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梅希 星暉 弋瞳
編 | 園長
最近 1 個多月," 告別 " 我們的互聯網產品有點多。
2022 年 7 月 25 日,90 后、95 前的大學生都用過的 " 青春回憶 " 中國移動飛信宣布即將停止服務;7 月 12 日,運營了 20 多年的 " 國內電商第一站 " 易趣網公告將停止運營;6 月 15 日,整整兩代互聯網用戶都用過的 IE 瀏覽器也宣布停止更新 ......

在互聯網時代,我們已經習慣了一次次向曾經熟悉的產品告別。那些用戶曾經以為永遠都會用下去的產品,也許在接下來的幾年急轉直下,最終成為時代的眼淚。
也有的產品也許在肉眼可見的幾年之前,就呈現出明顯的頹勢。結局早已寫好,只是誰也沒有想到,分別的時刻竟然來得這么快。
" 收到請回復 "" 再發一遍,防抽 "......
90 后(特別是那些 1995 年以前出生的)剛上大學時,大多都收到過輔導員或社團負責人發來的飛信消息。在短信和流量資費都很昂貴的 2010 年前后,可以免費群發信息,且 PC 端和手機端聯動的飛信,簡直是班主任和學工人的救星。
2011 年,又又大學入學,大一時,系辯論隊領隊經常用飛信給社團成員發消息,通知大家討論時間和地點。大二時,她開始擔任系辯論隊的領隊,繼續也延續了用飛信通知隊員的傳統。" 我對飛信的感情還是蠻深刻的,還經常改飛信簽名表達自己的心情,我記得有個簽名是蘇打綠的歌詞,‘我攤開心中愁你只見眼前秋’。"
那句話取自蘇打綠 2013 年發布的專輯《秋:故事》,把 12 首歌歌詞的最后一個字拼湊起來,就是又又飛信簽名里寫的那句。
但飛信的輝煌時代極其短暫,它更像是曇花一現,或是某種歷史潮流的預言。前有人人網,后有微信,很少有人記得在即時通訊領域,背靠中國移動的飛信也曾在巔峰期擁有過接近 1 億日活用戶。
從 2007 到 2011 年微信問世,飛信比微信早出發整整四年,但在這四年間,飛信始終只支持中國移動使用,而將聯通、電信用戶拒之門外。這種限制的存在,是因為中國移動原本將即時通訊作為一種增值服務,是從聯通和電信手中爭奪用戶的砝碼。
一直到 2012 年 7 月,飛信才向聯通和電信用戶開放注冊,解決跨運營商通訊問題。但這一年,微信已經接連完成注冊用戶破 1 億和破 2 億兩個大關,并在一年后斬獲 6 億注冊用戶和 1 億日活用戶,超越巔峰期的飛信。
時機稍縱即逝。中國移動想用飛信作為砝碼和同行競爭,卻最終錯過了制造即時通訊巨無霸產品,掌握中國最大流量入口的時機。
互聯網產品界的成王敗寇同樣殘酷。經歷多次轉型后,飛信沒有等到新的機會,2022 年 7 月 25 日,中國移動宣布公告,宣布調整和飛信業務,自 9 月 30 日開始停止提供該服務。
天天快報是這款產品 2019 年 9 月以前的名字。2019 年,騰訊 PCG 內部將天天快報、QQ 看點、QQ 瀏覽器等信息流產品整合為騰訊看點的統一品牌,并視其為整合信息流產品資源,推動信息流業務發展的重要決策。

天天快報宣傳圖,圖源網絡
曾在天天快報團隊工作多年的孫學禮稱,在騰訊內部,天天快報是一個早就被放棄的產品。"FCC(信息流與內容社區業務線,作者注)內部很早放棄這個產品了,應該是 20 年。后來重心來回搖擺,起初(重心在)QQ 看點,后來(重心在)QQ 瀏覽器。"
QQ 看點過去長期占據 QQ 移動端底部導航欄的重要入口,曾一度是騰訊圖文信息流的重要產品,如今,在天天快報停止服務之際,QQ 底部導航欄入口的位置也讓給了名為 " 小世界 " 的交友功能。曾經通過整合天天快報、QQ 看點、QQ 瀏覽器信息流而成的騰訊看點,如今也只剩 QQ 瀏覽器尚在正常運營。
2022 年 6 月 17 日,騰訊看點快報 App 發布公告稱,快報 App 于 2022 年 7 月 18 日正式停止運營。
在眾多時代眼淚中,IE 瀏覽器無疑是最古老的那一滴,堪稱時代眼淚陳釀版。
