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2 年,智能手機顯然不再是一個噱頭十足的產品類別了。但在 Apple 的下一個重大產品類別「Reality」AR 眼鏡出現前(或者說成熟前),iPhone 仍然是 Apple 需要全力以赴迭代以吸引消費者更新的產品。而 iPhone 14 Pro 的有趣之處在于:縱然它的硬件特性和我在發布會前預知的幾乎完全吻合,我卻從發布會前的「不太考慮購入」變成了「計劃購入」。

iPhone 14 Pro 之所以能制造這樣的反差,說明其主要吸引力不止硬件特性,而是在各種無法被硬件特性所囊括的設計與解決方案里。
事實上,硬件特性和其吸引力的相關程度低,是大部分高端產品的共性。而落實到 iPhone 14 Pro 這個產品上,影響其吸引力最重要的便是交互設計與軟硬件協同、為專業用戶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以及能讓它在部分方面「不思進取」的資本。
通過今天這篇文章,我想分享一下在 iPhone 14 Pro 發布之后的一些雜思,圍繞「iPhone 14 Pro 對我們設計『高端產品』的啟示」展開。
注:這些雜思中可能有一部分我在曾經講過類似的觀點。然而,想到互聯網的隨機性讓我們每次的表達能觸及和啟發不同的人,便覺得適當重提一些觀點也無大礙(甚至不介意日后繼續這樣做),看過我此前作品的讀者還請多多包涵。
▍交互設計與軟硬件協同
iPhone 14 Pro 上最吸引眼球的便是 Dynamic Island(靈動島)這個設計。Apple 的這一巧思甚至讓我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如果未來實現真正全面屏的 iPhone 機型取消了這個設計,我大概會產生類似對 3D Touch 的一點不舍」。

在我看來,從 iPhone 14 Pro 開始,Apple 事實上已經實現了「概念層面的無邊泳池」。從 iPhone X 開始,全面屏的界面有兩個常駐 UI ——屏幕上方的狀態欄和底部的橫條。而從 iPhone 14 Pro 開始,Apple 所做的可以視為引入了第三個常駐 UI。由于它比橫條和狀態欄的自適應性和可交互性更高,它甚至似乎比「不因這里有硬件才常駐」的另外兩個 UI 更加有常駐的理由。從某種角度講,Apple 通過把固定的硬件「融化」成常駐的 UI,已經完成了「界面本身 100% 充滿屏幕」。
從前的「劉海」與軟件是各自為營的。軟件層面,iOS 的一切界面都忽視「劉海」的存在而假裝它是在一塊完整的屏幕里,而這甚至在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人機界面指南)成為了第三方應用被強制選擇的處理方式。所以從設計概念上,過去的 iPhone,是 100% 的界面被一塊有凹槽的屏幕所蓋住。而從 iPhone 14 Pro 開始,軟件和硬件與一塊完整圓角矩形之關系,終于實現了合一。
當然,這不只是一個交互設計的妙思,更是唯有交互設計團隊、工業設計團隊、軟件開發團隊、工程團隊(將部分傳感器移至屏下)共同協作才能帶來的結果。而在這之后,Apple 的 API 和第三方開發者的積極適配,則會讓它在被競品模仿后仍然有無法復制的體驗。
▍為專業用戶設計解決方案的能力
表面上看來,iPhone 14 Pro 的相機只是再一次「跟上時代」。更高的像素,更大的進光量,更好的低光表現,更好的防抖 ...... 但僅憑這些,iPhone 并不會讓我覺得「這才是 iPhone」—— 顯然,市面上的高端手機都在這些方向有所建樹。iPhone Pro 之所以為 iPhone、之所以為 Pro,始終是因為他們能夠洞察需求,并給出目標用戶真正需要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僅僅為了刺激消費去提高硬件參數。

