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丑化農村人???
這鍋,她背的可太冤了。
海清在最近上映的電影《隱入塵煙》中,扮演一位殘疾的農村女人貴英。
然而,這部被稱為 " 年度最佳國產片 " 的電影中,貴英的的扮相卻引起部分人的質疑:
" 農村人真的長這樣子嗎?"
" 我 07 年讀初中就有了自己的手機。"
" 我老家在西北農村,很多人都買了私家車。"
" 海清那個更像西方定義中的中國農村婦女。"


這些聲音的出現令人意外,頗有何不食肉糜之感。
生活無憂、吃穿不愁的他們不愿相信:
在中國遙遠的大西北,還有這樣家徒四壁、灰頭土臉的人存在。
海清僅僅一個人物的詮釋,就炸出一堆對 " 農村人 " 誤解之深的人,說是整個社會的悲劇也不為過。
拜托,請睜開眼看看真實的世界吧!

" 一年僅掙 2400……"
影片中,馬有鐵和曹貴英,一個是農村老光棍,一個是身患殘疾的女人。

兩個被各家家庭 " 拋棄 " 的邊緣人,組成家庭,共同生活。
他們的房子,是靠自己和泥,曬成土磚一點點蓋好的。

他們的生計,是靠從糧店賒來的那點小麥種子,日復一日辛勞耕作維持的。

他們的 10 只家禽,是和鄰居借了 10 顆雞蛋,自己用紙箱子孵化的。

這是一個幾乎一無所有的家庭。
但卻有人沖出來說:
" 中國農村真的不是這樣,不是灰頭土臉。"
" 中國農村的電影就一定要這么土,農村人就一定要這么愚昧?"

甚至還有人說:
" 感覺就是一個江南水鄉城市出身的導演懷著對西北農村的想象,寫了個感動自己的故事。"

但事實上,海清的扮相絲毫沒有丑化當地人。
為了拍這部電影,她在西北農村生活了 10 個月。

而導演李睿珺,是土生土長的甘肅省高臺縣人。
影片中幾乎所有演員都是導演家鄉的村民,而飾演主角馬有鐵的男人正是導演的姨夫。
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看到的電影不過是他們還原的日常生活。
不能因為沒有見過,就否認這些人的存在。
自媒體 GQ 采訪導演李睿珺時問道,村民們對電影有什么評價。
導演說,村里人還沒看,看電影得去縣城,要坐 40 分鐘公共汽車。
看完兩個小時的電影,再坐 40 分鐘車回家。
但是公共汽車一兩個小時才有一班,現在正是農忙最忙的時候,時間成本太大了。
而且這幾十塊錢一張電影票,對他們來說也不便宜。
每一分錢都是從土里長出來的,都是要付出很多艱辛的。
這話一點不假。
影片的末尾,當馬有鐵賣掉了收成的小麥糧食。
整整一年的勞作,僅僅換回 3974 塊。
還被收糧食的抹掉 4 塊錢的零頭,而這到手的 3970 塊里,還有 1570 塊賒欠下的種子化肥費用。
辛苦一年,到手 2400 元。

你說這不真實?
一位網友看過電影后說:
" 甘肅鄉下的孩子知道這是真實的世界和人生。
黃土漫天是近 5 年才改變的,女童輟學徹底終結是 19 年的事。
我走遍三區三州,中國最貧困的幾個地區后才知道,辛苦耕種一畝地一年只能收 2000 元。"

這就是大西北,以土地為生的底層人民生存現狀。
紀錄片《鄉土中的中國》,山東淄博當地的農民杜深忠說:
" 實際上我一開始對土地沒有一點感情,咱就是沒辦法,這里的二畝貧瘠土地不養人。"

