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娛樂淘金 3年前 (2022) 虛像
7 0 0

最近,易烊千璽考編的事情占據熱度,一直未曾褪去。

起因是7月6日,國家話劇院公示了一份2022年應屆畢業生招聘擬聘人員公示,其中,易烊千璽、羅一舟、胡先煦等人的名字赫然在列。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這事也是太過巧合,因為這三人都是同班同學,又恰好在同一宿舍。而且三人目前在娛樂圈都發展得相當順利,擁有數量龐大的粉絲群,尤以易烊千璽為最,是目前國內新生代演員里的佼佼者。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三人在2018年入學,2022年畢業。來源:紅星新聞。

但是誰也沒想到,本來是一件好事吧,蝴蝶效應就這樣悄然發生了。

這件事首先引起了粉絲們的狂歡,大家稱贊自家偶像有實力,成為"體制內男友",端上了金飯碗。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后來漸漸有人開始不滿地小聲牢騷,憑什么明星日薪208W,還要和普通人搶編制?又有錢又有編制,合著兩頭都占?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也有一些真的參加了國家話劇院面試的同學爆料出自己沒等到過任何通知,對于這個結果很愕然。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后來火上澆油的有兩件事。

一是有人翻出了國家話劇院的院長田沁鑫曾經在今年兩會期間公開接受采訪說招聘演員"演技是最重要的,要有筆試、口試"。但國話官網的招聘啟事中又說"演員崗不需要筆試",讓人質疑選拔流程到底具有什么標準?怎么一會變一個樣?為什么不能公開公正?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二是某著名的新聞周刊在事件最熱時發布了一篇評論文章,大意為:當紅演員是稀缺資源,他們考編是特殊情況特殊對待,對個人、對單位都是雙贏的事情。"小鎮做題家"們無法比擬,也根本就考不進這個崗位,就不要較真程序公平的問題了。

此文一出,傲慢的語氣戳中了萬千考編學子的心,瞬時又讓網友們的怒火重燃。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目前這篇文章已經被刪除了。

此后,無數的"小鎮做題家"站出來,為自己發聲,為自己的努力正名。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最有力度的是張桂梅校長,她的話也代表了"小鎮做題家"們的心聲。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眼看輿論越來越熱,處于漩渦焦點的國家話劇院也出面回應:此事目前只是公示階段,易烊千璽他們還不一定被錄取呢,要看輿情,看領導的意思。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這期間也有許多另外的質疑鋪天蓋地而來,比如易烊千璽是不是違規開過公司?。克麄兊闹锌汲煽兪遣皇钦鎸嵑弦幇??有沒有暗箱操作???嚴肅的國家部門編制考試,到底有多少"特殊操作"的空間?

這都是廣大網友——也是萬千普普通通的"小鎮做題家"們關心的問題。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易烊千璽擔任法人的公司已經注銷。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事件發生后,易烊千璽罕見地發生了"掉粉",粉絲數不升反降,截至發稿時,他的微博粉絲是不到九千萬了。

當然,這件事情我們這里就不再做深入的分析,但這個問題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社會反應,則是某種社會情緒的集體發泄。

因為太多的學生在考編的道路上吃盡了苦頭,受盡了競爭,苦求上岸而屢屢不得,有的甚至悶頭考了三年五年都沒結果,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尤其近幾年為甚,相信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樣的"考編人"。

如今眼睜睜看著不愁工作、不愁花錢、甚至已經站到食物鏈頂端的大明星,輕而易舉就得到了一個編制,大家自然覺得心中充滿憤懣。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圖源:中國教育電視臺新聞報道。

可再往深了說,這又是社會發展進程的問題。

同樣的事情,如果放在十年二十年前,恐怕引起不了什么軒然大波。二三十多年前,年輕人可并不一門心思往編制里面鉆,那時最時髦的事卻是"下海",也就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大潮中學游泳"(《我愛我家》傅明語)。

從"下海",到"上岸",短短三十載,滄海桑田物換星移,其中曲折又有誰說得清呢?

九十年代為什么愛"下海"?

