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在外吃飯還是逛街,你或許嚴格遵守衛生規范,每隔幾小時就去衛生間洗一次手。洗后濕漉漉的雙手在一旁烘手機的出風口放一會兒,幾十秒就吹干了,全程無接觸,方便又衛生。
——很可惜,現實并不是這樣。就算你遵循了最有效的洗手方式,只要最后用了烘手機,你這雙手很可能差不多白洗了。
公共衛生間的烘手機,究竟有多臟?
用烘手機烘手,比用紙擦臟幾十倍
烘手機吹干,可能是現存最沒用的洗手程序之一。
2020 年,有學者曾在河南多所醫院做了相關實驗。醫護人員采取不同的洗手方式之后,分別通過一次性紙巾、自動風干機、自然風干等方式來干手。
研究人員按照《醫院消毒衛生標準》檢驗了他們的洗手成果,發現無論采用哪種洗手方式,一次性紙巾擦手后的衛生合格率是最高的,而使用自動風干機的合格率最低 [ 1 ] 。

先洗手、后消毒,再用一次性紙巾擦干,是最衛生的手清潔方式 / 張玉勤 , 高麗君 , 趙奇 , 唐振強 , 呂明潔 , & 楊瓊等 . ( 2020 ) . 不同手衛生方式及干手措施對手衛生效果的影響 .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 19 ( 5 ) , 4.
這并不是孤例。早在幾年前,有記者分別在北京一家快餐廳和一家 KTV 的洗手間用洗手液洗手,并將右手用烘手機烘干、左手自然晾干,請實驗人員分別從手部取樣,檢測不同方式下手部細菌的情況。
實驗結果顯示,和自然晾干的手相比,用烘手機的那只手菌落數量分別增加約 67% 和 28% [ 2 ] 。用烘手機烘干,還不如不洗。
美國有研究人員就曾用烘手機做過相關的實驗。他們讓培養皿暴露在烘手機的熱空氣中 30 秒,結果發現大部分培養皿中有 18 到 60 個細菌菌落,最多甚至達到了 254 個;相比之下,放在空氣中長達兩分鐘的培養皿只長出了一個細菌菌落,有的培養皿甚至一個菌落都沒有 [ 3 ] 。
同樣是空氣,為什么烘手機里的空氣格外臟?這些細菌究竟是在機器內部繁殖的,還是從廁所內的空氣中被吸入的呢?
烘手機里的細菌,最終還是來自于廁所
為了找到烘手機中細菌的最終來源,研究人員在烘手機上安裝了高效微粒空氣 ( HEPA ) 過濾器——它可以消除通過烘手機的空氣中的大部分細菌。
當他們再次將培養皿暴露在烘手機的空氣中時,培養皿中的細菌數量下降到原來的四分之一。此外,研究人員發現烘手機噴嘴上的細菌其實很少。最終,他們得出的結論是,烘手機中的大部分細菌來自洗手間的空氣 [ 3 ] 。
烘手機運作模式一般是這樣:當它的紅外線感應到雙手靠近時,風機自動運轉,將周圍環境中的空氣吸進去加熱,再加壓吹出來 [ 4 ] 。
但是,既然烘手機用的就是周圍的空氣,為什么吹出來的風比空氣還臟呢?
此前曾經有多項研究認為,烘手機的衛生效果不亞于紙巾,甚至更好。不過,這些研究通常用的是新烘手機,或僅僅在實驗室環境中模擬了洗手間中的溫度和濕度條件,而不是真正的衛生間 [ 5 ] [ 6 ] 。
但在日常生活中,烘手機往往長期難以得到清潔,現實的公共廁所也是個多菌的環境。
大部分人都更習慣把用過的廁紙丟到垃圾桶里,廁紙堆積在一塊,很容易產生細菌;此外,每次沖水無蓋馬桶時,都會產生微生物霧氣,也可以稱作 " 糞便云 ",細菌搭乘這朵云,可以在洗手間里擴散、傳播 [ 7 ] [ 8 ] 。
通常情況下,空氣里的細菌比較分散,擴散得也比較慢。然而,烘手機一抽風,把環境里的細菌都抽進來,它出風口 60°C 左右的溫度又不能有效殺菌,反而加速空氣流動,吹到人手上 [ 4 ] 。
所以,烘手機吹出來的風這么臟,一點也不奇怪——這并不是它的原罪,它只是充當了細菌的搬運工。
最合適的干手方式,是用紙擦
除了匯聚細菌之外,熱風烘手機的另一個問題在于,它連本職工作都沒做好。
洗手后最好馬上擦干,是因為濕潤的環境有利于細菌滋生,但烘手機的烘干效果并不怎么樣。
有學者就曾比較過紙巾和熱風干燥機(烘手機)的干燥效率,發現紙巾擦手 10 秒后,就能讓手部達到 90% 的干燥度,而熱風干燥機需要 40 秒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 [ 9 ] 。
一般情況下,你用烘手機最多十幾秒就完事了,根本達不到干燥的目的,反而帶了一群細菌,它們還會因為我們的各種活動擴散到其他地方,由此則可能引發交叉感染 [ 11 ] 。
綜合國內國外對干手效果的研究,洗手后不同干手方式的衛生程度為:紙巾擦干>自然晾干>烘手機 [ 1 ] 。為了不白費洗手的功夫,有條件的話,下次還是用紙巾擦干吧。

[ 1 ] 張玉勤 , 高麗君 , 趙奇 , 唐振強 , 呂明潔 , & 楊瓊等 . ( 2020 ) . 不同手衛生方式及干手措施對手衛生效果的影響 .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 19 ( 5 ) , 4.
[ 2 ] 新京報 . ( 2015 ) . 烘手機一吹 細菌多了近七成 .
[ 3 ] Huesca-Espitia, L. del C., Aslanzadeh, J., Feinn, R., Joseph, G., Murray, T. S., & Setlow, P. ( 2018 ) . Deposition of Bacteria and Bacterial Spores by Bathroom Hot-Air Hand Dryers.
[ 4 ] 中國婦女報 . ( 2013 ) . 潮濕環境會加速細菌增長 干手機烘手越烘越臟 .
[ 5 ] Suen, L. K. P., Lung, V. Y. T., Boost, M. V., Au-Yeung, C. H., & Siu, G. K. H. ( 2019 ) . Microbiological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hand drying methods for removing bacteria from washed hands.
[ 6 ] Gião, M. S., & Vardoulakis, S. ( 2022 ) . Aerosols and bacteria from hand washing and drying in indoor air.
[ 7 ] Knowlton, S. D., Boles, C. L., Perencevich, E. N., Diekema, D. J., & Nonnenmann, M. W. ( 2018 ) . Bioaerosol concentrations generated from toilet flushing in a hospital-based patient care setting.
[ 8 ] Best, E. L., Sandoe, J. A. T., & Wilcox, M. H. ( 2012 ) . Potential for aerosolizatio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after flushing toilets: the role of toilet lids in reducing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risk.
[ 9 ] Redway, K., & Fawdar, S. ( 2011 ) . European Tissue Symposiu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different hand drying methods: paper towel, warm air dryer, jet air dryer.
[ 10 ] Patrick, D. R., Findon, G., & Miller, T. E. ( 1997 ) . Residual moisture determines the level of touch-contact-associated bacterial transfer following hand washing.
[ 11 ] Moura, I., Ewin, D., & Wilcox, M. ( 2022 ) . From the hospital toilet to the ward: A pilot study on microbe dispersal to multiple hospital surfaces following hand drying using a jet air dryer versus paper towels.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4088d9e780bf92c0023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