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 " 京圈 " 許多年,江湖上也沒他的傳說。
文|廖藝舟
編輯|趙普通
" 大眾 " 已經離 " 文學 " 很遠。出本新書能被頂到微博、抖音熱搜上的當代作家,王朔必算一位。

《紀年》是多卷本系列小說《起初》的其中一卷,作品取材自《資治通鑒》《漢書》《史記》所記載的漢武舊事,換言之,是王朔用他的 " 新北京話 " 寫就的 " 歷史小說 "。
王朔的忠實讀者,會為 " 朔爺歸來 " 歡欣鼓舞,而對更廣泛的受眾而言,王朔的名字與影視概念上的 " 京圈 " 綁定,且這一印象基本被封在大約二十年前。《渴望》《編輯部的故事》《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等一度家喻戶曉的影劇都改編自王朔的原著,時過境遷,王朔早不再為 " 京圈 " 提供養分," 京圈 " 也成了個有些年代感的概念。

王朔
王朔又一次 " 復出 ",作品類型卻和過往任何一次都不一樣。他在《起初 · 紀年》的自序中說,本書開筆于本世紀初葉," 這一猛子扎出去,再抬頭就是十啦年之后,街上流行戴口罩,恍范兒蒼孫已然耳順,電腦字從五號變成小三號 ……" 變化的不止他自己,還有曾輝煌的所謂 " 京圈 "。
王朔的 " 京圈 "
" 中國電影,哥們兒現在平趟。"1988 年一個大雪天,王朔對他的 " 發小 "、導演葉京說。當時葉京開車拉著王朔從西直門去和平里影協的電影院,觀看據他小說《橡皮人》改編的電影《大喘氣》,而這僅僅是同年上映的四部王朔電影之一。
那年又被稱為" 王朔電影年 ",由他小說改編的電影《頑主》《輪回》《大喘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接連上映。王朔覺得拍得最好的一部是米家山的《頑主》,因為 " 米家山沒什么本事,也沒什么想法 ",照著拍所以拍得像。

《頑主》是王朔與影視圈產生關聯的起點。小說版權只賣了 3000 元," 導演米家山跟我聯名,我才拿了 1000 多塊錢。" 在此之前,王朔用短短四年時間沖擊了文壇,早期的《空中小姐》《浮出海面》還比較 " 純情 ",隨著王朔 " 筆鋒一轉 ",關于他的討論也甚囂塵上,以至有了 " 流氓文學 "、" 痞子文學 " 之名。
跨界順利的直接原因,得歸功于其小說較少著力描寫,以大量對白見長,稍加改動就成了劇本。發表過王朔數篇小說的雜志《啄木鳥》的編輯魏人認為," 王朔最大的貢獻就是對話語的貢獻 ":" 王朔的語言是隨著中國步入資本社會過渡時期出現的一種混雜情況 …… 這種語言在他的作品里出現,會形成一種新鮮,一種時尚,一種娛樂行為,會迅速在老百姓中傳播。"

CCTV6 播放《頑主》
那幾年王朔不僅創作欲旺盛,還對大眾傳媒表現出了敏銳的市場嗅覺。1989 年,他與馬未都、莫言、蘇童、劉震云、海巖等人一起創立了 " 海馬影視創作中心 ",作家團隊有 30 余人,馬未都當秘書長,王朔當理事長,開了市場化寫作的先河。
工作室成立的消息登上了《人民日報》,發在 " 科學 · 文化 · 體育版 ",標題中有 " 一批中青年作家進軍影視界 "。王朔一本正經地解釋過命名緣由:" 海馬全身均可入藥,有壯陽、止痛、強心等功效。如今,文學藝術正羞羞答答地左右為難,雅和俗像扯著一把鋸的兩只手。我們只想說:來幾兩海馬吧,誰缺少什么,就讓它得到什么。"
如果文化作品在影響力層面有 " 地位 " 之別,90 年代起文學便開始讓位于影視,而比起電影,電視劇與老百姓的距離更近。印證 " 海馬 " 野心的第一部電視劇是王朔擔任策劃的《渴望》,1990 年,《渴望》的收視率打破了中國電視劇的歷史紀錄, 甚至成為轟動性的社會文化現象,監制鄭曉龍回憶,《渴望》播出后犯罪率下降,劇組還獲得了公安部表彰。

