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平陽縣南麂大沙岙、火焜岙、柴嶼等海域,發現多例造礁石珊瑚南麂海域新記錄種,均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此次發現,證明南麂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具有南北生物特征的海洋生物基因庫。

經形態學分析、基因測序鑒定,此次發現的造礁石珊瑚,分別為皺齒星珊瑚(Oulastrea crispata)、透明角杯珊瑚(Deltocyathus lens)和皺折陀螺珊瑚。何為造礁石珊瑚?顧名思義,該珊瑚可形成珊瑚礁,甚至珊瑚島。相較于非造礁石珊瑚,這種珊瑚生活范圍窄,對生長環境要求極高。其最佳生長溫度為 20-28 ℃,最佳鹽度 34-37 ‰,此外,還需要輔以良好的海流與波浪、低營養鹽、低沉積物環境和穩固的底質等條件。

" 早在 2007 年,南麂首次發現造礁石珊瑚,但限于當時的技術水平和條件,僅在大潮低潮時的一塊基巖上發現了小片造礁石珊瑚,且未定種。" 溫州市生態環境局平陽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珊瑚礁生態系統被稱為水下 " 熱帶雨林 ",是全球最具生產力和生物多樣性的生態系統之一,而我國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華南大陸、臺灣島和海南島沿岸以及南海諸島,廣東大亞灣及福建東山。此次南麂海域發現的造礁石珊瑚,也是該物種在我國緯度最北端的首次發現,進一步擴展了我國造礁珊瑚的分布范圍。
據悉,此次發現系溫州市生態環境局平陽分局,在平陽縣南麂大沙岙、火焜岙、柴嶼等海域,實施南麂列島海底生態系統研究項目時發現。本次調查是一次較為全面、科學、準確的海底生態系統普查,調查范圍覆蓋南麂海域大潮低潮區和潮下帶淺水區,調查方式包括低潮區巡察、水下無人機掃測、潛水員下潛攝影,定種方式包括形態學分析、基因測序。
來源:溫州新聞客戶端
(編輯 李蔚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481609e780bf92c00252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