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這么一件小零食。
它充斥在校園和街攤小賣部 C 位上,醒目的紙板上赫然寫著它的名字;
它還在學生圈和社交里廣泛流行,酒過三巡總有人遞過它,當做人情世故的第一張名片;

當你疑惑地打開你常看的那幾個時下熱門綜藝。
一條刺激的贊助商廣告已經迅速彈出:
" 第一次吃它,你就會愛上這種刺激的感覺。"
節目背景里幾個當紅潮男辣女,正在賣力演繹這種時下年輕人間最嗨潮流。
" 檳榔都不吃,是不是玩不起?"
" 檳榔致癌假的,現在都是 " 營養品 ",要有問題早不賣了。"
你,會嚼一個嗎?

直到,噩耗再次傳來。
一名年僅 36 歲的男明星,為自己錄下將不久人世的最后一條視頻:
" 很遺憾,以這樣的方式和大家見面。
我的口腔癌,第三次復發了,腫瘤越來越大,已經爛了。
我每天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不那么疼,我想用我的經歷告訴大家,一定要遠離檳榔。....."

他叫傅松,是曾與蘇醒等人參加《快樂男聲》的同一屆歌手。36 歲正是事業有為,家庭美滿的年紀,他卻因口腔癌復發惡化,被折磨數月,9 月 10 號遺憾因病與世長辭。
數月間,他手術、治療,又幾度復發、惡化。直至面部毀容,下頜潰爛,直至一個本美滿的人生發出血與淚的警戒!
檳榔,竟又是檳榔!

未得病前的傅松
在土耳其,中國檳榔被定義為毒品,不少相關中國公民因此被逮捕。
而在中國,被定義為 " 地方特產 " 的檳榔,據北京商報報道,光某檳榔集團子品牌的銷售就已達 8 億包,2020 年更是逆勢上揚,銷量比 2019 年同期增長超 10 倍以上。
檳榔銷量大增,檳榔奶頭樂社交,也正在攻占中國人。
有人正在想盡辦法,把癌癥賣出去。

檳榔配煙,四腳朝天。
檳榔配酒,永垂不朽。
檳榔文化,正在瞄準全國的人,尤其是讓年輕的下一代們,迷上這種致癌物質。


風生水起的檳榔營銷
你可能已經在被檳榔營銷圈養。
十個檳榔九個癌,剩下那一個還在電視上風生水起。
在 2021 年夏天爆火的某電視劇上。
劇里的演員,就隨口嚼著檳榔,提神醒腦稀松平常。
在年輕人潮流文化最扎推的某熱門綜藝里,甚至還有檳榔舞臺,就算到今晚也還在播出。
偶像們跳著舞迫不及待地招呼年輕人 " 快給我來一顆提提神 "。

凡是時下大熱的節目里,檳榔都大手筆的充當著金主。
這是某脫口秀節目里的檳榔廣告,枸杞配檳榔," 營養新保健 "。

這是某電視臺公然的春節晚會介紹詞:檳榔,讓你人逢喜事精神爽。

甚至是入駐 NBA 賽場。

檳榔的線下廣告,更是病毒式的無孔不入。
從公交到任意一家小賣部柜臺,從入戶電梯到大屏幕。
你的身邊處處充斥著檳榔。
它頻繁得就像一個笑話,頂著一級致癌物的名頭,卻包裝的像一個健康社交零食:
檳榔不過是一種隨處可見的黑色小果子,只需一顆,就能讓無數人飄飄欲仙,獲得前所未有的快感。

甚至于,由檳郎衍生出的 " 檳榔西施 " 職業,正打著軟色情的擦邊球、在年輕人的社交圈里假裝成一種潮流文化:
蹦迪夜店來一顆;
提神聚會來一個;
吃檳榔才是當代弄潮兒。
它堂而皇之的游走在灰色地帶,瘋狂擴張。

模糊著高成癮性和致癌性的事實,背后卻是千億 " 軟性毒品 " 騙局,和無數正在上癮的年輕人。
曾有這么一個真實故事。
如何在人群中一眼辨別出一個檳榔愛好者?
深烏色的嘴,咬肌異樣發達,一排白色牙齒中漏出根根黑線,像 " 皿 " 字。
這是湖南最常見的 " 檳榔臉 ":
平均每 4 個湖南人里,就有一個常年嚼檳榔。


