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槽值
(ID:caozhi163)
網紅新興職業千千萬,互聯網嘴替占一半。
" 嘴替 " ——這個社交平臺上頻繁出現的新詞,最近成功引起了一眾吃瓜群眾的注意。
雖然是一個新詞,但并不妨礙它已經有專屬于自己的詞條。

所謂 " 嘴替 ":其實就是用來形容在網絡沖浪時,明明不認識,卻能把自己心里話完美表達出來的人。
每當我們碰到什么 " 一言難盡 " 的事,想吐槽又無從下口,想懟人卻苦于詞匯量不夠 ……
神仙 " 嘴替 " 們就會乘著五彩祥云,肩負使命而來,說你想說但沒說的話,輸出你內心的真實想法。

對于日常 5G 沖浪的年輕人來說,成為公務員、考上事業編、升職加薪 ……
或許都沒有被人稱贊一聲" 你就是我的嘴替 "來得更像是人生巔峰。
熱搜榜單上,更是隨處可見明星大咖們因為 " 人間清醒 ",各種喜提 " 嘴替 " 稱號的身影。
嘴替,到底是如何被 " 封神 " 的?

互聯網嘴替,
新時代 " 名言 " 制造機
偶像可以有很多個,嘴替也可以。
在不同平臺輸入 " 嘴替 ",分分鐘能發現包括但不限于 " 喬欣嘴替 "" 孫怡不愧是我的互聯網嘴替 " 等熱門話題。

主動或被動地,從李雪琴到王傳君再到如今的楊冪、喬欣、毛不易 ……
一波又一波明星,欣然接受了這個新的人間清醒 " 嘴替 " 人設。

楊冪在綜藝《毛雪汪》中的發言,一次又一次地出圈 / 小紅書
拿號稱" 人間清醒 "的喬欣來說,就將這一 " 人設 " 的姿態發揮到了極致。
記者問她,工作那么忙,日常要如何平衡工作和愛情。
她脫口而出:" 現在的年輕人就又有事業又有愛情了嗎,有哪樣就搞哪樣吧,輪不到的。"
種種發言,是讓網友驚呼:" 看完要感謝她帶我的嘴上節目的程度 "。

網友匯總的一些喬言喬語 / 圖源:微博
有人是 " 人間清醒 ",就有人是 " 人間孤勇者 ",比如新晉 " 嗑 CP 嘴替 " 玲花——
別人追星嗑 CP,隔著屏幕 " 嗑生嗑死 ",一大堆的話無處抒發。
她追星嗑 CP,直接 " 舞到正主跟前 ",還問了大伙最想問的問題。
" 你們倆互相對視的時候會不會臉紅 "" 你不喜歡他嗎 ",并拿自己的隊內 CP 舉例 " 我和曾毅就不會臉紅 "……

曾毅:我和玲花關系挺好的。
" 愛你孤身走暗巷,愛你啥都敢說的模樣 "。
綜藝節目里的嘴替已經用不過來,但并不妨礙年輕人們從影視劇里找自己的專屬發言人。
《夢華錄》里的三娘是大家爭搶的熱門對象。
古早日劇《校閱女孩河野悅子》,至今也有人在回味其人生態度。

被年輕人引以為互聯網嘴替的,不拘于名家大佬、明星藝人,抑或是影視劇清醒發言。

只要你說得對,說得好,說出了大家的心聲,那你就是當之無愧的 " 嘴替 " 第一名(排名支持并列)。
說出當代打工人 " 從周日晚上到周一早上醒來時心聲和吶喊 " 的托爾斯泰,可以是嘴替——
前一晚,還在日記里很愉快地決定應當愛,應當勞動;
第二天就開始說自己很累,愛沒有了,勞動也沒有了。

間歇性躊躇滿志 / 圖源:《列夫托爾斯泰日記》
隔三岔五在日記里寫廢話文學,直抒胸臆的季羨林先生,也可以是嘴替——
日常不是說自己 " 早上班,晚上班 "" 早晨只是上班,坐得腚都痛了 ";
就是吐槽 " 整天不是你考,就是我考 "" 今天一天實在沒有可記的事情 "……

畢竟 " 正經人 " 誰寫日記啊 / 圖源:季羨林《清華園日記》
有年輕人表示,看完大師們的 " 名言 ",似乎能感覺到,他們曾面臨的困境,和身為普通人的你我別無二致——
接地氣的 " 替言替語 ",消弭了一些距離的同時," 感覺身心都輕松了許多 "," 原來大家都是這樣想的 "。

余華老師說出了多少年輕人的心聲
文人大咖,明星藝人,一圈看下來,不得不感嘆一句:
" 嘴替 " 名流太多,這屆年輕人已經不夠用了。

采訪時一臉桀驁的陳丹青,前段時間也一度被網友封為藝術圈嘴替 / 圖源:《局部》陳丹青大都會美術館前的直播

嘴替俠,是你嗎?
如果覺得用頂流當 " 嘴替 ",多少會有點浮夸,那散落于互聯網的民間高手們會告訴你:他們也沒有普通到哪里去。
前段時間,一位女司機將車停在公共車位,結果卻被附近的門店工作人員驅趕。
接下來事情走向出乎所有人意料:女孩直接就是一番有理有據的輸出,火遍全網。

