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晚上是可以出門的。中元節是國家的傳統文化節日,可以讓人們感受到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陶冶人們的情操,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風俗增強民族凝聚力,中元節歷史悠久,源自于先秦時期的祖先崇拜,后來逐漸發展成敬祖盡孝、慶賀豐收的好日子,北方的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十四,南方的中元節是農歷七月十五。

中元節的介紹
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中元節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中元節的歷史
從歷史文獻記載來看,秋嘗祭祖的活動,先秦時代已有之。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的產物,包容的節俗比較復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家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農歷孟秋七月,作物成熟,一些地方自古就有在此時舉行祭祖儀式的傳統。古人春夏秋冬四時均要奉祭先祖,七月奉上新收獲的瓜果蔬菜和黍稷等谷物糧食,謂之秋嘗,又稱薦新、嘗新,即秋天讓祖先嘗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