要看一個社會的真實狀態,影視劇是最為敏銳的觸角,編劇作家們書寫時代,演員們演繹社會風貌。

四十多年前,改革開放大潮席卷中國,可以說,從那時起,中國人的生活由"簡單"變得"復雜",物質豐富了,行業多了,人生選擇多了,大部分人走的路開始不一樣了。理所當然的,各種有趣的劇情發生了,很多人依賴的"體制內"生活也受到了嚴重的沖擊。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電視劇《下海》中描述八十年代體制內生活,是非常簡單純粹的。

八十年代開始走紅的作家王朔精準地拿到了這個時代密碼,與以往偉光正的男主角不一樣的是,他劃時代地塑造了一批社會閑散份子,無業游民,他們在《空中小姐》在《橡皮人》在《頑主》中以嘲諷一切、調侃一切的方式存在著,讓閉塞中的人們耳目一新,各種王氏名句成為社會流行詞,"我是流氓我是誰""玩的就是心跳"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頑主》中的三個"失足分子"下海開起了公司,替人們解決各種荒唐的心事。關于《頑主》的故事我們也寫過。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永失我家》改編自《空中小姐》,一個無業小混混被空中小姐死活愛上的故事。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九十年代《過把癮就死》一樣也是一個美麗小護士愛上一個混不吝的不得志滿嘴刻薄的男人方言的故事。

到了九十年代初期,中國進入了狂飆突進式的發展歷程中,經濟開放,百業齊發,機會遍地。

用劉曉慶的話說"那時候中國的市場就像高速公路,上面根本沒車,你只要開車進去,哪怕把它當停車場都能賺錢"。"億萬富姐兒"劉曉慶也是在那個時代賺到了大錢。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國家經濟需要快速發展,但廣大的機關事業單位和國企工廠卻人員冗雜、不堪重負,那時國家機關甚至鼓勵公務員下海經商創業,有個專業名詞叫"停薪留職"。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電視劇《下?!分械臋C關改革六字箴言。

下海,有的人是主動的,有的人是被迫的。

機關和事業單位還稍微好點,受影響最深的是國企工廠,那時國企工廠也屬于鐵飯碗,和工人是終身契約的關系,但到了九十年代,很多工廠已經不能適應商品經濟,又養著數量龐大的員工,舉步維艱。于是他們遣散了員工,讓他們自謀生路下海創業,這當中產生了許多陣痛,也有社會矛盾,后來被稱為"九十年代下崗潮"。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池莉名篇《你以為你是誰》里面最開始的情節就是下崗的大姐被姐夫又拋棄了。

據媒體統計,"從1995年到2002年,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就精簡了6000多萬名職工。"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電影《鋼的琴》,工人們看著廢棄的工廠。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下崗工人們組成了小樂隊自謀生路。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電影《二十四城記》,正在拆除老舊廠房。

1999年春晚,黃宏和句號的小品《打氣》就講了國企改革和機關改革的事。一個是樂觀的下崗工人(18歲畢業進自行車廠,一年上三次光榮榜,眼瞅要提副組長),一個是苦兮兮被"分流"的干部(市文聯-區婦聯-街道辦)。

句號抱怨:"機關工作3年多,如今職位走下坡,分流把我分到了街道辦,我今天要找領導說一說!"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而黃宏則說:"工人要替國家想,我不下崗誰下崗!"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那時,"體制內"與"下海"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很多影視劇都描寫過他們微妙的博弈關系。

《我愛我家》里,賈志國的單位也開始改革,他單位本是國家機關,賈志國工作十余年也算是個中層干部(副處級,獨享一間辦公室)。后來為了適應改革大潮,他們單位要成立一個下屬的"三產公司",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美其名曰"優化組合",賈志國就要負責這個事。

因此引發了很多人事上的糾紛,單位里的"圓臉小護士"(牛莉飾演)還找上門來,使用美人計,就是為了能"留在局里"。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那時候牛莉只有20歲,是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演員,真的是圓圓臉特別可愛。直到八年后她才以《空鏡子》紅遍全國。當然了,《我愛我家》里到處都有著名演員的稚嫩時期。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在《我愛我家》里,賈志國老是提起"圓臉小護士",和平就老是吃醋。2019年,"情敵"同框了。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2019年,飾演賈志國女兒的圓圓也變成中年人了。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圓臉小護士和賈志國。

陣痛是有,但是九十年代影視劇的普遍基調是在熱烈地贊頌著這"遍地是黃金,下海就賺錢"的經濟高速發展局面。也誕生了一大批經典的劇目,以及編劇們寫出的經典金句。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2001年電視劇《黑冰》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1992年《編輯部的故事》。