圖源:微博視頻
接連六個問句,懟得十幾個工作人員啞口無言,被網友喊話 " 姐姐的嘴巴可以借我吵次架嗎 "。
" 諸葛亮舌戰群儒也不過如此了吧。"
" 給我一張這樣的嘴,我能撬動地球。"

圖源:抖音
熱門評論、影視彈幕、視頻點評,嘴替們的身影無處不在。
潛伏在互聯網上的 TA 們,最擅長的,就是用最簡潔的語言,說最給勁的話。

TA 們有時語出驚人,想他人不敢想,說他人不敢說;
有時仗義執言,路見不平一聲吼,事后轉身離去,深藏功與名。
一些深感佩服的網友會激情留言:謝謝你," 嘴替俠 "。

根據 " 輸出 " 方向不同,還可以對 " 嘴替俠 " 的不同類型進行區分。
清醒型 " 嘴替 ",或對一些熱門問題大膽評論,或在評論區留下一些簡單的、中肯的、客觀的評價,直接指出問題關鍵。

參考楊冪在節目中的清醒發言 / 圖源:《毛雪汪》
犀利型 " 嘴替",則會用最簡單的中文,組合成最有殺傷力的詞匯。
每一次出擊,都力求精準中又不失力量,隨意中又不失深刻。
既然你真誠的發問了:想用壽命換錢財,這是可以實現的嗎?
當代互聯網嘴替們,將直白又不失深沉的告訴你:我愿稱公司為 " 第九號當鋪 "。

短短的一句話,傷害卻那么大 / 圖源:豆瓣靈異組
搞笑型嘴替,則熱衷于在各大社交平臺評論區橫跳,留下各種 " 清奇 " 發言。
每一次留言,都是一場高手之間的較量。即使到最后,也會不忘升華主題,幽默大家。

善良型嘴替,則時刻準備好了站在人類中間播撒愛,承諾甘愿做別人的嘴替。
不拘于是吵架還是婉拒,總之,朋友需要的時候," 嘴替 " 們使命必達。

如果你剛好是那種,只要一吵架,就會不受控制地出現結巴、臉紅(也可能是白)、發抖、流眼淚等一系列生理反應的人 ……
不會吵就別吵了,咱找個嘴替吧。
不只吵架、罵人、還有夸獎、辯論、感嘆、搞笑 …… 對于互聯網弄潮兒來說,萬事皆可替,萬事皆能替。

圖源:微博
對于急需一個人來為自己輸出的網友來說:一位優秀的嘴替,值得世界上所有夸獎的話語。
誠如梁實秋在《罵人的藝術》一文中所說:
" 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為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為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為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緣故。"

真正意義上的嘴替,要求很明確:雅俗共賞,犀利,有創意 ……
除了需要心理素質過硬,還得考驗語言水平的運用能力和詞匯量。
某些有價值的發聲,更需要依托很多東西:人氣、場合、聲量,缺一不可。
而這樣的 " 高標準、嚴要求 " 下,一個優秀的嘴替,就顯得愈發珍貴起來。

假如失去嘴替,
世界將會怎樣?
事實上,大眾對于 " 嘴替 " 的需求早已有之。
只不過在 " 嘴替 " 這個詞被發明前,它通過 "+1"" 臣附議 "" 俺也一樣 " 等話術表達出來。

圖源:微博
試想一下,你在遇到無語的事情時,內心想要重拳出擊,卻不知如何開始。
這時,恰好發現有人率先在互聯網上開麥,大殺四方 ……
那感覺,用"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來形容,也一點都不為過。

羅翔老師的發言,被做成表情包散見于各大平臺
人們對于 " 嘴替 " 的感情如此強烈,無非是因為,Ta 表達了我想說沒說明白的話。
這種熱切,與其說是找代言人,不如說是一種欣賞、肯定和共鳴。
我們原本藏在心中無法言說的想法,被一些人,用語言更加直接的表達出來。
" 嘴替俠 " 們的出現,讓 " 更加精準的自我表達 " 成為了可能。

所以,我們愿意為之振奮,愿意給其手舞足蹈 " 般的支持。
可能是只是一句 " 抓馬 " 的臺詞,剛好符合那時那刻的心情。

確實 / 圖源:《情深深雨蒙蒙》
也可能是一些普通的生活小事洞察,狠狠戳中了我們的心巴。
不得不承認,哪怕身處天涯海角,我們與這世上另一個靈魂產生共鳴的契機,甚至只需要那小小的一個字、那短短的一秒。

" 嘴同替 "
為什么會這樣?
當我們為某個嘴替瘋狂的時候,或許是因為 Ta 的高贊回答,讓自己未經表露的想法得到了肯定。

人在孤獨和祈求被理解這件事上,總是有些相似的。
當 " 相似性 " 被創造、被認出、被識別,孤獨會消失片刻,距離會瞬間坍縮,靈魂亦會得到一絲溫暖的慰藉。

圖源:《經典杯子蛋糕》
" 你說得很好,你說得很對,你說的那些正是我想說的,我恨不得隔著屏幕拍大腿表示贊同。"
哪怕我們并沒有身處同一時間、空間,依然可以感受到靈魂共振,三觀合拍的驚喜。
更多時候," 嘴替 " 替的不止是說話,而是在那關鍵的一刻,這個人讓我明白,我不是孤獨的一個人。
就像霍金所說的那句:人世間最令人感動的,是 " 遙遠的相似性 "。
當我們真切的知道,在世界的某個角落,正有著與己共鳴的心跳,那片刻的心動,就已經足夠雀躍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