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智能手機屏幕幾乎被 OLED 占領,很多中端產品已紛紛使用高刷 OLED 屏,"LCD 永不為奴 " 終究還是一句口號,并不能幫助它在手機領域爭取到更大的地位和份額。從屏幕素質和顯示效果等方面來看,OLED 確實比 LCD 強不少,色彩鮮艷、對比度高、輕薄還省電。但有一點 OLED 似乎怎么也比不上 LCD,那就是護眼,很多堅定的 LCD 黨常年把 " 護眼 " 掛在嘴邊,寧愿購買性能較差的中低端手機,也不愿接受 OLED 屏。
OLED 屏被部分用戶質疑 " 不護眼 ",主要還是歸咎于其使用的 PWM 調光技術。在屏幕處于低亮度時,OLED 屏會切換為低頻 PWM 調光,部分視覺敏感的用戶會覺得屏幕在不停地閃爍,對人眼的傷害極大。隨著大家對屏幕調光技術越加重視,一些對頻閃不敏感的用戶也站出來抵制低頻 PWM,OLED 屏也順帶被拖下水。不過,如今這種局面可能要迎來轉機,三星最新一代 E6 發光材料將支持高頻 PWM 調光,或許能改善 OLED 屏在低亮度下頻閃的問題。

(圖源:博主 @數碼閑聊站)
如果 OLED 屏可以改善低亮度下頻閃的問題,徹底摘掉 " 瞎眼屏 " 的標簽,能否讓忠實的 LCD 黨成功倒戈呢?
被人罵慘的 PWM 調光是什么東西?
近期,博主 @數碼閑聊站在微博上多次爆料稱,京東方推出了一款類鉆排列的高分辨率柔性屏,支持 LTPO 以及 2160Hz 高頻 PWM 調光。其采用的新基材 Q9 在功耗、色域以及使用壽命上均比上一代有所提升。京東方還表示,OPPO、一加、小米、榮耀、華為等一眾廠商下一代新機都將用上這塊新屏幕,還提供直屏、曲面、高分辨率多種類型選擇。

同時,三星最新的 E6 基材也支持高頻調光,可能還同時支持 LTPO,可以在保持 120Hz 自適應刷新率的基礎下,大幅改善低亮度下頻閃問題。不出意外的話,明年國產高端旗艦應該會采用三星 E6 基材和京東方 Q9 基材的 OLED 屏幕,屏幕素質獲得全面提升,并徹底告別低頻 PWM 調光。除此之外,華為、榮耀、小米還相繼用上了 1920Hz PWM 調光的屏幕,應該是為中高端機型準備的,推動高頻調光的全面普及。
IEEE《Std 1789-2015》國際標準指出,頻閃頻率大于 3125Hz 可視為完全無風險,在 1250Hz~3125Hz 之間視為低風險,低于 1250Hz 就存在一定的風險。而目前很多 OLED 手機都是 240Hz 或 480Hz 低頻調光,如 iPhone12 系列是 240Hz,iPhone 13 系列為 480Hz,低亮度下頻閃問題就比較明顯。
那些對頻閃敏感的用戶,在低亮度下長時間觀看屏幕,就容易出現眼鏡干澀、視力下降等問題,嚴重的甚至會造成頭痛、惡心、視覺紊亂等生理問題。可見,頻閃確實危害不小,但隨著高頻調光屏幕的普及,頻閃敏感用戶應該都能舒服地用上 OLED 屏幕了。

(雷科技版權 嚴禁侵權)
聊了那么多,可能有些小伙伴還不太了解屏幕調光具體是什么東西,為何 OLED 屏大多使用低頻 PWM 調光,難道就不能用 DC 調光嗎?下面小雷就為大家簡單解答這幾個問題。
在屏幕顯示領域,目前主要有 PWM 和 DC 兩種調光技術。前者為脈沖寬度調制技術,會讓屏幕一直在 " 亮→暗→亮→暗 " 之間不停切換,頻率高的時候肉眼幾乎察覺不到中間暗下去的瞬間,就不會覺得屏幕閃了一下。當你調低屏幕亮度時,屏幕就會變成 " 亮→暗→暗→暗→亮 " 的切換方式。屏幕暗的時間延長,肉眼就很容易捕捉到這一變化,就能感覺到明顯的頻閃問題。

