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前的汽車三大件是發動機、底盤和變速箱,現在卻成了冰箱、沙發和彩電,車里沒幾塊屏幕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電動爹。
短短十年時間,車載大屏的尺寸已經從 10 寸卷到了 20 寸乃至 40 寸,7 座 SUV 甚至可以實現人均一屏,而且連打開的姿勢也變得五花八門,有升降的,有旋轉的,有滑動的,還有手勢操控的。
但當一塊塊 " 屏霸 " 屢屢震撼眼球時,一些爭議也隨之浮現,比如屏幕越大體驗就越好嗎?
最近,瑞典一家知名汽車媒體就做了一場實驗,要求駕駛員在 100km/h 的行駛速度下連續操作四項功能:1. 打開座椅加熱,提高空調高 2 ℃;2. 打開收音機,調到指定電臺;3. 小計里程清零;4. 儀表亮度調到最暗,關閉中控屏,整個過程全部用手指操作,不涉及語音系統。
最后發現觸摸屏完敗給物理鍵,成績最好的是全物理按鍵的沃爾沃 V70,完成所有功能只用了 10 秒,在此期間行駛了 306 米,而成績最差的是擁有一塊 19.4 英寸中控屏的名爵 Marvel R,測試用時達到了 44.9 秒,行駛距離超過 1.3 公里 [ 7 ] 。
有一說一,以瑞典人對沃爾沃的熟悉程度,V70 拿下第一并不奇怪,但 Marvel R 比對手慢了 4 倍著實還是令人有些詫異,畢竟反應時間越長,意味著風險因素就越多。
面對當下的大屏 " 彩電風 ",車企幾乎沒得選,因為內卷最痛苦的點就在于 " 人有我無 ",你看,就連剛發布的法拉利第一款 SUV 上都在副駕位前裝了一塊大屏。
圍繞這個現象,本文將主要回答三個問題:
" 大屏彩電 " 這陣風是怎么吹起來的?
好的車機體驗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大屏是不是智商稅?
01始作俑者
特斯拉是第一個把大屏帶上車的,第一代 Model S 史無前例地取消了絕大部分機械按鍵,取而代之的是一塊 17 英寸的屏幕,相當于兩個 iPad 大小。
在這之前,車里都是密密麻麻的按鍵,和當初的諾基亞和黑莓一樣,背后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交互邏輯和供應鏈體系,而特斯拉力推大屏不僅僅是為了噱頭,背后還有成本和技術的考慮。
第一,按鍵雖小,但成本并不低,每個按鍵都需要經過設計、開模、驗證和制造,產品越高端,對按鍵的質感、靈敏度、可靠性的要求就會越高,相比之下,向供應商直接采購一塊標準屏幕要便宜以及簡單得多。
其次,燃油車時代的電子電氣架構是分布式的,一個 ECU 單元對應一個功能,每增加一個新功能就要增加一個新的 ECU 和一些線束,整車廠也無法遠程迭代,而大屏取代實體按鍵,就意味著更少的線束和更統一的計算單元,就像由多個神經節控制身體的低等動物進化出了大腦。
因為這項創新,Model S 獲獎無數,《時代》雜志給它的評價是:一部百公里加速 2.6 秒的平板電腦,而很快,這陣大屏風也吹到了中國。

大屏潮流始作俑者 Model S
2016 年,中國第一款互聯網汽車榮威 RX5 上市。相比 Model S,它保留了更多實體按鍵,屏幕也 " 只有 "10.4 英寸,但也可以在屏幕上實現空調控制、座椅加熱等功能,體驗接近早期的智能手機,上市短短三個月,RX5 月銷就突破了 2 萬輛,也間接證明了一個問題:大屏約等于大賣 [ 2 ] 。
Model S 和 RX5 一炮而紅像是打開了一個潘多拉魔盒,越來越多公司意識到大屏可以作為一個賣點,而將大屏競賽推入白熾化階段的,正是造車新勢力。
2018 年 1 月美國 CES 展,一塊來自拜騰的 49 寸大屏技驚四座,1.25 米長的大橫屏,幾乎填滿了整個前艙。傳統車企表示看不懂,也不看好——受制于技術、成本、法規,這么大的屏當時被認為不可能在車上量產。

拜騰 M-byte,未能量產的屏霸
但新勢力偏不信邪,對他們來說,既然蘋果可以靠一套全新的交互邏輯和強大的應用生態擊敗諾基亞,汽車為什么不可以?突破點就在于屏幕。
首先,大屏在視覺上更有沖擊力,尤其是在崇奉 " 越大越好 " 的中國;其次,大屏可以承載更多的數字化體驗,比如玩游戲、看電影、刷抖音等,這樣一來,就有可能創造 " 羊毛出在豬身上 " 的商業模式,帶來車企夢寐以求的軟件收益,這種思想一直影響著汽車行業。
2019 年之后,各種大屏群魔共舞,各家公司爭奇斗艷,比如奔馳 EQS 上那塊長達 1.4 米的異形屏,高合 HiPhiX 和比亞迪漢里的旋轉中控屏,智己 L7 和嵐圖 Free 上的升降屏,榮威 RX5 的 27 寸可滑動大屏,就連保時捷 Taycan 這種以純粹操控樂趣為賣點的車型都安上了 4 塊大屏。
這對按鍵黨來說,無疑是一種背叛。
02屏幕越大 ≠ 體驗越好
相比大屏,機械鍵按壓方便、反饋清晰,適合盲操,但一個鍵對應一個功能的固定模式,與汽車消費電子化的時代大勢格格不入,因此逐漸被車企放棄,一般來說,越新款的車,按鍵越少。
然而,按鍵功能被一股腦塞進大屏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一方面,觸摸屏往往需要駕駛員手眼并用,在行車途中,駕駛員的注意力被屏幕過度占據意味著危險,根據測試,如果駕駛員使用純屏幕操作,反應時間大概為 1.6s,甚至比微醺狀態下的反應時間還要長 [ 7 ] 。
另一方面,屏幕的可靠性又通常不如按鍵,即使是大屏的始作俑者也免不了在這個問題上翻車。去年 10 月,一輛 Model 3 在高速上中控屏死機,無法顯示車速,甚至不能打燈,習以為常的車主只能自嘲," 這是正品特斯拉。"
在現款 Model 3/Y 上,為節省成本、統一交互,特斯拉不僅取消了幾乎所有機械按鈕,還減掉了儀表盤(Model S 與 Model X 未減配),所有信息都集于中控大屏,這讓司機覺得一時難以適應,這個問題的存在,甚至催生了一門給特斯拉加裝儀表盤的生意。

