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歲的鄭先生(化名)是個私企老板,從白手起家到財務自由,他無疑是無數創業者中的幸運兒。可 7 年時間 3 次得癌,他卻依然笑著說自己 " 幸運 ",著實費解。
看起來蠻健康一人竟已肝硬化早期
" 我現在感覺沒什么不舒服的,好好享受當下,生意都交給兒子了。" 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杭州市西溪醫院(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余吉仙的診室,鄭先生灑脫地說。
按余醫生的要求,鄭先生只需每 3 個月復查相關指標,但他每個月都會按時出現在她診室,就像見老朋友一樣聊聊。"10 多年,早就習慣了,也多虧了這個好習慣一次又一次救了我。" 他不禁感嘆。
那時的鄭先生,才 50 歲出頭,事業蒸蒸日上。可一紙體檢報告給他按下了暫停鍵," 肝功能異常、肝內多發結節 ",聽說杭州市六醫院看肝病不錯,便慕名前往,正好碰上當天出專家門診的余吉仙。
" 他當時雖看起來跟健康人沒什么差別,自己也沒感到任何不適。但乙肝陽性,且相關檢查已提示到肝硬化早期。" 余吉仙也至今清晰記得初診時的情景。
聽到診斷的鄭先生出奇的鎮定,只是在得知罪魁禍首是乙肝病毒,再加上自己多年來為了生意拼命工作、經常喝酒應酬讓原本就生病的肝臟雪上加霜時,有些自責與后悔。
余吉仙綜合評估認為鄭先生為肝癌高危人群,需進行抗病毒和抗纖維化治療的同時定期隨訪,建議每 3 個月查 AFP(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志物)及肝臟超聲,每 6 個月查肝臟 CT 或 MRI。
鄭先生依從性非常高,哪怕是一次次指標都顯示正常,也沒有絲毫放松警惕。于是,才有了他所謂的 " 幸運 "。

7 年 3 次得肝癌都幸免于難
7 年前,鄭先生在定期隨訪 B 超時,發現肝內結節較前有增大,不過 AFP 正常,再進一步查 CT/MRI,明確診斷為早期肝癌。余吉仙請相關學科的專家會診,最終定了射頻消融的治療方案。
" 都不用手術,就住院三四天時間,后續也只需跟以前一樣定期復查。" 鄭先生輕松說著自己患癌的經過,就好似得的是個小感冒一般," 第二次是在 4 年前,也是在隨訪時 B 超發現的,肝內有新發結節,再次診斷為肝癌,又一次做了射頻消融。"
而說到第三次,鄭先生直接對余吉仙豎起了大拇指。1 年前,隨訪時發現 AFP 略微偏高,同時 CA199 升高,總膽紅素和谷氨酰轉肽酶輕度升高,但開始 B 超和肝臟 MRI 檢查未發現明顯的肝臟占位性病變。
可鑒于他已 2 次診斷肝癌,再結合各項檢查,余吉仙預約腫瘤 MDT 會診,專家一致認為他新發腫瘤可能性非常大,可能目前腫塊比較小,B 超或 MRI 檢查不一定發現得了,建議進一步做 PET-CT 檢查,結果真的是肝癌。于是,通過手術治療,鄭先生又一次逃出肝癌的魔爪。
" 幸運 " 只會眷顧規范隨訪治療的人
7 年 3 次中招肝癌,每次都有驚無險,鄭先生覺得一切都歸功于他的 " 幸運女神 " 余醫生。可余吉仙卻說主要還得歸功于他自己。
" 從第一次確診肝癌以來,他的生存期已超過 7 年,關鍵在于早診早治,規范的隨訪治療。" 余吉仙坦言。
門診中經常會碰到一些病人,說自己抗病毒治療后肝功能都正常,乙肝 HBVDNA 也陰性了,為什么還要定期復查?有些時候只愿意查個肝功能和 AFP,其他檢查都不做。甚至還不乏長期抗病毒治療患者,平時不規范檢查,等出現上腹部疼痛等不舒服時才檢查,一檢查發現晚期肝癌了,失去了最佳治療機會,生存期一般就不超過 1 年了。
杭州市西溪醫院是一家以診治肝病為特色的三甲醫院,每年會有大量的肝癌病人前來就診,每每遇到類似的情況,余吉仙都得不厭其煩地解釋," 乙肝 - 肝硬化 - 肝癌 " 是多數肝癌患者的疾病進展路徑,只有規范的隨訪治療,才能及時捕捉到惡變的信號,進而以最小的代價阻止悲劇的發生。而 AFP 是肝癌的特異性腫瘤標志物,但臨床上大概有 25-30% 的肝癌患者 AFP 是正常的,僅靠 AFP 來篩查肝癌是不夠的,存在漏診風險,就可能錯失鄭先生那份 " 幸運 "。
當然,萬一不幸中招也不必絕望," 癌癥不是絕癥,通過科學的治療,跟慢性病一樣,關鍵是患者要跟醫生一起做好應對和管理。" 余吉仙總是這樣鼓勵患者和家屬。
來源:錢江晚報 · 小時新聞 記者 何麗娜 通訊員 沈文禮
(編輯 高霞)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ba4c49e780bf92c0026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