《渴望》
這也是王朔創作上的分水嶺,"1991 年前我是個職業寫作者, 1991 年之后我基本上就是一個放任的態度。"1991 年之后,王朔少有小說問世,開始大量寫劇本。用他的話說," 劇本我寫個 3 萬字,拿一兩百萬,我寫一本書,累死我,也就發到一兩百萬,之后就是盜版。"
他第一份主筆撰寫的劇本就是《編輯部的故事》,播出后這部劇被視為國內情景喜劇的鼻祖。劇本本該由海馬創作室幾名作家合作完成,卻在開拍前不翼而飛,馬未都、魏人等人都不愿意再來一遍,在劇組打雜的馮小剛找到王朔,說希望幫他繼續寫完,此事讓兩人開始了一段長期合作。

《編輯部的故事》
王朔曾將 " 北視中心的十年 " 列為八九十年代內地文藝的 " 四大支柱 " 之一,與他有密切關系的 " 京圈 " 成員很多都是靠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熱播劇,被更多的觀眾熟知。鄭曉龍時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副主任,主管電視劇生產,他的團隊先后制作了《渴望》《編輯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紐約》《過把癮》等,《編輯部的故事》捧紅了葛優,《北京人在紐約》捧紅了姜文 …… 馮小剛和趙寶剛并非真正意義上的 " 大院子弟 ",也通過這些劇慢慢有了獨立執導權,開始獲得更大聲望。

姜文《北京人在紐約》
另外不得不提的,還有導演葉大鷹和葉京。葉大鷹是葉挺將軍長孫,他與王朔相識于 1985 年,成為朋友后帶著王朔的兩部小說《浮出海面》和《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回到西影廠,推動了它們的電影改編,《大喘氣》則是葉大鷹的導演處女作;葉京后來根據他與王朔一起親歷的大院往事拍出電視劇《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被王朔盛贊:" 當年我放過話,要寫一個大小說《殘酷青春》,最損寫成《飄》,一不留神就寫成《紅樓夢》。現在不必寫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就是。這一段兒我不寫了,寫不過他。"
1991 年,拿到王朔《動物兇猛》改編權的姜文決定執導自己的劇情長片,影片后來定名《陽光燦爛的日子》,于 1993 年王朔生日當天開機,姜文在現場拉出橫幅:" 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這句話也是王朔當時在影視圈地位的注腳。

《陽光燦爛的日子》
與此同時,針對王朔的批判,卻從他的老本行文學圈開始向外蔓延。1993 年 1 月《中國青年報》開辟了 " 王朔給我們帶來了什么 " 專欄,展開對 " 王朔現象 " 的討論。9 月《光明日報》發表的《從王朔小說中讀出什么》中說:" 如果把文學完全建立在一種商品觀念上,就必然會損害藝術的特性和精神 …… 變文學為‘逗樂解悶’、‘噴飯解頤’的工具,就會拒絕深刻、拒絕意義而媚俗。"
而 " 王朔現象 " 引發的爭議不止 " 文學商品化 ",還成為了 " 人文精神大討論 " 的導火索。討論源于《上海文學》1993 年第 6 期刊載的《曠野上的廢墟一一文學與人文精神危機》,這是市場經濟開放后知識分子們在種種新思潮沖擊下的一場反思,范圍涉及整個文藝界,持續了數年時間。
1994 年年初,馮小剛在一場飯局吃到一半時找到王朔,說有消息稱他被媒體 " 封殺 "。當時王朔與馮小剛合伙開了一家 " 好夢公司 ",籌備的三部電影《月亮背面》《我是你爸爸》《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無一過審。1997 年,王朔想拍池莉的小說《一去永不回》,又因 " 宣揚灰色人生觀 " 被斃。
同年王朔遠遁美國,走之前和馮小剛說:" 他們是沖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來源:互聯網
" 消失 " 的京圈
回憶自己最有聲望的 90 年代時,王朔說:" 不是說我養活很多人,那時候我最有名啊,我能幫一些人。這社會是勢利的,大家都起來,朋友都是腕兒,多好啊。"
1997 年北影廠廠長韓三平找到馮小剛,讓他拍部商業片試試,年底《甲方乙方》上映,收獲票房 3600 萬,一舉奠定內地電影市場 " 賀歲檔 " 的概念。影片改編自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沒署王朔的名字。