當代年輕人懷念舊時光時,喜歡唱樸樹的《NEW BOYS》,里面有一句經典歌詞:" 穿新衣吧,剪新發型吧,輕松一下 Windows 98。" 而 IE 瀏覽器的誕生,比少年樸樹用的系統還早一個版本。1995 年 8 月,微軟發布操作系統 Windows95,IE 瀏覽器是該系統的默認瀏覽器。
三年后,當 IE 瀏覽器橫掃全球市場,成為市占率第一的瀏覽器時,百度創始人李彥宏還在硅谷當一名普通的員工,谷歌創始人拉里 · 佩奇和謝爾蓋 · 布林還在斯坦福學生宿舍里搗鼓他們的搜索引擎,即將搬去那個著名的車庫。
盡管如今我們為 IE 瀏覽器最終關停的結局而唏噓,但放置在更長的時間線里,它算得上互聯網產品中的常青樹,很少有產品可以像它一樣擁有超過 25 年的生命線,跨過新世紀的門檻,從 PC 時代開始,一路見證移動網絡的普及和智能機的崛起。
更何況,它在幾代人的生命里都曾留下過不可磨滅的印跡。
2003 年,IE 瀏覽器在全球市場的份額超過 95%,瀏覽器這個概念,幾乎和這個藍色的 e 字是等價概念,一代中國中小學生都在雙擊這個字母后獲得更廣闊的世界——在翹首期盼的信息技術課,穿好防靜電鞋套進入電腦教室,趁著老師沒有操控全部電腦時,點開 IE 瀏覽器搜索喜歡的球星或是打開 4399 玩黃金礦工。
21 世紀進入第 2 個 10 年,IE 瀏覽器逐漸因為加載速度緩慢、崩潰率高等問題,被新老用戶拋棄,成為搞笑梗里的背景板。

IE 瀏覽器梗,圖源網絡
IE 是 Internet Explorer 的縮寫,因特網探索者,無論對當年還是當下,都是一個很浪漫的名字。IE 的航程到站了,但因特網探索者們不會停下腳步,換上新衣,剪新發型,會有更好用的工具承載新一代人探索世界的愿望。
小而美,太難了。
2022 年 6 月 30 日,VLOG 社區和剪輯軟件 VUE 宣布將于今年 9 月 30 日停運。目前已經停止注冊、會員充值服務,部分客戶端功能也關閉,各大應用市場也已經查找不到這款 APP 了。
2016 年 VUE 橫空出世,創始團隊三位主創以及大部分員工來自豌豆莢。創始人鄺飛在創業之初就打算做 VLOG 社區," 打造手機用戶首選的視頻創作和分享平臺,目標就是成為中國視頻版的 Instagram。"
當時短視頻和直播的模式還在探索階段,市場上相關產品不計其數,美拍、秒拍、小咖秀、快手在自己的細分賽道中各有所長。美拍主打美顏,小咖秀是搞笑社區,秒拍作為微博視頻的剪輯工具與其緊密相連,快手的草根屬性極強,擁有廣闊的下沉市場。
VLOG 是 Video Blog(視頻博客)的簡寫,其實就是記錄個人生活的視頻日志。一開始,對于 VLOG 的玩法,大多數用戶并不熟悉,甚至還有很多人對于 VLOG 中 "V" 的讀法爭來爭去。后來以歐陽娜娜為代表的一眾明星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穿搭、旅行 VLOG 將這種模式帶火,2018 年 12 月,VUE 總安裝用戶突破了 1 億。
這也得益于 VUE 在一眾同類型軟件中找到了自身的差異化。首先作為剪輯工具,它改變了剪輯的思路,用戶可以將一段視頻拆分成幾段拍攝,最后將分段拍攝的視頻拼接在一起就完成了。此外,VUE 的濾鏡、配樂、轉場都十分具有電影感,并且 APP 的界面配色以藍白黑三色為主,簡潔清爽,受到女性用戶喜歡。
然而隨著抖音崛起、快抖各占短視頻半壁江山,留給 VUE 的市場份額不多了。2020 年 9 月,騰訊用 5000 萬美元現金將 VUE 全資收購。不久后騰訊低調上線了一款短視頻剪輯工具——秒剪。
或許在那時,VUE 的命運就已經注定了。
絕大部分網購者,都沒用過 " 古早 " 的易趣網。如果不是它宣布關停,人們也不會想到它曾經是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
2022 年 7 月 12 日,易趣發布公告稱,由于公司運營策略調整,決定停止平臺運營,關閉易趣網站。一個月之內,易趣網將關閉網站所有商品、商鋪的交易功能,關閉易趣網用戶注冊、登錄、充值功能,關閉網站服務器。
