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零態 LT,作者|吳狄,編輯|胡展嘉
" 扎克伯格先生,你抄襲過競爭對手嗎?"
沉默不到 1 秒,扎克伯格咂巴了下嘴," 假面 " 一般的臉上,還是看出了輕微的情緒變化,顯然,這已經暴露了他內心的慌張。正在美國國會接受議員質詢的扎克伯格,顯然沒料到這位議員會突然問出這么一個問題。
他有些語無倫次,但抵賴沒有任何意義,議員手里有他指示下屬去抄襲競品的郵件記錄。此時此刻,他只能含混表示 " 是別人帶的頭 ",試圖將自己包裝成一個為了生存迫不得已向抄襲低頭的形象。
沒想到,議員不吃這一套,立刻打斷了扎克伯格的發言并直奔主題:" 我不關心別人,我只想知道 Facebook 抄襲了多少家競爭對手?" 而扎克伯格的答案是:" 對不起我,呃,給不出,呃,這個數字 …"
接下來,議員進一步增強火力,詢問扎克伯格是否曾通過抄襲和收購,來壓制競爭對手,并舉出了 Instagram 的例子。這當然直切要害。
要把時間拉回到 10 年前,2012 年,Facebook 用 10 億美金買下了當時風頭正勁的 Instagram。9 年后,Instagram 全球下載量排名第二,月活超過 20 億。據行業研究(BI)估算,早在 2018 年,Instagram 估值就已經高達 1 千億美元,是當年收購價格的 100 倍。
回到質詢現場,該議員有證據表明,為了達成這筆交易,扎克伯格曾威脅 Instagram 創始人 Kevin Systrom:要么你把公司賣給我;要么我做個一模一樣的產品擠垮你。
實際上,在科技行業,即便是以創新著稱的蘋果、谷歌、微軟等巨頭,抄襲競爭對手的事情也屢見不鮮。那為什么單對 Facebook 如此窮追猛打?甚至是在 Facebook 已經改名為 Meta 的當下。
01 靠抄襲續命的 Facebook
2020 年,已經被 Facebook 收入囊中數年的 Instagram 上線了一款新產品—— Reels。這是一個短視頻產品,卻讓 TikTok 團隊十分困擾,因為它像素級搬運了 TikTok 的功能。而當時的 TikTok,剛剛登頂全球下載榜第一的位置。
TikTok 而用戶對此也深有同感,87% 的 Z 世代 TikTok 用戶認為,Reels 和 TikTok 基本上是一回事。
面對 TikTok 的嘲諷,Facebook 并不在乎。因為,這操作對 Facebook 來說,實在太平常了。
2021 年 Clubhouse 突然爆火,Facebook 推出了功能完全一樣的 Live Audio Rooms;2020 年 Zoom 因為疫情而爆火,Facebook 推出了 Messenger Rooms。為了對標 Twitch 和 YouTube Gaming,還推出了 Facebook Gaming;2016 年推出了對標 Craigslist 的 Marketplace。Craigslist 類似國內 58 同城、美團等網站的結合體,用戶可以在上面獲得租房、招工、銷售、二手交易等各種生活信息;2015 推出了對標 Timehop 的 On This Day,這是一個類似蘋果相冊照片回憶的功能,用來展示用戶在幾年前的今天發布的內容;…
甚至連 Facebook 本身,也不是扎克伯格的原創,而是源自他兩個哈佛校友的創意,扎克伯格只是用代碼將其實現了而已。眼看自己的創意被別人據為己有還大賺特賺,兩位哈佛校友聯合起來起訴了扎克伯格。
官司持續了 5 年,最終兩人接受了扎克伯格給出的 2000 萬美元和價值 4500 萬美元股票的條件,雙方達成了庭外和解。
而扎克伯格真正將抄襲有理上升到企業文化的高度,是在 2016 年夏天的一次全體員工會議上。
扎克伯格告訴在座的每一個人:不要因為你的傲骨而放棄為用戶提供最好的產品,哪怕直接抄襲競品也在所不惜。后來,這段講話被精簡為一句口號:Don ’ t be too proud to copy(別因為愛面子而放棄抄襲)。
隨后,美國科技媒體記者們被 Facebook 高管請到一間辦公室,介紹一款叫做 Stories 的新產品。這是一種新形式,被稱為 " 閱后即焚 "。用戶在 Instagram、Facebook 上發布一條 Story 后,可以在好友動態頁面置頂顯示 24 小時,之后就會消失。
現場記者面面相覷,這不就是最近爆火應用 Snapchat 的 1:1 復刻嗎?
