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熊出墨請注意,作者 | 彬彬
沒有一個年輕人能逃過熱搜的 " 魔爪 "。
最近非常流行一個句式," 年輕人為什么 ",比如年輕人為什么不愛逛宜家、年輕人為什么不愛看電視、年輕人為什么偏愛丑東西。總之是只有大家想不到,沒有年輕人做不到。
該句式的發源地微博熱搜,由此引來了無數年輕人圍觀、發聲。

但是,隨著類似的話題越來越多,劇情走向便開始愈發魔幻。很多與年輕人無關的標簽,硬生生被貼了上去。似乎已經沒人在意事情本身是不是如此,眾人關心的只有對應的流量密碼。
此時,熱搜的 " 特殊關照 " 帶給年輕人群體的,更多是裹挾和冒犯。
身處其中,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這樣一波網絡浪潮?俗話說,越強調什么,就越缺少什么。熱搜緊盯著年輕人不放,病因還要向深層去找。
年輕人到底在干嗎
根據 " 熱搜引擎 " 提供的數據,2019 年 10 月 26 日至 2022 年 8 月 24 日,以 " 年輕人 " 為關鍵詞的微博熱搜話題共有 516 條。
其中,多數話題都集中在了最近這段時間。以 8 月為例,至今已有 29 條,平均每天一條還要多。
繼續細看," 年輕人為什么 " 的模板直接出現 8 次,如 # 年輕人為什么戒不掉報復性熬夜 #、#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吃鴨脖了、#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逛宜家了。
此外,還有更多相關話題也只是換了一種說法,間接給年輕人貼上標簽。如 # 為什么說年輕人是小鎮刺頭、# 為什么年輕人越來越惜命、# 為什么年輕人理財越理越窮。
這就造成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打開微博熱搜,滿屏都是 " 年輕人 "。不僅讓人視覺疲勞,很多熱搜看了之后更讓網友恨不得當場掏出身份證,思考一下自己到底是不是年輕人。

例如逛宜家這件事,微博熱搜明確提出年輕人已經與這項活動漸行漸遠,可當我們在小紅書、抖音等年輕人聚集地搜索相關內容,得到的卻完全是另一種畫風。年輕人不僅愛逛,還愛分享,逛吃攻略持續更新。
一邊是話題導向,一邊是記錄分享,孰更趨近真實不言自明。
問題由此暴露,微博熱搜所呈現的對年輕人 " 特殊關照 ",好像并不關心年輕人到底在做什么。
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據知微數據統計,年輕人對于反復被討論具有明顯的抵制情緒,反感被討論,拒絕被綁架。" 標題不要綁架年輕人了年輕人很累了!" 獲得 1.3w 點贊," 別再說年輕人了,全世界就剩年輕人了?" 獲贊 6.5k。
以關心之名進行消費," 年輕人 " 顯然已經成了微博熱搜的流量密碼。
熱搜話題從何而來
"沒有無緣無故的熱度,更沒有無緣無故的熱搜",一位提供網絡營銷服務的淘寶賣家表示," 熱搜前三位行業均價在 5 萬元以上,這么寶貴的坑位,任何一個詞條上位都不是偶然。"
根據微博官方發布的規則,話題能否上熱搜是由綜合熱度決定的,計算公式為(搜索熱度 + 討論熱度 + 傳播熱度)× 互動率。
縱觀上述 " 年輕人 " 相關話題,在官方規則之上,我們還能總結出另外一條熱搜路徑:
第一步,預設立場,給年輕人貼上一個具有話題性的標簽。
常用操作是把年輕人和當下的熱點事件關聯在一起,比如,周黑鴨、絕味兩大鹵味品牌財報表現不佳,業績下滑明顯,可以生成的熱搜話題就是 # 年輕人為什么不愛吃鴨脖了。
事實上,周黑鴨、絕味的業績的下滑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自身渠道、產品布局,外部新品牌的沖擊等多個方面,絕不是年輕人為此背鍋。而且恰恰相反,年輕人對鹵味消費熱情并未減淡,近兩年還成功捧紅了王小鹵等新興品牌。周黑鴨、絕味也同樣是把年輕群體作為消費增長點,加速品牌的年輕化建設。
可是,當上述話題登上熱搜,誰又會去較真背后的商業邏輯?面對這類非黑即白的定論,更多人只會把討論的矛頭對準年輕人。
第二步,官方助推,把相關話題送上熱搜,完成強勢曝光。
挑起話題,目的是引起熱議,在這之前還有一個環節就是讓大家看見。話題熱度高,在熱搜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熱搜上排名靠前,更多人看見,進而實現熱度更高。這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而在熱度攀升的過程中,來自微博官方的助力至關重要。
繼續說年輕人啃鴨脖這件事,此話題在當天熱搜榜單中排名第一,總在榜時長超 8 個小時,閱讀量超 3.5 億。話題幕后的主持人,正是新浪微博官方賬號 @頭條新聞。

