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丈夫去世了。
妻子不僅不傷心,甚至趴在他棺材旁來了張愉快的合影。
什么情況?
上圖你就懂了:

這位丈夫是近 90 歲的高齡男性,而妻子只是一個懵懂少女。

她叫麗貝卡,嫁給高齡老頭的時候只有 19 歲。
更荒誕的是,這個老頭不只有一個妻子,而是有一群妻子——六十幾個。
你以為這是電影虛構橋段?
不,真人真事。
麗貝卡的事被拍成的紀錄片《乖乖聽話:邪教中的祈禱與服從》。
這部片子被稱作真實版《使女的故事》,它扯開了 21 世紀某些男性的集體遮羞布。
這個擁有六十多個妻子的老頭,是一個教派的先知。
該教派是美國第四大宗教團體——摩門教的一個極端旁支。
正統的摩門教全稱是末日圣徒(LDS),他們認為塵世生活只是必須經歷和學習的重要一環,死后到達天堂才算終極圓滿。
他們信奉一夫多妻,認為妻子越多,死后越有機會上天堂。
一百多年前,這項 " 傳統 " 就被廢除了,但它沒有完全消失。今時今日,依然有一群人實行這種一夫多妻制,他們驕傲地自稱為原教旨主義。
先知代表上帝,是教派中最有權威的人。他享受支配社區中所有的權力,生產經營、許配女性等。
實質上,他不僅是精神領袖,更已然是實際領導者。
在先知的領導下,整個社區實行一夫多妻。
男性在這個社區中活得很快活:
肉體上,每個男性能平均擁有三個以上的妻子,妻子們溫柔賢惠,為其生育眾多兒女。
精神上,擁有越多妻子越能接近上帝,死后還能獲得神奇能量;現世中,也能得到鄰里的尊重和支持。

一個丈夫兩個妻子 N 個孩子的家庭結構
女性呢?
聚會時,女孩們穿著粉嫩的傳統農場裙子在舞臺上天真地唱:保持溫柔,保持溫柔 ……

這里的女性從小被教育要時刻保持溫柔甜美。
歌詞如此,滿大街橫幅如此,就連先知老頭的皮鞋腳底板都寫著:保持甜美。

甚至圖書館的書,都是被小刀閹割過的——
不能有冒險情節,全都要溫順聽話。
可甜美女孩真的好命嗎?
有的女孩 14 歲就被迫嫁給沒見過幾次面的表哥,有的女孩 16 歲就經歷好幾次流產,或者懷上二胎 ……

詭異的是,在長期洗腦下,大部分女性表現得甘之如飴。
群妻們每晚都會排著長隊,乖巧地等候在臥室門口,只為丈夫的一個吻安。
有的妻子甚至炫耀到:
他雖然有很多老婆,但他最寵愛我,他會給我唱歌,我真是太幸福了。
有的女孩因年幼懷孕而一再流產,反倒譴責自己:
是不是上帝覺得我還不配當媽媽 ?
原教旨主義摩門教社區中,女性就像一群被圈養的羔羊,愚昧地痛苦著——而不自知。

能看出來。
宗教只是一個幌子,這是一個獨裁者統治的環境。
在這個環境中,獨裁者把女性關進 " 羊圈 ",女性成為最嚴重、最直接的受害者。
對于社區內的男性來說。
某種程度上,他們是獨裁統治下,性資源的既得利益者。
男信徒兩眼放光,憧憬著擁有足夠多妻子后能成為創造宇宙的神。可當記者問道 " 女性怎么辦,她們會成為神嗎?"
他心虛笑了:
這點不太清楚,沒人教過我們。女人去了那邊不當妻子還能做什么?

女性,在思想上被控制,在宗教思維中被排除在外。
她們在社區中對一切言聽計從,是出于所謂的宗教信仰。
可她們在那個男性集體中,只有義務,沒有權利。
她們只是男性現世的性資源,來世上天的工具人,最終還會被拋棄——
對此,女性們不自知,男性卻心知肚明,并任其自流。
畢竟,自己是受益者就行了。
社區外的男性對社區中女性可能遭遇的不公,同樣持保留態度:
我倒不覺得會怎樣,人們對他們又不了解。
這是獨裁環境下,社區內外的男性對 " 羊圈 " 中的女性受害者態度的第一階段:
默許。
在社區中,先知不僅指導男性們踐行 " 一夫多妻 " 制,還主宰著所有女性的婚配。
社區中的女性一到適婚年齡就由父親出面,把女孩 " 交出去 ",嫁給誰由先知統一指定。
本質上, 就是把女孩們當成一種赤裸的性資源,交由先知全面掌握。
基于這個 " 傳統 ",開頭聊到的年僅 19 歲的麗貝卡成了父親的資源。
當時,家財萬貫的他卻 " 只有 " 兩個妻子。
這在人均三個妻子的社區中太不正常,他被人看不起,常常唉聲嘆氣。
怎么辦呢?
好在,他手上有好幾個女兒。于是,麗貝卡像籌碼一樣,被父親交了出去。
當晚,荒謬來了。
麗貝卡和社區中的適婚女孩一起被送到先知面前,先知慈愛地和她們一一握手。
到麗貝卡時,她害羞且天真地問:
先知,你覺得我會嫁給誰?
眼前這位滿臉皺紋的老人緊緊捏了三下麗貝卡的手,說:
我。
對未來丈夫懷著浪漫構想的麗貝卡,驚呆了。

