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好幾個熱搜都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2022 年了,大家還在盤《甄嬛傳》。
甄嬛從 17 歲到 27 歲變成了鈕鈷祿氏,10 年間有人把 76 集電視劇刷了千百遍,期間 B 站在創作花樣不斷更新。
而這也側面反映著我國影視好劇的匱乏。
粗制濫造下,不是以愛情為底色的無腦甜劇,就是經不起推敲的劇情故事。
而近日,古裝劇《我叫劉金鳳》上線兩周,遭遇點名批評。

該劇從預告開始,道服化就被指存在倭風問題,通俗點講就是日里日氣的。
而且都不是那種不小心混入了日系文化的那種, 引用一位網友的評價就是:
但凡劇組有 一點兒不上心,日服都做不到這么還原。
工業糖精古偶劇,觀眾已經看累了
《我叫劉金鳳》改自于晉江小說《皇后劉黑胖》,從其主旨上來看,有抨擊白瘦美,反容貌焦慮,傳播 " 有趣靈魂萬里挑一 " 的意思。
但其劇情的歸宿仍然是工業糖精,浮夸造作。
女主由被爾冬升贊譽 " 未來有機會當影后 " 的辣目洋子扮演,男主眉清目秀小生李宏毅。

按照小說中的設定,年幼的皇帝沒有實權,被輔相把持朝政,還安排了自己一個遠在鄉下的女兒劉金鳳登上鳳位。
就這樣,貌丑個矮野村姑,單純、沒啥學問但能吃的女主劉金鳳,被稀里糊涂卷進宮斗之中。

但劇中劉金鳳人設一言難盡,無腦傻白甜,從入宮以來,闖禍搗蛋全靠主角光環保命。
男主對女主喜歡的也莫名其妙,因為發現劉金鳳也是被輔相操控的可憐人,皇帝就慢慢接受了劉金鳳,討厭后來也變成了喜歡,這大概就是情不知所起。
男女主人設總結一下,就是沒頭腦和簡單愛。
不僅如此,該劇男女皆 cp,劉金鳳雖然性格粗獷,貌也一般,但也有個就圖她好的青梅竹馬。
男主在遇到劉金鳳之前也有個天命,天命還是輔相正牌閨女,但偏偏皇帝弟弟也喜歡天命。
明線之下,還有輔相和劉金鳳媽媽的暗線感情線。
一部劇,全靠感情撐。
統共 6 個主演,N 條感情線。
再說,原著中劉黑胖雖然長得不行,但是頭腦清晰,雖有點憨憨,但也懂得察言觀色。
但到了影視劇中,為了放大戲劇效果,全靠女主惡搞裝傻和扮丑,撒潑打滾來制造笑點。
實在不忍吐槽,人設可以離奇曲折但不能離譜。
劇中劉金鳳的粗鄙沒禮貌,堪稱 " 緩解容貌焦慮 " 的反向宣傳,直接強化了顏值低等于粗魯的刻板印象。

不討喜的人設卻要按頭安利 cp。
錯位明顯的下巴吻直叫人出戲。

還硬要一把的工業糖精灑下來,砸得人頭暈目眩。
按原著讀者看劇后的反饋,這部小說改成劇,經歷了去其精華,硬塞糟粕的感覺。

要說劇情粗制濫造也就罷了,觀眾還能看劇圖一樂,反正流量劇時代,沒有選擇的觀眾,寬容度鍛煉得很好,很強。
但劇中別有用心的造型,以及存在的 " 倭化 " 現象也是不可回避的重要問題。
傳統文化不容混淆替代
首先,劇中飾演李輔相的劉歇,頭上所帶的 " 冠 ",在我國歷史中難尋其蹤跡,反而與日本的垂纓冠撞形,且被扒出過往曾有日本天皇戴過。

其次,在女主身上服裝依稀可見日本和服改良過的痕跡。從小雛菊到小紋車輪 , 男主身上密布的櫻花圖案 , 無處不見日系感。
皇帝手下戴的一頂帽子,無論是樣式還是發簪,與日劇《源氏物語》里如出一轍。

