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姐 3》剛在王心凌的 " 愛你 " 洗腦中落幕,《披荊斬棘 2》就開播了。
去年《披荊斬棘 1》留下的許多梗,現在都記憶猶新。
最爆火的莫過于是以陳小春為首的 " 大灣區哥哥 ",緊接著就是張晉的 "All in"、狗哥在趙文卓面前轉身變小弟的 " 街道辦事 hood"。

大概節目組也是意識到把港臺藝人都搬上來的出圈效果有多猛烈。
這季集結的哥哥不僅有杜德偉、溫兆倫、張震岳、蘇有朋、任賢齊、林峰、吳卓羲,也有內地人氣較高的鄭鈞、阿信、馬頔、仁科。
親友團連王菲、張學友,甚至是梁朝偉搬出來了。

比起隔壁浪姐的拼死拼活,哥哥們越佛越躺平越被迫營業,觀眾就越喜歡看。
" 性別換一下,這不得被罵死?"
" 男明星光明正大擺爛,畢竟再爛都有資源 "
" 男明星真好,擺爛都可以把錢掙,本質上還是對男明星更包容 "
" 女生都是拼命三娘,而男生只用揮揮手躺著擺爛 "

去年問陳小春為什么參加,他說娛樂事業是太太安排的。
這一次,節目組還給鄭鈞充當了一回 " 居委會 "。


眾所周知,這節目開篇回憶殺必定逃脫不了,畢竟是一大流量密碼。
但與此同時,把過去一群童年回憶的大頂流聚在一起,除了回憶殺,后續這節目還有什么值得觀眾繼續看?國綜又有什么出路?
" 躺平的男明星,反倒被捧了?"
想起《披荊斬棘 1》,李承鉉一首暗黑風的《天上飛》被全網刷屏。
當時就吸引了不少觀眾前去圍觀披荊斬棘的哥哥到底有什么魅力,不可置疑,第一季確實給大家帶來了驚喜和余溫。

用鄭鈞的話來說,演員的世界、唱跳的世界對獨立音樂人來說就是相對的陌生。
所以以鄭鈞為首的" 表面功夫樂隊 "也就成立起來了。

初舞臺之前節目組設置火力值規則讓大家贏福袋。
節目組本意就是想讓大家爭,結果馬頔給了一個共贏的 800 預期最終結論,讓大家都拿到第一,也就沒有名次之分。

" 表面功夫樂隊 " 就是名副其實的反 " 卷 " 大師隊。
無論發生什么事,他們的態度都是 " 愛誰誰 ",例如鄭鈞的精致中略帶敷衍。

初舞臺上,鄭鈞唱《私奔》,阿信《死了都要愛》,馬頔《南山南》,郝云《活著》,每一首都是他們的經典之作。
于是有了一分半的歌,排練 3 分鐘,休息 5 分鐘然后回宿舍的名場面。
也正是因為這股反卷的搗蛋勁,反而引起了觀眾的喜愛。

對比隔壁浪姐,是不斷被評判的嚴苛賽制,而這屆的哥哥仿佛只需要呆在自己的舒適圈,用情懷玩玩就過去了。
有人說自己就愛看這種被迫營業的佛系和擺爛:
" 終于不內卷了,太逗了 "
" 好躺平,好表面功夫,好喜歡 "
" 看綜藝就是本來就是圖個輕松 "
Fine,勉強一點。
有實力的可以解釋為比較放松,職業歌手多年演出經驗,演出問題不大,躺平憑實力。


但以老帶新,連新人都想著上節目當 " 跑腿小弟 ",那第二季披荊斬棘,節目組豈不是妥妥的自打嘴臉,還披什么斬什么。
" 業務方面的話,肯定指不上我了,因為都是前輩 "

回憶殺的流量密碼,還能玩多久?
看節目組的集結名單,就知道第二季的披荊斬棘是赤裸裸地走回憶殺路線。
甚至還把第一季的初代哥哥給邀請了回來(雖然不太理解)。

在初舞臺上,馬頔一首《南山南》讓人夢回 2014 年的民謠熱潮。
阿信唱著原 key 的《死了都要愛》,讓不少人頭皮發麻,直喊前方高能、開口脆爺青回、KTV 永遠的經典必點歌曲。
當然 " 我的青春 "" 爺青回 " 這類詞也是初舞臺上出現頻率最高的彈幕。

