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年,當喬布斯在發布會上演示初代 iPhone 的網頁瀏覽時,遭遇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iPhone 用了將近一分鐘才加載完一個網頁。盡管喬布斯解釋說是現場 WiFi 網速過慢,但事實上,如果不用 WiFi,只有 2G 網絡的初代 iPhone 網速只會更慢。
這款改變了手機行業的偉大產品最大的短板除了電池,就是網絡。直到第二年支持了 3G 網絡的 iPhone 3G 發布,蘋果才解決這個問題。
后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這個連喬布斯都解決不了的通信網絡,推動人類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
2011 年前后,4G 開始在全球普及。但中國晚了兩年,直到 2013 年底才開始正式商用。
2019 年,5G 在我國正式全面商用,這一次中國領先了全球大部分國家。
那么,下一次呢?
在這個可能是全球科技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中國能從美國、韓國、歐洲等強敵手中,搶下 6G 通信變革的先機嗎?
國內第一個公開展示的 6G 原型機
對不少手機用戶來說,5G 已經完全夠用,甚至 4G 也不差,但更好更快的通信網絡永遠是各國、各大科技公司追求的目標。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消費者是否對當下的 5G 感到滿足,提前探索 6G 技術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目前 6G 技術依然處于較為早期階段,在各類分析和展望都不甚明確的情況下,尤其需要一份凝聚了足夠共識的意見來指引行業發展。
近日,vivo 通信研究院發布了《6G 服務、能力與使能技術》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分享了其在 6G 領域研究上取得的最新進展,并首次對外系統地公開了 vivo 自研的 6G 原型機實驗情況,這也是目前國內第一款公開展示的 6G 原型機。我們能從中一窺 6G 的可能未來。
vivo 的原型機測試主要圍繞 6G 四大技術,分別是通信感知一體化的呼吸監測、通信感知一體化的目標測距測速、基于反向散射的極低功耗通信和 AI 通信。
以通信感知一體化為例,它是 6G 系統提供基礎信息服務的重要技術,典型的感知用例分為粗粒度感知和細粒度感知兩類。此次 vivo 公開的兩個通感一體化原型機分別展示了粗粒度感知中的目標測距測速,以及細粒度感知中的呼吸監測。
其中,支持目標測距測速的原型樣機是一個基于收發天線隔離的自發自收系統,中心頻點 4GHz,帶寬 400MHz,用于無線感知的資源開銷是 7%。展示的功能是室內目標的實時測距和測速。
該原型樣機的發射功率和天線數目增加后,可以支持更遠距離的目標測距測速,例如支持室外無人機或車輛的測距、測速和測角,賦能未來的智慧交通和無人機監測等,均是可預見的近未來高頻使用場景。

圖注:vivo 通信感知一體化—目標測距測速原型樣機
支持呼吸監測場景的通信感知一體化原型樣機,頻點是 3.6GHz。由于人體呼吸的胸腔起伏對無線信號的影響,接收信號的信道沖激響應會發生周期性的變化,從而可以根據信道沖激響應來計算得到呼吸頻率。
據 vivo 介紹,通感一體化技術在進行無線感知的同時,通信業務是不中斷的,預計未來能夠用于智能家居、健康醫護等多種場景,能夠幫助人類更好、更便捷地管理人體健康。

圖注:vivo 通信感知一體化—呼吸監測原型樣機的測試結果
6G 也將具備極低功耗通信的能力,它的特征是低成本、低功率、大連接,是未來萬物互聯的必備技術之一。
vivo 通信研究院通信預研總監姜大潔表示,vivo 與北京交通大學共同搭建了反向散射驗證平臺以及實現了 2Mbps 的最高數據速率。該技術未來可廣泛用于物流跟蹤、貨物盤點、智能家居、傳感器網絡、環境監測等場景,同樣是未來智能生活所必需的關鍵技術之一。
至于 AI 通信,它可以用來解決無法準確建模、不易獲得閉式解或沒有閉式解、多個相關模塊聯合優化的問題。從應用層面來說就是,6G 將會是一個智能內生系統,讓 AI 服務于網絡,提高網絡與空口效率,提升系統靈活性,降低運維成本。