最典型的例子是,很多電視劇的男主角被塑造成了儒雅、風度翩翩又頗具能力、甚至是神秘感十足的商人形象,令女觀眾們神醉。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比如《來來往往》(關于這部劇我們有寫過),濮存昕飾演的康偉業,原本是一個憋屈窩囊、在肉聯廠上班的體制內青年,后來毅然下海,成為大老板,西裝革履實在是帥慘了,還開始了一段香艷動人的婚外戀。

濮存昕演了一個很讓人心動的商人形象,因此劇成為"師奶殺手",配合著90年代熱烈積極的社會氛圍,這部電視劇風靡全國,代表著那個時代人們所欣賞的價值觀。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肉聯廠時期的康偉業。

而推動下海的正是康偉業的老婆觸覺敏銳的老婆段莉娜,女作家池莉細致地描繪了這一段:

"1980年,他們結婚才一周年,段莉娜從他們家帶回一份文件,題目是《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她閱讀得十分認真和細致,蹲廁所都在用紅藍鉛筆劃重點。

之后危言聳聽地宣布:"看來我老爹就要完蛋了。老的將全部下臺,年輕的有學歷的將會提上去一大批。偉業,從現在起你一定要注意給自己創造條件,做一些突出的政績,給領導一個深刻的印象。"康偉業開玩笑說:"問題有那么嚴重嗎?我有那么好的機會嗎?天上要掉下餡餅了嗎?"

段莉娜緊皺眉頭批評他:"你看你這個人,一點政治嗅覺都沒有,到時候后悔就來不及了。"康偉業說:"得了。我認為你的預言非常正確。"康偉業真正的意思是嘲笑她的預言非??尚?。不幸的是后來發生的事實證實了段莉娜的正確和康偉業的可笑。由于康偉業不積極表現自己,由年輕干部組成的第三梯隊篩選掉了康偉業。

心情很不好的段莉娜與康偉業算帳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你還不覺得問題嚴重嗎?"康偉業當然理屈詞窮。段莉娜窮追猛打,嚴厲地指責康偉業政治上的遲鈍和糊涂,警告他要幡然猛醒,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不然后果不堪設想,虎落平陽被犬欺,鳳凰落毛不如雞。

康偉業被數落得實在忍受不了了,他反抗說:"你固然有道理,但是也不要得理不饒人。社會上平頭百姓多得很,人家怎么在生活?好歹我還是個科長嘛。"段莉娜冷笑說:"這是你又不聽我的話了。你醒醒吧:現在往上是到了年齡就退休,往下是已經提起來了一大批年輕干部。你三十大幾的人了,還是一個科級,有屁用!你不信鳳凰落毛不如雞,那就等著瞧。"

而康偉業的舊同學的巨富和外商的身份,讓康偉業毅然下海:

在段莉娜這樣的人的觀念里,商總是不如仕的。何況康偉業去經商就得丟掉鐵飯碗,生老病死都將不再有單位和組織操辦,誰能保證自己將來不出個意外呢?這種決定畢竟太重大了,段莉娜輕易不去慫恿康偉業。

這次是康偉業自己下的決心。他出差北京,到王府飯店找人時碰到了賀漢儒。賀漢儒是段莉娜的中學同學,賀漢儒的大背頭梳得溜光,襯衣雪白,西裝筆挺,一身香氣,提著手提電話。他請康偉業喝晚茶,鋪張了一大桌子的粵式小碟和小籠,說:"你們中國現在最時興吃粵菜了。"他說,"康偉業你別把眼睛瞪那么大,現在我是馬紹爾群島公民了。"

康偉業的眼睛瞪得更大了,他萬萬想不到社會變化竟是如此巨大,賀漢儒居然成了外國人。他身為馬紹爾公民,為美國一家公司做中國代辦,名片上寫著總經理,基本年薪二十萬美金。他口氣大得無邊無際,說:"我已經替你們中國做了好幾座大型水電站了。"康偉業說;"賀漢儒,去你媽的!"他們兩人互揍了對方一拳,發出由衷的大笑。賀漢儒為康偉業在王府飯店開了一個房間,他們好好地敘了一番舊并認真地展望了未來??祩I決定接受賀漢儒的建議,為賀漢儒的美國總公司在武漢開一家中南地區分公司。

康偉業把自己果敢的決定叫做抓住機遇,改革開放。在康偉業離職的那天,夫婦倆靠在床頭坐了一夜。康偉業已經箭在弦上,顯得格外豪邁和義無返顧。段莉娜這么一些年來屢遭挫折,巴不得康偉業能夠振興家道。她也明白,其實就康偉業本人來說,在機關就這么混下去,提級也是有希望的,一輩子既舒適又安穩。現在康偉業揮刀斬斷自己的后路,也是深懂她的苦心所在。段莉娜豈有不動情的道理?