因為后面還有張震岳的《思念是一種病》、潘瑋柏《反轉地球》等等。
甚至是連刷了幾天屏的乖乖虎蘇有朋,帶來的小虎隊回憶殺《愛》《紅蜻蜓》。

另一邊是林峰和吳卓羲的《大唐雙龍傳》兄弟情。
隨后林峰在初舞臺唱了《越難越愛》,一瞬間把記憶拉回爆 seed 時代。


不過他們在香港 90 年代的大頂流面前,都算是年輕的了。
57 歲的溫兆倫,入行 40 年,來之前還買了記事本,專門用來記其他人的名字。
在初舞臺上唱了《義不容情》的主題曲《一生何求》,原唱陳百強,還把杜德偉唱哭了。
結果在披荊斬棘一公中一輪游。

杜德偉,出道 37 年,妥妥的 King of R&B,他做的音樂也被稱為是屬于華人的靈魂樂,《第八號當鋪》更是大家的青春回憶,最后還是處于一種讓觀眾意難平的狀態。

特別是在剛結束的一公表演中,評論極其褒貶不。
在這個節目中,拋棄哥哥們的回憶殺,就會看到很多問題,例如舞美比哥哥們的唱跳、創意還亮眼等等。
讓人不禁懷疑,這到底是披荊斬棘的哥哥,還是披荊斬棘的舞美,也難怪有人說:
" 曾令我灑下熱愛的披哥 IP 第二季竟然從初舞臺就開始垮掉。"
男明星披荊斬棘,
女明星乘風破浪變 " 招娣 "?
在一公的重新組隊時,大家就說這一季有明顯的抱團現象,還有以老帶新。
初代哥哥一開始就打算在一起,其他人則是說 " 我們說好在一起 ",各有各的小團體,剩下的都是狀況之外吃虧的老藝人。




節目組甚至還把哥哥們過去 " 丑到觀眾 " 的名場面放出來。
入行十年的金瀚,來到披荊斬棘之后說男人需要去培養自己形體,男人也是需要質感的。
But?出演之前難道沒意識到的嗎?

參考一下追求精致的完美主義的吳建豪:

這 32 位男明星,大部分在各自領域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成就,實力也不低。
但無奈湊在一起卻偏偏沒有產生 1+1>2 的化學效果。
一公上的唱、跳、舞臺創意都沒有哪一個特別擊中人心,觀眾注意力基本都在舞美上,甚至節目組都有點本末倒置。
就拿一公的舞臺裝置來說,節目組都準備了一個月,所以鄭鈞組最后的改編并不好改。



觀眾為隔壁浪姐打抱不平的輿論,從舞臺設計到選歌,在披哥一公之后可以說是來到了頂峰。
當年浪姐的初心立意是為了讓 30+ 的女性在面對不公平的結構性困境時依舊能靠自己再次啟航追夢。
哥哥們雖說是來披荊斬棘,但每個人都還是在舒適區:
" 從頭到尾不愿意跳舞沒有表演的我不太不懂算什么披荊斬棘,不是一直在舒適區嘛 "

其中有部分人認為是浪姐被區別對待,不公平,姐姐們是乘風破浪的招娣:
" 男寶們跟披荊斬棘有一毛錢關系嗎?"
" 對比之下,姐姐是真的來乘風破浪的 "
" 哥哥們很精彩,但越好看的舞美、越好聽的歌越讓人遺憾第三季的姐姐們,慘不忍睹的妝造、簡陋的舞臺、難聽的歌,乘風破浪的招娣們。"
無論是披荊斬棘還是乘風破浪,回憶殺終究只是短暫的精神奶頭樂、爆米花,看多總會膩,總會被消解完。
特別是對于國內 N 綜代來說,觀眾的口味標準要求必然是越來越高,如何保持第一季的出圈熱度的同時又不會把東西玩舊玩悶顯得尤為重要。
披荊斬棘的初衷,在第二季幾乎看不見,節目組也沒有給出什么答案,部分觀眾就會開始看 cut 或者拉進度條,對于這個賽制已經完全不關心。
年輕一點的藝人只是想來曝光一下知名度,當個跑腿小弟。
有實力的依舊在做著自己擅長且安全的事,有種卷過之后的從容,就像鄭鈞提到的,自己的地位也不需要靠此節目來穩固,因為:
" 江湖地位不是靠一場演出就可以奠定的,音樂地位完全是靠作品。"
披荊斬棘 2 的舞美過于絢麗,但哥哥們的舞臺實力又如此參差不齊,在各自的舒適圈里披荊斬棘就更顯得有點像一出諷刺喜劇。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60f30b15ec033b37fa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