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中沉寂了近兩年、市值已然腰斬的全球共享出行巨頭 Uber,這兩天又重新回到了公眾視線的最中心。然而,這一次的回歸對于 Uber 來說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從昨天開始,一份由全球 40 多家媒體、180 多位記者共同參與的重磅調查陸續發布,揭露了 Uber 在過去這些年的全球擴張進程中各種毫無底線的操作,包括且不限于:通過政商勾結改寫法律法規、惡意利用司機為業務擴張鋪平道路、知法犯法刪改數據阻撓調查、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避稅等。
最重要的是,此次 12 萬 4 千份來自 Uber 的內部文件,不僅為 Uber 此前各種黑歷史傳言提供了鐵證,同時還打開了一張 Uber 與西方各國政要、億萬富豪、媒體大亨錯綜復雜的關系網。
在這些曝光文件中,所涉及的人物個個都是政壇 " 頂流 ",包括法國總理馬克龍、美國總統拜登、前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尼莉 · 克羅斯等等。調查顯示,該事件所牽扯進的政商屆重要人物或超過 1850 人,遍布全球 29 個國家。
目前,此次事件正在不斷發酵之中,各國輿論一片嘩然。包括法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開始呼吁啟動內部調查,甚至一些網友還將此次 " 優步門 " 看作是一場 " 新水門事件 "。
斥巨資 " 公關 ",直達各國權力中心
此次超過 12 萬份的文件由 Uber 前首席游說代表 Mark MacGann 提供,包括了 Uber 高管之間 8.3 萬封往來郵件,以及幾萬份 iMessages 和 Whatsapp 等信息記錄、PPT、發票等等,時間跨度在 2013 年到 2017 年。
當時的 Uber 主要由其前任 CEO TravisKalanick 執掌,同時也是 Uber 業務在全球擴張最快的一段時期。2010 年 10 月,Uber 的共享打車業務正式在美國上線,到 2017 年,Uber 就已經成功進入了 全球 80 多個國家,一舉成為了硅谷創業場上最耀眼的新星。
擴張如此之快的背后,僅僅只是因為其模式的創新嗎?這次的 Uber 檔案告訴我們,Uber 最關鍵的成功助力,是因為他們找對了人。
2014 年,Uber 跟時任法國經濟部長的埃馬爾 · 馬克龍搭上了線,并由此開始了他們的 " 秘密聯盟 "。文件顯示,2014 年 10 月,馬克龍與 Travis Kalanick 及其他 Uber 高管舉行了一次閉門會議,并取得了很多重要 " 進展 "。

圖片來自 BBC
此后幾年,馬克龍多次明里暗里為 Uber 站臺,包括多次公開表態認可 Uber 模式,簽署放寬對 Uber 司機執照的要求的法令,為 Uber 制定拼車服務法規框架等。從馬克龍和 Travis Kalanick 的往來信息中能看出來他們非常熟、利益綁定也非常深。
2015 年 7 月,UberPOP 服務在法國引發巨大爭議,Kalanick 便發短信問馬克龍:" 我們能相信 Caz(法國時任總理 BernardCazeneuve)嗎?"馬克龍則回復昨天已經與總理進行了會晤,已經與法國內閣秘密達成了交易,他會保證出租車司機們保持冷靜,并準備改革法案。
還有一封郵件中,Uber 對馬克龍表示感激,說道 " 我們所受到的開放和歡迎,在任何政商關系中都是不常見的。"
而馬克龍僅僅只是這場 " 官商勾結 " 大戲中的冰山一角而已。
Uber 檔案中涉及的另一重要官員是前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尼莉 · 克羅斯。她此前主要負責監督數字科技和競爭政策,曾在調查微軟和英特爾數字競爭案件中方面發揮了主導作用。此次披露的文件顯示,尼莉 · 克羅斯在在職期間多次要求執法人員為 Uber" 開綠燈 ",此外她并沒有遵守歐盟監管委員行為的 18 個月冷靜期規則,在尚未離職期間就已經在商談加入 Uber 的顧問委員會。
在 Uber 的一個內部消息中表示,Uber 明確提出跟尼莉 · 克羅斯的關系屬于高度機密,不允許任何人在群組之外討論,并且表示尼莉 · 克羅斯還正在幫忙 " 游說 " 時任荷蘭首相。

圖片來自 BBC
文件揭露,在 2016 年達沃斯會議期間,Uber 十幾位高管組團參加了此次會議,并通過各種中間人關系跟包括馬克令、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時任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時任愛爾蘭總理恩達肯尼、時任愛沙尼亞總統托馬斯亨德里克伊爾維斯等世界領導人密會。
當時的 Travis Kalanick 可以說是非常狂妄,在曝光中的短信中他表示,對于遲到的拜登," 我已經讓我的人讓他知道,他每遲到一分鐘,他和我在一起的時間就會少一分鐘。"

圖片來自 The Guardian
而就在他們會面之后,拜登就調整了當天晚些時候在達沃斯上發表的主題演講,暗地里幫忙為 Uber 宣傳。
文件顯示,光在 2016 年 Uber 用于游說和公關的花費就高達 9000 萬美元。它還曾向俄羅斯、意大利和德國等地的權貴人物,以通過銷售 Uber 的股份的方法結成利益相關者,同時招募了大量前公職人員,專門在各國游說政要放松對 Uber 業務的政府監管、改變工人權利政策并起草新的出租車法案等。
據了解,包括法國電信大亨澤維爾尼爾、德國出版大亨阿克塞爾斯普林格、法國時尚大亨伯納德阿爾諾等都參與其中。在美國,Uber 還為政府官員以提供免費 Uber 乘車服務、" 超高級 " 午餐、免費政治競選工作、競選捐款以及各種禮物的方式,來獲得美國政府對于 Uber 國際業務的支持。
根據此次聯合調查組的統計顯示,在 2014 - 2016 年間,Uber 高管與 17 個國家的政府高層官員舉行了 100 多次會面。為了更好的與這些政要、富豪和頂級學者保持關聯,Uber 還曾委托咨詢機構制定了一個在全球 29 個國家超過 1850 人的 " 利益相關者 " 名單。