《甲方乙方》
從此,曾經在劇組打雜的馮小剛成了大眾最熟悉的 " 京圈大佬 "。而馮小剛在商業大片上的崛起,則離不開另一位部隊大院出身的老板王中軍。王中軍的華誼兄弟本是靠廣告業務起家,1988 年投拍英達的情景喜劇《心理診所》,開始轉戰影視。次年,華誼接連投資姜文的《鬼子來了》、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和馮小剛的《沒完沒了》。
三部電影里,只有馮小剛的賀歲新作《沒完沒了》掙錢了,該片票房 3500 萬,是 2000 年票房最高的國產片,同年全國總票房也只有 8.6 億。華誼兄弟開始與馮小剛深度綁定,20 年時間里推出 17 部電影,在 2010 年以前雙方合作的單片票房都沒跌出過年度前三,還拿到過三次年度票房冠軍。

《沒完沒了》
從 2014 年開始,華誼兄弟啟動 " 去電影化 " 戰略,本意是豐富盈利模式,但在電影主陣地上的影響力逐漸式微。從 2018 年的風波至今,華誼兄弟已連續四年虧損,據其 2021 年年度財報,全年凈利潤虧損 2.46 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 64.02%,四年累計虧損總額則超過 64 億元。
去年,馮小剛執導的網劇《北轍南轅》為華誼兄弟的影視版塊貢獻了較多收入,該劇口碑卻一塌糊涂。馮小剛依然執著地在劇中勾勒著自己的 " 大颯蜜 " 審美,宣發點之一是 " 原汁原味的現代北京話 ",卻因情節過于 " 懸浮 " 被豆瓣網友打出了 4.9 分。有高贊評論稱:" 不是不真實,是少數人的真實 …… 看起來就是京圈眾人狂歡,還是一出昔日輝煌不再江湖已變的落寞圖景。"

觀眾 " 不吃那套了 " 早有預兆,2010 年的《非誠勿擾 2》,王朔再次和馮小剛合作寫劇本,票房 4.72 億,評分 6.6,三年后王朔親自執筆,票房 7.14 億,評分跌到 5.9,王朔還因此拿了個 " 金掃帚獎最令人失望編劇 "。王朔還幫姜文寫了《一步之遙》,這也是姜文 " 民國三部曲 " 里口碑相對較差的一部。
當然," 京圈 " 創作者們最喜愛的內容題材還是 " 寫自己 ",也就是記錄特定歷史時期里 " 無處安放的荷爾蒙 ",反復回憶大院高墻下的反叛青春。" 頑主精神 "、" 血色浪漫 " 曾經讓那批作品備受褒獎,只是如今看來,除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等少數作品幾乎可以作為 " 影像歷史 " 被銘記,看 " 父輩緬懷自己的青春 " 對年輕觀眾而言顯得不合時宜。

有人說 " 京圈文藝 " 的內核,可以用《和青春有關的日子》里一句反復出現的臺詞概括:" 從小就一塊兒偷幼兒園的向日葵,從樓上往過路人身上吐痰玩,多么美好的童年。"
大院子弟的紈绔少年時代其實很特殊,甚至并非同時代人經歷的公約數,以前的觀眾可以當作一種 " 奇觀 " 來欣賞、向往,但這些故事本身是一次性的,講完后也沒了獵奇感。
更細節處,像王朔曾客串說過的 " 五洲震蕩和為貴 "、葛優說過的 " 列寧同志不咳嗽 " 等,在當時看來有著解構革命話語的喜劇效果,對下一代消費群體來說,這些 " 貧嘴 "、" 嗑兒 " 也并不幽默。

時代更大的變化,是創作、宣發、評價的話語權都被稀釋。" 圈 " 之所以成立依托的是資源聚攏,在影視領域也就是資金、演員、傳播資源等等,2002 年左右廣電總局先后發布《電影管理條例》等,鼓勵民營資本注入影視制作,后來互聯網平臺的崛起又進一步做大了市場蛋糕,拍攝不缺錢、口碑大眾定、傳播甚至會有 " 自來水 ",圈內圈外的信息差在信息時代也被縮小了。
盡管在流量導向下資本運作仍具優勢,也在受眾一方形成了新的 " 圈子 " 形態比如 " 飯圈 ",但類似 " 京圈 " 這樣的少數人規則,終究要讓位于大多數說了算的市場規則。

