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 年,當 IBM 工程師在實驗室里研發出軟盤的時候,絕對不會想到,它能持續用半個世紀。
為啥這么說呢?
因為就在這兩天,日本數字事務大臣河野太郎宣布,將在未來逐步淘汰包括 3.5 英寸軟盤過時的存儲介質,也就是說,現在日本還有一大堆人用著軟盤,用著上世紀 70 年代的技術。

可能還有人納悶軟盤是啥,簡單介紹一下吧,它和光盤一樣,靠磁頭擦寫碟盤來進行存儲,主體是一張薄軟的磁儲存介質盤片,外面包裹了長方形的塑料殼,想要用它還需要一個專門軟盤驅動器。
在 IBM 發明軟盤之后,它憑借輕薄可靠的特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迅速成為當時的通用移動存儲工具,最繁盛的時候,全世界一共有 50 億張軟盤在流通。

像我們如今的系統盤為啥叫 C 盤呢?因為 A 盤和 B 盤都是給軟盤留著的,Office 里的那個保存圖標也是軟盤的形狀,可想而知軟盤在當時的影響力有多大。

但是傳播廣影響力大并不意味著它有多好,最出名的 3.5 英寸軟盤也就 1.44MB 的容量,放在 90 年代初期還算夠用,但到了 90 年代末那會,就有些捉襟見肘了,光盤、NAND 閃存、微型硬盤 …… 隨便找幾個出來都能在存儲空間和讀寫速度上吊打軟盤。
隨著 1998 年蘋果 iMac G3 正式取消軟盤的支持,各個電腦廠商也開啟了淘汰了軟盤的步伐。

2003 年,戴爾宣布,Dell Dimension 將不再預裝軟盤驅動器,到 2007 年,商店里賣的電腦里只有 2% 還裝著軟盤驅動器。
沒電腦用的話,當然廠商也不會繼續生產了,索尼在 2011 年 3 月就停產了 3.5 寸軟碟片,而日本其他廠商后續也停產了軟盤。
但停產了,并不意味著就沒人用了。
日本的許多政府機關在今天,依舊用著 3.5 英寸軟盤,甚至日本法律里還有 1900 條相關規定,要求日本的職員必須使用這種過時的存儲介質。
去年年底,東京警方還對丟失兩枚裝有 38 名民眾個人信息的軟盤這件事道了歉,而大家也非常驚訝,都 2022 年,居然還在用軟盤來裝數據?

要知道這五十年的時間里,電腦性能翻了成千上萬倍,互聯網從無到有,微軟的 Windows 系統都出到 11 了,但軟盤這種老古董卻能頑強活在日本政府部門的桌子上。
當然,日本不是唯一一個還在用軟盤的國家,2016 年那會就有新聞稱,美國核武器部隊仍在使用上世紀 70 年代的 8 英寸軟盤,部分波音飛機安裝航空電子軟件,靠的也是 3.5 英寸軟盤。
不過,能在 2022 年大規模使用軟盤的,恐怕就只剩日本了。

為什么不換掉軟盤呢?日本的工作人員在采訪中表示,因為此前基本沒有發生過軟盤故障導致數據丟失的情況,只要不出錯,就可以一直用,這恐怕是他們共同的想法。
這樣的保守風氣充斥在日本社會的各個角落,例子更是數不勝數:翻蓋手機依舊大行其道,現金支付才是社會中主流,甚至還出臺法律禁止網約車在日本運營等等。

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日本在 90 年代的那場經濟危機中摔得太狠了,所謂 " 失落的三十年 ",不光只是經濟低迷,日本社會也逐漸變得保守,拒絕新事物,固守老傳統變成了常態。
這種情況下,繼續用 3.5 英寸軟盤似乎也不是什么特別讓人難以接受的事了。
回頭想想,在軟盤興起的 80 年代,剛好也是日本經濟走向繁榮和最輝煌時刻,小小的軟盤里,可能也承載了那個時代最后的驕傲。
不過,落后的東西必然遭到淘汰,2021 年 9 月,日本專門成立了數碼廳,主要目的就是推進日本國家行政體系和日本國內的數字化,或許在幾年后,我們就不會再看到丟失軟盤警方道歉的新聞了。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用慣了軟盤的他們,會不會在換存儲的時候捅出一堆簍子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0c64e8e9f09562a0625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