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前沿科技 3年前 (2022) 虛像
6 0 0

引言:大家好,我是小棗君。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存儲。

說到存儲,大家都會想到硬盤。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硬盤

其實,存儲既是一個微觀的概念,也是一個宏觀的概念。

微觀上來說,它就是指的數據存儲、計算機存儲、硬盤存儲。而宏觀上呢,所有物品、信息的保管和保存,皆可稱為存儲。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其實就是建立在存儲技術的演進之上的。

在遠古時期,早期人類通過結繩記事、龜甲獸骨,點燃了人類文明的火種。

后來,隨著工藝技術的進步,逐漸有了竹簡木牘、紙張縑帛,人們可以更好地記錄信息(歷史、文化和技能),從而將文明不斷地延續和傳承下去。

到了 18 世紀,工業革命開始萌芽,從而將人類信息存儲技術推向了一個全新階段——孔卡時代

打孔卡時代

1725 年,法國人巴斯勒 · 布喬(Basile Bouchon)發明了打孔卡(穿孔卡),用于織布機。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打孔卡織布機(模型)

大家對這個東西可能有點陌生,它有點像我們現在考試使用的答題卡。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織布機在編織過程中,編織針會往復滑動。根據打孔卡上的小孔,編織針可以勾起經線(沒有孔,就不勾),從而繪制圖案。換言之,打孔卡是存儲了 " 圖案程序 " 的存儲器,對織布機進行控制。

這一發明,標志著人類機械化信息存儲形式的開端。

1801 年,法國織機工匠約瑟夫 · 馬里爾 · 雅卡爾(Joseph Marie Jdakacquard)對打孔卡進行了升級。

他將打孔卡按一定順序捆綁,變成了帶狀,創造了穿孔紙帶(Punched Tape)的雛形。這種紙帶,被應用于提花織機。

1846 年,傳真機和電傳電報機的發明人亞歷山大 · 貝恩(Alexander Bain)將穿孔紙帶技術引入自己的電報機,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這個東西,小棗君在多年前親眼見過(暴露年齡了)

到了 1890 年,一個牛人的出現,讓打卡孔技術進一步發揚光大。這個人,就是德裔美國人——赫爾曼 · 何樂禮(Herman Hollerith)。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赫爾曼 · 何樂禮(1860-1929)

這位老兄在打孔卡的基礎上,發明了打孔卡制表機,專門用于收集并統計人口普查數據。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打孔卡制表機

這種制表機的統計速度更快。根據史料記載,在 1890 年的美國人口普查中,通過打孔制片和打孔機,僅 6 周就完成了統計工作。而此前 1880 年的美國人口普查,數據全靠手工處理,歷時 7 年才得出最終結果。

如此巨大的效率提升,使得制表機在各個行業迅速普及。它標志著半自動化數據處理系統時代的開始。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打孔卡技術,直到 1960 年代都還在廣泛使用

后來,1896 年,赫爾曼 · 何樂禮創辦了制表機器公司(Tabulating Machine Company)。這家公司,也就是大名鼎鼎的IBM 公司的前身。

磁存儲時代

打孔卡和制表機屬于機械式存儲技術,雖然比傳統人力有了大幅的效率提升,但仍然存在故障率高、存儲量低的問題。

于是,在 19 世紀電信號技術的推動下,一種新型存儲技術逐漸開始崛起,那就是——磁介質存儲

最早的磁介質的相關文章,發表在 1888 年 9 月 8 日的英國《電氣世界》雜志上。在 " 一些可能形式的留聲機 " 一文中,作者奧伯林 · 史密斯(Oberlin Smith)發表了最早的關于磁記錄的觀點,他建議:" 采用磁性介質來對聲音進行錄制 "。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奧伯林 · 史密斯(1840-1926)

1898 年,丹麥工程師瓦蒂瑪 · 保爾森(Valdemar Poulsen)將奧伯林 · 史密斯的想法付諸實施。

他在自己的電報機中首次采用了磁線技術,使之成為人類第一個實用的磁聲記錄和再現設備。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瓦蒂瑪 · 保爾森的磁線電報機

這個磁記錄設備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設備有一個磁頭,聲音的電信號傳輸到磁頭,產生與信號相似的磁化模式,進行記錄。讀取時,磁頭從磁線中獲取磁場的變化,并將它們轉換成電信號。

1928 年,德國工程師弗里茨 · 普弗勒默(Fritz Pfleumer)發明了錄音磁帶,可以存儲模擬信號,標志著磁性存儲時代的正式開啟。

這個錄音磁帶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將粉碎的磁性顆粒用膠水粘在紙條上,制備成磁帶。磁帶在移動過程中,隨著音頻信號強弱,磁帶被磁化程度也會發生變化,從而記錄聲音。

