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的影院終于有了復蘇的跡象。
此前原定 6 月初上映的《斷橋》被一推再推后,也突然空降上周末。
《斷橋》是一部久違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在被灌多了主題歌頌片和愛情糖精后,顯得難能可貴。
雖然看得出來仍有規避和不少刪減,但團隊已經很努力了。
此外,影片還有一些顯而易見的問題:
影片中保留了導演以往電影文藝屬性的影子,導致該片在文藝片和商業片中反復橫跳。
聞曉雨(馬思純飾)和孟超(王俊凱飾)之間 " 黑夜給我,黎明給你 " 充滿詩意的相互救贖,以及一場被公認為 " 非常沒有必要 " 的吻戲,都具有濃厚的文藝屬性。

與認真演繹欲望奴仆的朱方正(范偉飾)是有割裂感的。
重情緒表達,輕邏輯關系。
劇情的起承轉折不夠扎實,歸根結底文本較弱,敘事根基不穩。
總體來看,6.3 分的《斷橋》,有點東西,但不多。
這尺度,是難得了
" 斷橋 " 的開始,便是一樁駭人聽聞的離奇兇案:某市一座大橋突然垮塌,橋墩中埋著一副被活埋多年的人骨。

因而牽扯出馬思純飾演的聞曉雨 8 年前意外失蹤的父親聞亮的死。
隨著神秘男孩孟超的出現,兩人結為同盟,一同查明真相。
但兩人拿到證據也不選擇報警,而是完成自我正義實現的悲情故事。
電影劇情的脈絡相對簡單,但勝在尺度夠大。
不僅涉及豆腐渣工程、腐敗保護傘,甚至隱晦地提及征地話題。
在如今一個 " 審核嚴 " 的大環境下,《斷橋》已經是國內少見又難得的現實題材。

所以正如導演留言回復那般 " 且看且珍惜 "。
早在預告片出來時,《斷橋》就被認為 " 有點看頭 "。
不僅是出于話題的犀利。
《斷橋》的導演,是擅長在作品中展現女性困境的李玉,代表作有《觀音山》《蘋果》和《二次曝光》。
李玉導演向來擅長刻畫邊緣女性角色。
雖然近幾年新片口碑下滑嚴重,但仍然值得觀眾在評論區留下一句 " 男看婁燁,女看李玉 "。
主創陣容四位影后,馬思純、曾美慧孜、黃璐、萬茜,再加上一位影帝,范偉。
強者組隊,怎么看打的都應該是個王者局。
再加上形象大顛覆的流量小生王俊凱。
觀眾對于《斷橋》是有一定的期待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該片的攝影指導曾劍。
不僅是婁燁的御用攝影師,李玉的《觀音山》也是出自他的手。
在曾劍的鏡頭里,低飽和度的畫面,晦暗的色調,連同連綿的雨天、朦朧的霧氣,無一不迅速將觀眾帶入壓抑的氛圍中。
頻頻出現的攝像頭視角,與手持拍攝的手法,大特寫的奇異角度,呈現了現實質感的雕琢。

光從團隊來看,就是強強聯手的陣容。
以至于首映當天的熱度,甚至一度將電影推向今年 " 國片十佳 " 的候選。
《斷橋》值不值十佳呢?
它的尺度足夠犀利,視聽效果在線,演員演技也是穩定輸出的。
" 斷橋 " 隱喻的是理想主義的崩塌,罪惡也即將浮出水面。
如果說是懸疑片有點牽強,壞人幾乎一出場就揭示了身份,沒有反轉,一路及其平穩的斗智斗勇。
雖然沒有喜劇性的反轉,但影片中藏著許多細節性的暗示。
印象較為深刻的兩個場景。
朱方正去視察即將爆破的工廠,一個鏡頭是他低頭向下俯視的視角,隨后鏡頭轉換,變成從底部向上的視角。

一個顯而易見的明示 "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
被欲望虜獲的朱方正,早已注定了被拽下深淵的結局。
其次,魚的實物多次出現,臺詞對話中也多次提及 " 魚 "。
魚代表了影片中人物的眾生相。
死魚、被困的魚、海里的魚。

聞曉雨表示,只有報了仇,才能成為自由自在海里的魚。
但畫面一轉,魚成為朱方正刀俎下的肉,折射的是,權利之下,小人物如螻蟻、如草芥的生存之難。
全網爭議的降智情節,
又白瞎了演員?
電影公映首日," 斷橋 劇情降智 " 一度登上熱搜第一名。

" 降智 " 這個說法的確過于嚴厲,但觀眾的這些質疑并非無理取鬧。
其爭議點之一,集中在一個 " 可以,但沒必要 " 的吻。
灰暗的基調,悲涼的底色在莫名其妙驚現的一個 " 吻 " 下。
影院中一度 " 臥槽聲 " 和笑聲此起彼伏,這顯然和影片傳遞的情緒是格格不入的。
這種接受度,猶如一位觀眾所言 " 誰要看小姨吻上大外甥啊 "。

