從一位叫劉濤的山西收藏家說起。

2013 年,本職做戲曲工作的劉濤去上海參加一個培訓班。他一直有一個愛好,喜歡收集普通人的書信、賬本這類“故紙”。

當時上海非常著名的文廟舊書市還沒有撤銷,于是一個周末,劉濤說去看看。

劉濤:進了文廟大門以后,整個舊書市場像一個“口”字,圍了一圈。我注意到,在“口”字的外頭,臺階上有那么一家。我過去看了一眼,發現一套特別厚,整整 8 大本書信,全部按時間順序裝訂好了。

我一看就知道這是我要收集的東西。

當時攤主說要 1500,最后我還價到 900。攤主是個先生,他給家里打了電話,溝通了一下,最后才同意賣給我。

拿回去以后,我開始仔細研究,這些信從哪里來,寫給誰的。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按年代精心裝訂的信冊/ 圖:劉濤

這 8 大本信件按年份整理好,每一本都用牛皮紙或掛歷紙包了一個封面。根據里面偶爾夾著的幾個信封,劉濤判斷,第一,這是一套往返于上海和香港的家信;第二,寄信人是一位女士,收信人是她生活在上海的妹妹,還有三個兒女。

這位女士的名字,就叫素錦。

劉濤:看的時候非常激動,因為她每一封信寫得都很長,而且字跡娟秀,規規整整的。我一邊翻,一邊開始在電腦上錄入,引起了很多同學的圍觀,說,“你又收下寶貝了!”

最精彩的地方在于,這疊書信的第一冊的第一頁,有半封信,沒有開頭沒有結尾,恰恰就是這半封信,向我們展示了素錦的前半生,和一些重要的人物關系。

它就像是一部長篇小說的楔子,一出人生大戲的序幕一樣。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半封救濟信節選

劉濤:這半封信看起來像是寫給政府的救濟信,素錦最后在信里寫到,希望政府能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讓她可以湊錢去香港解決子女的生活問題。

2 年以后,她終于湊到錢去到了香港,并在那兒開始生活,給上海的妹妹和子女寫信。

這套書信還有一個非常大的特點,就是素錦的妹妹素美,她非常有心把自己寫給姐姐的信都留了底稿。她們姐妹倆的書信,包含了從 1956 年 10 月到 1976 年 12 月間,一共 457 封往來信件,總字數接近 60 萬。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半封救濟信原件/圖:劉濤

2. 商人和舞女

我相信你對素錦一定有好多的疑問,比如:她是怎么當上舞女的?她為什么去了香港 20 年沒有回來,她為什么沒有帶孩子一起去?在香港的 20 年,她過得到底怎么樣?

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要請教一個人。作家百合。

她是劉濤老師的朋友,也是她整理了這龐雜的 60 萬字書信,從里面牽出了一根線,跟著這根線,我們能從幽暗的歷史迷霧里,看見素錦。

百合:2020 年的時候,我無意間接觸到了素錦的這批信件,非常喜歡。我還有一個身份是編劇,如果讓我用一句話總結素錦的故事,它是:一個“上岸”的上海舞女,做了商人的外室,生下了三個孩子被拋棄,最后又到香港尋夫的這么一個故事。

素錦出生于 1924 年。信中沒有太多關于她出身的細節,但從她良好的文筆和見識中,大概可以知道,她至少是無憂無慮地長大,并且受到過相當良好的教育。

但十幾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她有一個妹妹,兩個弟弟,最小的弟弟(幼齡)當時才剛出生幾個月。母親性格又軟弱,所以當時全家人的生計都扛在她一個人的肩上。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73 年 1 月 27 日素錦書信節選

百合:這和當時上海的風氣有關,有點“笑貧不笑娼”。素錦在信里說,她去一個黃包車家看到吃得很好,一打聽這家女兒在做舞女,就“下?!绷恕?/p>

按照素錦個人的條件,其實找個普通人家結婚應該很輕松。但素錦堅持,要嫁的人一定要負擔全家人的生活,她才愿意。她自己也明白這樣的要求,想找良配簡直比登天還難。就像她在信中說的,“即使肯的,也是條件苛刻,不是年紀老的像祖父,就是像爺?!?/p>

然后她在歡樂場上,認識了比她大 13 歲的商人章文俊。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寄往上海的信封(部分)/圖:劉濤

