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壹哥
出品 | 壹條電影
引子
最近,趕上香港回歸 25 周年辦的各路影展,在大銀幕重看了好多老港片。
半個多月,近十部老片看下來,除了過癮,心里也還是挺感慨的。
我們總時不時懷念香港電影,懷念那些依然活躍、或已然故去的面孔們曾經的風華絕代。很多時候,這種懷念甚至透出些強迫癥式的自我感動,尤其在看諸如《倩女幽魂》《青蛇》時,那些如今看來土得掉渣的視效,也的確顯露出被時間沖刷后的過時與陳舊。
但我們仍是懷念。
連帶著,最近這兩部港產新片,《神探大戰》和《明日戰記》,說老實話,我也都看得頗為享受。
某種程度上,它們和那些幾十年前的老港片,有著一致的精神內核。

說說剛上的這部《明日戰記》。
我個人,是很喜歡的,原因后面說。但整體看,電影的口碑和票房,很可能只是中規中矩。
尤其,當這種中規中矩,和古天樂所謂 " 十年磨一劍 " 的心血付出,和華語電影人追逐科幻夢想這些大詞擺在一起,就更顯出些許尷尬。
其實,大可不必。
1.
生命力
盡皆過火,盡是癲狂。
《神探大戰》讓很多人又想起這句對港片的經典八字總結。我想說的是,我們愛港片,我們懷念港片,但我們真正熱愛的,是過火與癲狂背后,香港電影人身上無限澎湃的生命力。
那是真正旺盛的、自由的、不吐不快的生命力啊。
不止是少數經典,80、90 年代的港片,哪怕劇本稀爛,哪怕預算可憐,也總能從演員表演和橋段設計中,感受到一種全然沒心沒肺、甚至滿不在乎享受其中的生命力。
這生命力,或許和那個欣欣向榮的時代相依共存,作為黃金時代的附屬品,是獨屬于當時、如今只能感慨羨慕的歷史產物。
所以,這大概也能解釋,為何觀看《明日戰記》的這 100 分鐘,對我而言是一段足夠享受的時光。
因為那份生命力,我又一次感受到了。

你可以把這生命力,理解為科幻迷古天樂,誓要拍一部本港團隊制作的硬核科幻電影的決心。但終究,態度不能當飯吃,決心也換不來真金白銀的票房。
真正驚到我的,或者說超出預期的,是古天樂真的做出了一部實打實的、特效量大到嚇人、細節質感都有兼顧到的科幻電影。
小的地方,體現在電影中的戰士機甲和戰斗機甲,各種骨骼關節和作戰模式,包括機甲背包的噴射設計,鏡頭都交代地很清楚,動作邏輯這方面,是嚴謹的。

大的部分,就是那幾段連場打戲了。
開頭的空戰行動,中段連續的維多利亞醫院逃生、廢棄大樓跑酷和高架橋追逐,再到結尾的決一死戰。
這是一部完全用動作邏輯串聯起來的電影,所以,能否沉浸進去享受那幾場重頭打戲,決定了你最后走出影院是怎樣的觀感。
至少在我這,打戲的質感、設計和緊張程度,不輸好萊塢。
這也正是我感嘆的那份香港電影的生命力:
古天樂,你還真說到,做到了。

另外,再多說一句故事。
對《神探大戰》,我看到有很多對劇本的解讀,有怎樣的隱喻表達。相較之下,《明日戰記》的故事就簡單粗暴許多,但它的一個基礎設定還是很有意思,或者說,內地電影人是絕對不會這么寫的。
電影的科幻背景,是逐漸崩壞的地球,為了阻斷污染的空氣與惡劣的環境,人類建造了天幕。一顆隕石擊破天幕,帶來了外星植物與變異蟲怪,但同時這些天外魔花卻也能顯著改善空氣質量。
電影的核心邏輯,就是沖破張家輝代表的天幕獨裁統治,將魔花變廢為寶,拯救香港。再具體一點,則是主角這群邊緣人,如何在敵人和權力共同營造的漩渦中求得生存的自救之旅。
我不認為創作者在這里有任何隱喻式的表達,但這個略顯凄涼悲壯和掙扎的設定,的確是香港電影人才寫得出來的。
2.
糙
那,為什么口碑和票房只會中規中矩呢?
這就是港片在過火與癲狂背后,另一個重要的關鍵詞了。
應該說,絕大多數港片,是真的糙啊。具體到《明日戰記》,體現得尤其明顯。
或許是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機甲設計和視效制作,又或者是更簡單的預算吃緊,電影的創作邏輯明顯不是從文本和故事出發,而更像是" 先看看我們能做出什么科幻動作,再根據動作去設計劇情 "。

于是就能看到,電影現在的片名和劇情梗概,和最初立項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那時的故事,更像是《環太平洋》的變種,走的是人類機甲對抗外形機械的路子,2015 年最早一支先導片,里面的內容也幾乎和現在的成片沒有任何重合。
后來完全推翻重來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很可能出發點還是四個字,量力而為。

