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個特別 " 不知好歹 " 的女演員,分別來自湖南、貴州和云南。
她們放著日薪 208 萬的內娛不待,跑去已經沒落的港圈,要么寬衣解帶拍性愛場面;要么被拳打腳踢,落下一身傷。
香港那些片子啊,全部投資加起來,最多也就 300 來萬。前些年,大 baby 這種花們坐攝影棚里,摳圖一天半就能掙回來。

300 萬總投資,再分到女演員頭上,可能還買不起李湘冰箱里的半袋冬蟲夏草。
這三個內地女演員,放著捷徑不走非繞遠路,你們覺得是為什么呢?
嫌錢多燙手?立志要做窮藝術家?或者單純是個棒槌?
都不是。這不是什么淡泊名利,不食人間煙火的王傳君式的故事。
這三個人就是擠不進高貴內娛圈,還偏偏不自量力非得擠的邊緣人。
是窮酸的香港片,接納了她們。
人手一座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獎杯。



多諷刺,現在只有在窮掉渣的香港電影和金像獎里,才能認識幾個演技好的新面孔。
多數內娛觀眾,在她們拿獎的那個晚上,才第一次聽說這三個名字。
她們都是小鎮姑娘,都沒上過中戲北電軍藝上戲什么的。

不讀表演系不等于沒演技,但一定等于沒人脈關系。
錄取通知書和畢業證書不是演技質檢證書,中戲之恥唐嫣,北電最美考生古力娜扎都可以作證。

它們更重要的功能是名利場門票。
拿到這張門票,才有在圈子里說得上話的師父、師兄、師姐弟妹,領你進門。
像海清,成名作《雙面膠》,就是班主任黃磊幫推薦上的。
鞏俐就是再天賦異稟,如果不是上了中戲,也不會認識去她們學校找演員的張藝謀。
當然以前幾大表演系的門,還會對寒門子弟敞開。
比如牛光閃閃的中戲 96 班,劉燁、章子怡、袁泉、秦海璐 …… 入學時都是家境普通的窮小孩兒,入場券是上學以后才拿到手的。

現在內娛沒收了 " 表演系 " 的發票資質,幾個名校招牌徹底變成了招牌而已,供在高考前就已經成名的二代或者童星鍍金用。
素人學生,也許零星還有。但基本上入學前,哪幾個就已經進了圈,上完四年大學后,在圈里待著的,還是哪幾個。
科班都沒法給平民提供機會,更別提讀不上科班的。
內娛關上門,在小圈子里玩擊鼓傳資源游戲的同時,國產影視漸次消滅了勞苦大眾。
這里面有審查的原因,但也很難說不是因為內娛人和平民之間的距離,遠到足以產生生殖隔離。
影視劇都不拍邊緣人了,拍影視劇的影視圈,自然也不給邊緣人機會。
劉雅瑟、春夏她們,假如不去拍大尺度港片,能出頭的幾率,可能比四字的不知名室友考上國話編制的幾率還低。

抱團排外不只是內娛專利,港娛、韓娛也沒好到哪兒去。
八十年代,金像獎影帝的平均年齡還是 37 歲。
2010 年之后,平均年齡已經漲到了快 50,今年拿獎的四大爺謝賢,以 85 歲高齡,再次拉高了這個數據。

這等于二三十年來,拿獎的幾乎都是同一撥人。
大名鼎鼎的韓國忠武路,來來回回也都是那老幾位的臉。

抱團的根本原因,還是餅不夠大,所以只能關起門來自己人分著吃。
這是小地方的天然劣勢。
可內娛市場,明明看起來是人家的好幾倍大,現在也越來越封閉,大概也是這個圈子生產力衰敗的表現之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國產影視劇產量連續四年下降,前段時間,電影還被劃定為 " 特困行業 "。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個圈子走向 " 貴族世襲制 ",都是大勢所趨。
娛樂圈當然也只是大社會的縮影。
不過港圈再落寞、再窮酸,也接納了幾個內娛邊緣人。
因為他們還可以拍邊緣人。