百合:章文俊是有老婆的,但民國那時候承認這種婚姻關系,所以素錦成了他的外室,并且很快有了 3 個孩子。

1949 年解放以后,政治經濟環境變化,章文俊在 1950年帶著老婆孩子去了香港。他走的時候居然沒有和素錦說。本來答應寄生活費,后來也慢慢不寄了。

章去香港以后,素錦想過很多辦法掙錢,比如給別人當育兒嫂,在弄堂里教書等等辦法貼補家用。

但經過自己和孩子接二連三的生病,再加上她聽說章文俊在香港又添了一房太太,她覺得這種脆弱的依附關系,眼看就要消失了。

素錦在香港有個親戚,她喊“小娘娘”,也就是小姑姑。她告訴素錦,章文俊可能馬上要去美國,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素錦很害怕,于是手忙腳亂地登上了去香港的船,想找這個人要個說法。

她走的時候太匆忙了, 最小的女兒還留在鄉下,大女兒和二兒子托付給鄰居照顧。素錦以為只要見到這個人,要到錢,就能馬上回來。

沒想到出了一系列意外,她在香港滯留 20 年,最后三個孩子是由妹妹養大的。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50 年代香港旺角彌敦道街景/ 來源 FB小組香港往昔

1956 年 10 月 4 日,素錦抵達香港。這個日期,我想在她日后的人生里會不斷被想起。她走上了完全不一樣的命運。

當時還是在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在素錦的眼里是五光十色,充滿了新鮮的。但她沒有忘記自己來的目的。第二天,素錦在小娘娘的陪伴下和章文俊見了面。在寫給妹妹的信里,她非常仔細地記錄下了整個過程。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 1956 年 10 月 5 日信件節選

百合:素錦就在香港一直等。一開始等了兩三個月,章始終不回來,她有點擔心的。結果不管是身邊的親戚還是上海的弟妹都勸她要有信心,不能一走了之。

這個女人顯示出了非常強大的韌性。差不多半年一年以后,章文俊從美國回來了,也不能不理素錦,經常帶她出去吃個飯看個戲。

到了 1958 年左右,才第一次給素錦錢,大約是一兩百港幣,素錦欣喜若狂,立刻寄給了妹妹。

她覺得自己看到了希望。

素錦和丈夫章文俊的關系是她在香港生活一切的基礎。她需要靠他生活,需要他供養在上海的三個子女。

從素錦的信中可以看出,章文俊也有著相當大的生活壓力。

和我們現在認為香港是金融中心的這個印象不太一樣,上世紀 50 年代的香港其實是制造業的天堂。

1959 年,香港出口的貨物就有高達 70% 是在本地制造的 [1],包括服裝、紡織品、塑膠玩具等等,后來又出現的電晶體收音機更是讓香港制造享譽全球。

在這樣競爭激烈的情況下,章文俊這樣的外來移民,很難分到一杯羹。所以他們把眼光放到了海外,想利用香港這個貿易網絡,做更大的生意。

在素錦寫信的這 20年里,章文俊先后去往美國、越南、澳洲、多米尼加、南非等國家,做過礦石開發、玉石采購、賣過變壓器等等。作為在海外做生意的華人,也飽受了風餐露宿和歧視的心酸。

章文俊離開香港的這段時間,某種程度上也是離開風暴的中心。別忘了,他當時的三個太太都在香港。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六十年代香港是實業的天堂,圖為兩位婦女組裝電器/ 來源 FB小組 香港往昔

百合:章文俊的大太太特別厲害,她緊緊握住經濟命脈,和其他人不怎么來往。

章文俊在香港娶的第三位太太田竹君,雖然在信里著墨不多,但素錦對她的評價是,“她教育子女特別有一套,大兒子學醫,小兒子也非常有規矩,給了錢以后絕對不亂花?!毕啾戎拢筇乃膫€孩子就知道踢球,學習一般。

反正各有各的打法,素錦無法與之相對抗,她只能憑借忍耐給自己掙到一席之地。

在寫給妹妹的一封信里,素錦告訴妹妹,雖然兒子性格頑劣,像爸爸,但你在信里絕不能說他不好,章文俊是要看信的,你要一直夸這三個孩子,他爸爸才有可能把她們接到香港來。

3. 尋求獨立

從 1956 年到 1966 年,素錦在香港的前 10 年過得相當不好。她和章文俊本來就聚少離多,再加上每次問章要錢都是一拖再拖,逐漸想放棄了。

1960 年 8 月 7 日,她寫信說,“在此種局面,很明晰是他認為我是累贅,只是說不出口叫我走而已,明知我沒有辦法走哪里去?!?/p>

到了第二年的 1961 年,她開始尋求自立的方法。她先是從親戚那里搬了出來,自己租房子住,然后又去找工作。

當時的素錦已經快 40 歲了,沒有一技之長。一直深居簡出的她,好像也不是非常適應香港社會的環境,屢次被騙。

她會和妹妹抱怨,“香港這個地方只認錢,不認人情,有錢不管你是什么來處,也會有人歡迎,沒有錢呢?不問你如何清高,人也會諷嘲熱刺的,還怕你借錢?!?/p>

1962 年 6 月,素錦在信中非常興奮地說,自己找到工作了。是在香港的高等住宅區跑馬地的一間馬來餐廳——特美華做收銀員。

接連好幾個月,她都在信中詳細地介紹了自己工作的環境、觀察來吃飯的客人、感慨在香港做生意需花多少精力 。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變化, 就是素錦起了另覓良人的想法。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75 年香港北角村巴士站/ 來源 FB小組 香港往事

