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智能相對論,作者 | 徐樹
為了換臺新手機,我詢問了周邊 12 個 90 后的朋友們,真是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12 個朋友中,10 個人用的都是 iPhone,從 8 到 13 各種型號應有盡有。
雖然 12 個隨機抽樣還不足以概括全貌,但已讓我大為驚訝。因為工作的緣故,身邊的朋友來自不同圈層。平時這群年輕人可是最撐國貨的那一批。說好的 " 國貨當興 ",為何需要投入真金白銀之時,卻有那么多人丟了對國貨的 " 偏愛 "?還是說智能手機是個特殊的品類?
有人說 " 我筆記本電腦是 Mac,耳機也是蘋果的,生態綁得死死的,不可能買其他手機了。" 也有人說 " 可以不買蘋果,但前提是,出現比蘋果更穩定流暢的手機系統。" 甚至有人說 " 他曾因為安卓系統的手機卡頓,差點丟了工作。"
2022 年了,國產手機品牌為何還是不受待見,至少在中高端市場還是如此?在華為不能盡展全部實力的環境下,國產品牌的高端之路到底能走通嗎?
國產手機真的差?還是蘋果實在太香?
我手上的華為 Mate20X 堅挺了快 4 年,拜鴻蒙系統所賜,如今手機流暢程度與新機幾乎沒什么區別。只是部分配置已經跟不上越發精致的手游需求,為了完美的游(原)戲(神)體驗,我萌生了換臺手機的想法。
就換什么手機這件事,身邊各種朋友且不止一次對我說 " 不如就換臺 iPhone 吧,13 不香嗎?" 當然,這對于從未用過 iPhone 的我并不管用,加上帶著些許 " 國產手機真的不行嗎?" 的偏執,開始尋求答案。
" 除了蘋果還會選什么?真不知道,我從 4S 時期開始一直是用的蘋果,十多年了期間換了 6、8S、12 和現在在用的 13,基本上每臺機器都能用個 2、3 年,說實話我現在找不到不用蘋果的理由。" 一位朋友在問及換機需求及選擇時,他是這么說的。
" 再加上,現在我筆記本電腦是 Mac,耳機也是蘋果的,生態綁得死死的,換臺手機意味著其他硬件也要跟著換,劃不來也沒必要。"
另一位朋友會選擇蘋果則因手機差點讓他丟了工作 " 在用蘋果之前,我也是用的安卓,從早期的山寨機到后來的索尼、三星都用過,眾所周知以前的安卓系統上不穩定,用個一兩年左右,系統就會卡得嚴重。"
" 那時我用的三星,正好用了兩年機器開始出現卡頓,一次公司項目調研派我去到外地,因為是個比較急的項目,我必須使用視頻軟件跟公司領導匯報,當時整個項目組及公司最大的兩個領導都在線上等我一個人,可也就是那時我的手機卡崩潰了,視頻軟件無論如何也點不開,能看到信息不停的在彈出,卻點不進去,能看到電話打進來,但也無法接起,甚至關機都做不到。我一個人在酒店房間冷汗直流,等我沖到酒店前臺向工作人員借了手機登錄 QQ 后,已經過了將近 15 分鐘,那 15 分鐘真的堪比噩夢。第二天回到公司,被我頂頭上司罵了半小時,說我沒提前做好準備,我也是有苦難言,當月發了工資就換了最新的蘋果 7,老手機直接被我砸了。"
同樣因為系統選擇蘋果的還有不少," 可以不買蘋果,但前提是出現比蘋果更穩定流暢的手機系統,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當然,我會選擇蘋果也不全因為系統,還有他的平衡性,像我去年開始轉行成為游戲短視頻博主,需要經常玩一些游戲再制作攻略短視頻,現在在用的就有 3 部手機,一部蘋果 13,一部榮耀 50 和一部 realme GT,蘋果 13 是我的生活手機,之所以買榮耀和 realme 是部分游戲有著系統分區,另外就是看中他們主打游戲的手機性能,就拿 realme GT 來說,最滿意的是他的大電池,滿足我超長時間打游戲素材續航的需求,如果是用蘋果手機可能半天就需要充次電。但是,除了這點我也找不出其他亮點,比如在玩一些大型游戲上他的幀率穩定性還是沒有蘋果強,再說攝影攝像等其他功能更加沒法比。"
" 當然你會說 2 千多的手機怎么能和 4、5 千的比,但又何止是 2 千多的沒法比?現在國產品牌的旗艦機普遍 4、5 千起步,在系統、芯片、價格都優于國產品牌時,為什么不選蘋果呢?"