汽車屏幕天天梯圖,來源:網絡
另一方面,要想大屏用得爽,屏幕只是硬件基礎,背后的芯片算力,底層軟件的開發、算法以及交互邏輯的優化都比屏幕本身來得更加重要。
比如第一代特斯拉 Model S,17 寸中控屏是臺灣 TPK 提供的,背后的驅動芯片是英偉達的 Tegra3,市場上都能買到,特斯拉為了提供差異化的體驗,為屏幕控制的功能設計了 10 個 PCB 板,并且內置了一個 3G 模塊用于實現軟件遠程迭代。
換句話說,如果把車機體驗比作一個木桶,屏幕大小和數量只是其中兩塊板而已,如果其他方面拉胯,很容易翻車。
去年,極氪 001 開始交付,硬件配置屬于中上水平:15.4 寸屏幕與高通 820A 芯片,但車機菜單邏輯混亂、屏幕卡頓乃至死機的問題仍然惹怒了車主。今年 8 月,極氪為解決問題決定為車主免費更換算力更強的高通 8155 芯片,并快速收購魅族團隊,寄希望于獲得后者在軟件交互上的經驗。
在這方面,2C 的互聯網公司往往經驗更加豐富。汽車的大屏浪潮掀起之前,有條件的司機能用蘋果的 Carplay 絕不會用原生的車機——某些車企自帶的車機會推薦花里胡哨的應用,而 Carplay 甚至會拒絕在屏幕上顯示歌詞。
華為的加入則進一步闡述了 "軟件優化比屏幕尺寸更重要" 這一樸素道理。
在接受華為全面改造前,小康 SF5 車型搭載的屏幕尺寸超過 17 寸,但車機系統幾無亮點,月銷最高 2000 出頭。在其搖身一變為問界 M5 后,搭載了華為鴻蒙 OS 的車機順滑程度堪比智能手機,大屏體驗讓車主直呼 " 買車機送車 ",助力其月銷突破 1 萬臺。要知道,問界 M5 的屏幕尺寸其實比 SF5 小 20%。

問界 M5 車機
不過,即使是科技公司下場也很難解決一個重大問題:在車上安裝動輒幾十寸的大屏,究竟能干什么?這又算不算是一種無形的稅?
03巨大的屏,進步的稅?
大屏本質上是一種人們投以注意力、換取信息的介質。
在人們愈演愈烈的信息饑渴下,手機與電腦的屏幕尺寸越來越大,車機屏幕亦步亦趨。然而前后者不同的是,手機、電腦可以近乎無限地吸取注意力,但車載大屏一旦這樣做,將會成倍制造危險。
因此,在汽車發動時,為保證安全,車載大屏只會顯示基礎信息和導航,而這類工作更小的屏也能勝任。在停車之后雖然大屏能夠用來看劇甚至辦公,但用戶完全有理由使用體驗更好的手機、平板和彩電,沒有必要留在車里。
2018 年,上汽與阿里合資的斑馬網絡在分析用戶數據后發現,車主對車機的應用中,50% 的時間是在聽歌。顯然,沒有人在聽歌的時候需要一塊 20 寸乃至 30 寸的屏。
這也是推出大屏車型的車企們不愿透露的一個事實——因為特定的場景限制和安全訴求,車載大屏的利用率實際上很低。而對于重金購置但效用很低的產品,人們一般喜歡稱之為 " 智商稅 "。
但不少車企在努力進行著消費者教育,促使人們相信,買一塊帶有大屏的車,不是在交稅,而是對未來的投資與準備。
去年 12 月, 特斯拉向其新款 Model S 用戶開放了在前排屏幕玩游戲的功能。今年再有聲音傳出,Steam(游戲分銷平臺)即將登陸特斯拉車機。與其呼應的是,特斯拉今年正在擴大自動駕駛功能 FSD beta 試點規模。馬斯克認為,一旦實現自動駕駛,人在車里總需要干點什么,車載大屏屆時會是最好的載體。

新款 Model S 一大賣點:開車能玩 3A 大作
然而問題是,能充分釋放大屏價值的自動駕駛何時能實現?馬斯克的答案依舊是今年(他已連續 5 年承諾 " 今年實現完全自動駕駛 ")。更多機構和從業者則相信是 2030 年或者 "Never",到那時,一大批大屏車型很可能已經報廢。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7e34cb15ec055062c8f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