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段時間,整個智能手機行業用 " 暗流涌動 " 來形容,可以說是一點也不為過。一方面,驍龍 8+ 的登場不僅在暑期成就了一大批能效比大幅增長的新款旗艦機型,也使得高通方面重新奪回了主流消費群體的青睞。
另一方面,雖然大多數品牌在 7、8 月份就已推出了一批主打高性能、游戲向的新品。但關注這一市場的朋友恐怕都能猜到,真正的 " 旗艦大戰 " 還得等到 9 月份才會正式打響。

不過也正因如此,對于那些已發布,或雖未開售、但已經被大量曝光產品端相關信息的新機時,就能夠很明顯地看到一個橫貫今年年中到年末,甚至可能影響到后續幾年的設計動向。那就是 " 瀑布屏 ",或者說大曲率曲面屏的消失。
" 瀑布屏 " 的興起,其實比大家想象的要早得多
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提到 " 瀑布屏 ",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前幾年的幾款旗艦機型。但實際上,大曲率的曲面屏設計在量產機上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到差不多 8 年前。
早在 2014 年 11 月,三星方面發布了一款被命名為 "Galaxy Note Edge" 的旗艦機型。作為 Galaxy Note 4 的衍生版本,Galaxy Note Edge 最大的特征就是配備了一塊曲率極大的單側曲面屏。事實上,它完全可以被看作是三星探索 " 側曲面 " 屏幕設計在手機上實用價值的一款 " 量產概念機 "。

在這款產品上,三星為面積巨大的屏幕曲面部分設計了功能眾多的插件,并且這些插件后來也就成為了影響整個行業至今的 " 曲面側邊欄 " 功能雛形。

有了 Galaxy Note Edge 的成功經驗,三星很快就在 2015 年 4 月和 8 月先后推出了采用大曲率雙曲面屏的 Galaxy S6 edge 和 Galaxy S6 edge+。并且它們不只是繼承與發展了大曲率曲面屏的設計,更為重要的是,正是由于這兩款機型實在是賣得太好,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們也可以說是首次為整個手機行業樹立了 " 曲面屏 = 頂級旗艦 " 這個概念。

與 Galaxy S6 edge、S7 edge 相比,Galaxy S8 的曲面邊緣明顯 " 平 " 了不少
有意思的是,雖然三星這兩代的三款產品才是 " 大曲率曲面屏 " 的開山鼻祖。但實際上,三星自己卻很早就放棄了大曲率的曲面屏設計。自 2017 年的 Galaxy S8 系列開始,三星方面就顯著減小了旗艦產品上曲面屏的邊緣曲率。

Galaxy S22 Ultra 的屏幕雖然乍看之下很 " 曲 ",但更多卻是中框造成的錯覺
事實上,最近幾年盡管三星也曾推出了諸如 Galaxy Note10+、Galaxy S22Ultra 這類,屏幕邊緣 " 看起來 " 彎得很厲害的機型,但實際上它們的曲面彎曲程度以及曲面部分的寬度都已大為克制。" 看起來彎 " 更多的則是因為中框與底殼的造型所致,并非屏幕本身的曲面很大。
全面屏時代的 " 瀑布屏 ",也有不得已之處
當然,對于更多朋友來說,提到最近這幾年的 " 大曲率曲面屏 ",想到的還是幾款極具代表性的機型。比如華為的 Mate30 系列,比如 vivo 的 NEX3、NEX3S,以及榮耀的 Magic 3、Magic 4 系列。

不可否認,這些機型不僅采用了曲率、曲邊面積都極大的屏幕設計,并且也正是它們將 " 瀑布屏 " 這個名稱真正賦予了這種設計,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也開創了智能手機外觀設計的一個新 " 流派 "。
然而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那樣,在這些機型開創 " 瀑布屏 " 設計的年代,真正的大曲率曲面屏先驅三星,其實早已拋棄了這樣的設計,逐漸轉向了 " 微曲屏 " 方案。那么,為什么這些廠商還要在當時積極采用和宣傳 " 瀑布屏 " 呢?