劉濤:素錦曾經在信里非常直白地和妹妹說,遇到一個先生非常熱心腸,在各方面給她幫助,交孩子的學費啊,資助她生活啊種種。人家是個小商人,了解了素錦的經歷以后,非常同情她。

素錦當時有了和這個男人去另一個地方生活的想法,但因為各種原因,最后沒有去成。

她在信里寫了這樣一句話:

“我即將 40歲了,我也不再想嫁什么人,也不會對人有發生情愛。乃是我應當利用自己創造自己,看看其他的地方,多見見世面也好?!?/p>

素錦在香港的這 20 年,香港人口幾乎翻了一倍 [2] 。僅僅 1962 年一年,就有 15 萬人涌入。

人口激增帶來了非常多的社會問題,工人罷工、停水停電、物價飛漲。

在離開香港的念頭被斷送之后,素錦因為擔心世道太亂,辭掉了工作又回歸了家庭,替人織些毛衣,以物換物地挨日子。

她被困在這段婚姻里,也困在了香港。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60年代的香港/來源 FB小組 香港往昔

百合:章文俊對這個女人的印象就是她特別愛錢。在上海的時候,素錦每次去找他也是問他要錢。但是后來呢,他發現素錦會出去打工,很能吃苦,這是里子。每次帶她出去,她也很會打扮,從來不塌章文俊的臺,這又是面子。所以后來慢慢印象變了,對素錦又開始好了起來,給她買東西,作為補償。

1970 年 4 月 4 日,素錦給妹妹寫信,里面寫,“章文俊看到我如此,對我的看法兩樣而信任了我。他認為以前錯了,現在努力改正。時常買東西給我表示補償,無論是吃穿心意怎么樣,反正都是好意,也增加了我的積蓄?!?/p>

然后再到后期,章的身體越來越差。得了糖尿病、牙齒也不好,這也不好,那也不好。正室妻子可能也不怎么照顧他,最后還是回到了素錦身邊。到了 1976 年,他最后給素錦買了一套小房子,讓她終于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其實這段婚姻自始至終都是各取所需,但最后可能多少有了一點真心在里面。

1973 年 1 月 27 日深夜,素錦洋洋灑灑撰寫了這 20 年里最長的一封信,從自己步入風月場的無奈開始講起,細數這么多年來心中的無奈與凄涼。

在這封信的結尾,素錦好像給自己下了一個判詞,她是這么說的: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73 年 1 月 27 日素錦書信節選

4. 兩位母親

素錦離開上海的時候,她的三個孩子,大女兒倩芳 12 歲,二兒子國強 10 歲,小女兒毛毛剛剛滿 8歲。

素錦的妹妹素美,和妹夫陸襄亭一直沒有孩子,所以在姐姐走后不久,他們就主動承擔起了照顧這三個孩子的重任。

遠在香港的素錦無法盡到做母親的責任,只能用寄錢寄物的方式,傳達自己的母愛。這也成了這些信件中最重要的一個主題。

百合:這 20 年以 10 年為一單位,可以分成兩部分,1956 年到 1966 年這 10 年,素錦一共給上海寄去了 2632 元港幣。上世紀 60 年代,正逢內地食品物資比較匱乏,素錦主要給家里寄食品,比如像:澳洲牛油、福建肉松,蝦米、冰糖、醬油等等。

到了 1966 年 - 1976 年這后 10 年,素錦主要就是寄錢了。據不完全統計,她一共寄出了 30900 港幣,1000人民幣,以及弟弟元齡轉交的幾百美元。

1968 年到 1972 年寄錢最為頻繁,三個孩子都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素錦每個月寄 100 港幣回去,積少成多以備婚嫁之用。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寫給兒女的信,字里行間都是殷切的關心/圖:劉濤

根據粗略估計,六七十年代的 3 萬港幣大約可以兌換成 1 萬 2000 多的人民幣[3],這個錢已經是非常多了,因為那個年代中國城市居民的工資一個月都不到 100 塊。