不管怎樣,都無法掩蓋這個劇本的薄弱與粗糙。
平心而論,只看制作體量和故事容量,《明日戰記》算不上標準的大片,稱其為爽片,或B 級片,是更為貼切的。
沒頭沒尾。
簡單至極的背景介紹,然后快速進入連場打斗,中間用各種兄弟情、正邪對抗串聯人物和故事,最后搞定收工。毫無拖泥帶水,也不搞宏大敘事,包括指揮部內的所有戲份,和畫著奇怪妝發的張家輝的反派設定,都顯得如此敷衍潦草,漫不經心。
一個字,糙。

但過去的港片也糙,為什么就那么令人懷念?
《明日戰記》和過去港片相比,差就差在那個最關鍵的,人物塑造上。
經典港片的人物魅力何其極致,甚至可以說,多少人對港片的懷念,很大程度就是對那些經典角色的懷念,那也是當年香港電影生命力的重要體現。
古天樂這次吃虧在,生命力全給了科幻和視效,可能,真的顧不上人物和故事了。
電影的幾個主角,和幾組關系,都只能說是套路中的套路。乃至港片最擅長的兄弟情,也因為文戲的刪繁就簡,和臺詞的生硬無趣,而顯得干癟無力。

看看這幾年的案例就知道,現在的爆款,太依賴能不能在情感上征服觀眾了。
單純的視覺春藥,已經不起作用了(況且內地尺度下,春藥能有多刺激大家也心知肚明),見多識廣的觀眾,要的是沉浸,是代入,是跟隨人物經歷一場情感上跌宕起伏的極致 " 冒險 "。
這背后首先要規避的,就是糙。
但《明日戰記》,恰恰就繼承了這個港片基因 ……
3.
" 雙標 "
如果說,我們要給《神探大戰》和《明日戰記》找個不同,或者說《明日戰記》區別于過去港片的地方,很明顯的一點是:
《神探大戰》是本港氣質的,而《明日戰記》則完全是好萊塢化的。
內地電影過去已有太多的例子證明,單純的模仿,不是中國電影的出路。

當然,《明日戰記》有自己的特殊性。
因為古天樂個人對科幻電影的喜愛,因為 10 年前被《阿凡達》《鋼鐵俠》等大片所刺激,也因為華語電影在科幻類型上的長期空白,古天樂決定做這樣一部電影。
某種程度上,它和《流浪地球》《上海堡壘》一樣,都是華語科幻電影的先鋒實驗者,從最終結果來看,它的質量也介于那兩部電影中間,既沒有像郭帆那樣一飛沖天,也沒有如滕華濤那樣一敗涂地。
客觀來看,能有這樣的平穩落地,已屬不易。
所以,如果《明日戰記》是一部好萊塢電影,我會毫不猶豫地給一個不及格的差評,但現在,我會給到它7 分的(國產片)高分肯定。

有人一定不喜歡這樣的所謂 " 雙標 " ——差就是差,不好就是不好,雙標只會害了創作者。
但這一次,在科幻電影這個類型上,我就是想再雙標一次。
三年前的 8 月,《上海堡壘》公映,我翻回當時的短評,自己是這么寫的:
采了滕華濤導演,能感受到他的忐忑與謹慎,和做這部電影一路的難度與壓力。同《流浪地球》一起開始,一個冒險一個戰爭,的確可以算是中國科幻電影朝著不同方向的兩個嘗試。我不想直接評判能力和努力,只能說,郭帆確實選了更容易出彩的那個方向。如果晚幾年做,《上海堡壘》應該會做得更好吧。但世界哪有那么多如果呢 ……中國科幻背后的艱辛,或許比我們想象的更難。而這部影片創作最真實的那一面,怕也只能等到未來塵埃落定后再去細聊了。
三年后,面對整體質量更好的《明日戰記》,我們或許,應該給出更多的寬容與理解吧。
結語
《明日戰記》2015 年立項,2017 年殺青;《神探大戰》2018 年立項,2018 年殺青。
兩部電影,都在 2022 年這個暑期正式公映。
前幾天,看金像獎頒獎,看到古天樂頒最佳影片時,一臉自豪地給《明日戰記》打了個大大的廣告。
" 我一定會搞定《明日戰記》。"

截圖來自微博
從他的神態動作,從現場的反應,這部電影之于香港電影的意義,對行業的信心提振,或許也遠比我們想象的要重要得多。
不管怎樣,我個人對古天樂和《明日戰記》,都是充滿敬意的。
一部電影的成敗,其實沒那么重要。
華語電影如果有更多人有古天樂這般責任感與對電影的愛,愿意站出來做一些費力不討好、但之于行業未來大大有益的 " 苦力氣 ",中國電影的未來,大概也不至于那般灰暗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d36e18e9f0974c123e6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