至此,昔日中國第一大電商網站,存在了 23 年的電商老大哥徹底淡出歷史舞臺。
1999 年 8 月,邵亦波和譚海音從哈佛商學院畢業回國,在上海一間兩居室的民居里創立易趣網,主營電子商務。2002 年 3 月,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美國 eBay 給易趣注資 3000 萬美元,一年后以 1.5 億美元收購易趣。強強聯手后,易趣網一舉成為當時擁有 80% 市場占有率的 C2C 巨頭。
2004 年 9 月,易趣網與美國 eBay 平臺整合,拓展至全球、用戶量破億;同年 10 月,推出 " 安付通 "。2005 年 1 月,易趣注冊用戶突破 1000 萬,這在當時的中國的網絡交易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價值;同年,周杰倫首次參與外形設計的 MP3 播放器也放在 eBay 易趣上拍賣。
然而,淘寶成立后迅速搶占市場份額,堅持走國際化路線的易趣明顯 " 水土不服 ",一再錯過指數級爆發的風口,在與淘寶的斗爭中落敗。2006 年,易趣的市場份額已下滑至 29%,近七成的市場份額由淘寶所有。到 2012 年第二季度,淘寶占據 95% 的 C2C 網購市場,而易趣的份額已降至 0.01%。
易趣也曾試圖在淘寶的本土攻略中另辟蹊徑,比如 2010 年推出海外代購業務,為用戶提供美國購物網站的商品代購,但收效甚微。此后,隨著 eBay 退出中國市場,易趣也被轉移到 Tom 集團手中,并逐漸淡出大眾視野。
2014 年 2 月,蜜芽寶貝脫胎于淘寶,創立了自己的官網,并正式轉型為進口母嬰品牌限時特賣商城,次年 7 月更名為 " 蜜芽 "。

此后,蜜芽在短短兩年時間里先后獲得五輪融資,累計金額約 20 億元,甚至還創下母嬰電商單筆最大融資紀錄。只可惜,蜜芽的融資之路停留在了 2016 年 10 月,此后蜜芽再也未公布任何融資進展,而這被外界視為蜜芽敗退的主要原因。
不僅融資之路困難重重,蜜芽本身也風波不斷。2019 年,蜜芽還曾陷入 " 傳銷風波 ",蜜芽會員體系共分為 Plus 會員、鉑金培訓師和鉆石服務商三級,會員若想升級需完成一定的業績指標和拉新指標,完成后蜜芽也會給予一定金額獎勵。而這種 " 拉人頭式 " 的會員體系,一度讓蜜芽被認為是打傳銷 " 擦邊球 "。
不僅如此,蜜芽產品整體價格偏高,且常被質疑假貨,據《2021 年度中國母嬰電商消費投訴數據與典型案例報告》顯示,根據投訴量從高到低排列,蜜芽居于母嬰電商榜首,獲 " 不建議下單 " 評級。
2020 年蜜芽將目光放在了直播帶貨上,劉楠的 " 楠得好物 " 實現了 4000 萬的銷售額,并成為了母嬰品類帶貨成績最高的主播。直播過程中,蜜芽自有品牌兔頭媽媽甄選表現亮眼,其中兔頭媽媽甄選紙尿褲銷售了近 9 萬單,貢獻了該場直播總體收入中的 1540 萬元。
基于直播帶貨的試水,讓蜜芽看到了自營品牌增長的可能性,而蜜芽早在一年前就與兔頭媽媽做了拆分,現為兩家完全獨立的公司。
目前來看,關停 APP 或許是蜜芽自救的最后一躍。減少獨立平臺的運營成本,集中精力和資源發展直播電商和自有品牌是公司短期內的前進方向。
7 月 5 日,騰訊旗下 App 掌上 WeGame 運營團隊發布 " 掌上 WeGame 退市公告 " 稱,掌上 WeGame 產品(包括掌上 WeGameApp 端,WeBiBi 微信小程序以及 WeBiBiH5 版本)從 7 月 5 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并將于今年 9 月 8 日 23 時 59 分關閉服務器,正式終止運營。

圖源掌上 WeGame
作為 WeGame 的移動端工具,掌上 WeGame 自上線以來有過相當多樣的功能類別,包含商店、咨訊、社區、助手、直播等等。但與 " 大雜燴 " 功能相對的另一面,卻是可有可無的模糊定位。