動機不同,打造出來的產品是有天差地別的,如果廠商只是為了刺激新消費而把硬件提升當作「賣點」,他們就不會在乎這些硬件最終給予了用戶多少創作體驗和質量上的提升,最終做出大量「普通用戶『不會』用,專業用戶不『會』用的功能」。此前眾多「影像旗艦」上的高像素便是佐證這一觀點非常好的反面教材。
首先,高像素,即不開啟像素多合一,只是一個「模式」,而不是一個「功能」。于是,用戶無法在打開相機的默認模式下使用高像素,也就無法在高像素模式下變焦。最終,諷刺地,本來高像素最大的意義就是可以在數字裁切后仍然擁有清晰可用的照片,但是一個 4800 萬像素的手機,在 2x 下拍出的照片是 4800 / 4(像素強制 4 合 1)再 / 4(變焦到 2 倍)= 300 萬像素的照片。一些 1 億像素(9 合 1)的手機,如果只配備 5x 的超長焦鏡頭,在攝影師極常用的 50mm - 85mm 的黃金焦段附近拍攝,最終獲得的是 103 萬 - 300 萬像素(1-3MP)的照片。為了 1 億像素購買這些手機的用戶,可能難以想象,自己相冊里的大多照片連 1200 萬像素都不到,甚至只是廣告里「108 MP」的 1%。
那么,iPhone 14 Pro 的相機系統解決了什么痛點?它是如何解決的?
首先,iPhone 的 4800 萬像素可以實現「光學變焦模擬」,在 2x 下拍攝 1200 萬像素的照片。也就是在 0.5x、1x、2x、3x 這幾個焦段下都能有高度可用的大于等于 1200 萬像素的畫質。其中 2x = 48mm,3x = 77mm,都是攝影創作使用率很高,但經常被從 24mm 跳到 120mm 的大部分「影像旗艦」所忽視的。這也順帶解決了我此前所擔憂的問題:如果 iPhone 在 2023 年也選擇了 5x 的潛望式鏡頭,并且只有 3 顆鏡頭,那么 1x 和 5x 之間如此大的空隙它要如何解決。彼時我擔憂此問題正是因為絕大部分手機的 4800 萬像素并不意味著在 2x 下能有 1200 萬像素,而如今 Apple 保證了 50mm 附近的 1200 萬像素,讓我不再擔心 3x 的消失——無論在哪一代,iPhone 在中焦 / 中長焦上都會有一個 1200 萬像素的「定焦」。我對大多「影像旗艦」對中焦(這一包括我在內大部分攝影者常用的焦段)的忽視有多不理解,就在看到 2x 的 1200 萬像素出現的那一刻有多欣喜。

iPhone 14 Pro 的焦段問題被解決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即使許多「影像旗艦」只有廣角和超長焦,市面上也確實有我比較認可的,通過搭載 4 顆光學鏡頭解決中焦問題的影像旗艦。但 iPhone 的另一個殺手锏 ProRAW,仍然是獨門優勢。即使市面上已經有類似的模仿者也在融合算法與 RAW 上作出努力,在拍攝時和默認模式的體驗接近程度、預覽與編輯體驗、第三方軟件生態的適配等方面,ProRAW 仍然沒有真正的競爭者。這次 iPhone 14 Pro 可以直接拍攝 4800 萬像素的 ProRAW,換句話說,4800 萬像素對于 iPhone 是一個「功能」,而不是「模式」,因此它是一個能進入日常拍攝流程的 4800 像素。
我始終認為,一個好的手機相機,應該有盡可能少的「模式」,盡可能多的「功能」。舉個例子,人像模式和慢動作模式是「模式」,所以它不可能進入最無縫的拍攝體驗。什么時候它們兩個能變成功能呢?如果人像模式成長為「在任何照片拍攝時都可啟用,自由選擇有無算法景深,和 ProRAW 等功能不矛盾,變成一個類似 Live Photo 的開關」,它就是功能了。反之,因為它有妥協和算法的不完美、和 ProRAW 等沖突,所以它只能是個模式。慢動作也一樣——開啟了慢動作模式就意味著只有 1080P 的分辨率。而如果有一天,iPhone 真的可以拍攝 4K 240FPS 的視頻,那慢動作便僅僅是回放時的一個功能選項,而不再有必要成為一個模式。
iPhone 在「更多功能,更少模式」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對于許多手機,掃碼、HDR、高像素,都是模式,而 iPhone 則把這些全部變成了功能。而我也期待人像模式和電影效果模式變成功能的那一天,雖然這聽起來離目前的算法技術有一些距離,但電影效果模式支持 4K HDR 便是 Apple 在向這里邁進的一個例證——假若它可以 4K 60FPS HDR,我何不用電影效果模式拍攝所有視頻,再單獨控制 / 關閉算法虛化?
無論是貼合真實拍攝需求與體驗的焦段設置,還是融合進默認相機模式的功能,都印證了 iPhone 14 Pro 的對「Pro」一詞的理解——非為 Pro 定位堆砌專業硬件 / 倒推出賣點,而是為解決需求去選擇專業硬件,讓高端和賣點成為自然而然的結果。
▍「不思進取」的 Apple
iPhone 14 Pro 發布了,有聲音驚嘆其 Dynamic Island 獨到的交互創意,有聲音折服于其專業實用而貼合需求的影像系統。但很容易想到地,也有聲音會忽視這些,指著這部手機大呼「不思進取」。包括但不限于「還是沒有提升快充」「拍照提升沒有意義」「信號不如競品」「沒有通話錄音」「不送充電器」「沒有從右邊緣向左滑動返回」、當然還有「太貴」。以前還有「沒有雙卡雙待」「續航太差」。