段莉娜又母親哄孩子一般鼓勵康偉業:"你放手干吧,憑你的聰明才智,憑你工作這么多年的社會關系和我們兩家的社會關系,還做不過那些沒有文化沒有關系的個體戶?萬一將來實在不行,也不要擔心,我總是國家干部,一個家庭有一個吃皇糧的就不怕了。你說是不是?"康偉業說:"是,你的話總是非常有道理。"

天亮以后,康偉業如久困深山的大鵬,展翅飛向了廣闊無限的高深莫測的藍天。他那輛每日里騎到機關去上班的自行車多年來第一次閑置在樓道的角落里,灰塵滿面,不規則的光線將它分割變形,像一副超現實主義的油畫,被擱在了往事里。

下海并不輕松。

康偉業一下海,首先就連連嗆水,與他小時侯學游泳的感覺非常相似:連連嗆水,辛辣的疼痛由口鼻里一直滲透到心肺深處;整個人被昏暗包圍;腳跟怎么也站立不穩,手到處都抓不到可以依靠的東西;你不能退卻你不能消極你無法逃避,唯有拼命掙扎才可能有一條生路。經商之后的康偉業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都在發生著脫胎換骨的變化。

但是踩著時代的運勢,總歸要容易一些,很快,康偉業就發了財,然后有了漂亮的更懂他的紅知林珠。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康偉業和林珠初見面。

而發財之后和老婆的矛盾,似乎也代表了舊式的"體制思維"與新型的"商業思維"之間的矛盾與磨合。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康偉業忙著賺錢,給老婆買香水、買時髦的內衣,而老婆卻嗤之以鼻,說這是資產階級臭味。

胡軍、于和偉主演的《歲月》(關于這部劇,我們也有寫過),也講了"機關人"在面對時代發展和體制改革歷程里的苦辣酸甜。

胡軍最初是個小科員,不受領導待見,工資少,分不到房,和岳母擠在一間小小的屋子里,各種憋屈;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可他卻有個下海做生意的妹夫,出手闊綽,日子過得好,整天牛逼哄哄的,讓胡軍十分看不慣,可需用錢時又要時常找他幫忙,這是那個年代屬于"體制"的尷尬,社會地位很高,可手里鈔票實在可憐,實際過起日子來捉襟見肘。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直到后來胡軍升遷,最終當上局長,妹夫才對其極盡討好。

1993年開始播出的《我愛我家》,更是以一種深入到毛細血管式的辛辣描寫,以一個小家庭為基點,道盡了社會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尤以"體制"和"商業"的沖突博弈為最。

其實《我愛我家》的這個家庭,是一個典型的體制內家庭。

老頭子傅明,1927年生人,1945年參加革命,參與過抗日,進行過地下工作,解放后當了某個單位的二把手,級別是正處級,退休后享受到離休老干部的待遇。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老干部退休后還關心國家大事。

所以這個家庭屬于妥妥的高干之家,條件非常好,有單位給配備的保姆,早餐豐富多樣,看病不需要自己操心,每周"回單位顧問,還要車接車送"等等。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那時候圓圓的零花錢是"一天一塊錢",平時愛吃美國八喜冰淇淋,喜歡張國榮,九十年代初,這已經超越了99%的中國家庭。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家里很寬敞,目測是四室一廳。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和平和賈志國的大臥室。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孫女圓圓和保姆小張的房間。

大兒子賈志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副處級。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還可以經常享受個公務旅游之類的。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可以說,這個家處處都是"體制"的影子。這與編劇梁左的出身也有關,梁左從小耳濡目染的就是這樣的高干家庭氛圍,所以寫起來自然得心應手,當然,他對體制的描寫,諷刺調侃居多,那也是九十年代的社會風氣。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梁左客串演出。梁左出生于高干知識分子家庭,父親范榮康,《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政協委員;母親諶容,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內地女作家、編劇。梁左自己也優秀,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1982年,在國家教育部任職,1985年在北京語言學院任教,教授漢語,除了《我愛我家》,他還寫過《虎口遐想》《電梯奇遇》《小偷公司》等著名的小品。他妹妹梁歡后來嫁給了英達。2001年5月19日凌晨,梁左因突發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家中去世,年僅44歲。