很顯然,為產品在外觀上提供一個很高的辨識度,并通過 " 瀑布屏 " 這個名稱來營造噱頭,當然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要意識到一些額外的時代局限性。
比如,熟悉過往歷史的朋友可能知道,當時手機行業的 " 全面屏 " 概念方興未艾。雖然類似三星、LG 之類的廠商已經開始主導顯示參數的革新(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杜比視界屏幕,早在 2017 年已在手機行業出現),但對于當時的國內市場來說,比起追求屏幕的 " 色彩素質 ",追求更高的 " 屏占比 " 顯然才是更容易引起消費者共鳴的設計方向。

在小米 CC9 Pro 的發布會上,雷軍曾坦言采用曲面屏是為了讓手機顯得不那么厚
不僅如此,差不多就是在那段時間(2019 年 -2020 年),智能手機上的 " 大底拍照 " 與 " 超高功率快充 " 也開始逐漸成為頗受消費者關注的焦點。但是彼時的機身內部堆疊工藝、散熱設計、天線集成度等技術,則尚未達到如今的成熟度。
這也就意味著,通過使用大曲率 " 瀑布屏 " 配合極窄中框和同樣極高曲率的后蓋,廠商可以變相增加手機的實際厚度,同時又可以讓消費者感覺 " 很纖薄 ",從而為新的內部設計騰出空間。
噱頭和實用性均已喪失后," 瀑布屏 " 自當退場
明白了 " 瀑布屏 ",或者說大曲率曲面屏兩次在手機行業興起背后的原因,其實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它現在不再流行了。

一方面,用過 " 瀑布屏 " 的朋友會知道,雖然它的確可以帶來 " 近乎無邊框 " 的視覺體驗,但同時也會導致嚴重的屏幕邊緣偏色問題。特別是一旦組裝工藝稍有差錯," 瀑布屏 " 甚至還可能會有一些更糟心的顯示缺陷,包括但不限于 " 陰陽屏 "、屏幕整體發綠、屏幕整體發黃等等。
況且隨著各視頻網站在內容建設方面的發力,如今消費者早已不再將 " 屏占比 " 作為評判顯示效果好壞的第一要素。相比之下,有沒有使用業界頂尖的屏幕基材、屏幕的色域夠不夠廣、亮度夠不夠高、色彩是否準確、能否支持主流的 HDR 標準等等,才是現在消費者更為看重的 " 屏幕參數 "。

另一方面,雖然 " 瀑布屏 " 在外觀方面確實噱頭十足,但在實際使用中的各種短板也已隨之浮現。觀感上的偏色且不說,超大的曲邊也決定了這類機型在游戲、甚至日常操作中都更容易誤觸。再加上過窄的中框、過大的曲邊面積,還會帶來更脆弱的機身結構以及(相比直屏或微曲)高得多的維修成本。說白了,除了乍看之下 " 很新奇 " 外," 瀑布屏 " 的實際體驗其實沒啥可稱贊之處。

曾經很青睞瀑布屏的華為,新款旗艦機型似乎也將重回微曲屏
況且,早年間手機廠商爭相采用大曲面、瀑布屏,除了噱頭外,還有一個用意是為了給大容量電池、更大的相機模組騰出空間。但如今隨著技術的進步,一方面手機的內部結構已經可以做得比過去緊湊得多。比如此前在 2019 年時,廠商光是為了給 5G 手機塞進 2-3 個 5G 天線模組就要絞盡腦汁,但現在 5G 手機里隨隨便便就能有七八組、甚至更多的天線。

即便是已經 " 不太曲 " 的三星手機,也準備在下代旗艦上強化中框、把屏幕做得更平
另一方面,隨著近年來手機廠商普遍在影像硬件上的 " 堆料 ",消費者對于大尺寸的鏡頭凸起、巨大的后攝 " 奧利奧 " 這類設計也已逐漸習慣。而這實際上也變相降低了廠商對于高曲率機身前后殼的設計需求,畢竟既然這些元器件都能塞得下了,繼續使用消費者已不再歡迎的大曲屏,顯然也就失去了 " 必要性 "。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0f14788e9f09389210fd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