如果僅論藝術水準," 京圈 " 也不是對國內文藝創作貢獻最大的,在政策資源有利的年代,長影廠、西影廠、上影廠的作品似乎更能代表彼時的高峰,比如西安電影制片廠就曾出品過多部斬獲柏林、戛納、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的影片,張藝謀、陳凱歌等同時代旗幟人物也與 " 京圈 " 沒什么關聯。至于 " 演員潛規則 ",王朔自己曾說:" 出名的演員據我所知沒有一個人是憑關系上的戲。"
沉默的王朔
2007 年因為一場官司短暫 " 復出 " 時,虛歲 50 的王朔對媒體說過這么一段話,基本也就把 " 京圈 " 侃透了:
" 因為當時他們比別人有資源,北島、顧城這些白洋淀詩派,全是干部子弟,他們當時能接觸外國詩。搖滾圈這些各大文工團的,崔健他們,拍電影的,李少紅、周曉文,包括陳凱歌、田壯壯,爸爸都是老干部,他們占有資源,說實在的這是不公平,你沒看過電影他看過,他們就能拍得跟你不一樣,你個傻冒,他們就不是。
作家大量的都是這路,包括當年張辛欣,我們院兒都出了好幾個作家。我一直跟這幫人在一起,你工人農民接觸不到這些。當然慢慢有了受教育機會,能接觸到。我們這幫人當然互相支援,大家碰到一起也比較好聊,就互相幫忙。所以也迅速形成一個文化圈子。"

而王朔的成功,恰恰在于用嬉笑怒罵解構權威,乃至對滋養自己的特權階層進行反叛。時值大眾文化全面崛起,大眾消費撲面而來,較早站上潮頭的王朔成了 " 大眾文化的娛樂英雄 "。這種反叛相當純粹,解構之后,不負責建構。
葉京分析過他的心理:" 我們這代人,沒有什么,就是覺得只要有誰,想特神圣不可侵犯地放自己在神壇上,就要卒瓦(北京話,指打碎、摔破)誰。誰也別把自己放神壇上。為什么王朔說我要卒瓦我自己?因為他自己要先坐到這個神壇上來,搶奪話語權,然后他就咣嘰把自己給卒瓦了,誰也別想當偶像,中國現在沒他媽的偶像!"

反到極致時,王朔的確連自己都反,他曾用罵魯迅、金庸、張藝謀等名家的筆調,寫了篇一萬字的《我看王朔》,把自己從里到外罵了個遍。文中王朔稱自己 " 浪得虛名 " 的語言風格是全北京的售票員、小痞子、侃爺們集體創造," 因為沒有書面語表達能力不得已用在自己的小說中 "。
王朔還稱自己 " 反文化精英的姿態是被迫的 ",因為做不了知識分子索性就站到反面:" 這就有話說了,不是咱不懂,而是瞧不上!" 到知識分子真的批評他了," 他面兒上坦然,心里還是有點急了,抱怨人家沒有看到他暗藏的那些優點。" 如此罵完,對他持批評意見的各方反而無從下口。

在這個層面上,假使一個時代本來就沒有不可侵犯的神壇,沒有文化偶像,王朔的反叛沒有標靶是必然的。
從新世紀起,王朔就沉寂多年,2000 年左右也是他個人精神境遇的低谷,父、兄、好友梁左相繼去世,他 " 把自己完全打碎了 "、" 哭都哭了好幾年 "。七年后,他對網絡博客表現過濃厚興趣,罵了罵當時出名的余秋雨、于丹,也開 " 地圖炮 " 噴各地網友,奧運倒計時 500 天時北京發起 " 抵制國罵運動 ",大批網友提出先封殺王朔。
出版《我的千歲寒》《和我們的女兒談話》等幾本書后,王朔就又銷聲匿跡,直到這次發新書《起初 · 紀年》,新世紀 22 年,王朔不沉默的時候最多兩年。如今的 " 娛樂偶像 " 大概已經不在他的攻擊范圍之內,而在 " 人人可發聲 " 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個體言論的能量反而變得微小,眾聲嘈雜中誰也不是權威,調侃與解構充斥在網絡的每個角落,也不再需要王朔代替大眾去反叛和表達什么。

來源:@FILM94
以前王朔認為," 小說是什么?就是自己生活的寫照,文字是什么?就是簡化的過程 …… 誰寫長河似的小說誰就是傻子,你不如拍長電視劇,大家直觀地看。"
現在王朔連 " 自己 " 也不寫了,而是第一次拿出了一本純虛構小說,四卷本 140 萬字,也算是兜了一大圈后回歸本業。這樣的復出,也算沉默的一種。
從此,江湖再無 " 京圈朔爺 ",只有作家王朔。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2ff5cdcb15ec055d62974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