更重要的是,這種寄來的外匯可以領到同樣金額的僑匯券。當時內地的食品供應非常緊張,你得憑票,而有了僑匯券,就可以去各地的僑匯商店買更多的緊俏貨。

如果你去讀素錦的信,真的每一封都會在開頭或者結尾告訴妹妹,我寄了多少錢,或者寄了什么東西。即使她特別困難的那幾年,章文俊沒有給她月供,她都會從自己的餐費里摳出 20 港幣,寄給妹妹和孩子。

百合:素錦這 20 年過得異常節儉。她從來沒有在穿衣打扮上寬裕過,衣服不是自己做的就是改的。1973 年香港發生“股災”以后,物價暴漲,她又開始在吃的問題上節儉起來。

整整一整年,她只吃過一只雞。我印象特別深,她說,“一斤雞要 9 塊 5 毛錢,兩斤花掉 19 元 8 角,付錢的時候刮刮抖(上海話,意味直發抖)。”雞買回來一點也不浪費,半只紅燒配栗子冬筍,半只咸菜燒湯。當時冬筍便宜,她就吃了好多冬筍,最后吃的臉都綠了。后來章文俊告訴她,燒蛋湯便宜,他們天天喝湯。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70年代,香港彌敦道夜景/ 來源 FB小組 香港往昔

就是因為素錦的這種節儉,她會在信里經常詳細地向妹妹介紹香港的各種物價,讀起來非常有趣,比如她說,“此地一碗餛飩面要 2 元,牛肉面 4 元,油條一條 4 角。晚上 9 點以后,章文俊常叫我買油條和腸粉,一元幾角二個人吃,家里再沖包牛奶紅茶。”

正是有了素錦的這種接濟,在上海的妹妹一家其實日子過得是相當不錯的,可能在素錦眼里,有的時候甚至過得太好了,有點浪費和鋪張。

百合:因為上海和香港一直有親戚往來,素錦就聽說妹妹家老是請客,一桌十幾個菜,大魚大肉的,錢都花在吃上了,是不是沒把辛苦寄回去的錢當回事。

妹妹回復說,姐姐走后三個孩子身體都很不好,最小的女兒毛毛因為營養不佳還得了肝炎。她和丈夫商量了一下,與其把錢拿去看病,不如用來提高營養。而且如果孩子面黃肌瘦的,拍照給姐夫看到了也不好。

妹妹講到自己的處境也非常難,她害怕別人說她中飽私囊,孩子們也有想法:為什么我父母的錢不給我花?

這樣來來回回,素錦和妹妹發生了一些沖突,在信里兩個人都哭得很傷心。

1973 年 6 月 28 日,妹妹素美給姐姐訴說了自己當養母的這十幾年來,非常心碎的一件事。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美 1973 年 6 月 28 日信件節選

百合:從信上看,妹妹對三個孩子還是很溺愛的。她也說過,如果你在的話,你肯定打得比我多,但我不能打他們。

孩子們呢,又顯示出一種既自卑又虛榮的心態。一方面爸媽不在身邊,總覺得自己缺了什么;另一方面在物質上又要顯出優越性。其實是用物質來補償精神上的虧欠。

素美雖然在寫給姐姐的信里,基本都是聊一些生活上的瑣事。但依舊能看得出來她是一個重情重義,并且擁有一顆美麗心靈的女子。

比如像在 1971 年 3 月,素錦他們家的一個大阿姨去世了。素美帶著全家去丹陽奔喪,辦完事以后,他們順道去南京旅了游,看一看剛剛建成 3 年的長江大橋。素美把當時的景象寫進了信里。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美 1971 年 3 月 27 日信件節選

你能看出來,妹妹的文筆非常好。

但同時,你還能感受到妹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姐姐,擔心著姐姐。即使她們已經分離了十幾年。但是信件里處處還是體現著姐妹之間深厚的情感。

百合:這個妹妹非常了不起,她替姐姐養大了這三個孩子,在最艱難的時刻,還時時刻刻照顧姐姐的情緒。最有意思的是,她居然把姐姐寫給她的信全部收藏了起來,她自己寫給姐姐的信也全都留了底。仿佛冥冥之中她知道,未來很多年以后,一定會有人知道她們的故事。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妹妹給姐姐回信的底稿/ 圖:劉濤

5. 時代的暗線

出生于 1924 年的素錦,她的人生就是一部中國近代史。

在和妹妹談論油鹽醬醋的同時,歷史也在她們的筆下鮮活地展現出來。

1956 年 10 月,素錦剛到香港就遇上“九龍暴動”,她寫道,“章文俊走時九龍在鬧市,他不能過海,連電話都不能打?!?/p>

1973 年,香港人人開始炒股,股票飛漲,素錦也加入其中。大半年過后發生股災,她好不容易省下的錢都綁死在股市里,信上寫,“在股票上香港人要損失三千億,這個數字驚人,能有幾個是漏網之魚呢?”

