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韓國拍仙俠劇,服化道滲透了太多的中國元素。
目光轉回到國內,觀眾苦于粗制濫造的古裝劇造型已久,而隨著《我叫劉金鳳》《星漢燦爛》等劇造型的曝光。
驚訝發現,自己古裝劇服化道的爭議也不少。
7 月 4 日,廣電總局召開電視劇創作座談會,指出:" 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建筑、服裝、服飾、化妝等基本風格樣貌,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

今天的就來和大家聊聊——國產影視服化道。
影視劇服化道水平不一
眾所周知,國產劇文化輸出最強的是古裝劇。
早年間國產古裝扎堆拍攝清朝那些事,以至于太多清宮戲給海外觀眾留下了 " 中國古代 = 清代造型 " 的印象。
但清代的服裝發展也絕非只有《還珠格格》里展現的一種造型。
《如懿傳》服化道搜集大量歷史資料,盡量還原了乾隆時期服裝造型 ↓


《清平樂》搜集大量資料,盡量還原了大宋服飾造型。
宋仁宗通天冠服 ↓


宋仁宗履袍 ↓


曹皇后祎衣 ↓


最近,打開《夢華錄》大結局,有河南衛視內味了。

雖有布景燈籠的爭議,但《長安十二時辰》的服裝造型,確實 " 教科書插畫奔現 "。


除了 ...... 不是所有演員都能展現出 " 以胖為美 " 的特色。

近年來,清代古裝劇減少,但仙俠題材給古裝劇帶起了 " 架空 " 熱潮。
虛構的故事背景,給古裝劇服化道帶來更多發揮空間。
只是,做得好的沒幾部。
《瑯琊榜》算得上架空時期古裝劇妝造的用心之作。
配色低調、服裝素雅。


部分仙俠劇的服裝造型和建筑風格借鑒歐式元素,妝容上,中式古裝 + 韓系妝容;和風古裝 + 韓系妝容 ......
古裝造型越來越沒了自己的特色。
《上錯花轎嫁對郎》大張旗鼓搞翻拍,新版殺青時曝光的服化道依舊毫無記憶點 ......
大婚造型甚至比不上黃奕參加綜藝時還原的造型古典好看。


文化綜藝實在小眾
說起古風,小劇獨愛文化綜藝。
從央媽的《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到河南衛視。
文化綜藝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讓觀眾看到表演,感受歷史,愛上傳統文化。

只是這些綜藝相比電視劇的影響來說,遠算小眾。
關羽敗走麥城、連日被困,妝造強調他臉上的粗糲、嘴唇的干裂,

俠女舞劍時,動作行云流水,招式干凈利落,

天朝大國,盛世雙姝翩翩起舞 ......

上述舉例,均來自河南衛視《舞千年》。
與國產影視相比,文化綜藝的確做得好很多。
誠然,影視劇需要創作改編,但改編不等于丟掉原有的精華。
國產劇目前的問題是什么?
武俠,只有存在于臺詞里的 " 俠 ",看不到干凈利落的武打動作、江湖豪情。
吹吹鼓風機,模仿模仿經典電影中的鏡頭,就完成了 " 武俠 " 命題。

等到了動作實操 ...... 全靠大特寫、慢鏡頭和后期特效。

一些古偶招式更加離譜。
有威亞一吊,切遠景讓泡泡機演戲的,

還有大手一揮,預知未來刀削面技術的神功 ......

罵歸罵,韓國人拍仙俠劇,武打動作還真沒我們敷衍。
人家都知道武打得給遠景,展示展示動作技術

今年,古風國粹格外出圈。
春晚,讓我們久違看到了古典韻味之美《只此青綠》,

現代武術的氣勢,

古今風格的完美結合。

隨后的冬奧會,又一次看到了大氣的中式文化的發展變遷。


冬奧會結束,文化傳播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奧運會開閉幕式的籌備周期論年計算,而大部分國產影視劇的制作周期遠沒那么久。
多數古偶拍攝周期僅 100 多天,劇本籌備及前期調研工作做得到論年計算嗎?
答案很明顯。
沒有劇本,就拍拍老劇,改改小說。
尤其在現有環境的影響下,流水線生產的古偶越來越多 ......
10 年前,《甄嬛傳》因原小說抄襲被罵,10 年后,卻沒有劇能超越《甄嬛傳》,做到把一部不怎么正的小說改編的像 " 正劇 " 一樣,沒有注水劇情,全員演技在線。
總局要求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贏得一片叫好。
因為,觀眾們真的不想再看擺爛的古裝劇們進行 " 皇帝新衣 " 式地 " 弘揚傳統文化 " 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