還有一部分的人,永久的在手術臺上,留下了一張形似鬼魅的 " 檳榔患癌臉 " ——《檳榔王國中的 " 割臉人 "》
" 他們被割掉舌頭,他們被切去牙床,猙獰的手術傷疤撕裂了他們的臉龐,癌變的噩耗宣布著他們的死亡 …… 他們曾經都是檳榔的癡迷者,是那顆黑色的果子,將他們帶入了病魔的深淵。"


檳榔,口腔癌一級致癌品。
毒性早在 2003 年就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與砒霜齊名。
且具有極高成癮性——嚼檳榔,只分 1 次和無數次。

檳榔經過口腔咀嚼后,會形成化合物亞硝基,這是一種堪比蘇丹紅的強致癌物。長期咀嚼檳榔造成的口腔物理刺激,也會引起癌變。

得了口腔癌后,如果不做手術,有兩種死法。
一,活活疼死;
二,活活餓死,因為喝水都沒法喝,更別說進食。

檳榔口腔癌的治療費用,更是動輒不低于 20 萬元。
售價幾元的小東西,要毀掉的不止是一個年輕人的未來,還有一個家庭的崩塌。

當一件商品包裝成廉價奶頭樂的模樣面世愉悅眾人,它的 " 毒性 " 一定已被掩蓋;
當一種成癮性流行企圖成為某種集體性文化,潛移默化代代相傳,它的野心,更是其心可誅。
普通人生活里有的多少苦,就需要多少易得的奶頭樂,但廉價安慰劑的核心,不過是成癮,至幻和中毒。
這指的僅僅是檳榔嗎?
檳榔圈套,什么時候從我們生活里消失過?

警惕 " 檳榔 " 式圈養
什么是檳榔式圈養?
低沉本,高成癮;
易得的廉價奶頭樂,和一夜間被包裝成主義的流行;
以及游走在監管邊緣,被刻意模糊的后果。

有的城市里,有這么一種夜晚打開方式。
它正隱密的席卷于都市年輕人的社交圈子,伴隨著隱晦的朋友圈銷售,成為熟人社交的準入門檻。
——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 " 新型興奮劑 "。
它們可能叫 " 奶茶 ",叫 " 可樂粉 ",或者 " 軟糖 "。
它們打著 " 上頭 " 和 " 失身 " 的擦邊標簽,在黑暗里被曖昧的分發,說辭無一例外是:
" 這很安全,很好玩,不會上癮的 "。

自由,音樂,酒精,荷爾蒙,成了包庇這種廉價興奮劑最好的伊旬園,在監管的邊緣放肆擴張。

今年 1 月,《今日說法》剛報道過這樣一個案例:
19 歲的小劉是一名杭州大學生,2020 年 6 月初,小劉突然給家人打電話說自己癱瘓了,雙腿無法動彈。
小劉隨即被送到了浙江省人民醫院住院治療,神經內科給出的診斷結果赫然是:
長期吸食笑氣,可能致終身殘疾。

而這已不是神經內科接診的第一例 " 笑氣致傷 "。
從 2017 年開始," 笑氣 " 作為一種吸食后可帶來短暫歡樂的強效麻醉劑,已經高頻出現在年輕人社交圈。
以解壓安慰劑之名,成箱的泛濫。
同樣的高成癮性,同樣的從開始的一支,到后面的一箱,最后不可避免的走上神經受損乃至癱瘓,致死的下場。

笑氣在我們身邊很少見嗎?
你看過前幾年沸沸揚揚的酒吧 " 撿尸 " 視頻嗎?
凌晨一兩點鐘,有喝醉的女孩人事不省的被丟棄在酒吧門口,她們的衣服被掀成衣不蔽體的模樣。
任何一個該時間段來酒吧門口 " 撿尸 " 的男人,都可以隨機帶走一個女孩。

男女生在夜店,只需一個眼神拿到的就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兩套酒單。
一杯甜味滿滿的 " 小甜酒 ",可能就是刻意以 4.5 種高度烈酒混合成的 " 失身酒 "。
沒有人會告訴你夜店的第二張面孔和過度飲酒的后果,它們對年輕女孩展示的,是燈紅酒綠的新世界和潮流開放的亞文化。
" 來喝酒啊 ",卻只字不提獨身女孩在夜店喝醉的可能下場。

我們正被送到嘴邊的虛假快樂圈養著。
吸煙有害健康后,電子煙大行其道,專柜一夜間開遍各大商場,綠豆味果味奶味 ......
以 " 低尼古丁 "" 健康 "" 炫酷 " 的概念,在年輕人中迅速走紅,成為 " 休閑零食 "。