DC 調光就簡單很多了,直接通過控制屏幕的功率來調節亮度,降低電流就能精確降低亮度,因此 DC 調光不存在頻閃問題。但這項技術常用于 LCD 屏幕,因為 LCD 擁有獨立的背光層調節亮度,以及獨立的液晶分子層調節灰階變化,降低屏幕亮度時不會對顏色顯示產生影響。而 OLED 由于每個子像素單獨發光發色,調整電流控制亮度會同時影響色彩顯示。所以,OLED 屏很少使用 DC 調光,對畫質影響太大了。
由于 OLED 屏無法使用 DC 調光,所以大家才不得已使用 PWM 調光。但市面上還是有不少使用高頻 PWM 調光的手機,如 Redmi K50 電競版,華為多數機型也均為高頻調光。除此之外,部分手機廠商也推出類 DC 調光技術,雖然會稍微降低畫質,但確實能改善低亮度下頻閃的問題。目前,市面上已經有各種各樣的的解決方案,并且每個人對頻閃敏感度不同,大家也不用過于在意這個問題,免得徒增煩惱。
雖然還不清楚明年高頻調光屏幕的表現如何,但肯定會比現在要強很多,明年的安卓新機似乎更值得期待,或許能挽救一下萎靡不振的手機市場。
明年的旗艦機更值得期待
從目前了解到的信息來看,明年安卓新機的屏幕都會煥然一新,高頻調光、高分辨率,還有更高的色域以及更長的使用壽命,顯示效果和視覺體驗會有比較明顯的提升。除此之外,處理器、閃存、相機等其他方面也同樣有很多值得期待的驚喜。

(圖源:一加手機官方)
首先是處理器方面,今年下半年高通帶來的驍龍 8+ Gen1 的表現真的相當亮眼,轉為臺積電 4nm 代工后能效得到全面提升。目前已知,明年的驍龍 8 Gen2 同樣會由臺積電代工,為 1 顆 X3 大核 +2 顆 A720 中核 +2 顆 A710 中核 +3 顆 A510 小核,GPU 為 Adreno 740。新處理器采用全新的 "1+2+2+3" 八核架構設計,中核數量提升到 4 顆,在常規使用場景下會有更出色的表現。博主 @i 冰宇宙爆料稱,新處理器的綜合能效至少會有 15% 的提升,表現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閃存方面,三星前不久正式宣布,業內首款 UFS 4.0 閃存已開始量產,它采用三星第七代 V-NAND 技術和專用控制器,每通道帶寬高達 23.1Gbps,是目前 UFS 3.1 的兩倍。并且,它還擁有 4200MB/s 的順序讀取速度,以及 2800MB/s 的順序寫入速度,單位功耗比提升 46%。簡而言之,UFS 4.0 閃存的讀寫速度更快,功耗也更低,在應用安裝、視頻拍攝以及大文件傳輸時,能帶來更高速的傳輸體驗。

(圖源:三星官方)
手機影像是近幾年各大廠商都在努力突破的一個方面,通過與傳統相機企業的聯名,如小米與徠卡、OPPO 和哈蘇等,國產旗艦的影像實力有了十足的提升。有了前幾代產品的摸索和經驗積累,大家應該找到屬于自己的調校風格,或許會在明年的旗艦上逐一呈現。同時,小米 12s Ultra 首發的一英寸大底 CMOS,可能也會引發一股新的熱潮,推動大底傳感器的普及。除了上述幾個方面,近兩年手機的電池技術、充電技術、超聲波屏下指紋技術同樣也有不小的提升,很可能會在明年的旗艦機上集中爆發。

以前,大家選擇手機只考慮價格,但隨著硬件參數越加透明,大家對處理器、內存、屏幕等硬件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特別是屏幕這一塊,很多廠商在預熱宣傳時,也會重點強調分辨率、高刷、高頻調光等賣點,在消費者心中深刻烙印下這些參數信息。這種激烈競爭的環境,推動著廠商必須不斷進行技術升級,才能在消費者 " 貨比三家 " 時不落下風。消費者對屏幕素質越加關注和了解,也杜絕了魚目混珠、虛假宣稱等情況的出現,國產手機正在朝著越來越強的方向發展。
小雷覺得,明年的新機或許會是近幾年來最值得購買和體驗的一代產品,同時也是各大廠商沖擊高端最強的武器。目前,國內高端手機市場依舊是蘋果獨占鰲頭,國產手機真的需要拿出點實力來與之抗衡了。
封面圖源:雷科技版權 嚴禁侵權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8f15d8e9f09634d6d73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