他們忙活一年,全家收成 7300 斤蘋果,年收入不超過 8000 塊錢。
這是相對大西北自然資源更好些的山東。
僅僅靠著種地就能買手機,開汽車的莊稼人終究是少數。
每天浸染在網絡世界里的人,只相信鄉村的田園牧歌,向往大隱隱于市的悠然閑適。
但卻不知道,真正貧窮的農村,只有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心酸和艱難。
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數》中有一句話:
" 所謂弱勢群體,就是有些話沒有說出來的人。就是因為這些話沒有說出來,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們不存在或者很遙遠。"
沒見過,不代表不存在。
這些人正真實活在這片土地上,為了熬日子,埋頭苦干著。
被歲月靜好包圍著的人必須承認:
有些生活,你看著煉獄,但對別人來說就是日常;
有些苦難,你覺得離譜,但對別人來說切合實際。

某些 " 專家 ",醒醒吧!
對真實生活面貌的質疑和指點,除了很多年輕人,還有某些 " 專家 "。
專家,其實是一個特別有權威性的名詞。
但現在,卻越來越覺得變了味兒。
因為每隔一段時間,都能在熱搜看見各種 " 專家 " 的奇怪建議。

" 找不到工作,你可以把閑置的房子租出去,私家車用來跑滴滴。"
" 不能提高勞動者工資,低工資是我們的優勢。"
" 應該付費上班,解決大學生就業。"
" 應該征收失業稅,沒工作的要交錢。"
" 我們國家找不出真正的窮人。"
" 年輕人要放棄高薪職業,去賺錢少的崗位鍛煉自己的意志。"
" 租房也能生孩子。"
" 專家說據不完全統計農民的純收入已經達到了 16000 塊錢。"
作為一個普通人,這些專家的每一句話都足以驚掉我的下巴。
拋開貧窮的農村不說,看一線城市上海。
2020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 7.22 萬元。

乍眼一看,這也太多了吧。
實際呢?
上海 2020 年薪資水平數據顯示,月入過萬的人只有 20%。

剩下的那些人,大概率在失業時,沒有能拿來跑滴滴的私家車。
更沒有能出租的房子,甚至連自己的房租都交不起。
前段時間明星賣慘上了熱搜后,評論區暴露了多數普通人的生活。
為了省 10 塊錢的打車費,在烈日下走了半小時;買一個 100 塊錢的短袖,覺得很貴。


兩個農民工買了 4 個桃子,7 塊錢。
他們對著其他工友說,
你猜這桃多貴?

半夜擺攤餓了,
點了旁邊一碗方便面,要 15,心疼壞了,
還問要不要加蛋。
當然不加了。

這就是多數普通人的生活。
省吃儉用,斤斤計較。
不是想,而是不得不。
那些所謂的 " 專家 ",對普通人的生活存在巨大的誤解。
但卻喜歡站在精英階層,對普羅大眾的生活指手畫腳。
他們沒窮過,當然不懂。
但更悲哀的是,有些普通人同樣無法理解別人的貧窮。
前段時間,一位博主在網上分享自己中學時期的經歷。
因為住的是寄宿學校,所以平常沒辦法到外面吃飯。
好不容易,家里同意報銷一頓必勝客,他為此一天沒有吃飯。
但有條評論,太刺眼。
" 怎么才是必勝客?"
" 因為我覺得必勝客就是很平常的餐廳,拿來當獎勵我覺得很奇怪。"

隨后,這位網友的評論受到許多人的反駁。
她又接著說:
" 破防什么?我也沒說必勝客很便宜,我就是經常吃怎么了?別乞討了。"

一條回憶往事的微博,換來這么居高臨下的嫌棄和鄙視。
她可能不知道,昨天一個在肯德基裝睡的爸爸才剛剛上了熱搜。
他第一次帶自己的孩子去吃肯德基,點了兩個套餐趕上自己白天干活的工錢。
女兒問爸爸吃嗎,爸爸想省點錢搖了搖頭。
或許是不想被別人注意,剛一坐下爸爸就開始睡覺。
但女兒發現,平常睡覺都會打呼的爸爸,今天沒有打呼。
爸爸時不時又會起來,問她們夠不夠吃。

這位父親的做法,令人心酸。
在中低收入人群占比更大的中國,這樣的人不會是個例。
但他們往往像隱藏在夾縫中的青苔,不被看見,不被在意。
有位導演說:生命的尊貴,在人海里,在那些我們每天都能見到的人們中間。
那些在人間煙火中翻騰的小人物就是這樣。
吃過太多苦,也嘗過一點甜。
沒有大新聞,很少人關心。
曲折輾轉,不過謀生。