圖片來自國際調查記者聯盟,The Uber files 把混亂當作階梯:惡意利用司機,轉移稅收視線
除了使用不正當方式在決策層發力之外,在解決各國爆發的 Uber 抗議危機時,Uber 管理層也采取了大量無底線手段。
2016 年,由于 Uber 大力拓展歐洲市場的業務時,引起了比利時、西班牙、意大利、法國等國出租車司機群體的大規模抗議。對于這些抗議事件,Uber 高層一邊積極找各國政要救火,一邊居然在下指令讓員工煽風點火推動事態升級。
比如,在巴黎的抗議事件中,很多出租車司機的情緒激動,出現了小部分暴力沖突事件。對此,TravisKalanick 給分公司高管們發信命令進行 " 報復 ",讓他們鼓動當地 Uber 司機也發起大規模抗議,意在挑動兩邊對立升級,引發更大的騷亂,從而達到敦促政府改革法律的效果。在郵件中他說:" 擁抱混亂,這意味著你正在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暴力保證成功。"
一位 Uber 的前高管表示,Uber 當時完全是在 " 武器化 " 自己的司機,根本不在乎司機的狀況,而是利用他們來逼迫政府讓步。

圖片來自國際調查記者聯盟,The Uber files
與此同時,Uber 還會悄悄搜集傳統出租車司機在抗議活動中的暴力舉動,并將其寫成故事,圖文并茂地發給當地的媒體,試圖在公眾中丑化正規的出租車司機的形象。披露文件中,一位 Uber 的員工向管理層匯報道:" 它們(這些報道)明天將在沒有我們指紋的情況下在頭版發布 "。
這樣的戲碼在那幾年在很多地方不斷上演,成為了 Uber 解決爭端的 " 秘密武器 "。
除此之外,Uber 還將原本自己應該承擔的稅收義務向司機身上轉移。在各國推進業務時,Uber 常常會先發制人地制定確保當地 Uber 司機納稅的 " 解決方案 " 給到政府,從而讓各地政府將稅收關注對象從公司本身轉換到司機身上。
這樣的策略完全是 Uber 精心策劃的。比如在尼日利亞的業務備忘錄中,一位當地 Uber 高管就向母公司匯報道 " 我們會見了拉各斯的稅務機關,他們稱贊我們在確保司機稅收合規方面所做的努力,并成功將他們的重點從優步的‘逃稅’轉移到共同努力確保司機合規。"
除此之外,從 2013 年開始 Uber 就開始謀劃 " 美國—荷蘭—百慕大 " 的避稅架構,將歐洲市場的收入,通過知識產權流轉機制,全部轉移到了避稅天堂百慕大,還制造出了 295 億美元的可抵扣成本,幾十年都不用交稅。
發明 Kill Switch,惡意阻撓監管調查
除此之外,此次文件還披露,面對各國政府對于 Uber 監管和審查,Uber 完全是處于 " 知法犯法 " 的狀態。
在 Uber 內部高管中的對話中可以看到,他們多次提到 " 我們的業務在許多國家都是不合法的,"" 這種做法是非法 " 的說法,但他們卻一致性地選擇忽視當地法律,并稱自己為 " 海盜 ",表示交通法對于智能手機時代來說已經過時了。
很多國家的監管機構都曾試圖突擊檢查 Uber、搜集其違法經營的證據,但往往都會撲個空,其原因在于 Uber 為了對抗監管,在內部發明了一項名為 Kill Switch 的功能。這個功能的作用是當 Uber 的辦公室遭到突襲時,能夠快速切斷本地設備對公司主要數據系統的訪問。
文件顯示,這項功能在法國、荷蘭、比利時、印度、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等國至少被啟用了 12 次。Travis Kalanick 還在一次阿姆斯特丹警方的突擊檢查前親自下達命令嗎,要求趕緊按下終止開關,一定要趕在警方到來前馬上關掉。

圖片來自 BBC
當終止開關被激活后,經過訓練 Uber 員工會集體裝傻充愣。 他們會找理由說說是電腦出了問題,或者可能是舊金山總部的技術人員睡著了。
Uber 的 Kill Switch 伎倆屢試不爽,這種 " 流氓行徑 " 讓檢查機構明知道他們在撒謊,但卻也無可奈何。一位 Uber 高管的匯報短信中甚至 " 驕傲 " 地說道," 我們已經多次使用這個劇本了,現在最困難的部分是(對宕機)表現出驚訝。"

圖片來自 BBC
針對此次曝出的大量事實,Uber 官方并沒有否認,但同時也表示," 自從新任 CEO 上任之后再也沒有使用過 Kill Switch 開關 "、" 過去的行為與現在的價值觀不符 "," 今天 Uber 是一家不同的公司 "。
的確,可能有人也會說,這都是好幾年前的事了,Travis Kalanick 也在 2017 年卸任了,不如就讓這些往事隨風而散吧。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此次全球 180 多名記者共同深入調查此事的意義或許并不在于 Uber 本身,而是想去探究是什么導致了此次丑聞的出現,以及還有沒有同樣的事情正在發生?
畢竟,當你在陽光下發現一只蟑螂時,或許說明在陰暗處已經多得擠不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