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消息,截至目前,天問一號環繞器已在軌運行 780 多天,火星車累計行駛 1921 米,完成既定科學探測任務,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 1480GB。我國科學家團隊依托獲取的一手科學數據取得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
“祝融號”火星車著陸區
曾存在水活動
“祝融號”火星車的著陸區,位于火星烏托邦平原的南部。經過一年多的巡視探測,“祝融號”火星車獲取了大量科學探測信息。其中導航與地形相機的圖像數據顯示,在著陸區存在富含含水礦物的板狀巖石,而這些巖石與水活動緊密相關。

△“祝融號”在著陸區發現富含含水礦物的板狀硬殼巖石及其在地下水作用下的形成過程示意圖
通過對巖石的進一步研究,科研團隊推測出了水活動的大概時間范圍,也就是火星亞馬遜紀的晚期。
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 劉洋:既然有水,我們就認為火星的近 10 億年來可能還有一些適宜生命起源的氣候條件。這些氣候條件很可能是在地下的一個更相對溫和的空間當中。
形成著陸區基礎地圖
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 1480GB
我國火星探測任務中所取得的另一項成果,是形成了著陸區的基礎地圖。地圖中涵蓋了著陸區的地形地貌、地質構造等信息,這將為后續著陸區的精細探測,以及科學探測規劃提供很好的數據支撐。
著陸區基礎地圖的數據由兩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主要由環繞器所攜帶的高分辨率相機獲取的圖像制作而成;
第二部分數據則來自于“祝融號”火星車,通過對著陸區的地表進行詳細探測和成像,進一步豐富基礎地圖數據。為后續開展精細探測,以及科學規劃提供更加精細有效的信息。
截至目前,天問一號任務已經獲取原始科學探測數據 1480GB。在此之前,我們想要了解火星,只能依靠外國的數據。通過天問一號任務,我們不僅實現了數億公里的長距離數據傳輸,同時掌握了如何有效提取科學數據的方法。
“祝融號”火星車自主喚醒后
將繼續向南行進
“祝融號”火星車目前處于休眠狀態,預計在年底待火星環境條件轉好后自主喚醒。在確認工作狀態正常之后,“祝融號”將繼續向南行進,獲取更多巡視探測數據。根據目前已經獲取的科學探測成果,后續將對“祝融號”火星車的探測目標和路徑進行規劃。
此外,科學研究團隊還利用天問一號探測數據,在火星地下淺層結構,火星空間環境中磁場、離子與中性粒子分布情況,以及火星重力場等方面,獲得了一批優秀的科學成果。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717249e780bf92c002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