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火爆了。
整個大廳擠滿人。
一個現場的座位都可以炒到天價,一張票可能會引發爭吵,推搡,打鬧 ……
Sir 就算見慣大場面也忍不住感嘆:

在哪?
沒想到吧,電影院。
是誰?
更沒想到,今年暑期檔國產片的口碑壓軸。
居然是 TA ——
斷 · 橋

Sir 知道很多人會說首映火爆,是因為粉絲多。
前期確實很多聲量來自他們。
隨著影片真容漸漸揭開,從主演馬思純,王俊凱,范偉,到導演李玉,再到大尺度的題材…… 都在給期待層層加碼。
畢竟圈內一度流傳是今年 " 國片十佳 " 候選人。
Sir 也不繞圈子。
開門見山,一句話概括感受:
它的犀利、生猛、尺度,足以讓人在酷暑中亢奮地踏入影院 ……
再冒著冷汗走出來。

01
電影主線異常彪悍——
一條斷了的橋,一具腐爛的尸,一群失魂的人。
2011 年 9 月 28 日,黃雀市。
熙攘的人群,不息的交通,伴隨悠揚 BGM…… 十多年前再普通不過的一天。
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該干嘛干嘛。
平靜之下。
巨大冰山卻在悄悄位移、破裂,走向坍塌。
橋,斷了。
沒有預兆,沒有理由,甚至電影連音效都抽走——一切都像完全的隨機事件。

冰凍三尺非一日寒。
怎么斷的?
沒說。
只是圍觀目光迅速集結——大橋垮塌,造成 x 人死亡,x 人受傷,一時間傷者,逝者的家屬包圍了當地的住建部門。
憤怒,哭喪與哀嚎充斥視野。
負責人朱方正(范偉 飾)冒著雨出來安撫,鞠躬,道歉,并強調:
一定會嚴查到底。
可橋底的秘密,竟然比斷橋本身更為轟動。
大橋主要責任人,建筑公司法人,菊懷義(李曉川 飾),迅速被通緝。
鏡頭一轉。
菊懷義從天而降,墜樓身亡。
畏罪自殺?殺人滅口?
只能肯定線索斷了。

之后,一切又像是被劇本早早安排好似的。
負責人朱方正負連帶責任,受上級的處分,相關部門推進安撫、賠償、重建 ……
除了真相,所有環節安排妥當。
除了零星哀嚎,事件再無聲息,不了了之。
結束了?
斷橋,既是舊秩序的全面坍塌,亦暗示新秩序的萌芽。
02
比起主線,電影的背景更意味深長。
清理現場廢墟時,有一小節橋墩,被挖掘機一碰,意外露出一只鞋。
水泥里怎么會有鞋?
再挖——
是腳?
不,是白骨?
不,是尸體 ……

電影慢慢掀開面紗——
一個死人,一封舉報信,一段被虧欠的情。
尸體展現著命案的殘忍。
死了八年,尸體被建筑材料澆筑,有掙扎痕跡,證明被活埋 ……
身份則藏著更大嫌疑。
死者正是大橋總工程師,聞亮(莫西子詩 飾)。
即朱方正的多年好友兼下屬,朱方正還是他女兒的干爹,尸體懷里還揣著舉報菊懷義的信件。
所以確定是菊畏罪自殺?

公安認了,證據對了,其他人都信了。
有一個人死也不信。
聞亮的女兒聞曉雨(馬思純 飾)。
父母早年婚變,她與父親相依為命,后來父親失蹤,在朱方正一家照顧下才避免流落街頭。

如今父親的事情終于塵埃落定。
一個神秘少年,孟超(王俊凱 飾)卻突然出現。
告訴她:
當年我看到的不是這樣。

故事在曲折輾轉的犯罪主線之外。
悄悄織起一張曖昧糾纏的人情大網。
年輕的二人拼命尋找真相。
案件也讓更多人走向失控邊緣——
聞曉雨的養母死守秘密,生母始終回避,還有菊懷義死后留下的妻女 ……

如果說,最開始吸引 Sir 的,是預告片中的白骨,尸體,兇案 ……
置身旋渦后才發現。
電影真正想要挑動的不是視覺上的尺度,而是道德的尺度。
它在考驗我們對于人心向善的信念。
03
劇情就說到這,不劇透太多。
采訪中,范偉說過有一場戲,拍完戲就做噩夢," 太嚇人了 "。
殺人?埋尸?血腥?
都不。
是一抹微笑。
那是他進組后拍攝的第一場戲,大雨之中出現的那個笑容,寒氣直逼大銀幕,直接讓影院氣溫都能下降五度。

與其說范偉是被劇情嚇到。
不如說,他是置身于這個真實到不忍直視的場景,不寒而栗。
作為一部犯罪片,Sir 認為《斷 · 橋》很珍貴的一點,在于現實質感的雕琢。
比如色調。
故事發生的 2011 年,高清攝像頭還未普及,錄像帶的不穩定,低分辨率馬賽克隨處可見,再配合西南小城的雨季。
電影始終是灰色的,潮濕的,破敗的。
還有城市樣貌——
將拆未拆,將建未建,指向背后魚龍混雜的地產行業。

背景成立了表演才能成立。
開頭身為領導的朱方正安撫群眾的細分,特別像前兩年婁燁《風雨云》中讓張頌文演得閃光的那場戲。
混亂的場面,焦頭爛額的官員,給群眾做保證。
比起拍張頌文當時的以假亂真式的新聞紀錄片拍法不同。
范偉演得更 " 油滑 "。
安撫群眾時,談不上義正言辭,但音容懇切,讓人有親切感。

