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你知道騰格里沙漠烏蘭湖的湖水為何如此的鮮紅嗎?
你知道香格里拉白水臺像神龍的藍色鱗片是怎么形成的嗎?
你知道瀾滄江流域的千年古鹽田,為什么只有西藏鹽井地區才有能曬鹽的鹵水嗎?
你知道酷似月球地表的黑獨山竟是雅丹地貌嗎?
你知道阿里地區不僅有古格王朝,更存在著西藏傳說中的象雄都城嗎?
這些散落在中華大地上鮮為人知的美景,你又真正了解嗎?
Part.1
騰格里沙漠烏蘭湖——沙漠深處藏著一顆鮮紅的 " 地球心臟 "
我們在沙漠發現了地球的 "心臟"。在穿越遼闊蒼茫的大漠,會找到一片被沙漠綠洲包圍的炙熱火紅,湖面的形狀猶如一顆跳動心臟印在大地之上,鮮紅的湖水像血液一樣在地表上流淌了上百年。它就是 " 地球之心 " —烏蘭湖。" 烏蘭 " 在蒙語中是 " 紅色的 " 意思,這個神秘的紅色湖泊,面積不大,甚至在地圖上也很難找到它的身影,卻在這片茫茫沙海中真實地存在了上百年。遠離喧囂與嘈雜,神秘又壯觀。

圖 1 烏蘭湖
在我們美麗的地球上,顏色奇特的湖泊多半是鹽湖,而烏蘭湖也不例外,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鹽湖。鹽湖是咸水湖的一種,是干旱地區含鹽度很高的湖泊。同時,也是湖泊發展到老年期的產物,它富集著多種鹽類,是重要的礦產資源。鹽湖中沉積的鹽類礦物約達 200 種。人類已經能夠從鹽湖中開采出石鹽、堿、芒硝等資源。

圖 2 烏蘭湖
進入 21 世紀,隨著技術的發展,對鹽湖資源開始轉向多元綜合開發。通過科技集成,發展鹽類深加工,延伸產業鏈,充分利用硫酸鈉、鎂鹽發展元明粉、硫化堿和洗衣粉等高附加值產品,并用湖泥、鹵水開發化妝品和旅游業。還發展鹽化工,生產純堿、金屬鈉,發展鹽湖農業,開發鹽藻粉、β- 胡蘿卜素等藥物。近些年隨著新能源汽車和鋰電池的快速發展,鋰受到了廣泛關注,動力電池或者材料項目很大程度上依賴高度稀缺的鋰礦資源,鋰資源的競爭十分激烈,已成為各家電池巨頭的兵家必爭之地。在鋰礦床類型中以鹽湖鹵水型儲量巨大,硬巖型次之。世界已發現并做過可靠計算及初步估算的鋰礦資源,鹽湖型鋰資源儲量占全球 78.3%,硬巖型占 21.6%。可見,鹽湖鹵水不僅可以為我們提供食鹽等資源,更是還有豐富的礦藏。在鹽湖資源綜合開發過程中,如何從廣袤的鹽湖中綜合、高效地提取高附加值的鋰產品將成為未來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

圖 3 烏蘭湖
烏蘭湖奇妙的是由于水質的原因,整片湖泊竟然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鮮紅無比。再加上湖面特殊的紋理,看上去像血管一般。在全世界范圍內,這樣顏色鮮紅的湖泊并不多見。烏蘭湖的湖水之所以這么紅,首先主要是因為湖水里面含有杜氏鹽藻和嗜鹽菌等微生物,這些鹽藻會釋放一種菌胡蘿卜素,并且溫度越高,釋放的就會越多。杜氏鹽藻是一種能在高鹽度海水中生活的微藻,并常在高鹽環境中變成紅色。杜氏鹽藻最突出的特點是含有大量的 β 胡蘿卜素,其含量要比胡蘿卜及水果中的 β 胡蘿卜素的含量高出很多倍。在陽光的照耀下,湖水會顯得格外鮮紅。其次,烏蘭湖所處的環境由于氣候干燥降水較少,很有利于鹽湖的形成,這也為鹽湖內鹽藻和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生存空間。鹽湖中一圈圈像是血管脈絡的白色部分,實則為鹽堿成分,讓烏蘭湖看起來更加充滿生機與鮮活。其所處的地勢低洼封閉也有利于地表和地下水的匯聚,尤其是在沙漠環境中,使湖水不易完全干涸,就形成了我們如今看到的烏蘭湖。

圖 4 烏蘭湖
Part.2
云南香格里拉白水臺——用云朵編制的 " 大地蛋糕裙 "
白水臺位于哈巴雪山麓,香格里拉縣城東南的三壩鄉白地村,距縣城 101 公里,海拔 2380 米,是納西族東巴教的發祥地,素有 " 白色梯田繞云開,白水之臺天上來 " 之美譽。