各大商家平臺更是模糊概念,配著 " 免費試抽 "" 戒煙 " 等宣傳口號,將電子煙改名換姓為 " 電子化霧器 "" 戒煙神器 " 來營銷,購買時甚至沒有年齡限制。
吸電子煙戒煙,真的是好一招道德縱容。

背后的真相呢?
是 " 全球 90% 以上電子煙均由中國生產 ",國內電子煙市場在 2013 年— 2020 年內迅速擴張,10 年內盈利近 20 倍。
而電子煙已被全球 32 個國家明言禁銷,它的危害并不低。
" 長期吸入電子煙,患肺炎、肺出血、哮喘、慢阻肺、肺癌的機率明顯上升。患心腦疾病和癌癥的機率也高于普通香煙。"
" 電子煙的戒煙式宣傳誤導,更易讓年輕人成癮 "。

欲望縱橫,貪婪編織成圈套。
信息時代,多少種唯利是圖假裝成無辜的羔羊,炒作概念,包裝主義,營銷焦慮,販賣快樂,只為收割染血的饅頭。
檳榔興奮劑電子煙之流,游離在違禁品的紅線上,圈養的是一代人的健康成癮;

還有各種刺激的短視頻,無下限的直播。
資本入駐,碎片化時間被不加節制的奶頭樂無限侵占,圈養的是一代人的精神成癮;

鋪天蓋地的小道醫美廣告炒作著顏值焦慮,定義著美的單一形態,加速著容貌內卷,圈養的是一代人的審美成癮;

各種違法貸款,不用任何衡量和抵押。
任何一個人都隨時可以在任意一個金融平臺透支明天的金錢,來滿足即時欲望,圈養的是一代人的財富成癮。

檳榔圈套無處不在。
自由被鼓吹,欲望被放縱,這個時代處處主義,卻少了后果與承擔。
警惕被圈養的中國人社交圈。
下一個,就是你。
讓檳榔式成癮性圈套落回監管內,迫在眉睫。

吹響現代版 " 虎門 " 之聲
羅翔曾在評鮑某明案的時候說過:
" 如果自由不加限制,一定會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今天我要說,當一種廉價自由不加限制被鼓吹時,就是其心可誅。

在廣州禁止檳郎戶外廣告的時候,她姐看到這么一種評論:
" 吃檳榔不是個人自由嗎,憑什么不讓打廣告 "

這種邏輯可以延伸到幾乎所有事上:
吸毒不是個人自由嗎?毒品為什么不讓打廣告甚至違禁?
歷史的車輪才搖搖晃晃駛出 500 米,已有既得利益者把臉一擦,就忘記了身后浴過血的代價。

就在 100 多年前,以英國為首的一幫列強,正大肆向中國走私鴉片。
針對中國人口感量身定制的鴉片,價低提神極易成癮,還暗暗刮起了一股 " 鴉片貴族風 "。
鴉片從宮內傳到宮外,從王親貴族傳到吏卒百姓。全國上下都以吸食鴉片為榮。
一場不見硝煙的亡國滅種罪行,就這樣席卷而來。

吸鴉片者,成癮者十之八九,變賣家產散盡家財買煙者比比皆是,路有骨瘦如柴的吸食者人在壯年已瀕臨死亡。
而大量的真金白銀卻流入列強口袋,成為他們養兵造船,壯大現代文明,侵略中國的原始積累!

國仇家恨至此,民不聊生。
有了這基于民族傷痛的前車之鑒,何以再問得出,為何要禁毒,為何今天要呼吁對成癮性商品的監管?

百姓的錢,如果喂飽的只是貪婪的資本,那總有一天會化成無形的刀,反噬我們每一個人。
而等到那一天,我們已經是民弱國敗,只能任人宰割。
中國,永遠是建立在監管之上的自由國度。

國家未來之上無個人,民族未來面前無主義。
在某些惡臭亞文化逐漸席卷年輕人的今天,別讓自由成了孵化罪惡的土壤。
警惕每一種送到嘴前的廉價快樂,在看不到代價的時候,千萬謹慎。
小視特別喜歡這么一句話:
" 歷史書上輕描淡寫一段話,
往往就是無數人血淚的一生。"
你能看很多書,聽很多故事,
但你只能活一次。
別走回頭彎路,別上了 " 他們 " 的當。
我們還有孩子,民族還要有未來。
倡導檳榔類成癮商品受合理監管,從此刻做起。
迫在眉睫的星星之火,亦早該燎原。
來源:她刊
編輯:三莓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7da0a8e9f09344857e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