可即便是高干家庭、上流家庭,也時常會受到"商品經濟"觀念的強烈沖擊。

比如小兒子賈志新。他就是這個"體制內家庭"的異類,看起來不著四六,"閑在家里三年了,也不著急 ,仗著沒有工作,長期不往家里交錢,白吃白喝。"哥哥嫂子嫌棄他"文不能測字,武不能賣拳"。

可賈志新卻是思想挺開放的人,最典型的特征是"善于在經濟大潮里學游泳"。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我多忙啊,我現在掛著倆單位呢,在三個公司任副總經理。"整部電視劇里,就屬賈志新的衣品最潮,那個年代穿PUMA。

三天兩頭搞點生意做做,什么賺錢就做什么,成立了一個"宇宙公司",倒騰過盤條(房地產熱的時候,盤條鋼筋都是緊缺貨),也搞過柑橘,不過也沒賺什么大錢,屬于"三朝富,五朝窮"。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當時這一集里還諷刺過"人人都是老板,全民都是老總"的現象,賈志新讓小保姆發名片,小保姆發給了"炸油條的劉總,賣酒瓶的趙總,拾破爛的李總,算命的孫總"……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環球公司"的辦公室。左一是句號。

傅明老頭作為傳統的體制內干部,就看不慣這種生意人,他說"投機倒把,都搞到家里來了。"可賈志新說"您懂什么,我這叫中間人,高層流通不可缺少的環節。"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這部電視里出現過許許多多的有錢人,這些有錢人的做派、以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經濟現象,震動過這個安穩的體制內家庭。

比如賈志新青梅竹馬的鄰居鄭艷紅(蔡明),就頗有生意頭腦,一開始開服裝店,后來開咖啡廳,天天做生意,屬于那個時代最先掙著錢的一部分人,生活得恣意瀟灑。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后來賈志新在海南插隊的戰友阿文(濮存昕)也成了大老板,和艷紅一見鐘情。剛一見面,你送我一個24K金手表,我送你一個24K金手表,讓人看得目瞪口呆,有錢人談戀愛就是這么單純爽快……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李雪健也扮演了一個大老板,請和平去他家給兒子當家教。那是和平第一次見識到豪宅是啥樣兒:"嗬,組合音響,分體空調,水晶吊燈,三角鋼琴,人家家,連個打醋的瓶子都是瑪瑙的!"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九十年代人們眼中的豪宅。沙發都是"美國加州肯特家具"。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連圓圓這種蜜罐里長大的"高干孫女",進了這個豪宅,都稀罕得到處轉轉。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就連一開始在他們家當保姆的小張,后來跟志新去海南淘金,勇敢下海,也成了大富婆,成了"張總",回來住一晚要給他們一千塊錢房費……

用志新的話說,她現在是"老太太摁電門——她抖起來了"!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小張和炸油條的孫總的一段孽緣啊……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小張是怎么發財的呢?"先打工賺點小錢,開了小飯館,后來開了小雜貨店,業余時間炸油條,擴建成麻繩廠,又翻建成工藝美術大樓,最后立了一座垃圾處理中心……"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2020年,沈暢還拍過一次《男人裝》,還原了"油條情緣"哈哈哈。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2020年,雖然打著《我愛我家》重聚首,但也只有小張保姆和圓圓到了。現在沈暢是經紀人、制片人,前幾年做過張雨綺的經紀人。

傅老頭的死對頭胡學范(英若誠),都過上了"一天80塊錢伙食費"的"資產階級生活"。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老傅和老胡,也是特別有意思。老傅當年是行政干部,職位高、級別低;老胡,當年則是技術骨干,是總工程師,職位低、級別高,"能給三峽大壩供電提建議"。

兩個人當年誰也看不上誰,但說到底,兩個人退休后的生活則代表著九十年代非常突出的追求體制與追求經濟的兩條路。

老傅說老胡是"假洋鬼子,戴個太陽帽,穿雙洋皮鞋,叼個大煙斗。"老胡則諷刺老傅"你現在,中山裝也不穿了,文件包也不拿了,乍一看,還真像個好老頭哩!"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全劇最諷刺的一幕是,圓圓的小同學文良來家里做客,他貢獻了兩段經典對白,也是頗有深意的兩段戲。

一是和傅老頭探討"爺爺"的問題。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爺爺,看您這風度、氣質,以前一定當過大干部吧?"