有趣的是,后來德國人之所以大力推動磁帶技術的改進,是為了更好地傳播希特勒的講話。而美國人后來積極引進了這項技術,則是為了傳播流行音樂。

1932 年,磁存儲技術再次有了重大突破。

這一年,奧地利工程師古斯塔夫 · 陶謝克(Gustav Tauschek)發明了磁鼓存儲器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磁鼓存儲器

這個存儲器有點像電動機。它包含一個大型金屬圓柱體,外表面涂有鐵磁記錄材料。

在存儲器外殼的內側,有大量的靜態磁頭。這些磁頭不尋找數據,而是等待磁扇旋轉就位,進行讀取。大家可以看到,磁線變成了磁面,越來越像后來的磁盤了。

當時,古斯塔夫 · 陶謝克的這個原始磁鼓存儲器,容量約為 500,000bit(62.5KB)。

進入 20 世紀 40 年代后,人類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技術開始了大爆發。

1942 年,美國愛荷華州立學院的約翰 · 文森特 · 阿塔納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教授和他的學生克利福特 · 貝瑞(Clifford Berry)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數字計算機(此前的都是機械式計算機)——ABC(Atanasoff – Berry Computer)。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ABC(復制品)

ABC 使用二進制數字來表示所有數字和數據,使用電子元件進行計算(而非機械開關),計算和內存分離 …… 所有這些,這都是現代計算機的要素。

很多讀者肯定會問:世界上第一臺數字電子計算機,不是 ENIAC 嗎?

其實不是的,ENIAC 只能排第 11。而且,ENIAC 的設計者盜竊了 Atanasoff 的設計。1973 年,美國法院裁定取消了 ENIAC 的專利。

ABC 使用了 IBM 的 80 列穿孔卡,作為輸入和輸出,使用真空管處理二進制格式的數據。數據的存儲,則是使用的再生電容磁鼓存儲器(Regenerative Capacitor Memory)。

第一臺電子計算機之后,美國科技管理體系的奠基人、IEEE 愛迪生獎得主萬尼瓦爾 · 布什(Vannevar Bush)放出預言:

" 人類終將發明存儲書籍、記錄、溝通等所有人類知識的機器 "。

點歪的科技樹

除了磁存儲之外,在 20 世紀 40 年代,人類還拓展了其它幾條存儲科技線。

1946 年,波蘭天才發明家揚 · 亞歷山大 · 拉奇曼(Jan A. Rajchman)發明了一種選擇性靜電記憶管—— Selectron Tube。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揚 · 亞歷山大 · 拉奇曼和他的 Selectron Tube

它是人類第一個真正的數字、隨機存取高速存儲器(RAM),使用靜電荷存儲數據在真空管內,能夠短暫存儲大約 4000 字節的數據。

1947 年,弗雷迪 · 威廉姆斯(Freddie Williams)和湯姆 · 基爾伯恩(Tom Kilburn)發明了類似原理的威廉姆斯 - 基爾伯恩管(Williams – Kilburn tube)并商用。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IBM 的第一臺商用科學計算機 701,就使用了 72 個該管,作為內存。

比上面兩種存儲器更知名的,是二戰期間約翰· 皮斯普 · 埃克特(J. Presper Eckert)發明的汞(水銀)延遲線存儲器(Delay Line Memory)

這個延遲線存儲器的原理,是通過用壓力波的傳播延遲來存儲數據。

拿一個管子,裝滿汞(水銀)。管子一端放揚聲器,另一端放麥克風。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揚聲器發出脈沖時會產生壓力波,壓力波需要時間傳播到另一端的麥克風,麥克風將壓力波轉換回電信號。

有壓力波代表 1,沒有代表 0。通過內部電路,連接麥克風和揚聲器,再通過放大器來彌補信號衰弱,從而實現一個存儲數據的循環。

研究出這個技術之后,埃克特和同事約翰 · 莫奇利(John Mauchly)一起設計了 ENIAC。后來,他們又做了一個更大更好的計算機,叫 EDVAC。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EDVAC(猜猜這個男人是誰?)

