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水槽內部,反射膜環繞著液氬低溫恒溫器(圖片來源:Enrico Sacchetti)
撰文 | 喬安娜 · 湯普森(Joanna Thompson)
翻譯 | 董子晨曦
在意大利阿布魯佐大區的大薩索山巖層下 1000 多米處,科學家正在努力解開宇宙中最小物質的秘密。貝塔衰變(一種放射性過程)通常會放射出兩個粒子:一個帶負電的電子和一個微小的、不帶電的中微子。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正在推進 " 大型高純鍺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實驗 "(LEGEND-200),旨在探究雙貝塔衰變發生時,是否可以不放射出中微子。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會影響我們理解物質是如何形成的。
對于 " 無中微子雙貝塔衰變 " 而言,即使這個過程可以發生,可能性也非常低。這是因為在衰變產生電子時,不產生中微子非常困難,尤其是到處都存在著大量的中微子——每秒鐘會有數十億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而且,在本底輻射與機器組件相互作用時,往往也會產生中微子。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的粒子物理學家米歇爾 · 多林斯基(Michelle Dolinski,未參與這項項目)表示:" 這就是科學家專注于選擇低放射性材料開展實驗,然后想出多種十分巧妙的方法來屏蔽本底粒子的原因。"
LEGEND-200 配有具有輕微放射性的鍺晶體,它既提供了發生貝塔衰變的物質,也起到了中微子探測器的作用。為了濾除環境粒子的干擾,整套實驗裝置都浸在一個受到水和液氬屏蔽的低溫貯槽中。裝置的中心環繞著綠色的光學纖維,以及一層反射膜,以此將雜散粒子彈開。
如果 LEGEND-200 能夠觀察到無中微子的雙貝塔衰變,那么這意味著,中微子是自己的反粒子,而兩個中微子能夠互相湮滅。這不同于質子、電子和其他基本粒子,因為這些粒子具有一個與自身相反的反粒子。如果這是事實,那么發生雙貝塔衰變時,就可能會產生兩個中微子,然后隨即互相湮滅,于是最終一個中微子都沒有留下。多林斯基表示:"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它將有助于理解為什么在早期宇宙中,相比于反物質,物質占據主導地位,以及為什么宇宙是如今這般模樣。"
LEGEND 實驗的合作者勞拉 · 博迪(Laura Baudis)是瑞士蘇黎世大學的一名實驗物理學家。他們是在今年晚些時候開始收集數據的,博迪對 LEGEND 實驗所揭示的信息非常激動。" 我們其實對中微子還知之甚少," 她表示," 它們總是充滿了驚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6bdbf8e9f094c8e3f3f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