更不用提劇中的壽司,木屐等元素了。

只有一兩處相似還能說是巧合,但一直失誤很難不讓人懷疑就是故意。
也有人將憤怒的火苗燒至演員本身,但對個人追著懟著罵的情緒擴張并不可取。
而即使質疑聲四起,劇方卻沒有做出絲毫回應,隨后一天八集,火速完播,妄圖抽身。
無處不見的日系元素,在皇宮里顯得不倫不類。
雖說是架空劇,但其大背景仍然是我國傳統歷史的影子,落點也是權臣、皇帝與皇后 ......
正如網友所言:" 干脆說自己是大河劇(日本放送協會(NHK)電視臺拍攝的歷史劇)算了 ",標題就叫《我叫劉金鳳子》,這樣一來大家知道是日本題材,那咱們還能敬你是條漢子。
但錯就錯在,其明明是中國的膽,卻硬要糊上日本的表。
隨后人民文娛也就此事發表微博,稱 " 古裝劇不得隨意化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 ",也算正式回應了這件事。
直到近期,《我叫劉金鳳》才疑似下架。

影視劇,絕不僅是故事和視覺的事,還是文化和價值觀的承載。
我們回顧曾經那些驚為天人的道服化設計。
87 年的《紅樓夢》,在導演編劇們在查閱清史,請教紅學家,才最終將服裝造型實現高度還原。
林黛玉高潔清雅的氣質,薛寶釵的溫柔雍容,王熙鳳的潑辣大氣,無不在道服化的精細上實現完美詮釋。

好的道服化,一定是加分的。
拿被各位盤包漿的《甄嬛傳》來看,其服裝造型的細致是劇中的一大亮點。
華妃娘娘的衣服華麗富貴,性格相應的囂張跋扈。
甄嬛前期服裝素雅低調,暗示著她藏起鋒芒,只求平安的內心戲,后期回歸,服裝造型大有變化,敘述著人物內心的轉變。
再近期一點的劇。
《如懿傳》里服化道搜集大量歷史資料,盡量還原了乾隆時期服裝造型,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知歷史氛圍。
《清平樂》搜集大量資料,盡量還原了大宋服飾造型,讓觀眾在觀劇同時,實現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普及。

相反,如果將這樣的日本元素放在影視劇中潛移默化,那么對我們民族文化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精神信仰。
" 要想打敗一個國家首先就要滅掉這個國家的文化 ",歷史文化的事,容不得松懈。
全網下架,我只想說活該
眾所周知,國產劇文化輸出最強的就屬古裝劇了。
古裝劇中的經典造型能引起軟性文化輸出,但如果參雜他國文化的古裝劇形成一種對歷史的模糊淡化。
在古偶劇的過往中,以倭代華可以說得上屢教不改。
在之前熱播的《風起洛陽》里,用到了日本狩衣充當圓領袍。
再早一點,《武媚娘傳奇》中,武媚娘的妝造抄襲了日本舞姬,《美人制造》的日系十足的帽子,《刺客聶隱娘》中的服化道也是倭里倭氣的。

本著對明星的喜愛或者對劇情的追捧,有人認為追究道服化問題:" 一則是大驚小怪,我們要有文化自信 "。
但 " 文化自信 " 用在影視劇混淆我國服裝風格樣式中,本身就是一種偷換概念。
我們能夠接受外來書籍、國外的產品等在中國傳播銷售,我們也可以學習、認可其技術優秀的方面,我們對于外來文化有足夠的包容性。
但影視劇道服化的問題很嚴肅。
影視劇內容不重視就跟毒教材一樣,會對我國歷史教育形成錯誤的引導,他們會模糊真正的傳統文化。
可竟然還有人憤憤不平:" 可是因為這些就毀掉所有投資和浪費所有人心血,這樣的影響不惡劣嗎 "。
無論怎么說,這位網友還是挺善良的。

這事吧,導演要這么干就得敢于承擔后果。
影視劇的道服,往嚴重了說造成不可挽救的形象,對后代的歷史教育問題存在誤導,對后代的文化教育影響深遠。
導演偏要反其道而行,只能說又蠢又壞,居心不良。
甚至,以后影視劇都要敲響警鐘。
7 月 4 日,廣電總局召開電視劇創作座談會,指出:
" 古裝劇美術要真實還原所涉歷史時期的建筑、服裝、服飾、化妝等基本風格樣貌,不要隨意化用、跟風模仿外國風格樣式。"
對思想文化的警惕要有必要性,我們防的不是文化的輸入,而是思想的滲透。
前有毒教材,后有影視劇 " 媚日 " 之嫌,如果輕易放過,罰酒一杯,是對歷史毫無敬畏。
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如果不顧歷史考據,讓傳統變得模棱兩可,文化傳承就看不到未來。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費視頻剪輯工具
一起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