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79 歲的沈月娥有一手做糕點的技術,十年來,每到中秋她的技術就派上了用場。
此時還是凌晨時分,79 歲的沈月娥開始揉面、拍油皮、和餡兒,一個個面皮里飽滿地填充著經過她精心調味的黑豬肉餡兒,整整齊齊地被放在烤盤之上。
沈月娥:(今天)要包 1000 多個,因為肉月餅要吃新鮮的,所以來不及,就得這么早,他們說好吃,吃到小時候的味道了。
進入烤箱 20 分鐘之后,酥脆香嫩、鮮肉扎實、汁水橫流的月餅新鮮出爐。這是沈月娥引以為傲的味道,是海寧當地的味道。
沈月娥:我想給他們吃好一點,這個肉鮮、味道好。(農歷)七月十六開始做的,做到(八月)十五,整整一個月,我眼睛也腫了。我倒不收費,因為我開心給敬老院、環衛工人,他們吃了我這個月餅都高興的,所以我也不怕累。
擁有這樣的好手藝,源于沈月娥年輕時曾在食品廠做了 30 多年的糕點師。做糕點和月餅是她的拿手活兒,從配料到制作的每個環節都能獨當一面。
退休后,自己開了家食品廠,直到 1997 年外孫女出生,沈月娥為了帶孩子便關了廠。直至小孫女初中畢業去國外讀書,平日里不愛打麻將、不愛跳廣場舞的她突然閑了下來。
沈月娥:(當時)女兒叫我住到她家里,我也不方便,一下子一個人待在家里,本來 她(外孫女)放學回來,跟我兩個人一起,(上學走了之后)一個人空虛,心情(不好),我得了憂郁癥。他們看我在家里這一天到晚怎么不開口了,帶我去看(病),吃了藥倒還好,控制了,他們看我在家沒事做,給我買了個小的烤箱,(讓我)把自己的手藝拿出來。
自打接受了小孫子的提議,沈月娥也有了可以排解思念之情的干勁兒,家里十幾平方米的客廳成了她的月餅工坊。做月餅的面粉、油和肉等原材料,老人都會親自去超市采買。一年又一年,沈月娥的熱情沒有減,她所支出的費用卻如水漲船高。
沈月娥:一天一千個,十天就要一萬個了,面粉進了幾千斤了,干一天四包,四包就是兩百斤,光肉一天要六十斤。(今年)到目前為止我這工資卡 5 萬元領出來,后來不夠了,不夠了我跟女婿說我錢不夠了,那么再跟他拿了 3 萬元,這樣 8 萬元用掉了。如果說家庭不支持,你每天這樣做不行的,花了這么多錢他們從來沒有(計較),家里的子女都這樣說,只要你身體健康、開心。
海寧市東山社區黨委書記 萬瑩潔:她其實是對這些獨居老人、孤寡老人一份愛、一份關心,她今年已經也快 80 歲了,她自己已經堅持了十年。她自己也是一個人住,其實也是我們的照顧對象。她通過這種送月餅的方式來傳達她自己個人的一份愛心,這也是社會的一個互助。這個節日非常重要,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團圓的節日,月餅奶奶做了這些月餅,一方面也是幫助他們有一個情感的寄托,另外一方面他們也通過這個月餅,可能跟小輩也是有交流,我們這邊鄰居給我們送月餅來了,也是記得我們、關心我們。
粗略地計算下,沈月娥用了近 3 萬個肉月餅完成了今年的約定。做月餅的辛苦,也似乎只有她自己知道。在結束了一天十幾個小時的忙碌,才能坐下來踏踏實實地揉揉歲月沉積的腿痛、頸椎痛。餅圓,月也圓了。這個中秋,沈月娥也在期盼著遠方的家人回來陪她一起度過。
沈月娥:我不知道誰給我取出來這個 " 月餅奶奶 ",真的好聽。我心里這樣想,只要身體好我就要做下去,能有今天這樣幸福的一天,我感覺到做人已經夠了,我已經夠幸福了。
(編輯 高淼)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1d22799e780bf92c00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