因為她往家里寄物寄錢十分頻繁,素錦對香港和內地兩岸的海關政策特別敏感,比如 1973 年 11月,她告訴妹妹,“香港郵局不準寄舊衣服的包裹了”,第二年她往信件里夾了幾條花邊,妹妹寫信說,“花邊已由海關沒收了,今后請千萬不要夾在信中?!?/p>

到了 1975 年,香港移民政策改變,港澳不再接受申請,只有外國的華僑可以入港。素錦基本已經放棄了讓兒女來香港的想法。她寫道,“國內有國內的規定,兒子之事我已經明白了道理。我不希望為了我個人,而造成不良?!?/p>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60 年代左右的香港地標性海上食府珍寶海鮮舫,2022 年海事牌照到期,決定移離香港,遇上風浪,于 6 月 19 日全面入水沉沒于南海。/來源 FB小組 香港往昔

當然歷史不僅有寫出來的,還有沒有被寫出來的。

這 20 年的書信同時也涵蓋了中國一個非常特殊的時期,就是文化大革命。但關于這部分的記錄卻極其少見。制作人也卜和百合老師就這個問題討論了一下。

也卜:1966 年到 1976 年,身處社會如此大的變局之中,這家人好像特別定得下心,一句關于政治環境的內容都沒有。

我大概找到兩個小地方有提到,一個人弟弟幼齡結婚的時候,素錦告誡他們,“現在是‘破四舊’,不要拘泥于禮數?!钡诙€是,小女兒玲芳找了一個男朋友,姓馮,后來發現馮的父親是“右派”,素錦立刻寫信告訴妹妹,這個男朋友不要談了。

百合:我也有這個疑問,我也在找。1976 年 9 月 13 日,妹妹寫給素錦信上,第一句:沉痛悼念偉大領袖毛主席。還有妹妹寫給別人的信里,在最后特別有意思,會引用《毛主席語錄》,一下就能讓我們聞到那個時代的味道,歷史的味道。

關于這段時期素錦一家人的反應,是刻意回避也好,政治冷感也好,每個人有不一樣的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素錦一家的政治嗅覺是敏銳的。

劉濤:為什么沒有更多關于政治生活的討論,我認為是素錦他們的家國情懷高于一般人。在信中,素錦明確會說,“香港是中國的領地”“香港市民的大部分食物依靠祖國”。包括國家大事她會關注,毛主席去世、唐山大地震,她都會落淚。所以我覺得她對國家是抱有深沉的情感的。

百合:我覺得這是這家人心照不宣的約定。素錦非常聰明,她家的大弟弟元齡,50 年代的時候不知道怎么去了臺大讀書,這件事在素錦寫給上海政府的救濟信上完全沒提。她只提到小弟弟 1951 年參與了抗美援朝,那她為什么沒提呢?她弟弟又是什么原因去了臺灣,后來又去了美國呢?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具有年代感的信件封面/圖:劉濤

這個家族還有很多故事可以深挖。

6. 尋找素錦

我是這期節目的制作人也卜。

一整個 5 月,我因為北京疫情,一直封控在家。我每天就在讀素錦的信,不停地讀。

讀到后面,越來越像在做一個什么解謎的游戲。你發現的細節越多,關于素錦的人生脈絡也就越清晰。但你也會發現,有很多重要的問題,沒有答案。

比如:素錦的孩子后來到底有沒有去香港和她團聚,她后來以什么為生,生活過得還如意嗎?

素錦是 1924 年出生,如果她還健在的話,今年應該就要滿 99 歲了。大概率她已不在人世,那她的兒女呢?有沒有人可以聯系上?

收藏家劉濤,也和我有過一樣的想法。

劉濤:實際上,每次我收回一組書信后,都會去尋找它的主人或后人,這樣的話,書信里的一些問題能得到解決,我們也能在后人的關注下對書信做一些合理的開發。

我先是通過上海的同學,根據一些蛛絲馬跡去尋找,他們就說沒找到。中央電視臺有一檔節目叫《等著我》,我甚至把整理好的 10 萬字書信發給這個節目組,他們還回復了,說很感興趣,過段時間咱們做節目。但后來也不了了之了。

素錦的妹妹素美、妹夫陸襄亭,我都上網搜尋過,找到線索證明妹夫是翻譯家,但已經不在了。線索也斷了。

素美的丈夫陸襄亭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人物。根據信里面給出的一些細節,比如陸曾向素錦請求從香港寄本法語字典,我猜測他可能是從事翻譯或者外事這種職業。