"不能這樣說吧,都是為人民服務嘍!"

"我從來沒見過我爺爺,他已經死了,聽我爸說,他活著的時候也不是正經人,只不過是個要飯的。"

"不能這樣講,舊社會窮人去要飯,那也是迫不得已"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二是和圓圓的爸爸賈志國探討"上班"的問題。

"叔叔,您每天都上班,是上班族吧。叔叔,您就沒有別的本事啦?"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您沒聽人說嗎?有本事的當老板,沒本事的擺小攤兒,不三不四去上班兒"。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雖然這句話確實戳心窩子,但也是九十年代全民價值觀的縮影,那時候全民創業、地攤熱也是不爭的事實。

盡管說的是大實話,可這個小孩文良也成為《我愛我家》里嘴巴最損、最欠揍的一個形象,說明編劇在潛意識里仍把商人看作是"沒有涵養,見利忘義"的刻板形象。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賈志國要轟他走。

因此劇中對于"商人""生意人"有著諸多搖擺不定的描寫,有時會讓觀眾覺得他們出手闊綽、玉樹臨風,是那個時代的弄潮兒,是白馬王子;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有時又會在臺詞里暗戳戳地諷刺他們。李雪健和宋丹丹對談里,宋丹丹說"你們生意人有幾個老實人啊?"

李雪健卻辯白:"我們生意人也是分檔次的!"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正說明那是一個思想激蕩、觀念開放但磨合、各種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導致社會氛圍又熱烈又亂象叢生的時代。

商品經濟里,亂也是真的亂。和平為了兌獎券,買了很多"金剛砂"牌手紙,結果不僅手紙難用,獎也沒兌成;

賈志新和舊女友聯絡,對方托他倒賣一個BB機,結果女人卻是個騙子……劇情看似荒誕搞笑,卻是那個時代真真切切發生過的事。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金剛砂牌手紙,屬于"費力撕"公司,每次傅老頭用之前,都要經過"軟化處理"。

在這樣"經濟過熱"的大氛圍下,很多人蠢蠢欲動,想下海,別管抓螃蟹還是抓小魚,全憑本事。有人抓到了,成為時代淘金者,有人沒抓到反被咬傷,有的干脆成了騙子,有的游了會泳發現還是岸上好……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1990年,"三角債"盛行。當年12月,一家號稱全國首家討債技巧函授班在北京鼓摟開業。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1991年5月,北京,京成酒樓招聘六名中國人民大學外國留學生做服務員,此舉吸引許多中國客人來此品味"洋服務"。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1992年9月,大連天津街。小老板們站在自家的柜臺上觀看服裝節巡游表演。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1993年,廣東深圳,正用大哥大通話的行人。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1996年,陜西西安,服裝市場。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1998年,廣西桂林風景區,當地一家農婦在自家門前招攬生意,并且還在門庭墻圍上用英語寫上廣告。

像賈志國,他看到同齡人各個都混得好,自己也想下海,但是折騰來折騰去,不但沒成功,反而損失良多,又乖乖回來當了上班族……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兩口子準備創業,讓"小籠湯包"走向世界。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我愛我家》著名道具:比豬頭還大的包子。

八九十年代的"下海熱",歸根到底,還是因為政策的開放,是一個明顯的信號,而當時的很多人手里沒錢,物質生活不充裕,在大家都窮的情況下,當然搞錢是第一要務,再加上國家政策的引導,于是也就產生了特殊時期的特殊現象。

可經濟發展了三十多年,如今老百姓生活水平高了,不光求錢,還要求名。就拿娛樂圈舉例子,要評價一位演員是否成功,維度有很多,賺錢多只是一方面,是否成名也非常重要。

而演員成名的方法有很多,市場化的方法是演出經典作品,拿獎,被觀眾記住;