" 刀法精明 " 的國產品牌及 " 水桶機 " 蘋果
說起價格,幾乎是當前國產品牌最受人詬病的地方,網上甚至出現了 " 買不起紅米買蘋果 " 的奇怪論調,相比平均 5000+ 的售價,同樣使用驍龍 8gen1 處理器、配備 5000 萬像素攝像頭的三星 Galaxy S22 目前平臺最低價僅為 3599,即便是 8+256 版本也只需 4699。
再看,當前蘋果 13 最低配有平臺售價最低已跌破 5000,這也是目前大量用戶覺得蘋果 13 香的原因,相比七八千、上萬的價格,五六千元就能拿下最新款蘋果旗艦手機甚至給人一種 " 占便宜 " 的感覺。

會出現這種感受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出自于國產品牌們的 " 精準刀法 ",當前國產品牌們為了能實現 " 通吃 ",他們在產品線上有著分明的劃分,主打低端市場的千元機、主打游戲的兩千元價位、配置更好的一些的三千元區間及更好的旗艦系列,豐富的產品線看似給了消費者很多選擇,但其實這只會讓消費者更難下手。
比如有用戶一開始瞄準的游戲性能,但發現加個幾百又能找到一臺影像系統更強的,再加個幾百又能得到一臺內存更大的,加來加去發現總能在另一個品牌能買到更有吸引力但同時又有缺憾的配置,再一看價格 4、5 千了,那為什么不選擇無亮點但無缺憾的蘋果?一個 " 水桶機 " 反而成了最好的選擇。
選擇的可能性越多,越容易讓用戶對自己的選擇持懷疑態度。就比如當面前只有一條道路時,大部分人都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當面前有多條道路時,就會無所適從。蘋果一年一款新機的模式能玩這么多年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在買手機,就像逛花市,很容易讓人挑花眼。且不說不同品牌旗艦之間的對比,當下同品牌不同系列之間的內卷也非常嚴重。
僅 vivo 在今年 4-5 月,就一共舉行了五場發布會,分別發布了 vivo X Fold、iQOO Neo6、vivo S15e、vivo X80/Pro 及 S15/Pro 系列,原本還將有 vivo T2 因疫情原因一再延期。除了 X Fold 是一款折疊屏手機,iQOO Neo6 與 S15 的價格區間基本都是一樣定位在 2800-3300,而 S15 Pro 的又與 X80 產生了部分價格重疊,并且僅 x80 及 x80 Pro 這一個系列就被刀出了九個不同的價格,從 3000 多干到將近 7000 千,難免不讓人產生前面說的選擇困難癥,要不加幾百選個運存大的?再加幾百選個內存更大的?加完后發現已經來到了頂配價格 6699,此時消費者會不會又想要不干脆再加幾百買臺 iPhone 13 Pro 算了?

