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門注意!
擺爛大半年后,影院終于真炸了。
上映首日,觀看場次達 21.5 萬次。
上映三天,票房破 10 億。
各大平臺上預計最終票房也都在 40 億左右。
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所在的小縣城都場場爆滿,犄角旮旯的座位也被選光。
這火熱程度,不知道的還以為提前過了年。

沒錯!
就是開心麻花的新作《獨行月球》。
沈馬時隔 7 年再次擔任男女主,含騰量 100%。
照理說是妥妥叫好又叫座。
不過在高熱度之下,也有不少唱衰的聲音:
笑不出來。
坐立難安。
沈馬組合失靈?
最重要的是,能值回票價嗎?
今天派爺就來聊聊——
《獨行月球》

《獨行月球》的劇情其實很簡單。
講述不久的未來,有顆隕石即將撞擊地球。
于是人類集全球之力開展月盾計劃,在月球上建造基地,預備先將隕石擊碎,再利用月球引力將隕石碎片收集到一起,以防砸向地球。
但計劃出現紕漏。
隕石碎片居然朝月球基地砸去。
月球上的科研人員緊急撤離,只有獨孤月(沈騰 飾)被遺忘。
他成了月球最后的人類。

更糟心的是。
他剛從隕石雨中幸存下來。
醒來一看。
只見地球表面開出一朵燦爛的紅花。
好家伙,原來月盾計劃徹底失敗,隕石不僅撞擊了月球基地,還撞向地球。
獨孤月徹底懵了:
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是,我還活著
壞消息是,地球毀滅了我還活著

于是,兩條線開啟:
一條,獨孤月以為自己是最后的人類,在月球過著悲催搞笑的生活。
另一條,地球上的幸存者直播觀看獨孤月的悲催搞笑生活。

派爺有一說一。
如果抱著高預期把它當純喜劇來看,你可能會失望。
本片的笑點其實不如開心麻花以往的作品。
影片的笑點集中在兩方面。
虐沈騰和諧音梗。
影片的前半段,主要刻畫沈騰和袋鼠之間的相處。
與袋鼠宣戰,結果被暴揍。

偽裝成雌袋鼠,差點被強上。

把沈騰塑造成大怨種以此博觀眾一笑。
另一方面,則是影片中頻繁出的 " 下落特煩惱 "、" 那就試 ( 戲 ) 一試 ( 戲 ) " 等諧音梗。
單純玩尬的,李誕看了都得撓腦殼。

可以說。
這部片的笑點,有,但沒有想象的多。
特別是如果笑點比較高的話,那可能全程都會如坐針氈。

喜劇效果不夠有力。
更關鍵的是。
因為科幻的設定,影片注定會有一些嚴肅化的表達。
比如:關于獨孤月的獨行。
而喜劇元素正好又消解了獨孤月的孤獨,導致他的一系列行為有點割裂。
一開始。
以為地球毀滅了,他覺得自己是最后一個人類,被孤獨感打敗打算自殺。
但片中如何體現他的孤獨呢?
對不起,沒有體現。
他一下便接受了事實,然后想方設法破馬藍星的房間密碼。
在破了門后,突然又攤牌了不想活了,開始滑行、絕食、吃藥等一系列作死行為。

人物的一切行為邏輯都給喜劇效果讓路。
這也讓影片無法在喜劇或者深刻的任何一方達到極致。
不過,派爺還是覺得《獨行月球》值得一看。
為啥?
因為它帶來的驚喜多過失望。
最亮眼的地方莫過于視覺效果。
從開篇隕石即將砸向基地,科研人員坐著火箭撤離。

到獨孤月在月球地表飆車,想追上大部隊。

再到獨孤月跑進隕坑前被隕石炸飛。

短短 10 分鐘劇情看得派爺目瞪口呆。
這大片質感,真是開心麻花?
不是派爺故意黑。
你們想想以前開心麻花以前的調性。
為了喜劇效果經常刻意將背景荒誕滑稽化。
就算是 " 億萬富翁 " 王多魚,也一股暴發戶的味道。

但這部電影的視效卻是真硬核。
沈騰在采訪表示,無論是自己的表演還是影片的呈現,都追求兩個字:
真實。

能看出為了呈現出科幻的 " 真 ",劇組確實是下了不少功夫。
實景搭建月球基地。
在攝影棚中鋪設 200 噸砂石模擬月球表面的粉塵。
后期特效上。
找了《流浪地球》同一個特效制作團隊。
袋鼠剛子則采用人臉捕捉技術 +cg 合成。
最終無論是月球的沙土漫漫,還是剛子的根根分明毛發效果。
都無比真實。

有了這些技術支撐,視效不僅能讓人立馬進入劇情。
還有一個關鍵感受——
爽!
看著獨孤月和剛子開太陽能車在月球上逐日。
看著獨孤月以身做盾,最后和隕石相撞迎來滿天星光。
畫面又燃又令人感動。

最令派爺印象深刻的是。
獨孤月在走投無路之際,拉著袋鼠在月球上滑 " 雪橇 "。
兩個穿著宇航服的生物擺脫重力跳起來,在日光照耀下形成一個剪影。
那一刻,極致的熱血和浪漫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


除了視效上帶來感官的刺激外。
《獨行月球》的驚喜還在于內核的余韻。
如果回看獨孤月這個人物,會發現他身上有兩個截然相反的關鍵詞——
中間人和英雄。
并且在中間人和英雄之間,經歷過兩次轉變。
獨孤月月一直以來都以 " 中間人 " 自居。
連面試時簡歷里填寫的個人優勢都是 " 中間人 "。
" 中間人 " 是什么意思?
意味著不會冒尖,也不至于墊底,是處于中間的普通人。
那,中間人成為英雄的第一次節點在哪兒?
馬蘭星為了激勵地球幸存者。
全球直播他在月球的生活,試圖將他打造成一個英雄形象。

于是,獨孤月甚至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迫推上了英雄寶座。
但很快,失敗了。
計劃變笑話,英雄成了頂流諧星。
他仿佛又回到了 " 中間人 " 的位置。
只能和袋鼠嬉笑打鬧,逗逗屏幕另一頭的人們開心。

第二次,地球即將遭受隕石的撞擊。
這次,他知道了結果。
和上次被動接受不同,他主動戴上英雄皇冠。
以身推盾,為地球抵擋了傷害。
這是一場 " 中間人 " 的慷慨赴死。
是普通人為了愛主動成為英雄。
就如現實生活中很多人。
普普通通是他的人設,碌碌無為是他的日常,可到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
所以,在獨孤月推著火箭推進器留下一句 " 我終于回家了 " 時才格外令人動容。

誠然,《獨行月球》在喜劇方面和開心麻花前作比稍顯遜色,科幻邏輯方面也有漏洞。
但開心麻花邁出的新腳步卻讓派爺開心。
導演張吃魚不滿足以往純喜劇的 " 話劇 "" 小品 " 模式,試圖以喜劇為地基添磚加瓦,搭建新的大樓。
花五年的時間做一部特效鏡頭達 95% 的科幻喜劇大片。
這點,放在以前誰能想到?
影片中,派爺很喜歡一個片段。
在相隔 38 萬公里的地月,獨孤月和馬藍星同時望向對方,默契的隔空碰杯。
這是獨孤月和馬藍星極致的浪漫。
也是張吃魚試圖創作出新道路的決心。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8f0088e9f0905902ead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