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是 90、80、70 后,那么一定存在著一個共同記憶:曾經新買回來的手機,要先充電 10 個小時以上才能開始使用。

這是因為,當時的手機所使用的電池都是鎳鎘電池,體積大密度小不說,還存在著嚴重的記憶效應,也就是新電池需要過充,才能激發(fā)最大的容量。采用這類型電池的手機除了充電麻煩,什么時候充也有講究——要把電池用到沒電關機才能進行下一次充電,否則就會會讓電池容量下降,影響使用壽命。

看到這,不少人會感到奇怪,今天這篇文章聊充電,為啥一上來就聊電池呢?事實上,正是手機電池從鎳鎘電池轉向了鋰離子電池,才讓手機的快充成為了可能,充電時間也第一次從 10 幾個小時縮短到了 3 個小時以內,這算是第一個手機快充大躍進。
隨后的功能機時代,諾基亞雖然引領了手機造型、手機功能的百花齊放,但在快充速度上,消費者和廠商其實并沒有那么關心,畢竟在當時,手機沒電了,換塊電池就行了,并且當時的功能機(乃至一些塞班智能機)續(xù)航 3-7 天完全沒問題,壓根用不著一天一充,這是手機的充電功率大部分都是 5V 0.5A 的 2.75W 功率。

消費者真正意識到手機快充影響使用體驗,還得是初代 iPhone 和 Android 系統(tǒng)出現之后,手機一天一充,這充電太慢真的很影響使用體驗。
于是, USB BC 1.2 應運而生。
說到這個 USB BC 1.2,它就是由我們熟知的 USB-IF 協(xié)會頒布的快充協(xié)議,支持 5V 1.5A,最大 7.5W 充電功率,也算正式拉開了手機快充的序幕。

既然體驗了快充,用戶當然就再也回不去了,但由于 USB-IF 的持續(xù)擺爛,7.5W 的充電功率已經沒辦法在滿足用戶對充電時間的要求。
2010 年,蘋果發(fā)出初代 iPad,首先支持 5V 2A 充電,并且 iPhone 也能兼容,想不到吧,這時 iPhone 的快充首次領先 Android。

隔壁的 iPhone 都用上了 10W 快充,Android 這邊的公有協(xié)議卻還只能 7.5W,高通終于看不下去了,2013 年推出了 QC 1.0 協(xié)議,提升到 2A " 大 " 電流,正式把 Android 手機的充電帶入了 10W 時代。

然而僅僅剛過了一年,QC 想迭代,繼續(xù)提高大電流的方案就不可行了,因為當時幾乎所有 Android 手機都在使用 Micro USB 2.0 接口,最大也就承受 2A 電流,想要進一步提升充電功率,只能往加大電壓的方向走。

于是乎,QC 2.0 協(xié)議就把電壓提升到了 9V/12V/20V(20V 為筆記本準備),在同樣的 2A 電流下,最高就可以實現 18W 快充。

同時期的 vivo 雙引擎閃充、三星閃充、華為 FCP 基本就是高通 QC 2.0 的換名,本質上沒有什么太大區(qū)別。
與此同時,有一家國產廠商沒有跟進高通方案,而是繼續(xù)走低壓大電流的路線,這家廠商就是 OPPO。OPPO 也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既然現有硬件沒辦法走低壓大電流,那就自己改:將普通 Micro USB 的觸點增加到 7 個,充電頭整合 IC 電路,最終實現了 5V 4.5A 的 22.5W 快充,這就是最初的 VOOC 閃充,搭配「充電 5 分鐘,通話 2 小時」的營銷廣告,一下打造出 OPPO 手機充電快的形象。

持續(xù)擺爛的 USB IF 協(xié)會看到高通靠授權協(xié)議賺的缽滿盆滿,也按耐不住,推出了與高通 QuickCharge 相抗衡的 USB Power Delivery 協(xié)議(即 PD 協(xié)議)。
PD 協(xié)議可以說是 USB IF 協(xié)會牙膏擠爆的成果,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兼容性極佳,可以提供多種電壓、電流組合,最高支持 20V 5A 的 100W 快充(同樣是給筆記本用的),而在手機端,PD 協(xié)議就只提供了 5V 3A 的 15W 快充。

次年,Android 旗艦上的 USB-C 接口越來越普及,而高通也正式發(fā)布了基于 USB-C 接口的 QC3.0 標準,加入 INOV 最佳電壓智能協(xié)商算法,提供 3.6V-20V 電壓,電流最大 3A,最大支持 12V 3A 也即 36W 快充,并且向下兼容 QC 2.0。

2016 年,手機快充繼續(xù)演進,這一年市面上的主流快出協(xié)議不止 QC、PD、VOOC 三家,而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態(tài)勢:聯(lián)發(fā)科推出 Pump Express(PE)協(xié)議、華為推出 Super Charge Protocol(SCP)協(xié)議等等。其中華為從 FCP 轉變?yōu)?SCP 也用上了跟 VOOC 類似的低壓大電流方案,好處是可以降低充電時手機發(fā)熱;而 PE 主要是搭載聯(lián)發(fā)科芯片的手機,其中以魅族手機居多(mCharge)。

這時候手機快充雖然多,但是基本都限制在了 25W 之內。除了在年末發(fā)布的初代榮耀 Magic,帶來了業(yè)內極為領先的 40W Magic Power 快充技術,5V 8A 大電流方案。不過嘛,這款手機的快充在當時也爭議滿滿,因為其線損極大,到手機端的最大功率只有 35W 左右。

2017 年,市面上更多的手機采用的是高通的 QC 大電壓充電方案,這種提高電壓的方式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高電壓的的電流在進入手機電池之前需要進行降壓操作,降壓過程在手機內部進行,由于轉換 IC 的效率問題,手機就會嚴重發(fā)熱,這時能讓手機進行高壓直充的電荷泵技術就來了。
有了電荷泵的加持,就一下突破了 25W 快充的瓶頸。打頭陣的正式推出了國產首款智能機的廠商魅族——在年初的 MWC 上推出了 Super mCharge,11V 5A,最大 55W 快充功率。

可惜,后續(xù)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寄希望于 2018 年量產的 Super mCharge 胎死腹中,直到現在,魅族旗艦的最高充電依舊最高只有 40W,沒能上到 55W 快充。
而真正讓電荷泵普及起來的,OPPO 功不可沒,在業(yè)內首次使用串聯(lián)雙電芯電池設計,從 OPPO Find X 超級閃充版推出第一代 50W SuperVOOC,到走量的 OPPO R17 Pro 讓 50W SuperVOOC 進一步普及。

隨后的故事我們就很熟悉了,借助于電荷泵技術,快充功率從 50W 提升到 65W、66W、67W… 小米 10 至尊紀念版首發(fā)雙電芯 120W 閃充、榮耀 50 Pro 首發(fā)單電芯 100W 閃充、小米 12 Pro 首發(fā)單電芯 120W 閃充、realme GT Neo3 首發(fā)長壽版 150W 閃充(雙電芯)、iQOO 10 Pro 首發(fā)雙電芯 200W 等等。

手機快充從最初的不起眼、沒需求,到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廠商越來越內卷。
手機快充已經進入了 10 分鐘時代,
接下來又該朝著 5 分鐘以內而努力了吧?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ce479b15ec00df5712b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