加入先知家庭,放眼整個社區都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爸爸很開心,但麗貝卡覺得很惡心。

很快,爸爸如愿分配到第三個老婆。

很快,麗貝卡加入了晚上和先知吻安的群妻隊伍。
某晚,老邁到有時得戴著氧氣罩的先知對她說:

如此魔幻的一幕,在這個社區中并非孤例。
除了父親把女兒送給老齡先知,初戀男友還會把初戀女友送給他人。
十三歲時,盧比在教會喜歡上了男孩伯克。


盡管在教會中,她們一再被要求 " 純潔 ",不能喜歡上先知指派以外的任何男性。
但愛情是人的天性,盧比和伯克開始忍不住眉來眼去。
有一天,伯克鼓起勇氣給盧比遞了小紙條,上面寫著一個電話號碼。
此后,他們和熱戀中的小情侶一樣在晚上偷偷煲電話粥,希望以后能結婚,討論孩子該叫什么。有時候甚至什么都不說,只要聽到彼此呼吸就很甜蜜。

多年后回憶,他們依然覺得很甜蜜
直到先知宣布:盧比該結婚了,丈夫不是伯克,而是遠方表哥。
當時,盧比只有 14 歲。
兩個人的愛情被粗暴地 " 扼殺 " 了。
但盧比不甘心,為了愛情,她愿意放棄信仰、放棄親人,和伯克私奔。
伯克答應了。
但不一會兒又打來電話——他反悔了。他不愿為了現世的愛情斷送自己上天堂的路。
這是他第一次拋棄盧比。
婚后的盧比并不幸福,她遭受丈夫的侵犯與虐待。
20 歲的某天,她偷偷打電話給社區外的遠親,遠親把她接走了。
逃離了丈夫魔爪的盧比,第一次穿上了清涼的泳衣在大海里自由游泳。
可是很快,她又接到了伯克電話:
先知答應,只要你回來,你就能和我結婚。
伯克明知這不過是先知用來哄騙盧比的借口,可還是輕易地犧牲掉盧比的一生。
盧比回去了,可回到的,是暴力的丈夫身邊。
此后,盧比接二連三地生孩子,再也沒能踏出社區一步。
這是伯克第二次拋棄盧比。
社區內,男性為了獲得其他男性的尊重,為了上天堂,都不惜獻祭自己身邊的女性:用女兒、女友去討好獨裁者。
社區外的,以男性為主導的政府表示:一夫多妻確實不被允許,但大都是自愿的,沒有人會深究。
能解決問題的相關人士也不作為,只搪塞:
我無法回答,這是上帝的旨意。

當地鎮長回應 16 歲少女結婚是否合理
這是獨裁環境下,社區內外的男性對 " 羊圈 " 中的女性受害者態度第二階段:
幫兇。

不管社區內外,地位高低,所有男性都默契地保持了趨同的姿態。
至于女性們命運如何,他們毫不關心。
在這樣一套體系中,男性隨時獻祭出自己身邊的女性,就能成為永久的既得利益者嗎?
這一以小犧牲換取大利益的慣例,因近九十歲先知的逝世而打破。
因為掌權人變了。
新掌權人是老先知的兒子,沃倫。

繼任第二天,他就把父親的遺孀召集起來:
昨晚,你們當中的七位已經在神的旨意下成為我的太太,請你們站起來。
這個年輕的新先知,迎娶了自己的繼母們。

之后幾天,繼母們陸陸續續和他發生關系,成為他的新妻子。

前教徒形容他親吻繼母的場景
很快,他實行了更加嚴苛的社區規矩:女性要著裝統一,連梳辮子都有統一標準。

還斥巨資建造了一個大型 " 現世天堂 ",聲稱只有最有資格接近上帝的人才能去。
此后,媽媽們一覺睡醒,會發現自己的女兒們不見了。
父親們淡淡地說:別問,以后有人照顧她們。
她們,被統一送去了 " 天堂 ",被沃倫當成最好操控的性資源——
他掠取性資源的手,伸向了未成年幼女。

羊圈變得越來越具象化
不僅如此,男性們也岌岌可危。
原本一夫多妻已造成男女不均,再加上大量女性被帶走,社區中的男性成了沃倫的眼中刺。
于是,成批青年男性被趕出社區,淪落為一無所有的流浪漢。

還不夠。
有一天沃倫宣布:昨晚,上帝在夢里告訴我,這些人是撒旦,他們不忠貞。
密密麻麻的名單上,是一大批原本在教會中擁有話語權的中老年男性。
他們不僅被剝奪權利,其妻子們、兒女們也被重新分配。
宣布的當下,沃倫強調:原本的妻小不允許和他們告別。
就這樣,男性從默許者、到獨裁者幫兇,最終和女性一樣,變成獨裁者手中的一枚棋子:沒收一切,丟出社區。

