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妨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當你正在電腦上玩某個多人競技游戲、與朋友們激戰正酣時,突然電腦黑屏了。此時,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屏幕出現閃爍、喇叭里間或響起硬件發現的提示音。幾分鐘后屏幕重新亮起、顯示重歸正常,但游戲卻 " 大局已定 ",然而你卻輸掉了比賽、還在被不明真相的隊友責怪。

而另外一個場景,是當你正在電腦上進行重要的網絡會議,突然伴隨著幾聲 " 叮咚 " 的提示音,電腦音箱發不出聲音了,就在你面對屏幕里的同事想要掩飾自己的尷尬時,電腦卻兀自彈出了 " 重啟以應用硬件更改 " 的提示框。
這到底是發生什么事了?其實很簡單,是操作系統在不合時宜的情況下 " 智能 " 地為你下載、并自動安裝了新的硬件驅動程序。而驅動的更新當然會導致硬件功能的暫時失效,因此也就有了上面這兩個明顯很 " 糟心 " 的故事。

可能有朋友看到這里會感到不屑,并認為 " 這些都是 " 小白 " 才會遇到的情況!我從來都會定期維護自己的電腦,第一時間手動安裝最新的官方驅動。只有那些從不更新驅動的人,才會被 Windows 強行推送驅動更新,不是嗎?"
但真正 " 糟心 " 的地方就在于,還真不是這么回事。
要弄明白這件事,我們首先要搞懂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條件,就是這些 " 驅動程序 " 到底是從哪來的?

NVIDIA 官網上的最新版驅動版本號和日期信息,請記住這兩串數字
首先,絕大多數 PC 硬件的 " 驅動 " 從底子上來說,當然都是由其核心芯片廠商來負責編寫的。比如只要顯卡是使用了 NVIDIA 的芯片,那么驅動里的絕大多數代碼,自然都是出自 NVIDIA 之手。這與電腦到底是聯想品牌、華為品牌、還是戴爾品牌,其實是沒有太多關系的。
其次,硬件的核心芯片廠商在寫好了 " 基本款驅動 " 后,有時也會將其交給電腦品牌方進行 " 魔改 " 和 " 定制開發 ",以適配某些由整機廠商自行增添的額外功能。

這一點在聲卡驅動方面,也格外明顯。雖然目前行業里絕大多數電腦使用的集成聲卡、主控芯片,都是源自 Realtek(也就是俗稱的 " 小螃蟹 "),但許多高端筆記本電腦因為具備定制化的揚聲器設計,所以如果安裝 Realtek 的 " 原廠驅動 ",就反而會丟失這些預調校的音效功能。此時,用戶就需要安裝只適用于該型號、由電腦廠商推出的 " 定制驅動 ",才能有完整的功能體驗。
最后,如果參與過微軟的 Windows insider(Windows 預覽成員)計劃可能會知道,不同于正式版的 Windows 系統,預覽版的在很多功能設計、乃至內核驅動模型版本上,往往會領先一兩個季度、甚至是一年的技術代差。

圖中的顯卡驅動版本號比官網正式版更新,但日期卻更老,這其實就是測試版系統的專用驅動
為了讓參與測試的用戶能夠體驗這些尚未正式公布的底層特性、方便開發者提前適配,微軟方面也會聯合硬件芯片廠商,專門針對 Windows insider 系統推出一些特定硬件的 "insider 版驅動程序 "。
于是這也就意味著對于用戶來說,針對同一套硬件、在同一個時間點,至少是有三種來源的驅動程序可選。它們分別是:
1、源自硬件芯片廠商、理論上兼容性最佳的 " 官方原版驅動 "。
2、源自電腦品牌廠商、包含有特定型號整機定制功能的 " 品牌定制驅動 "。
3、 由微軟聯合芯片廠商推出,專為測試版 Windows 適配最新底層技術的 " 測試嘗鮮驅動 "。
雖然乍看之下,這三種驅動之間涇渭分明,并分別針對有不同的硬件種類和用戶群體。但實際上,它們之間卻存在著至少三重 " 糾葛關系 "。