EDVAC 總共用了 128 條延遲線,每條能存 352bit,總共能存 45,000bit,是最早的 " 存儲程序計算機 " 之一。

延遲線存儲器有一個很大的缺點:每一個時刻只能讀一位 ( bit ) 數據,并且只能順序讀取(所以又叫 " 順序存儲器 " 或 " 循環存儲器 ")。

因此,到 1950 年代中期,延遲線存儲器基本就過時了。

一種新型存儲技術的崛起,實現了對延遲線存儲器的替代,那就是——性能、可靠性更高,而成本更低的" 磁芯存儲器 "

說白了,存儲技術還是繞回了磁存儲這條科技線。

1947 年,美國工程師弗雷德里克 · 菲厄(Frederick Viehe)第一個申請了磁芯存儲器的專利。

1948 年,華裔傳奇科學家王安發明了 " 脈沖傳輸控制裝置(Pulse transfer controlling device)",實現了對磁芯存儲器的讀后寫(Write-after-Read)。1949 年,王安申請了專利,并以 50 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 IBM。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大家應該聽說過這個王安,他是后來傳奇 IT 公司王安電腦的創始人。

磁芯存儲器原理其實和磁鼓存儲器類似,都是利用通電時磁化的變化來代表 0 和 1,以此記錄數據。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給磁芯繞上電線,并施加電流,可以將磁化在一個方向。如果關掉電流,磁芯保持磁化。如果沿相反方向施加電流,磁化的方向(極性)會翻轉,這樣就可以用來區別存儲 1 和 0。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磁芯存儲器

磁芯存儲器的第一次大規模運用,是 1953 年麻省理工學院的 Whirlwind 1 計算機。

后來,杰 · 福雷斯特(Jay Forrester)完善了磁芯存儲技術,推出第一個可靠的計算機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

磁芯存儲器在 20 世紀 70 年代被廣泛用作計算機的主存儲器,直到 Intel 的半導體 DRAM 內存批量生產。

值得一提的是,1951 年,磁帶首次被用于商用計算機上存儲數據,在 UNIVAC 計算機上作為主要的 I/O 設備。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UNIVAC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UNIVAC 的磁帶機

UNIVAC 采用了磁帶技術,引起了 IBM 公司的注意。

不久后,IBM 發明了新的磁帶機制,使用真空柱隔離,保證磁帶在加速或者減速過程中不易被撕裂。

1952 年,IBM 發布了一臺全新的磁帶存儲設備(型號 726),與 IBM 701 計算機一起銷售。

姍姍來遲的硬盤時代

1956 年 9 月 14 日,在 IBM 公司的一場新聞發布會上,展示了一個碩大無比的機柜。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這個機柜看上去像一個水族箱,高約 2 米,重量接近 1 噸。在機柜的里面,有一層一層的盤片(直徑 61cm),有點像堆疊起來的唱片。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這個機柜是干啥用的呢?

答案揭曉:它就是后來被稱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塊硬盤的 IBM 350 RAMAC。

(全名很長,叫做統計控制隨機存取法,Random Access Method for Accounting Control。)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IBM 350 RAMAC

更準確來說,它是一臺使用了移動頭硬盤驅動器(HDD)的商用計算機。

IBM 350 RAMAC 的存儲空間極小,僅僅只有 5MB。它的讀寫速率更是低得可怕,只有 97.6Kb/s。

然而,就是這么一臺 " 弱雞 " 的設備,當時售價高達 35400 美元(相當于現在的 30 多萬美元),還不一定能買得到。

我們現在都知道,IBM 350 RAMAC 的誕生,意義極為深遠——它標志著人類正式進入了硬盤時代。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又完成了一塊重要的拼圖。

此后,作為存儲技術的開山鼻祖和龍頭老大,IBM 繼續引領著硬盤這個產品的發展。

1962 年,IBM 發布了第一個可移動硬盤驅動器 1311,它有六個 14 英寸的盤片,可存儲 2.6MB 數據。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IBM1311,看上去有點像一個灶臺

1973 年,IBM 又發明了Winchester(溫徹斯特)硬盤 3340,使用了密封組件、潤滑主軸和小質量磁頭。

其特點是工作時磁頭懸浮在高速轉動的盤片上方,而不與盤片直接接觸,這便是現代硬盤的原型。

之所以這個硬盤會叫做 " 溫徹斯特 ",主要是因為它的兩個 30MB 存儲單元,恰好是當時著名的 " 溫徹斯特來福槍 " 的口徑和填彈量。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溫徹斯特架構,已經和現在的硬盤很像了

" 溫徹斯特 " 磁盤驅動器誕生后,現代硬盤的基本架構被確立。此后,硬盤的主要發展方向,就是容量的不斷增加,以及體積的不斷減小。

換句話說,你現在用的 HDD 硬盤,架構上和 1973 年沒有太大區別。

1980 年,IBM 推出了第一塊 GB 級別的存儲硬盤。同樣是這一年,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明了一款便宜的硬盤產品,開始挑戰 IBM 的地位。

這家公司,就是成立于 1979 年的希捷(Seagate)。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希捷推出的硬盤型號,是 ST-506。盤片尺寸為 5.25 英寸,比 IBM 的 3340 小得多。這個硬盤可以存儲 5MB 的數據,價格大概 1500 美刀。不久后,希捷又推出了 10MB 容量的 ST-412。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ST-412