順著這一思路,由年輕人相關熱搜話題向后看,可以發現 @新浪熱點、@新浪新聞、@新浪科技、@新浪財經、@新浪電影等一系列官方賬號。
業內人士認為," 微博作為輿論廣場,內容運營工作人員在規則之上進行人為的引導無可厚非,而多個賬號在短時間內不約而同地盯著年輕人做文章,不可不謂之反常。" 而隨著上述兩大步驟在各個細分領域不斷復制,高話題度的熱搜便一個接一個出現在大家眼前。
微博害怕 " 老齡化 "
越缺少什么,越強調什么。以年輕人為流量密碼,是上一代互聯網產品的微博對用戶結構 " 老齡化 " 擔憂的直觀證明。
2009 年,新浪微博上線,從一眾微博產品中脫穎而出,其被稱作最成功的 " 中國版 Twitter"。而回看 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媒體近些年遇到的挑戰,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用戶群體的 " 老齡化 "。
皮尤研究中心發布的《青少年、社交媒體與科技 2022》顯示,在報告設計的平臺中,YouTube 名列前茅,95% 的青少年都在使用,TikTok 以 67% 排在第二位。再后面則是 Instagram 和 Snapchat,二者使用率均在 60% 左右。
然后才是 Facebook,青少年使用率直接下降到 32%,Twitter、Twitch、WhatsApp、Reddit 等平臺的青少年比例則相對更小。
大洋彼岸的前輩受短視頻、圖文社區等新興平臺沖擊嚴重,國內微博的日子也并不好過。
去年赴港二次上市時,微博招股書披露,2021 年 6 月,平臺月活躍用戶中,有超過 75% 屬于 Z 世代。
75% 都是年輕人,乍一聽相當樂觀,但是與之前數據對比,微博的年輕用戶占比呈現下滑。把上述數據往前推,2020 年的用戶發展報告里微博提到 90 后、00 后用戶占比接近 80%,2021 年中則下滑了 5 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抖音、B 站、小紅書等平臺對年輕人的強大吸引力也對微博構成了直接威脅。

QuestMobile 發布的 Z 世代洞察報告中,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排名前 15 的 APP 榜單未見微博身影,而快手、抖音、B 站均表現優秀。
顯然,在吸引年輕網友這件事上,微博敗下陣來。
上述業內人士表示," 這其實符合行業發展的必然規律 "。回想當年,微博也正是靠著革新起家,以 140 字的新潮玩法擊敗當時的博客,成為年輕人的新寵。如今其自身也跳不出歷史周期,盡管近幾年頻繁更新,對照抖音、小紅書、B 站上新了微博故事、視頻號、彈幕等新功能,還推出了圖文社區新 APP 綠洲,可奈何年輕人的注意力依然聚焦在競爭對手身上。
這種情況下,以 " 年輕人 " 系列熱搜不斷挑起話題,迅速引起年輕人的注意,不失為應對 " 老齡化 " 的一條捷徑。
爭奪年輕人,永恒的命題
得年輕者得天下,這是互聯網行業永不過時的信條。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 2021 年 12 月,中國網民規模達 10.32 億,其中,30 歲以下網民占比為 34.9%,整體規模約為 3.6 億。
他們,正是頻頻登上熱搜的 " 年輕人 ",也是各大互聯網平臺搶奪的黃金用戶群體。
這就不得不提到年輕用戶區別于其他用戶群體的高價值屬性。
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在數量方面,年輕網民的整體規模趨穩,所以這幾年中老年用戶成為全網主要增長源的趨勢愈發凸顯。不過,要從質量維度看去,高活躍度、高分享欲、高付費意愿的年輕用戶仍是當之無愧的主力軍。
QuestMobile 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強調,回顧 2022 年上半年,移動互聯網消費紅利價值猶存,年輕用戶的推動作用明顯。特別是 24 歲及以下年輕用戶,線上中高消費意愿比例高于其他年齡段。
因此,能否拿捏住年輕用戶,一定程度上就是互聯網公司業績的晴雨表。
與對年輕用戶吸引力不足相呼應,微博的業績增長力不從心。財報數據顯示,自 2018 年以來,微博的利潤狀況一直未見實質性增長。2018 年至 2021 年,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 5.72 億美元、4.95 億美元、3.13 億美元和 4.28 億美元。不僅沒能增長,反而有所縮水。
而且,就結構而言微博的營收重度依賴廣告,從底層限制了其增長空間。以 2022 年第一季度為例,廣告營收占比高達 88%。而過去幾年增長滯緩的業績也已證明,在當前營收結構下,微博已很難再拿出亮眼的成績單。
用戶結構存在 " 老齡化 " 隱患,業務發展遭遇 " 中年危機 ",年輕人順理成章成了微博的希望所在。
落到實操環節,跟進年輕用戶的喜好上新一系列新功能、改善產品體驗,無論結果如何,這些正向的自我優化無疑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若以熱搜為工具進行裹挾,進而完成搶奪年輕人的 KPI,見效快的同時也最容易招來反噬。
正如中青報的評論,某些純粹為了引流、吸睛制造出的 " 年輕人 " 話題,當喧嘩散去,只會留下一片狼藉。
病急,也不能亂投醫。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73bc48e9f09665b546b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