還有一種方法更難,含金量也更高,那就是進入體制,混得好了成為一級演員,終極目標則是"德藝雙馨老藝術家"。

很多事情是有這個隱形門檻的,評選"國家一級演員",原則上講是要在編的同志,這是中國文藝界授予演員的最高榮譽,是巨大的"名"。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部分"一級演員"名單,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慢慢看。其中"香港演藝界"和"知名演員"這幾位雖然沒有編制,但是他們有的曾被評為"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電影人",有的則有過特殊貢獻,放寬政策,允許入選。

有些劇,是舉體制之力做出的好劇,這樣的劇,市場化明星也想演,但很難;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幾乎是"國家一級演員"大聚會。飾演達康書記的吳剛,北京人藝在編;飾演祁同偉的許亞軍,北京兒藝在編;張豐毅、張凱麗,國家話劇院在編;演趙德漢的侯勇,解放軍八一電影制片廠在編;就連看星星的孫連成扮演者,都是長春話劇院的院長,一級演員;胡靜,雖不是一級演員,但也是國家話劇院在編……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最近的熱播的主旋律劇《幸福到萬家》,也是體制內演員大聚會,除了主演趙麗穎,其他幾乎全都是在編演員。劉威是國家話劇院的,羅晉是煤礦文工團的,老公唐曾、公公張喜前,都是國家話劇院的,婆婆,山東話劇院的……

想要以文藝工作者參加重要會議,比如一年一度的文代會,更是需要一個體制內身份。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劉燁、鄧超都是國家話劇院,靳東和劉昊然是煤礦文工團,其中靳東剛剛當上了副團長。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2021年,靳東剛剛當選副團長。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劉昊然2020年考進煤礦文工團。

這么長的名單,當然也會有許多微妙的問題存在,其中"體制"和"市場"的問題仍然是個癥結問題。

就拿國家話劇院來說,此次易烊千璽事件之前,就有人質疑過,它是否錄用了太多的影視明星?如果你翻看國家話劇院的"劇院精英"這一欄,尤其是"演員",你會發現它是星光最多的地方。

除了一些真正在話劇舞臺上磨煉過的,比如郝蕾、秦海璐、袁泉、辛柏青、郭濤、陶虹、廖凡、段奕宏等人,也有很多人壓根沒怎么演過話劇,章子怡、李冰冰、印小天、孫紅雷、佟大為、陳紅(陳凱歌老婆)……

在早前,演員雷恪生曾經很坦率地講過這個問題,劇院需要錢,于是會招些市場價值高的演員,不演話劇就交錢,兩方都樂意。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2004年,當年國家話劇院的院長也表示,不強求影視演員演話劇,他們每個月固定工資600塊錢,如果出去演影視劇,也要給話劇院交錢。也就是說,國家話劇院更像是一個國字號的經紀機構,它能提供別的經紀機構無法擁有的名譽和社會地位。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當年章子怡被分到國家話劇院,本來要演一部《青蛇》,后來沒演成,女主角變成了秦海璐。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后來的版本,秦海璐青蛇,袁泉白蛇,辛柏青法海。圖源百度。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章子怡倒是在2017年的《我就是演員》里演了一回青蛇,劉蕓演白蛇。

不難推測,這次的易烊千璽事件基本上也是這么回事,國話要吸收年輕的、有市場號召力的演員,易烊千璽也有意投身體制,尋求更高級的名譽。

國家話劇院屬于差額事業單位,也就是說,它一部分收入靠財政撥款,另一部分則靠經營收入。在官網公示的"2022年部門預算"中,明確地寫著,今年劇院一般公共預算增加,是因為"大學生招聘及高端人才引進"。很顯然,易烊千璽等人就是這種"高端人才"。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除了有明顯意圖想要投身體制、獲取美譽度和社會地位的,還有一部分演員進入體制更多地是受父母影響,他們本身就擁有體制內受益的家庭。

比如在《幸福到萬家》中飾演趙麗穎妹妹的演員,叫張可盈,她是北京人藝的在編演員,而她的媽媽,是國家話劇院的一級演員張凱麗。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張凱麗在國話的前身"中央實驗話劇院"時就是臺柱子了,演過經典劇目《這里的黎明靜悄悄》,所以張凱麗在話劇圈輩分高,人脈廣,和北京人藝關系好。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張凱麗和藍天野。