而當時 Instagram 的 CEO Kevin Systrom,更是從 Snapchat 身上,看到了自己產品的影子。兩者都是由小團隊做出來的爆款應用;都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都在早期被扎克伯格盯上;都需要解答扎克伯格給出單選題:要么你把公司賣給我,要么我做個一模一樣的產品擠垮你。
面對這個成立不到兩年的產品,扎克伯格給出了極其誘人的條件:一口價,30 億美元現金。但自視甚高的 Snapchat 創始人 Evan Spiegel,并沒有把 Facebook 放在眼里。他覺得,自己公司在未來估值將遠遠超過 30 億美元,甚至跟 Facebook 分庭抗禮也說不定。
后來,Kevin 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表示:Stories 的榮耀,要完全歸功于 Snapchat。而這里 " 完全歸功 " 的意思是,Stories 不僅在功能上實現了像素級搬運,甚至連名字都沒改。扎克伯格仿佛在隔空向 Evan 挑釁:這就是你不順從我的下場。
實際上,短視頻、閱后即焚形功能如今已經成為很多社交平臺的標配。但要論殺傷力之猛、震懾力之大、效果之顯著,還得看 Facebook。
據統計,第一個上線 Reels 的國家巴西,用戶活躍度馬上從 1% 上升到了 4.34%。而上線印度后,當地 Instagram 的下載量增加了 11.4%。Reels 同時也為大品牌帶來了巨大流量,耐克的 Reels 視頻平均播放量高達 460 萬次 / 個。
雖然 Reels 短期內無法撼動 TikTok 的地位,但至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造成了威脅。國外媒體統計了包括絲芙蘭、漢堡王在內的 6 個品牌交叉發布內容的曝光率(瀏覽量 / 關注者)后發現,Reels 上的品牌平均曝光率達到了 12%,而 TikTok 上則只有 5%。
Snapchat 就更慘了。
Facebook 的復刻版不僅成功減緩了自家年輕用戶的流失速度,同時也成功減緩了 Snapchat 的用戶增長,并被認為導致其市值蒸發 70%。
Facebook 的抄襲之所以能夠一經推出就成為爆款,和它巨大的體量密不可分。
Facebook 月活用戶近 30 億,Instagram 和 WhatsApp 月活用戶均超過 20 億,Messenger 月活超過 13 億,去重后總月活用戶 36.5 億。這是什么概念呢?單一個 Messenger 的月活用戶,就超過了微信 +QQ 的總月活。可是 Facebook 的成立時間,比騰訊晚了 6 年。
Facebook 用戶增長為何這么快?
02 高光與爭議
Facebook 是典型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時代紅利節點上的企業。
成立 9 年上榜財富 500 強,18 年后卻口碑墊底、用戶流失、收入下滑,可以用這一句話簡短概括 FaceBook 的成長史。
2012 年,在 Facebook 上市敲鐘時,28 歲的扎克伯格寫下了這樣一句話:To a more open and connected world ( 致一個更加開放和互聯的世界 ) 。緊接著第二年,成立不到 10 年、上市不到 1 年的 Facebook,就成功躋身 2013 年度財富美國 500 強榜單。
微軟 CEO 鮑爾默曾激動地說:"Google 老了,未來是 Facebook 的!" 他看到的不僅僅是這家公司迅猛的發展勢頭,更是這家公司的野心。
2004 年,年僅 20 歲的扎克伯格,就想做一個連接所有哈佛師生的網站。當時美國高校的校友錄主要通過紙質產品印發給本校師生,而在線訪問的入口又都是私密的,整個過程繁瑣且低效。于是,扎克伯格的產品剛一上線,12 小時內就涌入了超過 1200 注冊用戶;不到一個月時間,大半個哈佛的人都成了扎克伯格的用戶。
眼看效果如此拔群,扎克伯格馬上將網站推廣到了北美其它高校,并很快得到了硅谷風投教父 Peter Thiel 的注意。于是,創立還不到一年的 Facebook,獲得了第一筆投資。而這筆 50 萬美元的投資,不僅為 Thiel 贏得了巨額回報,也成為了日后為人津津樂道的投資神話。
Thiel 看對了人,而扎克伯格則看對了時局。
