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22 天 13.2 億。
《神探大戰》,8 天 2.8 億。
氣氛烘托到這。
暑期檔真正的“大玩家”,也該上場了 ——
外太空的莫扎特

從里到外,幾乎一部為暑期量身定做的國產大片。
暑期要什么?
要玩,要耍,還必須撒開了耍。
疫情讓觀眾壓抑了許久,也讓影院的大片們保守了許多。
直到 Sir 看見這一幕:
黃昏,北京,鬧市 CBD。
一艘飛船點著彩燈,劃過城市知名地標。
在艷羨驚奇的目光注視下,最終降落于巍峨的長城烽燧上。

這還不算什么。
根據幕后花絮,此情此景不是電腦特效,不是數字 CG。
劇組真的造了一架大大的積木船!
光天化日吊到天上,把北京城變成了游樂場。


船有了,還缺幾個船員。
參與這次大冒險的,都是國內各個年齡段有頭有臉的人物。
主演,黃渤、榮梓杉。
配角,范偉、姚晨、梅婷、黃覺、賈冰、許君聰、于洋 ……
這場面甚至“驚動”了另一位重磅玩家周星馳。
你真的拍出來啦!

視頻中星爺還是略微拘謹。
Sir 看完成片后,大概能理解這種鼓勵式的驚嘆。
用星爺語氣說應該是 ——
小陳,你這次玩很大啊!

01
很多影迷包括星爺都感覺到了:題材非常規。
即使對陳思誠這位頂尖的商業片操盤手,《莫扎特》也是個風險不小的項目。
一句話總結:
主打青少年、家庭教育題材的真人、奇幻電影。
Sir 印象里,國內暫無特別成功的案例。
除合拍片《寶葫蘆的秘密》,就是星爺的《長江七號》。(知道為什么星爺出現了吧)
前者是借迪士尼的東風,后者,從上映到現在爭議就沒停過。

主要的難度,除了特效。(現在基本上已經解決了)
最大的一個問題 ——
如何做出童趣,又不至于低幼。
稍微偏離一點,就會滑到其他類型,或趕走小孩,或觸怒家長,或平淡無奇。
因此,《莫扎特》開場就在“童趣”上花足工夫。
重點不是“童”。
是“趣” —— 盡量拓寬想象力。
主角任小天(榮梓杉 飾),初二小屁孩,喜歡天文學,喜歡幻想宇宙和外星人。
于是在他眼里:
云朵,是飛船;
房間,裝著星辰大海 ……
個屁!
嗯,阻擋他做夢的,是他單親家庭的老爸任大望(黃渤 飾),一個望子成“郎”的傳統父親 —— 想把兒子培養成大鋼琴家。


初中二年級,果然中二病。
整部電影,就從這反復切換于外星人 / 老爸的鬼畜視角出發。
重新觀察這個奇奇怪怪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
他們有:
成天板著臉,偶爾春心蕩漾的老師(賈冰 飾);跟自己一樣天馬行空的基友;兇神惡煞的校霸;高年級的心機學長;以及一個越看越好看的插班女同學 ……
看出來了嗎?
妥妥一個中國版“野比大雄”嘛。
只不過增添不少本土色彩 —— 任小天和每個中國孩子一樣,必須穿著運動款校服,在老師僵硬的說教,父親“為你好”的嘮叨,以及陌生的情感覺醒之間皺著眉頭,懵懂成長。



當然,他又跟大多數中國孩子不一樣。
外星人來“救”他了。
還是一個長得像熊貓,毛茸茸沒什么壞心眼,跟他差不多中二的外星人。
連“哆啦 A 夢”都到位了,齊人開耍?
要知道,中二孩子不僅會幻想英雄,還必須幻想“壞人”。
只見姚晨化著濃妝操著川普出現 ……
哦對了,這壞人最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還要比自己更“中二”。

△ 跟著我喊:消滅人類暴政!世界屬于 ……
呃。
Sir 看預告時也擔心,這么飛的故事讓觀眾怎么代入?
于是電影做的第二層努力,是讓想象力落地。
細節,落在中國孩子的回憶。
莫扎特讓書籍飛上天,變成橋讓孩子們在空中行走。
仔細看 ——
這些書不是教科書,而是幾代中國孩子們耳熟能詳的《科幻世界》,作為天文發燒友的任小天,家里積了一堆。

場景,扎在真實土壤。
任小天帶外星人晃悠的街區,老北京一眼看出是德勝門附近;
還有開頭提到,于當代藝術中心水池里升起的樂高船,帶著幾個小伙伴們,從東直門,到國貿,飛過央視大樓,中信大廈 …… 最后落在長城上,國人都認得出。
這次,陳思誠并沒有回避自己的“私心”。
他沒有再像《唐探》那樣帶你穿越五大洲四大洋。
而是將他心目中最美的北京城,搬到你眼前。



02
但你要說,《莫扎特》就是一個拍給孩子看的作品嗎?
野心顯然不止于此。
Sir 注意到,采訪里幾乎所有主創都在大談家事。

在被問到讓黃渤印象最深的臺詞的時候,他是這樣說:
一個是“我是你爸爸”(莫名有點星戰梗)。
一個則是“我是為了你好呀”。


這兩句注定會讓不少觀眾 PTSD 的話,都指向《莫扎特》的第二個看點:
教育。
什么叫中國式家庭?
電影的呈現幾乎可以用“露骨”形容。
任小天喜歡天文,任大望卻想讓他學鋼琴,成為鋼琴家。