圖注:vivo AI 通信原型樣機
這四款原型樣機也是 6G 白皮書中重點闡述的內容,對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它們的技術細節可能略顯晦澀,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現在看起來略顯科幻的場景,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我們的日常。
推動 6G 探索邁入快車道
2006 年,在 3G 還未普及的年代,高通就開始了對 5G 技術的研發,而華為對 5G 的研發則是從 2009 年開始的。
彼時距離 5G 正式商用還有十余年的時間,兩家全球通信巨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超前研發。如今的事實也證明,提前十年布局并非 " 畫大餅 "。
另一方面,無論是 3G、4G 還是 5G,在技術和應用場景上,都經歷了漫長的行業標準大討論。以 4G 為例,早期曾有 OFDM、CDMA、LTE、WIMAX 等多個技術標準在全球并行使用,但在經歷了殘酷的競爭和淘汰后,最后廣為人知的,只剩下了 CDMA 和 LTE。
對 4G 使用場景的討論也從未停止,在那個年代,沒有人預料到短視頻會深入每個人的生活,移動互聯網會如此徹底地改變眾多行業。
因此,立足當下,從技術和人類發展的角度合理預測 6G 的未來,不僅不是好高騖遠,反而極具勇氣和前瞻性。
目前國內公開展示過 6G 原型機的只有 vivo 一家,而這份 6G 白皮書也幾乎是目前最細致也最深入探討 6G 特性的行業綜合 " 指南 "。它意味著全球對 6G 的探索開始邁入加速期,是一條發展 " 分界線 ",對行業有著重要意義。
當然,在眼光超前的同時,也要保持足夠的清醒。
vivo 通信研究院院長秦飛表示,目前 6G 究竟能干什么還不確定,技術指標、方向等還處于凝聚共識階段,大家都還在起步階段,對這些技術的研究成果及時分享并與同行達成共識很重要。他認為," 如果我們看好的方向也被業界共同看好,那它就有可能成為 6G 重要的方向。"
正所謂 "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秦飛這番話可以說完全拋棄了過去同行間 " 正鋒相對 " 的競爭感,而是團結力量,為大家都想達成的 6G 未來而努力。
在國際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這份詳實的白皮書和原型機展示出的技術特性,顯然能幫助行業,尤其是中國同行快步向前。
中國同行快速跟進,攜手并進
如果按照以往的經驗,在不少人眼里 vivo 擅長并且領先的領域主要在智能手機、IoT 等終端設備上,通信技術并非 vivo 的 " 舒適區 "。
但事實上,vivo 在通信領域,尤其是 6G 方面的探索,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認知。
早在 5G 正式開始商用的 2019 年,vivo 便成立了 6G 研究團隊,聚焦信息消費終端領域,圍繞消費者數字化生活的需求,對 6G 前沿技術進行梳理、預研和驗證。
2020 年,vivo 發布《數字生活 2030+》和《6G 愿景、需求與挑戰》系列白皮書,首次提出構建自由聯接的物理與數字融合世界的 6G 愿景。并且 vivo 通過大量的具體用例,描繪了 2030 年及以后 6G 時代數字化生活場景。這也是當時行業內首批系統展望 6G 的專業內容。
另一方面,這些研究并非僅為 vivo 自己服務。秦飛特別強調,vivo 通信研究院并不是純粹服務 vivo 產品線的,它的使命是為通信行業做技術貢獻,成立研究院的理念是 vivo 作為通信產業的一員參與進來。
而作為終端行業領先企業,vivo 擁有大量移動網絡開發和使用經驗,是最接近消費者的科技公司,因此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指引未來。
事實上,vivo 的積極行動已經吸引了多家同行跟進。2021 年,OPPO 發布了自家的 6G 白皮書,小米則是今年 6 月。
為 6G 技術添磚加瓦,與其他同行尤其是中國企業一同搶占全球 6G 制高點,維護國產高科技技術,是我們能從 vivo 身上看到的責任與擔當。
技術創新下 vivo 的人文內核
拋開所有的技術細節和專有名詞,有一個問題更值得每個人思考,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 6G?或者說 6G 應該怎樣為人類服務?
這是一個當下難以回答的問題。在 6G 雛形未現的情況下,它聽起來似乎是無源之水。
不過,總有些理念是不會改變的。
正如 vivo 在四款 6G 原型機里暢想的那樣:" 支持室外無人機或車輛的測距、測速,賦能智慧交通和無人機監測 "" 監測人體健康 "" 物流跟蹤、貨物盤點、智能家居、傳感器網絡、環境監測 "……
盡管是還未量產的原型機,但在 vivo 看來,6G 的核心目的依然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人類生活。而這也是 vivo 技術創新的本質所在。
無獨有偶,在今年上半年 vivo 發布的三款高端旗艦 vivo X80 系列、vivo X Note 系列和 vivo X Fold 上,分別實現了與蔡司聯名的頂級影像系統、唯一的 7 英寸商務旗艦,以及配置最均衡的折疊屏三大賣點,完美滿足高端人群的高品質需求。
正如 vivo 創始人、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沈煒所言," 科技不是為了秀科技而存在,科技的終點是讓人感受幸福,抵達美好 "。
這句話既是 vivo 自己的格言,也應該是 6G,以及所有科技的最終目的所在。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72b8a32ce4015c70000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