2007 年 1 月 9 日,喬布斯剛向世界介紹了第一臺 iPhone。第二天,扎克伯格就推出了針對移動端的網站 m.facebook.com,緊接著在 2008 年推出了 iPhone 應用。抓住了移動互聯網早期風口的 Facebook,在隨后 5 年時間用戶指數級增長,2012 年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 10 億。
2014 年,Facebook 迎來的它的十周年。
和十年前相比,世界互聯網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隨著發展中國家電信基礎設施的完善,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不僅為 Facebook 進一步壯大提供了市場空間,同時也為潛在競品的快速發育提供了天時。
WhatsApp,一款在發展中國家大受歡迎的即時通訊軟件,當時的月活用戶已經高達 5 億,并且增速兇猛,這成了扎克伯格最大的心病。他認為 WhatsApp 將會是最有可能殺死 Facebook 的對手,不惜花費 190 億美元將其買入麾下,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科技收購案之一。
如今,WhatsApp 全平臺下載量僅次于 Facebook,排名第四。
除此之外,WhatsApp 正從一個單純的即時通訊軟件,向商家和消費者直接溝通渠道轉變,而用戶不需要跳出當前的廣告界面,聽起來有點類似于旺旺。扎克伯格表示,已經有 100 萬家企業在使用,而商家也需要為此向 Facebook 支付一定的費用,具體收費標準如下:
25 萬條信息以內(含):0.85 美元 /100 條超過 25 萬、不足 100 萬部分:0.83 美元 /100 條超過 100 萬、不足 300 萬部分:0.80 美元 /100 條超過 300 萬、不足 600 萬部分:0.73 美元 /100 條超過 600 萬、不足 1000 萬部分:0.65 美元 /100 條超過 1000 萬部分:0.58 美元 /100 條
廣告,是 Facebook 最大的營收支柱,占公司整體營收 98%。但這里存在一個極大隱患,因為廣告的收入,是靠販賣用戶的隱私換來的。2013 年扎克伯格語出驚人,稱隱私已經不復存在,只不過隨后迫于輿論壓力改口。但 Facebook 利用用戶隱私謀利,從來沒有停止過。
2018,一樁丑聞牽扯到 8700 萬用戶的個人數據,在完全不知情情況下,被用于政治廣告,幫助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并讓 Facebook 賺取了不菲的廣告收入。該事件,也被稱為 "Facebook- 劍橋分析數據丑聞 "。
事件敗露后,Facebook 道歉并繳納了 50 萬英鎊罰款,扎克伯格自己則不得不前往美國國會接受質詢,于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恐怕這個世界上,你很難找出像 Facebook 這么一家公司,幾乎受到各個陣營所有人的爭議。
美國政府部門指控其操縱選舉;父母痛斥其教壞小孩甚至導致少年自殺;明星指責噴子太多平臺毫不作為;媒體揭露其利用用戶隱私牟利;硅谷同行怒斥其毫無底線是個流氓;高學歷震驚于平臺上反智言論橫行;華人群體要求其為逼死華人員工、開除追究真相的清華學霸給個說法;埃塞俄比亞人指責平臺上假新聞導致暴力沖突升級 …
當中年用戶在痛罵 Facebook 無恥時,年輕用戶卻覺得 Facebook 太無聊,直接用腳投票。
2021 年,一篇名為《Facebook 比我們以為的更弱》的文章,刷爆了海外的朋友圈。在作者凱文 · 羅斯的眼中,Facebook 的弱,是老弱的弱。在他看來,雖然 Facebook 還不到 20 歲,但它的用戶已經老了。
據 eMarketer 分析,僅在美國本土,Facebook 的青少年用戶每年流失率就高達 3%。預計在 2019~2025 年間,將有 410 萬名 12~24 歲的年輕人離開平臺。此外,Facebook 的整體用戶增速也已趨于停滯,從 2021 年開始,每月用戶同比增幅一直徘徊在 1% 上下。
禍不單行。用戶增長見頂、口碑墊底后,公司營收也首次出現下滑。根據公司財報,Meta 公司今年季度收入為 288 億美元,較上年同期下降近 1%。其中,蘋果公司進一步收緊隱私策略,被認為是導致 Facebook 廣告收入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甚至有人認為,蘋果的新政策可能為 Facebook 廣告收入造成約 100 億美元的損失。