為什么呢?
幾個因素疊加:
一,任大望早年玩搖滾失敗,子承父業,實際是為自己的夢想爭取第二次機會;
二,任大望看到郎朗成功的案例,很受啟發,就把郎朗塑造成父子生活里“別人家的孩子”。


所以,他用所有積蓄買鋼琴,花大價錢請鋼琴教師,甚至與妻子鬧翻,離婚,不惜棍棒教育 ……
是有多想孩子成功嗎?
不,他只是想拼命逃離失敗。
失敗的夢想,失敗的婚姻,失敗的爸爸 ……
他用最固執的方式為孩子規劃一條他想象中最美好的道路,完全不考慮后果。
但孩子的反應是 ——

不過,這個“父親”也不完全負面。
電影適時地留下線索:
任大望如今的工作是賣保險,這是一個上限很高,下限很低的工作,經常可以看到他在電話里給客戶低聲下氣。
他是為“夢想”付出過真實代價的人。
所以不希望兒子像自己,沒有一技傍身,工作不穩定,過苦日子,住回遷房 ……

電影中,任大望總是一個人喝酒,看電視機看到睡著,在家又當爹又當媽拉扯兒子長大,上邊還有一個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父親(范偉 飾)。
他的偏執和賭徒心態,來自過往的教訓,也來自生活的重壓。
更別說這個細節。
莫扎特用任小天家里的天文雜志,搭成了橋梁,讓他逃離房間。
可以想象:
任大望對于任小天自己的愛好,從沒吝嗇過。

那時刻緊繃的習慣從哪里來?
電影結局的驚醒,不是來自旁觀者,不是來自外星人,而是來自另一個爸。
爸爸罵兒子。
和當初爺爺罵爸爸,語氣用詞幾乎一模一樣。
這也點出某種刺耳的真相 ——
中國式家庭的矛盾,并不只關于“家庭”,更是時代集體的隱疾。


電影中兩個“兒子”都追問過同一句話:
活著有什么意義?
兩個“爸爸”,當時都選擇忽略了這個問題。
不是他們不想回答。
而是他們自己也沒想過 ——
恐懼失敗。
是因為那個時代對所有人灌輸著,不成功,便是“失敗”。
固然電影只是輕輕觸碰了這根敏感的神經。
然而。
碰了,顯然比無視它、繞過它,更有勇氣。

03
最后,有一說一。
《莫扎特》注定是個很難滿足所有觀眾的電影。
不是 Sir 在唱衰。
而是我們的市場屢次證明,如此題材不受歡迎。
當下什么片子最紅火?
大概數數:喜劇,主旋律,以及各種姿勢的青春疼痛。
《莫扎特》只能勉強搭上“喜劇”。
陳思誠不知道嗎?
不可能。
Sir 曾經有過一個暴論:
前作《唐探 3》,試圖探索中國商業電影在某條道路上的上限。
結果口碑上徹底“失敗”。
但不是完全沒有價值 ——《唐探 3》的大手筆,加上喜劇類型,人氣演員,跨國拍攝,堆砌中外明星,累加各類元素,還做到了本體故事的不掉線,甚至還蹭了一回情懷加成。
即使碰上疫情,擱置一整年,最終仍收獲 45 億票房。


別誤會,Sir 絕不支持“唯票房論”。
只是放眼當下國產電影,目前幾乎只有《唐探》系列敢如此大手筆地投入純娛樂電影。
小成本喜劇、民族情懷主旋律、現實主義、文藝片 …… 這些固然能帶來一定票房收益,也能產出高質量作品。
但娛樂,才是絕大部分普通觀眾剛需。
《唐探》的意義更多不在眼前。
無論成敗,它通過三部“巨制”,事實上為后來的創作者,在電影工業和商業運作上鋪平了一條道路。
《莫扎特》同理。
作為真人奇幻類電影,它免不了與國外作品對比。
比如《愛麗絲夢游仙境》《沉睡魔咒》《灰姑娘》《查理與巧克力工廠》《綠野仙蹤》……


不論特效水準,故事深度,還是敘事邊界上,或許仍有差距。
于創作者,如何面對這種差距?
于我們電影市場,如何縮小這種差距?
Sir 想起前幾日賈樟柯導演刷屏的那篇專訪。
不少業內人士感嘆他的勇氣。
其實標題并不能完整概括專訪內容。
賈樟柯在這次專訪里,指出了許多被忽略的行業弊病,以及不太好的趨勢。
有兩個關鍵詞 Sir 覺得有必要提煉出來:
單一。
不確定。
成功的類型過于單一…… 太過于依賴檔期,電影作為一種便宜的、常態化的娛樂消費 …… 變成只有春節或者熱門檔期才會去看,這是不正常的。
我們原來其實是挺活潑的一個多元化投資格局,現在可能就變成了,那大家就都投主旋律唄,它安全,它有確定性啊。
所以我們不能把中國電影只做成主旋律的專賣場。
因為不確定,所以單一,也因為單一,市場趨向擁抱更大的“確定”。
如果按照 Sir 的理解。
賈導的話并沒有貶低某一類型,而是,反對輕視任何一種類型。
回到主題。
不必為《莫扎特》戴上什么高帽子。
這是一部獻給孩子的電影。
讓他們在這個夏天,在久違的影院里,真正做一回“主人”。
Sir 更期待。
未來還有第二個,第三個“莫扎特”,帶上他們各種離奇中二的夢想,踏上國產電影這艘大船。
開啟歷險。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18e4cb15ec04b214ebc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