女兒年紀輕輕,剛進單位,就演了北京人藝重磅大戲《原野》的女一號。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還比如和易烊千璽一起被錄取的劉恒甫,是北京人藝演員陳小藝的兒子,他爸爸是著名導演劉惠寧。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像這樣本身就出生在體制內演藝家庭的,當然會熏陶到相對多的對于體制的向往,這樣的年輕演員,不在乎賺錢多少(話劇演員收入很少),只想在父母輩還有余熱的情況下,多演戲,多拓路,多積攢點實力,為未來打基礎,他們的演藝之路也許不會大紅大紫,但一定會更順利一些。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從北京人藝辭職的藍盈瑩曾說過,人藝的工資少得可憐,這也是她辭職的原因之一。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無可改變的是,就算下了海,哪怕賺了大錢的飯店老板陸武橋還是要把那些編制內的朋友們視若上賓,他的公司,他的生意全部有賴于這些人的玉成,這是九十年代池莉的名篇《你以為你是誰》中的社會寫實。

1984年,王朔用這樣一段傷感的文字結束他的開山名作:

這海灘由于荒蕪而顯得蒼涼空曠,天低水闊,海風遒勁。海水象呼吸一樣有節奏地把清波碧浪一道道推上岸來,似在笑容可掬地邀請:來,讓我為你洗滌。得不到回應,一步步退回,消逝、湮滅;繼而又笑盈盈地走上岸來,周而復始,盛情不衰。遠處海水波晃鱗閃,跳躍不休,也象萬千人頭攢昂。搔首弄姿,各執一態;戀戀不舍,生生不息。

站在這情意感人的大海面前,我涕泗滂沱。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保缃窳餍小吧习丁? class=

時代不同,人各有志。

時代的大勢也好,命運的安排也好,投胎投到好人家也好,命運多舛沒趕上好時候也好,一個人的人生,總歸是各種選擇題的疊加。選擇,構建了我們的生命。

很多年以后,沉靜下來的王朔面對當年的作品,寫下了如下感嘆:

《頑主》都是十年前或更早的時候寫的,那時我很自以為是,相信很多東西,不相信很多,欲望很強,以為已知的就是一切了。

這些書里的人、情景和一些談話是那時我經歷過的,在生活中也不特別,僅僅因為我不知道更多的東西,才認為有趣,虛張聲勢地寫下來。這些情景不在了,這些人也散了,活著的也未老先衰,我也不再那么說話和如此看待自己,所以有時我覺得自己失去了繼續寫作的能力。

年輕的時候認為有很多重要的在前面,只要不停地奔走就能看到,走過來了發現重要的都在身后發生了,已經過去了,再往前又是一片空白。對過去,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也沒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須經過的,我不信一個人可以有兩個以上的選擇。

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海”,如今流行“上岸”

回首三十年,世態人情就像一個圈,正如作家珍妮特·文森特說的:"我們的習慣、我們的恐懼,決定了我們的選擇。我們是自身推導的結果。"

是選擇安穩的一生,還是刺激的一生?沒有正確答案,是下海好,還是上岸香,在不同的時代里人們有著不同的抉擇。

"對過去,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也沒有任何偶然,都是必須經過的",大家都是大時代里的小人物,被時代的巨浪裹挾,有人飛升,有人下墮,一刻不停,大部分事情由不得我們自己,但在選擇的那一刻,聽從內心呼喚,盡量勇敢,然后無怨無悔地完成這種選擇,盡量做一個好人,盡量讓我們的下一代可以擁有更好的生活,這大概是潮水里的我們唯一能做的。

祝大家好運。

作者:伊莎貝拉

責任編輯:Miss H

出品:藍小姐和黃小姐

文字原創,配圖來源于網絡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7月15日 pm2:46。
轉載請注明:90年代年輕人流行“下?!?,如今流行“上岸”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堆龙德庆县| 祥云县| 濮阳市| 曲靖市| 南陵县| 济源市| 泊头市| 安丘市| 宜兴市| 木兰县| 青龙| 淮滨县| 岢岚县| 双流县| 敖汉旗| 北碚区| 泾川县| 社旗县| 江城| 天台县| 新宁县| 尼木县| 丰台区| 阿巴嘎旗| 时尚| 秦皇岛市| 项城市| 遂川县| 华安县| 慈利县| 绥棱县| 山阴县| 灵丘县| 公主岭市| 天津市| 渑池县| 兴国县| 涞源县| 满洲里市| 珠海市| 刚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