可群眾離開后。
面對秘書,他瞬間將語氣壓低,眼神露出一絲邪性。
電影里幾乎所有的角色,都有這樣一層復雜感。
證明著人性的復雜與厚度,可以讓惡意藏得多么不顯眼。


就連服道化也跟著人物狀態走。
電影多次出現朱方正家里的視角,陳設有品味有格調,十年前就有豪華按摩椅,望江小陽臺。
身為領導,他家人出行都有司機。
而另一邊。
男孩孟超,不修邊幅,又小又瘦,在爛尾樓里隔了幾層床單木板就當小窩。
出行必穿連帽衫,躲著警察的追捕。


善良、正義和身份地位,在畫面中形成鮮明倒掛。
必須說一句,王俊凱這回看得出下了工夫。
為了演出孟超的 " 逃犯質感 ",瘦了快十五斤,化完妝的樣子,幾乎讓人認不出,去修車鋪里體驗真實的工作狀態,努力去藏住自己的鋒芒。
結果就是,電影中,面對特寫的鏡頭,眼神也好,表情也罷,都不帶怕的。


電影中,現實的混沌,最終集體爆發在女兒為父復仇。
國產銀幕里這樣的設計需要勇氣——
一方面,它沒有忽視 " 受害人 " 父親身上的道德瑕疵,他 " 屁股上的不干凈 " 始終是薛定諤的存在。
另一方面,它還將個人的 " 復仇 " 放射到更高的維度。
電影中公安的出場,總是慢兇手一步?
為什么?
時代局限——在那個攝像頭還沒有全面普及開來,大數據都還在初步建設的時代,針對這種相對隱秘和兇手具有反偵察手段的案件,普通警察要找到切實的真相是很難很難,更別說還有其他力量的干預 ……
更是記憶傷痛——真正失聲的不是某個人,而是過去如鋼筋水泥般密不透風的僵硬和麻木。

04
能明顯感覺到,《斷 · 橋》有很強烈的紀實意味。
電影多次出現攝像頭的監視視角。
這是導演李玉一貫個人風格。
以紀錄片導演開始拍攝生涯,26 年前一部紀錄短片《姐姐》目前在豆瓣仍有 9.2 高分。

《姐姐》也打開了李玉獨特的女性視角。
不是那種流行的 " 大女主 "。
李玉鏡頭下的女性很少具備高智商,強氣場。
卻有著強烈的" 發現感 "——她總能挖掘出具體的女性身上,不被常人所知、又難以被貼上標簽的復雜性。
她們情緒變化多端,對世界有著敏感而混沌的認識,她們多是性情中人,與其說處心積慮地去謀劃什么,她們更在乎此時此刻此地的感受。
可以說,李玉從不介意展示或是放大她們身上那些 " 最女性化 " 的特質,性感、美麗、狡黠、情緒化、感性、不理智、對于感情的依戀,等等,但她們很少作為純潔無辜的化身。
純潔和無辜,本來就是值得商榷的。
因此,電影不會賞玩她們的脆弱,而是看到了這脆弱背后,那難以被壓垮的韌性,對外界強大的包容力,以及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 " 瘋勁兒 "。
那是一種燃燒一切,毀滅一切的力量。

《斷 · 橋》的聞曉雨亦然。
父親為子女報仇,兒子為父母報仇 …… 都很常見,但女兒為父親報仇的主題不多。
李玉顯然有意打破慣例。
聞曉雨不是一個被傷害而無能為力的小女孩形象,而是一個意志超群,信念堅定,又不失狠辣的女人。
而這種狠辣又是被逼的——
父親慘死的真相,否定她八年的全部人生,她的失控也是對自己的保護。

李玉對于女性的洞察力,還體現在選角上。
《斷 · 橋》中的馬思純之前也遭受到了一些質疑,她給人的印象一直是言情小說女主,但李玉看到她身上的層次感。
于是,電影中的她表面上看是嬌憨與天真的,卻又有股全情投入的勁頭,有種在被逼到絕望之時,甘愿與全世界為敵的直接。
馬思純也說,復仇女孩聞曉雨,是她演過的最過癮的角色。

《斷 · 橋》還有一個讓 Sir 印象深刻的演員,曾美慧孜。
她飾演菊懷義的情人甘小漾。
初次登場,一身紅衣,雨夜孤身敲詐勒索殺人犯。
隨后她跑回家,一進屋,我們卻看到她大口喘氣,滿頭大汗,緊繃的表情終于松弛下來。
剛才的強硬,不過打腫臉充胖子。
和聞曉雨對峙時,她的故作強硬更顯得滑稽。
她并不能像男性一樣,靠展示自己的強力嚇退對手,又自知理虧,只能一邊瑟縮,一邊用強調:你不要覺得我是個簡單的人,我告訴你,我不簡單。

盡管曉雨明白,甘小漾很可能知道自己父親被害的真相,并因此要和魔鬼做交易,可在看到她的女兒之后,對她生出了惻隱之心,
這是一種同為被傷害的女人的同病相憐之感,她們各自的訴求雖相互抵觸,但這一刻,她們成了命運共同體。
她們要對抗的,不僅是一個殺人兇手。
還有他背后的利益鏈條。
故事不斷變化,不變的是李玉一直以來對女性的關懷和對時代的敏銳。
這或許才是電影 " 紀實意味 " 的真正目的。
那些被大雨、爆炸、鋼筋水泥淹沒的真相,幸運地浮出水面。
而時間碾過后造成的失語。
則永恒封存在陰冷潮濕的影像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阿莫多瓦尼雅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67071b15ec0780d34fc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