春夏的獲獎角色,《踏雪尋梅》里的女主, 是個內地新移民。
她跟著媽媽到了香港。她媽去香港的方式,是嫁給當地的窮老頭兒。
老頭兒只能幫她拿到身份證,想賺錢生活,還得去老派夜總會賣唱賣笑。
春夏在學校里被老師帶頭排擠。回到家里,老媽對她非打即罵。
走出門,滿眼花花世界、物欲橫流。關上門,又是逼仄到悶死人的公屋。

15、6 的少女,還長得漂亮,想要很多錢和很多愛,從而找到她在這座欲望都市里的存在感。
女主一步步墮落成援交少女,這條路最終帶她走向毀滅。

春夏演這片時,22 歲,已經打過好幾年零工。
之前也在國產劇里打過醬油,《踏雪尋梅》導演翁子光最早認識春夏,就是在一部湖南臺自制劇的視鏡現場。
《踏雪尋梅》拿了獎,讓春夏留下了一個經典角色。
得了個好結果,但事實上,這片根本不是好餅。

導演沒名氣,還要全裸演情欲戲,投資七拼八湊,拖了好幾年才湊出來。
跟春夏同齡的楊紫、迪麗熱巴們,根本不會接。
曾美慧孜和劉雅瑟也差不多。
曾美慧孜的獲獎電影叫《三夫》,她演的女主,是個智力殘疾的女性癮者。

再加上各種不可說的隱喻,具體不展開了,總之尺度大到導演陳果最早想找 AV 女優來演。
劉雅瑟剛剛拿獎的角色,是《智齒》里的街頭女混混。
一個孤兒、干過各種違法亂紀的事,鬧出過人命,進過少管所。
不是被變態殺手凌虐,就是被尋仇的警察拳打腳踢。
她倆比春夏的情況還極端。
春夏 2015 年拿獎,當時還只有 23 歲,正趕上內娛流量大勢,人又年輕,也不能斷言她沒演《踏雪尋梅》就一定紅不了。

而曾美慧孜現在的官方年齡是 34 歲,劉雅瑟 33 歲,靠港片成名以前,都已經在內娛當了十來年邊緣人了。
春夏的獲獎感言是,感謝香港電影讓她有飯吃,有夢做。
而那兩個另類 85 花又加上了一句:好幾年接不到戲,如果不是被選上拍了這么個小成本電影,可能早就改行另謀出路了。
底層出身,十幾年摸爬滾打摸不到門。
曾美慧孜對《一條》記者講過一個故事,采訪原文是:
曾經有一次參加一個活動,我遇到一個前輩演員,想跟對方打招呼,只是想打招呼而已。但是我還沒開口,對方就毫不客氣地說 " 你讓一讓 ",當時確實有點尷尬。
劉雅瑟還說過以前在飯局上向某個導演自我介紹、求角色,結果對方只想拉她去睡覺。

白眼受過、冷板凳坐過,甚至還遇到想潛規則白嫖的。
也許總是睡前心灰意冷,醒來又不死心,就在她們要放棄的最后一刻,香港電影伸出了手。
也是有可能拉她們上岸的最后一根稻草。所以要死命握住,所以要全力以赴。

劉雅瑟求搭檔演員,要打她就真打,不用客氣。拍了兩個月,沒有一天不帶新傷收工。
曾美慧孜為角色增肥 40 斤,內分泌紊亂到不來月經。

我推薦所有人去看她們的電影。
哪怕你對電影里的故事興趣不大,但也一定可以看到一股用力感。
那是專屬于社會最底層的女性,偏不認命,偏要在懸崖邊撐住身體,不讓自己掉下去,咬緊牙關,再從骨頭縫里噴薄出的生命力。
在所有采訪她們的視頻或者文章里,總會出現野生、野性,或者民間演員這幾個標簽。
都是馴化、官方和高貴的反義詞。
不管香港電影還剩幾口氣,至少還有一口是留給底層邊緣人的。
光憑這一點,就值得為他們再續幾秒命。

最后分享一句劉雅瑟,內娛最后的民間女演員,最觸動我的話:
我 20 歲時就幻想過自己可以拿獎。現在我 30 多了,有點晚,但沒關系,這是一個奇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ac7e5b15ec01be770ab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