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一只蜜蜂向你迎面飛來,你可能忍不住就要閃躲,手還會揮幾下,你可不想忍受被蟄之后的那種皮肉之痛。
但你有沒有想過,蜜蜂或者其他昆蟲,會不會也像我們一樣擁有這種感受痛的能力呢?
一項新研究表明,熊蜂(Bombus terrestris)能夠改變它們對 " 有害 "(疼痛)刺激的反應,從而獲得更多糖分獎勵。這種方式在其他動物中被視為符合感受疼痛的能力。研究人員認為,我們應該更認真地看待昆蟲感受疼痛和痛苦的可能性。論文已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動機權衡范式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家通常將昆蟲視作沒有感覺的 " 簡單反射自動裝置 ",它們只會利用最簡單的反射來避免傷害,通過撤回反射來應對破壞性刺激。
但過去大量研究已經告訴我們,蜂類是充滿智慧、極具創造力的生物。它們理解 "0" 的概念,甚至可以算一些簡單的數學,它們覓食時的軌跡非常有講究。這些小生物有可能可以體驗某些情緒狀態。
在這項新研究中,團隊設計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們使用了一個 "動機權衡范式",也就是說,動物必須靈活地權衡兩種相互競爭的動機。
在實驗中,41 只熊蜂要在未經加熱或 " 有害 " 加熱(55 ℃)的飼喂器之間進行選擇。這些飼喂器中放上了不同濃度的蔗糖,并以不同的顏色標記。

實驗裝置示意圖。(圖/Gibbons, M. et al., PNAS, 2022)
當兩個飼喂器都有高質量的糖分,而其中一個被加熱了,熊蜂更傾向于避開被加熱的那個。但是,如果被加熱的飼喂器含有較高濃度的蔗糖時,熊蜂卻反而更有可能使用它們。
團隊還拓展了動機權衡范式,確保這種權衡有賴于蜜蜂已經學會的與更高的糖獎勵相關的線索,也就是標記的顏色。因為蜜蜂使用學習到的顏色線索來做決定,所以權衡是基于腦的處理,而不僅僅是周圍處理。換句話說,熊蜂會自行決定承受一些痛苦或不適,來換得更多糖分獎勵。
這說明,熊蜂的反應可能比我們認為的要靈活得多,它們對傷害的反應可以是非反射性的。當情況 " 合他們心意 " 的時候,它們實際上可以抑制原先的反射,比如,要是有額外的糖可以吃,它們似乎也愿意受點苦。
這種腦處理的權衡與中樞神經系統有關,而它在其他動物中通常被視為符合感受疼痛的能力。但研究人員同時表示,由于疼痛體驗的主觀性,這并不是一項正式的證明。但這一結果暗示著,它們可能會感到疼痛,我們應該認真對待這種可能性。
蜂的智慧
然而,與脊椎動物不同,目前幾乎還沒有任何有關昆蟲的動物倫理的討論。
領導這項研究的瑪麗皇后學院教授拉斯 · 奇卡(Lars Chittka)也是新書《蜂的智慧》(The Mind of a Bee)的作者,他對蜂類的認知能力進行了大量詳實的研究,并一直把它們視作驚人的生物。
他表示:" 我們人類只是許多能感知并忍受痛苦的物種之一。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昆蟲具有某種形式的知覺,這讓我們有義務保護那些塑造了它們獨特思維的環境。即使是像昆蟲這樣的微型生物也值得我們的尊重。"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94b70b15ec059083a5a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