圖 5 白水臺
白水臺,層層鈣華順勢而下,像是用云朵編制的 " 大地蛋糕裙 "。鈣華是含碳酸氫鈣的地熱水露出地表時,因 CO2 大量的逸出而形成的碳酸鈣沉積物。鈣華發生沉積的前提是流動的水并且水中富含溶解的 CO2,水中溶解的 CO2 通常來源于大氣或地殼深處。鈣華也是第四紀研究中的重要標志物,它記錄了地質構造和氣候變化信息,具有重建古氣候和古環境的科研價值。例如,鈣華的年齡可以表征第四紀冰期旋回及干濕氣候變化的具體時間。大量研究表明,鈣華的沉積與氣候變化和地質構造相關。

圖 6 白水臺
白水臺是由于碳酸鈣溶解于泉水中而形成的自然奇觀。雪水沿裂隙下滲接受深處的二氧化碳,并溶解其周圍的碳酸鹽巖石后形成富含碳酸氫鈣的泉水,泉水源源不斷冒出地表,陽光直射使地表溫度升高,又由于泉水流經藻灘時藻類的生物作用,泉水中的碳酸氫鈣迅速發生反應,二氧化碳隨水蒸發,呈白色微粒的碳酸鈣沉積下來,從而產生碳酸鈣沉積。鈣華的形成過程中也離不開生物的參與,藻類進行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 HCO3- 或 CO2,加快 CaCO3 的沉積,化學與生物共沉積促進鈣華的形成。其形成的碳酸鹽顏色多為白色、淺黃色,結構多呈多孔海綿狀。

圖 7 白水臺(維基百科)
在白水臺,藍藻是絕對優勢藻,尤其在鈣華沉積中起著重要作用,通過藍藻的生物沉積作用,CaCO3 可以直接在藻類表面進行原位沉積。參差不齊、錯落有致的如梯田一般的水池,池水受礦物質的影響在陽光下呈現出沁人心脾的藍色,層層臺幔好似層層梯田,被稱為中國版 " 土耳其棉花堡 "。這里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納西族的神靈為了讓當地的納西人學會開鑿梯田,耕地種植,變幻出這樣一片 " 梯田 ",也被后人稱為 " 仙人遺田 "。

圖 8 白水臺(維基百科)
Part.3
瀾滄江邊的千年古鹽田——大地的 " 眼影盤 "
位于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芒康縣納西民族鄉瀾滄江畔的古鹽田,至今仍保留著世界上最原始的手工制鹽方式。鹽田在瀾滄江兩岸依山而建,由多根木柱搭架,架上用透水性強的泥土鋪成平面夯實,當地居民從瀾滄江邊的鹽鹵水井中抽出鹵水,將鹵水背上來倒入鹽田,經陽光的暴曬、風干,結晶成鹽。遠遠望去,鹽田錯落有致。古鹽田的傳統純手工制鹽已有 1300 多年歷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不僅是 " 茶馬古道 " 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曬鹽人文景觀,也是全球獨有的一處人文奇觀。可謂是芒康千年古鹽田,一個個方正的小格子串起人工原始曬鹽獨特的風景線。

圖 9 芒康鹽田
在瀾滄江東西兩岸的沙灘和懸崖陡坡上層層搭建有 3200 多塊鹽田,年產鹽達數百萬斤。在瀾滄江西岸的鹽田,因土質暗紅,并以此出名,所產的鹽為淡紅色,俗稱桃花鹽,又名紅鹽。東岸的鹽田主要出產黃鹽、白鹽,俗稱雪花鹽,價格比紅鹽高。一江之隔,由于地質、土壤等的條件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粉彩世界。

圖 10 芒康鹽田
在瀾滄江流域,只有西藏鹽井地區才有能曬鹽的鹵水。當地村民稱,這是傳說中 " 達美擁 " 雪山女神的眼淚化成的。研究后發現,這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斷升起,氣候也越來越干旱,高原上的湖泊不斷蒸發,高原湖泊水的補給量小于蒸發量,導致鹽分越積越多,直到完全變成一片鹽殼。又經地質作用的改造,鹽殼被深埋在地下。后來巖層斷裂,地下溫泉溶解地層中的鹽并涌上地面,就形成了今天的鹽井。

圖 11 芒康鹽田
Part.4
青海的黑獨山——神似月球表面的地方
青海有一個 " 孤獨 " 的地方,海西蒙古族藏族州茫崖市,是一個被無人區包圍的地方,向南是可可西里無人區,向北是羅布泊無人區,向東向西都是沙漠,面積近 5 萬平方公里。這個小城是靠石油和石棉礦發展起來的,它離周邊的城市距離很遠。

圖 12 黑獨山
距離茫崖市冷湖鎮約 13 公里有一個地方,極致的荒涼,孤獨而又神秘。這個地方就是黑獨山,這里一眼望過去都是灰黑色的山,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大小的山包被黑色、灰色砂石覆蓋,有著 " 人間月球 " 之稱。這里目前還沒被開發,保留著它最原始的樣子,是一片神秘的凈土。這里沒有青海鹽湖的五顏六色,沒有三江源的青山綠水,沒有彩色沒有植被沒有生命,灰黑色仿佛就是它的主色調。這里保留著原始粗獷的本色,走到近處看就像是月球的表面,也不乏有探險愛好者來到這里探索 " 月球 "。這里也是獨特的雅丹地貌。