也許正因為類似后兩者這樣的痛點得到了解決,所以一些愛之深責之切的用戶,和因為各種原因不喜歡 Apple 的網友,才會樂此不疲地在每一個文章和視頻的評論區重復著這些關鍵詞。除了「拍照提升沒有意義」這個觀點性質的表達我難以茍同,其它只是在陳述事實而已,我自然不會,也無法「不贊同」。我能贊同或反對的,不是 Apple 是否贈送了充電器這個事實,而是「Apple 贈送充電器與否,會不會決定我買或不買這部手機」,而我的答案是「不會」。
「交互設計與體驗」「影像系統對專業需求的貼合」與「頂級的屏幕素質」「行業領先的處理器」「與生態的配合」「高質量的第三方 App」于我而言,比上述的那些「不思進取」的地方更讓我在乎。而當我有時對 iPhone 的不完美產生不滿時,iPhone 的壁壘又會從反向拉住我,比如換手機后「AirPods 和 Apple Watch 的使用無法如此便利」「照片和文件沒有 iCloud 同步」「拍完一組攝影無法直接 AirDrop 到 Mac」「很難找到其它兼具合理焦段和高后期空間的手機影像系統」。

既然我覺得這些能吸引和留住我購買與換代,就一定有人覺得那些能阻止他 / 她購買與轉移。覺得信號還是拍照重要,本身沒有高低和對錯之分。即使我從個人情感上覺得那些認為 Apple「不思進取」的觀點有些老生常談,且既然如此直接選擇競品即可,但無論從敦促廠商進步還是宣泄個人情緒的自由上,我也沒有打算批判那些觀點。比起觀點和立場的針鋒相對,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可以從「不思進取」中學到什么。
從「不思進取」中,我們能學到什么?一方面,我呼吁各大科技公司無論處于什么階段,都盡全力去創新和迭代。但另一方面,或許有些語不驚人死不休,我認為被人攻擊「不思進取」也是所有行業領跑者的必要特質。這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只要產品受眾足夠廣,廠商就會收到千萬種不同的需求,而這其中大部分都有或多或少的矛盾。舉個例子,對于用 MacBook Pro 做 3D 創作的用戶,散熱和圖形性能不佳就是不思進取。Apple 搭載 M1 Max 的 MacBook Pro 對于這些聲音顯然是朝著「思進取」邁步了。但對于一些喜歡 Mac 輕薄和未來感設計的用戶,這又是「審美倒退,設計妥協,不思進取」。
一個大公司如果僅僅因為這些聲音與一個權衡下的產品之差異,就會失去自己的用戶,那這樣的公司是何其脆弱。所以(即使我也不愿意看到),頂尖的公司最終都擁有對「不思進取」聲音足夠的耐受力,在自己用戶的理想產品和實際產品有差異時,有足夠多的壁壘去保證用戶的不流失。何況,有壁壘帶來的「擠牙膏」、「不思進取」不一定意味著真正的「不創新」,而是每年都有更新項的底牌、可以留住一部分用來迎合用戶的營收、做更長遠的規劃和研發、不被技術的停滯與否束縛住發展。
在去年,我講到 iPhone 13 Pro 的 77mm 長焦鏡頭光圈和傳感器有些小,在今年 iPhone 14 Pro 的 77mm 的長焦鏡頭仍然是 f/2.8 的光圈——多么「不思進取」。然而,僅憑借 A16 和 Photonic Engine 圖像管線技術,iPhone 14 Pro 的 77mm 鏡頭的低光拍攝能力直接提升了 2 倍。想象一下,如果一個「思進取」的 Apple 每年完全憑借搭載當前最新的硬件來改善拍攝質量,而同年 SONY 能提供的最新的傳感器與前代相比低光能力只提升了 15%,他們還是否來得及研發需要多年提前準備的 Photonic Engine?

Apple「硬件產品的生態」甚至只是較為初級的壁壘,對我來說不能使用 AirDrop 和 Universal Control 等只是不夠便利,并非不能忍受或者完全沒有替代方案。但當我用 Apple 自己的 SwiftUI 開發應用時,當我想要的影像系統只有 iPhone 能提供時,我不是因為某種「不兼容」而被束縛,而是因為獨一無二的體驗在市場上全無競品提供,而進行主動選擇——這是一種更高級的壁壘。
技術和格式是死的,一個公司有再前沿的技術,也無法阻擋行業競品在幾年內追上(當然,能實現前沿技術和行業標準格式的公司已經相當值得佩服)。產品設計者和研發團隊是活的,在用戶需求、體驗和習慣上布局,可以制造更多難以追趕的領先,并且相比被「被動綁架」、用戶也在被主動吸引。前者的例子有 Microsoft 和 Adobe 這些公司,而 Apple 則是少有的同時能夠「被動綁架」和主動吸引用戶的公司,能有極強的用戶粘性也就不足為怪了。
▍寫在最后
在這幾年,我們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如大疆,做出有設計、體驗與研發壁壘的高端產品,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聆聽用戶的聲音和堅持長遠規劃與自己的節奏,是一門平衡的藝術。我當然希望用戶的聲音不被忽視,但我也渴望我們的品牌也能像 Apple 一樣「不脆弱」,不被過度強調性價比和功能堆砌的聲音牽著走,而最終失去任何冒險與探索的權利。
請允許我,祝愿越來越多的品牌,通過設計、體驗與研發的壁壘,擁有在性價比和功能堆砌上「不思進取」的底氣。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7f5628e9f09254920156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