因為陸襄亭這個名字的寫法還比較特殊,我就上網搜,真給我發現網上的二手書店里,有人在賣 1945 年中法學校全體的畢業生合影,背面鈐印正是陸襄亭。應該就是他的畢業證,由此可見,陸襄亭應該是學法語出身的,后來做了法語翻譯的工作。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1945 年中法學校全體的畢業生合影(照片里畫圈的有一個是陸襄亭)

我給店主發去信息,希望知道他是從哪兒淘換到的這個畢業照,但是沒有回音。

不過劉濤老師那里,有一個大發現。

劉濤:陸襄亭有一個侄子,是整個書信里最核心的一個聯系人,他叫陸聞,是個書法家。后來有一次,我鼓足勇氣打電話給陸聞先生,把我怎么找到這疊信的過程和人家說了,他很熱情,說要不你來我家一趟。

我見到陸先生以后,向他打聽素錦三個子女的去向。他說,改革開放以后,三個孩子陸續去了香港,甚至還有一個最后去了美國。但當我問有沒有聯系方式的時候,陸先生沒給。

但他給我看了他們家族的照片,里面有陸襄亭和妹妹素美,應該和素錦長得很像的,很清秀的江南女子。

這是一個巨大的線索,也就是說素錦的兒女,可能有兩個生活在香港,一個生活在美國。

所以我盤了一盤,找到她后人的路徑大概有三個方向:上海,香港,和美國。

上海我第一個就排除了,首先陸聞先生不算直系親屬,他知道的可能不多;第二從劉濤老師轉述給我的信息里,我判斷他可能也并不想聊素錦家族的故事。所以我把他當作一個保底的線索。

接著就是香港和美國。說實話,這兩個地方對我來說,哪個都沒有勝算,因為我手上關于這家人的信息確實不多。所以我要找外援。

7. 香港

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的朋友大夢。她是媒體人,在香港生活十多年了。

其實素錦在香港留下的可追溯的線索不多,她一直是租房住的,工作過的餐廳也早就消失了。她的丈夫章文俊雖然有自己的公司,但沒有名字,也無從考證。我手里知道的僅僅只有她孩子的姓名,以及出生年份。

大夢:那你知道的還真挺少的。姐姐的三個子女大概是什么年齡?

也卜:都是 70 歲往上了。

大夢:那你知道他們曾住在什么區域嗎?

也卜:我知道他們最后生活在哪兒,因為素錦是買過樓的。我可以把地址給你。

大夢:行,我可以先在網上查一查。

我原本想的是,也許素錦的兒女現在還住在她當年買的那間房子里,那不是敲下門,就能找到的事兒嗎。

不過很快,大夢就返給我一個壞消息。她在地產的交易平臺上查到了素錦這件房屋的交易記錄,在1996 年和 1997 年,這間房子兩次易手,住在里面的應該早就不是素錦的家人了。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大夢查詢到的房屋交易記錄

其實這個結果或多或少也在我的預想之中。時隔半個世紀,僅憑幾個名字找人,確實就像大海撈針。

大夢有提醒我,其實我可以聯系一些本地的媒體,把我們的故事和尋人的訴求告訴他們,看看是否能獲取一些曝光。

在 5 月底,我接連給香港電臺、香港01、還有香港一些尋人的群組發送了投稿消息。

我只收到了一通來自 香港01 的回電。

香港01 是香港一家資訊類媒體,在本地的關注度非常高。打電話給我的編輯告訴我,他們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但要安排繼續追蹤的記者,再來和我聯系。

當然,后來再也沒有人聯系我。

8. 一些沮喪,和一些鼓勵

在香港這條路幾乎走到絕境的時候,我又開始在美國嘗試找人。

其實素錦的大弟弟元齡,上世紀 60 年代從臺大畢業以后,去了美國繼續攻讀博士。素錦經常在信里轉達元齡的近況。這個弟弟一直是全家人的驕傲,并且他對自己的姐姐非常有感情。素錦一度在香港過不下去了,元齡還寫信告訴姐姐,她只要愿意隨時可以過來美國和他一起生活。

而且美國這邊的信息其實更多,元齡有過博士學位,他的三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又把詳細的出生年月、時間,以及給他們取的名字都寫信告訴了素錦。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詢問郵件的截圖

所以我信心滿滿,又開始新的一輪網上檢索。

結果,又是一無所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去了美國以后改了名字,我在各種學術論文的系統里,都沒有查到元齡。我還詢問了北美的臺大校友會,想知道他們的校友名錄里是否登載了元齡,也沒有回音。

而元齡的三個孩子,只有二兒子當時起了英文名,但是偏偏是個和“李強”一樣非常普遍的“John”。我在社交網站里泡了好幾天,看過幾百人的主頁,也沒有辦法鎖定。

其實在找的過程中,我時常懷疑自己,真的有必要嗎?素錦的信已經足夠震撼了,我的這種好奇是不是多余的。

包括百合老師也真誠地建議過我,追尋后人這件事,是不是一個潘多拉魔盒?