vivo 并不是唯一的 " 機海 " 踐行者,OPPO 從今年三月至今,也發布了包括 K10/Pro、FindX5/Pro、Reno8/Pro/Pro+ 等多系列產品;小米在下半年也將會有大動作,當前已經有多款小米手機通過 3C 認證,例如剛剛發布的小米 12 Ultra、小米 12S、小米 12S Pro 等諸多旗艦機型。有機構數據統計,僅在今年 3 月,國內市場新款手機達到 44 款,其中 43 款為國產品牌。
然而從結果來看,豐富的產品線并未給國內智能手機消費市場帶去任何新的增量,據此前 Counterpoint 數據,2022 年上半年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已經出現連續 10 周下滑,而蘋果依舊穩坐市場第一的位置,僅今年 618 活動期間,國內智能手機的總銷量達到 1400 萬部,比去年降低了 25%,但蘋果一家銷量就達 700 萬臺,占據銷量一半。
" 高端機 " 撐不起高端市場
近兩年來,所有的國產手機品牌都將目光放在了 " 高端市場 ",都想成為下一個華為,但結果呢?至少從行業層面來看,特別是今年以來在市場份額這個事實的基礎上,不少行業人士并不看好國產品牌的 " 高端化 "。

去年,網絡上一篇名為《跌倒華為,吃飽蘋果》的文章獲得廣泛關注,余承東也親自評論,稱 " 華為在高端手機市場的份額主要讓給了蘋果。"

如今,蘋果從去年 Q1 的 57% 提高至今年 Q1 的 62%,再次突破了六成份額。國產品牌高端化進程越來越快,占比卻越來越少,這又是為何?
有經銷商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 " 華為 P 和 Mate 系列的老用戶在不斷推遲換機計劃,他們想換新機,但如果不想用蘋果,就沒得選,寧可先不換 "。
前不久在榮耀榮耀 70 系列發布會過后,榮耀 CEO 趙明接受采訪時直言:蘋果手機在國內高端手機市場仍然一枝獨秀。
說白了高端智能手機就像奢侈品一樣,奢侈品為何是奢侈品?重要的真的是產品嗎?當然很重要,但是 " 讓你相信我是奢侈品 " 也很重要,換句話說就是文化輸出,像華為的崛起伴隨著的就是一種文化崛起,消費者認為用蘋果同樣的價格買華為是值得的,那么就是值得的。
一旦消費者認為國產品牌們,代表不了中國高端智能手機,即便價格再高,也不管你產品力如何厲害,那么你就是代表不了。在缺乏獨立芯片、獨立系統的前提下,國產手機品牌用價格沖擊高端無疑是個錯誤的選擇。
整體而言,蘋果是能打但也強得有限,當前對于非蘋果生態用戶而言,最有吸引力的還是價格。但是,在部分用戶看來 " 換機 " 仍是一個難題,只因類似的選擇還是太多。
回過頭來看,高端旗艦領域為什么絕大多數都選擇蘋果,國產品牌缺乏太大差異化的配置、同質化的能力、相近的價格再加上沒有太多驚喜的外觀設計,即便再多選擇,也相當于沒有選擇。
就如榮耀 CEO 趙明表示:在高端旗艦機市場上,硬件 " 內卷 " 競爭加劇,在性能和影像維度上,硬件堆料愈演愈烈的同時并沒有帶來相應的體驗提升,蘋果一家獨大的格局自然也就愈演愈烈。
當前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都在不斷下行,國內市場今年第一季度表現持續落后于全球市場,僅出貨 7560 萬臺,同比下滑 18%,環比下滑 13%。此前,GFK 發布的數據預計,2022 年中國智能手機的銷量可能只有 3 億臺,為最近十年來最低。
此外,據國內運營商在網用戶終端報告顯示,中國用戶換機周期 2021 年已延長至 30 個月左右,相比 2014-2018 年的 18 個月周期大幅延長,而國產品牌試圖用機海來喚起換機潮,起到作用了嗎?
當然,對于國產手機品牌我們并非是全盤否認,無論是 vivo 的自研芯片 V1+,還是 OPPO 的馬里亞納 MariSilicon X,都展現出國產品牌在自主芯片研發方面的努力,也有消息指出 OPPO 計劃在 2023 年推出自研的手機 AP 處理器,這種 AP 芯片類似蘋果 A 系列芯片(不含基帶部分),而 2024 年將推出整合 5G 基帶的手機 SOC。
只是路還是要一步步走,在蘋果、三星都能放下身段的今年,國產手機品牌沒必要還在堅持以高價打高端,蘋果時隔六年重返國內市場第一不光只是華為不在的原因,其他旗艦產品虛無的價格也是關鍵。
至于有換機需求,但下一臺手機還不知道換什么的用戶,據傳華為 Mate50 將在 9 月公布,或許可以看看再說。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77447b15ec0545f438c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