據編劇李玉的解釋,其靈感來自于某個 " 一吻救命 " 的社會新聞。
2011 年,一個 16 歲的男孩站在人行天橋上要跳橋輕生。
男孩的舉動讓無數路人駐足勸說。
接到報案后,警察、心理咨詢師都紛紛出動,可男孩因為家庭變故等原因,極度悲觀暴躁,無論如何都不從橋邊下來。
死局不斷僵持之時,旁邊一個 19 歲的女孩突然沖上前,給了男孩一個吻。
然而,就是這個吻,讓情緒激動的男孩赴死的決心松動了,警察立刻沖上前營救男孩…
此后,媒體給這件事起了個浪漫的名字:一吻救命。

仿佛受到啟發,李玉將此情節嵌入《斷橋》當中,意在救贖。
但顯然效果未達預期,觀眾難以消化。
一吻不僅沒有救命,反而轉身就去送了人頭。
再者,聯系上半程在 " 姐弟情 " 上靠的劇情,在爭執中強行安排這樣一場吻戲,著實有些突兀。
恍惚之間,還讓《斷橋》背上了《少年的你》的殼,和《白夜行》的魂。

社會底層邊緣人士的男主,與柔弱且堅韌但承受命運不公的女主相互救贖。
同樣是一段 " 見不得光 ",同樣是乍見之后的惺惺相惜,同樣是以命相護的真情。
就連《斷橋》中王俊凱的形象都和《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璽生出一種似曾相識。


TFBOYS 的殊途同歸是邋遢感?
另一個問題。
文本平鋪直敘,毫無懸念和反轉空間,四平八穩講述了一個老派的故事。
并不是說電影一定要充滿戲劇性反轉。
但注定會導致這部電影懸疑向的弱化。
觀眾的情緒起伏會集中在演員的引導下,演技則會被放大。
王俊凱的略顯稚嫩, 馬思純偶爾面部猙獰的用力過猛。
好在兩人總體穩定發揮,算是 hold 住了角色,但并無驚艷,角色的替代性很強。
此外,文本邏輯性的幾個漏洞,開片提到的跪姿與錄像中呈現的不符合。
以及聞亮所謂的 " 情人 ",一個純工具性角色,突然出現,提供完線索繼而消失 ......

如果說這些細節都可以忽略,那么最主要的問題一定是集中在 " 明明可以這樣做,他卻偏要那樣做 " 的作死感。
" 明明可以報警 " 和 " 明明知道樓要爆破 " 的爭議。
它最大的不合理在于,人性的復雜不夠突出,需要觀眾自己去腦補將它合理化。
電影中看不到人物的行為動機,反而是導演后期去做解釋。

你永遠可以相信影帝范偉
說《斷橋》難看不至于,但確實沒有達到預期。
但最驚喜的,最值得一提的優點,還是范偉貢獻的堪稱封神級別的演技。
他在有限的戲份里,擴大了人物的豐富性。

在呵斥下屬時趾高氣昂,他是高高在上腔調;在面對上級時,他又低聲下氣,點頭帶哈腰。
范偉將朱方正 " 明面上的偽善 " 發揮到極致。
睡著磨牙時冷不丁冒出來的兇惡,與白日里的偽善形成鮮明對比,極具反差下令觀眾心生寒意。
他在影片中,多次提及 " 曾國藩 " 的名言教育他人。
符合當下 " 中年男人必讀曾國藩 " 的熱潮。
可以說,曾國藩是朱方正的終極向往,位高權重、懂戰略、搞文學,被譽為 " 千古第一完人 "。
只可惜,朱方正讀了曾國藩也學不會曾國藩。
滿口仁義道德成為了忽悠外人的假象。
只能在深夜里敲響金鐘,用一套玄學擺設求得內心的安寧。

影片的最后,在即將爆破的電子廠煙囪內,朱方正以一種十分滑稽的口氣來辱罵孟超。
一改慈眉善目,怒吼著 " 小癟三、流氓,窮小子,你不配和我說話 " 等臺詞 , 撕開了朱方正身上的偽裝,一并消解了人物身上的恐懼。
更妙的是,他還不忘以長輩的身份斥責 " 窮小子,你也配跟我講話,是不是你把我女兒帶壞的?"
對聞曉雨復雜的情感糾纏,都讓范偉給演活了。
但等到被孟超扼住喉嚨時,他又驚恐地直呼 " 兄弟 ",求饒道 " 我們都是窮小子 "。
范偉演出了朱方正的層次感,這個角色不是一個純粹的刻板的惡人,有些時候,他是善惡交織的,只是當涉及利益時,天平會毫不猶豫地傾斜。
總的來看,《斷橋》可能稱不上十佳,但一定是合格線以上的。
無論從題材還是演員的演技都是值得認可的。
至于推不推薦觀看。
還是放一下李玉導演的拉票:且看且珍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d02e18e9f0956ba74ab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