或許早就預料到 Facebook 會走到這步田地,扎克伯格早早就開始布局其它賽道。于是,Meta 出現了。
03 Meta,更深的泥潭
2014 年是個值得載入 Facebook 史冊的日子。
不光是因為這一年是 Facebook 成立的十周年,或者天價收購 WhatsApp,更是因為在這一年,扎克伯格 20 億美元收購了虛擬現實初創企業:Oculus VR。這次收購在科技界掀起了久違的大航海時代序幕,為 VR、AR、MR、區塊鏈、NFT、加密貨幣等多個行業打了一針興奮劑。
如今,Oculus 擁有 90% 的 VR 頭顯市場份額,Oculus Quest 商店僅在 2021 就為扎克伯格帶來了 10 億美元收入。
只不過,轉變來得太突然。
扎克伯格突然在 2020 年宣布,Facebook 的未來規劃遠不止是社交媒體,而是筑造一個元宇宙(Metaverse)。不僅如此,為表 All In 元宇宙的決心,對外改名為 Meta;對內持續砸錢,光是 Reality Labs VR 部門的花銷,就讓扎克伯格背負了 100 多億美元的損失。
元宇宙,本身是一個生造出來的詞,是元(Meta)+ 宇宙(universe)的結合體,首次在科幻小說《雪崩》中出現。《黑客帝國》《頭號玩家》等科幻電影,都借鑒了元宇宙這個概念。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元宇宙這個詞既不形象、又難理解。所以 Facebook 不得不花費心思,打造了一部講解元宇宙的視頻。視頻中,扎克伯格親自上馬,一會兒真人出鏡,一會兒又化身為一個卡通形象,甚至真人和卡通形象同框,講的都是臨場感、數字人等虛幻縹緲的概念。
于是,最終大眾接收到的信息變成了:這是一個功能類似 3D 聯網游戲、視覺效果卻像是兒童游戲的 APP。更要命的是,快兩年過去了,扎克伯格的元宇宙不僅沒看到一點進步,反而狀況頻出,甚至有倒退跡象。
首先是扎克伯格發了一張元宇宙 3D 自拍,結果所有人都在問一個問題:你們都砸了 100 億美元,但是做出來卻是 30 年前的建模水平,為什么?
更有網友直接嘲諷稱,扎克伯格就是為了元宇宙而生。言外之意,扎克伯格就不像個活生生的、正常的人類。這邊最丑自拍熱度還沒降下來,那邊 Facebook 又鬧烏龍了。
大量用戶跑去推特、Reddit 等 Facebook 的競品網站上詢問 Facebook 是被黑客攻擊了嗎?還是我的賬號被黑了?更讓扎克伯格扎心的是,在本該是自身強項的 AI 領域,Meta 也栽了。
要知道,Facebook 人工智能研究院是圖靈獎獲得者、深度學習三巨頭之一的 Yann LeCun 牽頭組建的;著名機器學習框架 Caffe 創始人、阿里巴巴技術副總裁賈揚清曾是 Facebook AI 架構總監;Facebook 孵化的 PyTorch,是最受歡迎的機器學習框架之一。
然而這樣的王炸開局,最終的效果卻讓人哭笑不得。自家的 AI 機器人 BlenderBot 3 被爆出辱罵 CEO,稱扎克伯格是變態、不值得信任、剝削者,看得出,扎克伯格非常急于擺脫自己和公司的負面形象,可結果卻是越抹越黑。
美國有雜志搞了 2021 美國年度大混蛋的評選活動,扎克伯格毫無懸念當選;而雅虎財經搞的 2021 年度最差公司評選,Meta 理所當然高居榜首,得票數超第二名 50% 以上。
扎克伯格都將公司改名都快一年了,仍然有很多人搞不清 Meta 和 Facebook 的關系,雅虎都不得不在標題中同時把 Facebook 和 Meta 都列出來,以防有人不知道 Meta 是誰。
其實,無論 Facebook 改不改名、改成什么名,都不重要。只要還是由扎克伯格掌舵,就會一直受到大眾的質疑和敵視。Facebook 在時代沉浮下算是成功的,但相比之下,Meta 可就太弱了。
再過 18 個月,Facebook,也就是現在的 Meta,即將迎來它的 20 周年。可有人卻已經在詛咒它,活不到第 24 個年頭。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 App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171d38e9f0936990f24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