1983 年,蘇格蘭公司 Rodime 發布了世界上第一款 3.5 英寸硬盤,意義同樣深遠。

小尺寸硬盤的出現,為個人 PC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也為家庭和中小企業的數字化創造了條件。

大家都知道半導體領域有一個摩爾定律。其實,硬盤也有自己的定律,那就是——硬盤的容量密度,每年增加約 1 倍。

到 90 年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艾爾伯 · 費爾(Albert Fert)和彼得 · 格林貝格(Peter Grunberg)發現了巨磁電阻效應。

基于該效應研究的GMR 巨磁阻效應磁頭技術,以及SMR 瓦楞式堆疊磁盤技術,成功將機械硬盤的磁道密度提升上百倍。

2007 年,日立(2003 年收購了 IBM 硬盤事業部)率先推出了 TB 級別的硬盤,是存儲技術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該硬盤采用了垂直存儲技術,將平行于盤片的磁場方向改變為垂直,更充分地利用了存儲空間。此外,垂直存儲技術能耗小,發熱量減小,改善了數據抵抗熱退減的能力,提高了硬盤的可靠性。

2010 年,氦氣封裝技術量產,除了讓硬盤的容量變大外,溫度和耗電能夠再降低,耐用度和穩定性獲得了大幅提升。

2022 年年初,希捷確認將推出 22TB 容量的機械硬盤(采用疊瓦式),有望刷新機械硬盤最大單盤容量的記錄。

軟盤和光盤

接下來,我們再來簡單說說軟盤和光盤。

世界上第一個軟盤,同樣來自 IBM,誕生于 1971 年。當時,這個軟盤的直徑是 8 寸,容量 80KB,只讀不可寫。四年后,可讀性的軟盤誕生,容量增加到 256KB。

后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又誕生了 5.25 寸的軟盤,并廣泛使用在 Apple II、IBM PC 及其他兼容電腦上。

1980 年,日本索尼開發了 3.5 寸軟盤,并成為市場標準。1984 年,蘋果公司開始在 Mac 上開始采用 3.5 寸軟盤。當時,軟盤的容量還不到 1MB。后來,1.44MB 的軟盤,成為市場主流。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2005 年,小棗君還在上大學的時候,就用著這種軟盤,極易損壞。

再后來,軟盤容量最高做到 250MB。然而,隨著光盤和 U 盤的出現,軟盤迅速從市場消失。

再看看光盤。

相比軟盤,光盤的壽命要堅挺很多。

1965 年美國物理學家羅素 Russell 發明了第一個 Compact Disk/CD(數字 - 光學記錄和回放系統),1966 年提交了專利申請,這是后來 CD/DVD 的前身。

1982 年,索尼和飛利浦公司發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商用 CD 音頻播放器 CDP-101,光盤開始普及。普通標準 120 型的光盤,最大容量已經可以達到 700MB。

DVD 原是 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的首字母縮略。1995 年,IBM 牽頭將高容量光盤標準統一合并成為 DVD,重新定義為 Digital Versatile Disc(數字多用途光盤)。當時,DVD 的容量,可以達到 4.7GB。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藍光 DVD 上市后,每片光盤的容量高達 25G 或 27GB。采用多層的話,更是可以達到驚人的 400GB(16 層)。

光盤的工作原理其實不是利用磁性,而是刻坑——光盤表面有很多小坑,造成光的不同反射,光學傳感器會捕獲到,并解碼為 1 和 0。

結語

進入 21 世紀后,信息技術以爆炸式的速度發展。

互聯網的普及,手機的崛起,使得整個社會的數字化進展大幅加快。由此帶來的數據增長,也是驚人的。

傳統 HDD 硬盤盡管在不斷提升自己的容量和性能,但仍然無法滿足時代的需要。

于是,一種新型的存儲技術迅速崛起,開始了對 HDD 的取代。這個技術,就是半導體存儲

究竟什么是半導體存儲?大家經常聽說的 DRAM、FLASH、NAND、SSD…… 到底是什么意思?

敬請關注下集:

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中篇):半導體存儲的最強介紹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1f53e8e9f093ac55fcc36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9月15日 am10:27。
轉載請注明:存儲技術的前世今生(上篇)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市| 喀什市| 永川市| 四川省| 泰兴市| 阿坝县| 承德市| 明水县| 阿城市| 浦县| 湘潭县| 房产| 涞源县| 黔南| 竹溪县| 股票| 临潭县| 舒城县| 略阳县| 囊谦县| 葵青区| 屯昌县| 顺昌县| 南川市| 惠东县| 疏勒县| 万宁市| 西贡区| 绥宁县| 宿迁市| 淮南市| 台湾省| 会同县| 密山市| 蒙城县| 南澳县| 沭阳县| 于都县| 象山县| 元谋县| 华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