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收藏了等于練過了 "," 分享了就懂了 ",愛網上沖浪的你是不是對這些話不陌生?
有一項近期統計顯示,只有 51% 的 " 閱讀 " 在線新聞的人真正會讀完整篇文章,大約 26% 的人只讀了部分內容,而有 22% 的人僅僅看了一眼標題或者寥寥幾行文字。
然而,根據一項新研究," 分享了,就懂了 " 似乎有些道理,至少我們自己的確認為是這樣的!研究通過實驗表明,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新聞文章,會讓人們認為自己對文章主題的了解比實際上更多。分享者會認為他們對自己分享的內容很了解,即使他們很有可能并沒有讀過內容,或者僅僅瞥了一眼標題。
分享這個舉動,可以提升自信。這樣做塑造了分享者的自我意識,幫助人們認為,自己擁有的知識就像那些帖子讓他們看起來的一樣。在分享給親近的朋友時,這種情況尤為真實。論文已于近日發表在《消費者心理學期刊》上。
分享使人自信
研究團隊進行了幾項實驗,來支持他們的理論。
在最初的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向 98 名本科生提供了一組在線新聞文章,并告訴他們,可以自由地按照他們認為合適的方式閱讀、分享,或者閱讀并分享。這些新聞的標題包括 " 為什么電影院的爆米花這么貴 " 和 " 紅肉與癌癥有關 "。
接下來,他們測量了參與者對每篇文章的主觀和客觀知識,也就是這些學生覺得他們知道什么,以及他們實際上真的知道了什么。
結果發現,閱讀文章會讓客觀和主觀知識提升。分享文章也預示著主觀知識的增加,即使學生沒有真的讀過他們選擇分享的內容,缺乏對文章內容的客觀了解的情況下同樣如此。
在第二項實驗中,分享一篇關于預防癌癥的文章的人認為,他們比那些沒有分享的人更了解癌癥,即使這些人中的一些并沒有真的讀過這篇文章。
另外一些實驗發現,這種效應的發生是因為,人們會將他們的分享內化成自我概念,這導致他們相信,他們的知識就像那些帖子所展示的那般豐富。
參與者認為,當他們的分享公開地把自己置于一種專家的身份時,他們就知道得更多,無論是以自己的身份還是化名進行分享,還是分享非朋友或者陌生人,又或者當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分享內容時,都是這樣。
自信讓人做出更有風險的決定
在最后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 300 名活躍的 Facebook(臉譜網)用戶閱讀有關 " 如何開始投資:初學者指南 " 的文章。
然后,他們將學生分為分享內容組和不分享組。所有參與者都被告知,內容發布在數個網站上,并讓他們看到了有這些網站的 Facebook 帖子。分享者被要求查看所有帖子,選擇一個分享在他們自己的個人主頁上。
接下來,在一個號稱不相關的任務中,一個機器人理財顧問的退休計劃模擬會告知參與者,將更多的錢投入股票被認為是 " 更激進的 ",投入債券則是 " 更保守的 ",然后他們會收到一份基于他們年齡而定制的投資建議。
隨后,參與者需模擬將一萬美元的退休金分配投入到股票和債券中。結果發現,分享了文章的人承擔的投資風險明顯增加,他們平均將 60% 的錢投進了股票,而沒有分享的那些人在股票中平均投入了 54%。分享者的投資方式比機器人理財顧問推薦的風險高出一倍。
換句話說,當人們覺得自己更有知識時,就更有可能做出更高風險的決定。
保持警惕
研究還表明,那些試行鼓勵人們在分享前閱讀文章的社交媒體公司是有好處的。如果人們覺得自己對某個話題更了解,他們也會覺得,自己也許已經不需要再閱讀或學習這一話題下的其他信息。
這種過度自信會導致人們守著自己根深蒂固的信念,而不愿改變。這種錯誤的知識感也可能很難糾正過來。
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結果在一個普遍 " 不讀就分享 " 的世界中非常有意義。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在線閱讀和分享習慣。
看到這里,你不分享一下嗎?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892998e9f0964480b04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