掩蓋,會讓世界變得更好嗎?
比起沒看見苦難的人,這群想辦法掩蓋苦難的人更令人發指。
賈樟柯曾在書中寫過一段經歷。
那時,他拍攝的紀錄片《海上傳奇》在某電影節上放映。
紀錄片還原了簽訂《南京條約》后,上海的時代變遷。

但放映后,一個年輕人問道:
" 你為什么拍這樣臟兮兮的上海,拍這些有政治色彩的人,給西方人看呢?"
賈樟柯說:
" 我在拍上海的某個側面,上海除了浦東、淮海路之外,還有蘇州河兩岸密集的工業區,還有南市那些狹小的弄堂,生活就是這個樣子,上海就是這個樣子。"
年輕人突然憤怒起來:
" 你有沒有考慮,外國人看到,會影響他們對上海、對中國的印象,甚至影響外國人對中國投資的信心?"
賈樟柯聽完很生氣:
" 就為了那些投資,為了外國人怎么看中國,我們就忽視一種真實的存在嗎?
中國十三億人口中有很多人依舊生活在貧窮的環境中,難道我們可以無視嗎?"
這位年輕人卻輕蔑一笑:
" 是啊!為了祖國的尊嚴,我們當然不應該描述那些人的情況。"
賈樟柯被年輕人的話驚成了傻子。
因為那個內心虛幻的尊嚴,去掩蓋活生生的人。
她把這個叫做 " 維護祖國的尊嚴 ",太諷刺了。
這還沒完。
在拍攝了許多反應現實的作品后,賈樟柯被某些人說成:
" 靠丑化中國,拿國際獎。"

可是,看看歷年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
《無依之地》講的是美國經濟大蕭條中的底層人;
《寄生蟲》講的是韓國社會的貧富差距;
《綠皮書》講的是美國種族歧視 ……
這些作品,哪一個不是反映了各個國家的社會真實存在現實。
同樣受到這種批評的還有莫言。
莫言作為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他的作品都與鄉村有關。
然而,這些大量反應鄉村真實狀況和變遷的作品,卻被人批成:
" 很丟中國人的臉。"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每個真正讀過,并且深刻理解這些作品的人都無法認同這個觀點。
那些故事,的確生長于草莽和土地之間,粗糙、凋敝。
但僅僅因為它不夠漂亮,就要被忽視,被掩藏嗎?!
更何況,在這些鄉土作品中,比看似丑陋的表象更本質的是那個時代人民的堅韌,是即便如此艱難,依舊堅挺的力量。
難道,掩耳盜鈴式地回避那些社會膿瘡和鄉村現實,就會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好嗎?
并不會!
人們只會因此陷入虛假繁榮,當漂亮外衣被撕毀的時刻,陷入更深的痛苦和迷茫。
而那時,每一個曾極力掩蓋苦難的人,都是幫兇。

現實里總有這么一幫人。
明明自己也很普通,但卻對那些隨處可見的現實視若無睹,刻意回避。
網絡像一張華麗的包裝紙,不僅掩蓋了許多人的貧窮,也蒙蔽了他們的雙眼。
他們見慣了網絡上吃喝不愁、光鮮亮麗,動輒出入五星酒店、米其林餐廳,常常全身名牌的人。
哪里會看見,對有的人來說,在必勝客和肯德基吃一頓已經是太奢侈;
哪里會相信,僅在 2 年前,全國還有 6 億人月收入不足 1000 元。
貧窮的普通人,本就是大多數。
角落里的苦難,更需要被看見。
他們不該被夸大,更不該被美化。
請千萬不要用自己的認知去否認,甚至回避他們的艱難。
因為一個更好的社會,更文明的國家,需要的不是俯視的傲慢,而是要正視存在的一切。
人間百態。
每一個模樣都是具體的,都是有血有肉的。
只是生來不同,命運有別。
即使是小人物,沒有存在感。
他們也依然在生他養他的那片土地上,
熱烈地活著。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ea11dc8e9f0960d4148b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