百合:這個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兩個姐妹之間 20 年的守望相助。但從信里我們也可以看出來,下一代的為人處事是十分不同的。最后甚至把這些信都賣掉,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們是在搬家,覺得這些信沒有用,于是賣掉了。

所有的相親相愛,隨著血緣的逐漸沖淡,最后都會分離,對嗎?我甚至覺得我們找到他們以后,可能會發生一些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

6 月 12 日,北京下了特別大的雨。

暴雨如注,還夾著冰雹,砸在我的窗戶上,聲音非常大。

讓我想起 1962 年 8 月底,素錦也遭受了一次臺風。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1962 年 9 月 4 日書信節選

素錦絕對不會猜想到,她經歷的這場臺風“溫黛小姐”對香港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有 127 人喪失了生命,無數人無家可歸,令整座城市陷入了癱瘓。這是香港自二戰以來,發生過的最嚴重的一次風災。

我和素錦都處在某個歷史的當下,但作為小人物,我們都只有承受的命運,卻沒有抗爭的命運。我們只是時代的幸存者。

在那一刻,我覺得我應該繼續找下去。因為我關心的是一個普通人,會有什么樣的結局。

9. 美國

我之前一直都是在社交平臺上找人,這個效率太低了。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借助一些尋人網站,碰碰運氣。

我打算找的是素錦弟弟元齡,在美國出生的二兒子 John ,因為只有他有英文名,以及確切的出生時間。

這些網站的尋人機制是這樣的,你先輸入你想找的人的名字,然后它會問你一些問題,比如這個人之前居住在哪個州啊?他有沒有兄弟姐妹???他年紀是不是超過 50 歲啊?

你根據你了解的實際情況,選確認,或者選不知道。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我用的尋人網站,至今都無法判斷它是不是靠譜

然后,它會篩選出一組,可能符合你條件的 John。其中有一位,年紀正好和信里的 John 吻合,是 52 歲。

這真的是,我覺得尋找這么久以來, 離真相最近的一刻。

但是,我需要付錢,才能看到這個人更完整的資料。我請我生活在美國的朋友 Li Rong 幫我買下了這份報告。

Li Rong: 根據這份報告提供的結論,John 應該一直在做一些圖像相關的工作,然后去了設計雜志,現在是跳槽到《國家地理》。

然后他現在住在巴爾的摩,就是馬里蘭附近,是美國東部一個海港城市。

也卜:他的生日和我們找的是一樣的嗎?

Li Rong: 不一樣,它顯示的是 1969 年 11 月,我們要找的是 1970 年的 2 月。差了 3 個月。

我拿我自己試了一下啊,我覺得這個網站查人的準確性也就百分之六七十吧。

也卜:所以即使你知道他的名字和生日也沒辦法找點確切的人?

Li Rong: 因為你也沒辦法確認信里名字就是他護照上的名字呀?他可能叫 Joseph 或者 Jonathan,都有可能。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報告包含的內容,和一張奇怪的阿童木的頭像

Li Rong 和我說,如果你想在美國找一個人,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他的社保賬號。但社保賬號屬于非常高級別的個人隱私了,這種尋人網站也不可能給你提供。你只能去暗網找。不過那樣的話,我付出的可能就不只是幾美元而已了。

不過,好歹報告里面給出了很多聯系方式,包括 Facebook、領英、郵箱,我全部發信息問過了。至今還沒有回復。

所以呢,找人又陷入了死胡同。

但我還有最后一張底牌,就是劉濤老師幾年前拜訪過的妹妹素美的先生,陸襄亭的侄子——陸聞。這可能是現在,唯一的,確切的,認識素錦,并且知道她后續的人了。

當年陸聞透露過他有素錦幾個子女的聯系方式,不知道是另有隱情,還是什么原因,不太想給。我非常害怕如果直接請劉濤老師轉達我們的采訪請求,會直接被拒。所以想先靠自己的力量,試著聯系陸聞。

最后在好幾位朋友的共同努力下,終于聯系上陸聞先生了。但在我表明真誠的采訪意愿,以及我認為素錦的故事對我,或者我們所有人的意義之后,陸聞先生還是,非常果斷地,拒絕了。