麗貝卡的爸爸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嗎?他被驅逐后,所有生意被沃倫接管。沃倫甚至借由這次洗牌,成了沃爾瑪、亞馬遜的生意伙伴。
如果說,當初作為受益者,男性們不愿意理解女性,是出于自私的念頭。
那么后來,他們即便和女性一樣遭受了傷害,社區內的男性依然沒能對女性產生同理心,則反映出一種思維慣性——
女性,不管是在獨裁者眼中,還是在其他男性眼中,甚至是在同樣被施加不公的男性眼中,都只是一件物品,一種資源,而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無論男性自身境遇如何,女性都不會是他們關心的對象。
這群同樣身在 " 羊圈 " 而不自知的男性,面對不公,他們大多只是灰溜溜地消失了。
社區內的男性姿態一致:無為逃逸。
麗貝卡的爸爸多年后回憶,依然覺得和三個妻子一起組建的家庭非常美好,卻完全意識不到:這種制度,是對女性的嚴重不公。


而女性呢?
從一開始的被洗腦被支配,逐漸覺醒。
未成年的黛西婚后被虐待,長大后,她開始努力學開車,并在社區外的一家酒吧找到工作。
獨立后,她報警了。
她知道自己雖然逃跑了,但沃倫一定不會善罷甘休。
社區里還留有兩個年幼的妹妹,她要阻止妹妹們重復她的命運。


法庭上,當黛西在和曾經至高無上的沃倫四目相對時,她已不再是當年那個被洗腦、被剝削的小女孩了:

羊圈中的女性靠著勇氣、毅力、和決心,實現了自我覺醒。
其實調查這件事的人很多,但苦于沒有證人,一直無法立案。得此機會,警察終于有機會沖進社區中 " 圣地 " 搜證,獲得大量沃倫性侵未成年的錄音證據。
最終,他被判無期徒刑。


也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邪教故事,這群女性的遭遇是偶然。
那我們聊一個世界性的日期,一個發生在世界另一端的事件:
11 月 25 日,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
為什么是這一天?
1930 年,拉斐爾 · 特魯希略成了北美多米尼加的獨裁者。
統治期間,他異常好色,將國內的每一個女性視為彰顯權力的所有物,情人遍地。甚至放言:
要占有每一個部長的妻子,讓她們明白誰才是真正的主人。
秘魯作家馬里奧 · 巴爾加斯 · 略薩寫的小說《公羊的節日》,后被拍成同名電影,講述的就是這段恐怖時期女性的處境。
電影中,某國家政要突然被特魯希略奪取所有,為了重獲一切,他不惜獻上自己未成年的女兒。
在政府機關工作的年青人,被特魯希略威脅:
如果你迎娶家庭關系中有革命兄長的女友,你的前途便到此為止。
于是為了前途,年輕人和未婚妻分手。
獻祭女兒、女友,和邪教中的男性,表現得一模一樣!
你會發現。
只要存在權利的極度傾斜,女性往往最容易成為不公平制度的犧牲者,而部分男性不但沒有傾向于營救被困女性,甚至疊加了這種不公。
《乖乖聽話:邪教中的祈禱與服從》發生在 2000 年左右。
它施加給女性的精神恐怖、肉體摧殘,和 70 年前特魯希略統治施加給女性的,如此一致。



當身邊無人憐憫,無人幫扶時,女性擁有自救精神,便顯得尤為重要。
回到特魯希略的暴政歷史中。
某次晚會上,特魯希略看上了米拉貝爾家年輕的三姐米娜瓦。米娜瓦拒絕后,舉家冒雨逃跑。
可最終還是被捕,米娜瓦的父親因此去世。之后,米拉貝爾家的三姐妹積極參加反獨裁革命,成為當地民眾的精神領袖。
1960 年 11 月 25 日,三姐妹在回家路上遭到劫持,死于亂棒下。

特魯希略事后特意去三姐妹喪生的懸崖上,得意地說:
米拉瓦爾姐妹們就死在這里。
她們是多么好的女人啊,但她們卻是如此不堪一擊。
因為這一事件,民憤達到頂峰,半年之后,特魯希略被暗殺,他的政權瓦解。
米拉瓦爾三姐妹清醒勇敢地對抗暴力的精神,也鼓舞著所有女性,大家套用她們參加革命的代號 " 蝴蝶 ",稱其為:彩蝶三姐妹。
1981 年 7 月,第一屆拉丁美洲女權主義大會宣布把 11 月 25 日作為反暴力日。
1999 年 12 月,聯大通過決議指定 11 月 25 日為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國際日。
回到 2000 年,邪教事件中率先站出來的黛西在勝訴后,走出法庭,對包圍著的記者說到:

生而與他人平等。
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卻能成為所有受困女性,奮起反抗的力量。
為了生存的尊嚴,也為了地位的平等。
當暴力向我們襲來時——
別忘了,彩蝶會在我們四周飛舞。
而羊圈,永遠圈不住我們。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3ed618e9f0968a2223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