相較于小黑盒等第三方工具,掌上 WeGame 受制于商城背景,能為用戶提供的購買選項和衍生服務有限。客觀地講,作為游戲商店的 WeGame 本就無法與 Steam 等平臺相抗衡,這無疑會導致掌上 WeGame 和第三方工具競爭時先天地處于劣勢地位。
相較于桌面端,掌上 WeGame 又缺失了《英雄聯盟》游戲啟動器這樣的招使用場景。更不幸的是,掌上 WeGame 不僅無法沾桌面端的光,還額外負擔了桌面端強制引來的玩家惡評。
至于歷史戰績和賽事資訊等信息查詢功能,帶有平臺色彩的掌上 WeGame 也不比單款游戲的垂直助手做得更好,比如《英雄聯盟》玩家往往更樂意使用專業對口的 " 掌上英雄聯盟 "App。
概括而言,不論用戶的實際需求是什么,掌上 WeGame 不是那個不可取代的選項。
4 月 7 日,騰訊旗下的企鵝電競發布了退市公告,停止停止新用戶注冊、新主播及新公會入駐,關閉充值。6 月 7 日 23 時 59 分,企鵝電競相關產品的所有功能停止 ( 專屬客服除外 ) ,企鵝電競相關產品于各應用商店下架,企鵝電競相關產品服務器關閉,正式停止運營。
2016 年 7 月 26 日,騰訊網聯合 QQ 手游、騰訊互娛于上海舉辦了主題為 " 放大招 " 的 2016 手游運動匯暨企鵝電競發布會。三方宣布將合作推出新平臺企鵝電競,上線后業務范圍包含手游賽事、直播、視頻內容等,涵蓋 QGC、KPL、CF 手游超級聯賽、LPL 等手游、端游電競職業賽事。
然而幾年后,當初聲勢浩大的 " 大招 " 最終偃旗息鼓。
盡管企鵝電競背靠一系列騰訊系的頭部游戲,可謂含著金湯匙出生,但產品本身始終沒能跑出優勢。直播行業大亂戰后,形成了虎牙、斗魚雙巨頭對峙的局面。不論主播資源還是流量表現等各方面,企鵝電競都處在下風。
2020 年 10 月,在騰訊的推動下,虎牙與斗魚聯合宣布雙方已簽訂 " 合并協議與計劃 "。此外,騰訊還計劃以總價 5 億美元將企鵝電競游戲直播業務轉讓給斗魚。如果事情能順利進行,騰訊將擁有虎牙、斗魚合并后新公司 67.5% 的投票權。
最終,這一進程因監管原因被叫停。此后企鵝電競難以擺脫邊緣化的行業地位,無可奈何地走向終點,成為外界眼中 " 停止內耗的犧牲品 "。
對于硬件 Kindle,亞馬遜自公告發布日起停止向經銷商供貨,"Kindle 退出中國 " 的流言傳了幾個月終究被坐實。

圖源亞馬遜 Kindle 服務號
作為一代電子書閱讀器霸主,Kindle 入華早期的銷售成績十分亮眼。從 2013 年到 2018 年,kindle 閱讀器在中國累計銷售了數百萬臺,中國也成為亞馬遜銷售 kindle 設備的第一大市場。最高峰時,Kindle 曾助力亞馬遜在中國圖書市場取得可觀的市場份額。
但隨著時間推移,Kindle 的地位不斷下降。
一方面,中國市場的競爭走向白熱化,大廠小廠接連入局。包括華為、小米、多看、文石、掌閱、科大訊飛在內的諸多廠商都相繼推出了電子書閱讀器及相關產品。軟件層面,Kindle 也迎來了微信讀書、掌閱書城等挑戰者。
另一方面,基于用戶基數龐大的智能手機市場,近年來免費閱讀模式盛行。番茄、七貓等選手活躍在大眾視野中,進一步沖擊了 Kindle 長期推行的付費模式。
另外,閱讀器行業的硬件形態遲遲沒有突破,kindle 電子書在價格上不占優勢,產品設計和內容生態又在各方圍剿下顯露疲態。實際體驗上,Kindle 也在對比中暴露出種種短板,例如系統封閉、刷新率低等等。
意為 " 點燃 " 的 Kindle,曾經為一代消費者揭示了閱讀的別樣魅力。可惜行至今日,這簇火苗不得不與中國用戶揮手作別了。
(本文中,又又、孫學禮均為化名。)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dfb2468e9f091fe168ee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