到這里,我的尋人之旅,正式告一段落。

10. 尾聲

大夢:我現在受也卜的囑托來探訪這個軒尼詩大廈?,F在是一個工作日的中午,在銅鑼灣,環境很嘈雜,天氣預報說馬上要下暴雨,所以大家都行色匆匆。

軒尼詩大廈位于波斯富街和軒尼詩道的交叉口,它的左邊是一個表行,右邊是一個翡翠珠寶店夾在中間。底下幾層應該是商住兩用房,會有一些小生意或者是推拿店,樓上就是住家了。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最后的住所,軒尼詩大廈的外觀/圖:大夢

1976 年 8 月 28 日,素錦搬進了這棟大廈,這是她在香港的第六次搬家,也是最后一次。這個小房子有 64 平米,素錦非常喜歡。

大夢:剛剛我為了掩人耳目,先坐電梯到了 11 層,然后爬樓梯上來的。讓我找一下素錦的家。

她沒敢添置太多家具,只添了一套沙發,買了一個雜物柜。為了慶祝喬遷新居,素錦非常少見的,專門請了幾個親朋好友,在北方菜館豪華樓吃了頓晚飯。

大夢:軒尼詩大廈里面有點兒像“居屋”一層有十幾個單位,很干凈。作為一個 60 年代就開始放盤的私人屋苑來說,保養的蠻好的。里面特別多戶人家門口的裝潢還挺舊式的,看得出來是一個相當有年頭的大廈了。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素錦居住的 16 樓的樓梯間,不知道她有沒有眺望過這個窗外/圖:大夢

交完首付的那天晚上,素錦躺在床上百感交集。為了這一刻,她足足拼掙了二十年。

這是她留給我們最后的樣子—— 一個靠著隱忍和堅持苦盡甘來的女人,終于在生活的黑暗里,把握住了一絲光亮。

但我們不知道她是否在這個小房間里獲得了快樂,是否在晚年享受了兒女的照顧,我們也不知道她死后魂歸何處。

她作為一個普通人生活在這世上的痕跡,幾乎被時間沖刷得干干凈凈。

但是,她和妹妹共同留下了 60 萬字的書信,讓我們記住了她,也記住了她抗擊命運的信條:那就是“等待”二字:

“一位先哲曾告訴我們 :人類的所有智慧,就是集中在‘等待’二個字上。最最偉大的,最最堅強的,特別是最最敏慧的,就是知道怎樣有所等待的人?!?/strong>

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具有年代感的信件封面/圖:劉濤

特別鳴謝

因為我們最終沒有聯系上素錦的后人,所以今天節目里出現的素錦一家的名字都是化名。

為了帶給你更好的聽覺體驗,我們對信件做了節選以及口語化處理,并且特邀國家一級演員廖菁老師,和任怡潔老師為素錦和素美的信件做了配音。

如果聽完今天的節目,你有任何關于素錦一家人的線索,或者有更好的尋人方法,你可以直接寫郵件給我:jiyebu@storyfm.cn

我要感謝以下的朋友,沒有他們的話,這期節目絕無可能成型。

感謝讀庫的主理人老六把這個故事介紹給我們,感謝讀庫的小伙伴天嬌、佳琦、和晟鈞無私的幫助。還要感謝所有幫助我尋人的朋友們,他們是:大夢、Li Rong、張無為、蘇杭、肖老師、若冰、蔡老師、陳詩、佳文、佳勛、Iris、Joshua、清妍和我們的實習生雨初。

特別感謝百合和劉濤老師,他們針對素錦的信件做了大量細致的整理工作,有很多細節沒有辦法呈現在今天的節目里,非常推薦大家去看《讀庫:2202》上他們發表的文章。

數據來源:

[1]高馬克(2013) 香港簡史:從殖民地至特別行政區,p. 180

[2]胡阿祥、李昕垚《五千余年文明史,七百多萬香港人(下)》東方出版社,2018

[3]《回歸后,人民幣港幣上演大逆轉》,信息時報,2007 年 6 月 7 日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故事FM (ID:story_fm),講述者:劉濤、百合,制作人、文字整理:也卜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7月8日 am5:32。
轉載請注明:尋找素錦:舊書攤里457封家信,藏著香港與內地的20年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乌海市| 仁化县| 沙田区| 漯河市| 嵊泗县| 岐山县| 尼勒克县| 饶河县| 涞源县| 陕西省| 华宁县| 明溪县| 广宁县| 巴马| 百色市| 霍林郭勒市| 确山县| 晋城| 正安县| 岢岚县| 上饶县| 曲靖市| 邢台市| 西丰县| 涟水县| 吉安县| 鹤山市| 石首市| 宁国市| 宜丰县| 侯马市| 托里县| 静海县| 南投县| 赤水市| 华安县| 鲜城| 德昌县| 巩义市|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