圖 13 黑獨山
雅丹地貌是一種典型的風蝕地貌。狹義雅丹地貌是指分布于極端干旱區和部分干旱區,在古近紀和新近紀,距今 6500 萬年至距今 248(或 164)萬年,特別是新近紀以來形成的未完全固結成巖的沉積物上,因風力和洪水等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相當分布范圍和發育規模的,以流線型和長壟狀為主的風蝕地貌。" 雅丹 " 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 " 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 丹 " 字是維吾爾語音譯而來,雅丹地貌無特定顏色,其顏色取決于原始沉積物的顏色。由于黑獨山地區原始沉積物的顏色為灰黑色的,加之風的長期磨蝕作用,晝夜溫差和偶爾的暴雨等促進風化,上部松散的巖層垮塌而成陡壁,便形成獨特的黑色雅丹地貌,酷似月球。

圖 14 黑獨山
說起雅丹地貌,它并不是地球所獨有的。在火星上某些地方(亞馬遜區和赤道附近的梅杜莎槽溝層)雅丹地貌也是很常見,是不是很驚訝?在火星地質演化歷史中,風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刻畫火星表面形態的重要外應力之一,至今仍在火星表面活躍,塑造了沙丘 ( 海 ) 、風成條紋、雅丹地貌、風蝕坑等諸多地貌。在火星上雅丹這類侵蝕地貌,其形成過程中會不斷剝蝕出新鮮地層,是研究火星表面地層單元特征的天然窗口,地貌形貌特征和物質組成也記錄了火星古氣候環境變化的信息,為研究火星風沙活動歷史和認識古氣候演變提供了重要樣本,是近年來火星科學研究的熱點之一。

圖 15 好奇號漫游車遠程顯微成像儀放大的夏普山雅丹地貌 - 第 1994 個火星日(維基百科)
Part.5
西藏阿里 " 穹窿銀城 " ——西藏傳說中的象雄都城
可能 90% 來阿里的旅行者都會把眼光投向消失的文明古格王朝。殊不知,在古格附近有個更富有傳奇色彩的穹窿銀城,在札達土林中倚地勢而建,擁有近 4000 年的歷史,孕育過西藏本土古老的宗教雍仲苯教,亦是西藏傳說中古象雄王國的都城。

圖 16 穹窿銀城
穹窿銀城 ( Khyung lung Dngul mkhar ) ,又作瓊隆銀城。在西藏阿里地區噶爾縣門士鄉卡爾東城址位于海拔 4400 米的卡爾東山頂,面積 10 余萬平方米。藏語為 " 瓊隆威卡爾 ",瓊隆威卡爾即 " 大鵬銀城 "。古象雄文明是西藏文明真正的根。

圖 17 穹窿銀城
穹窿銀城建于札達土林中。土林地貌是這些年人們才認識的一種新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是水土流失的藝術結晶。土林地貌是指在干旱 - 半干旱地區,由半松散 - 半固結的碎屑沉積物經過流水剝蝕、堆積形成的林柱狀、墻狀及溝谷等一系列地貌的統稱。


圖 18 札達土林
這類堆積物產狀平緩,在地表流水的侵蝕下,被切割得千溝萬壑。在某些層位中,由于鐵質膠結物富集,風化后形成質地堅硬的鐵帽,使其下部的粘土及砂礫層得到保護,雨水的淋蝕力減弱,從而形成如塔如柱的土林,尤如古城堡的遺跡,擬人擬物的形象,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土林這種特殊的地貌形態,其實在全世界不少國家都有報道和記錄,例如美國的布萊斯峽谷、土耳其的卡帕多西亞、玻利維亞的 Valle De Luna ( 月亮谷 ) ,以及中國的西藏阿里札達盆地、青海龍羊峽、山西大同、四川西昌、甘肅天水、云南元謀。

圖 19 穹窿銀城
一百多萬年前,扎達到普蘭之間是個方圓 500 多公里的大湖,是喜馬拉雅造山運動使湖盆升高,水位遞減,露出水面的山巖經風雨長期侵蝕才雕琢出了這副景象。而倚札達土林地勢而建的充滿神秘色彩的象雄古國,也許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會感到陌生。古絲綢之路上的風沙穿越千年,將這段公元 7 世紀之前的歷史塵封于雪域高原之上。然而,作為西藏文化和云南納西文化的共同根基,融合了中原、西亞和南亞三大文明精華的古象雄文明,時至今日卻還依舊閃耀著光輝。提到穹窿銀城,它是最著名的古象雄遺跡,是古象雄王國上中下三門的上門所在地,有古象雄 18 王國的城堡之首象雄銀城遺址。隨著時間的流逝,風雨的侵蝕,穹窿銀城根本看不出宮殿的影子,只剩下大大小小的洞窟,看起來比古格王國還要古老很多。

圖 20 穹窿銀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ce9ec8e9f09739a2d1d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