如果你使用最新的測試版 Win11 搭配最新的測試版驅動,就可能會看到這些全部的圖形選項
首先從 " 技術先進性 " 的角度來說,針對最新版系統的 " 測試嘗鮮驅動 " 當然是最先進的,其次是芯片廠商推出的 " 原版驅動 ",而由電腦廠商推出的 " 定制驅動 " 則往往是版本號最低、技術上反應最遲緩的。
其實這也很好理解,因為電腦廠商自己沒法 " 從零開始 " 寫一套驅動,他們本質上也是先拿到原廠驅動、再進行修改。而且電腦廠商通常不會為太老的機型持續更新驅動,所以這也就意味著 " 定制驅動 " 不僅版本 / 技術會相對老舊,而且更新往往也不會很勤快。

電腦廠商的 " 定制驅動 " 版本號通常會比原版驅動老很多,技術上也更為落后
其次從 " 應用兼容性 " 來說,芯片廠商的 " 原版驅動 " 是最好最全的,因為芯片廠商總要第一時間適配新推出的程序(特別是游戲)。而電腦品牌推出的 " 定制驅動 " 因為更新較慢,所以在兼容性上會沒有那么積極。而微軟的 " 測試驅動 " 在這一點上的表現,則往往是最差的,畢竟它本就不是給普通用戶用的,僅僅是為了展示還在研發中的新技術、新特性,壓根就不用考慮實用性。

即便用戶手動安裝了最新的 " 原版驅動 ",也會被 Windows 強行推送老舊的 " 定制驅動 "
最后在 Windows Update 的推送順序上,源自微軟的 " 測試版驅動 " 卻是第一優先(當然這有個前提,就是用的是測試版 Windows,如果用的是正式版系統,那么是收不到這類驅動的),其次則是各電腦廠商的 " 定制驅動 ",最后才是硬件廠商的 " 原版驅動 "。這很好理解,畢竟只有 " 定制驅動 " 才能讓電腦的功能都充分發揮,因此它們在推送順序上,肯定是要高過技術更先進、版本號更新的 " 原版驅動 "。

12 代酷睿既能裝 Xe 核顯驅動、又能裝 ARC 獨顯驅動,但都會被 Windows 更新所強行 " 覆蓋 "
然而這樣一來," 鬧心 " 的問題也就出現了。如果一位用戶為了玩一個新的游戲,或是為了能夠最充分地發揮其硬件性能,手動給電腦安裝了最新版的官方原版驅動。此時,如果用的是品牌機,那么就很可能會被 Windows 更新 " 好心 " 地在后臺下載版本號更老、技術更老舊,而且很可能這位用戶不需要的 " 品牌定制驅動 ",并且在某個不合時宜的時候突然自動給進行安裝。

同理,如果這位用戶還參與了 Windows insider 計劃、用的是最新的測試版系統,那么這也就意味著,當 Ta 給電腦安裝上最新版的官方驅動后,Windows 可能會在后臺自動下載、安裝版本號更新、具備新技術,但可能兼容性差了許多的 " 測試嘗鮮驅動 "。然后同樣是不容分說地自動安裝、自動替換,甚至導致許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使用體驗。
但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樣,假使這位用戶并非會主動、經常更新驅動的 " 發燒友 ",而是平日里很少維護電腦的 " 普通用戶 ",那么微軟的這套 Windows 系統驅動自動更新邏輯,卻反而就變得沒有太多問題了。畢竟在電腦的用戶群體里," 普通用戶 " 顯然要占絕絕大多數,而 " 發燒友 " 則寥寥無幾。所以這大概率也正是微軟會在 Windows 系統里," 智能 " 給電腦自動安裝、更新驅動的邏輯所在。
只不過,這種犧牲少部分用戶的體驗、去滿足大多數用戶的產品功能邏輯,顯然不能稱得上是 " 完美 "。既然本身多半只有發燒友會不希望系統自行更新硬件驅動,那至少給個開關、或者比如可以設置 " 不下載品牌定制驅動 " 的選項,難道不是更好嗎?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57e8e8e9f09282b3e9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