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新媒科技評論
9 月 15 日,果粉期待已久的 iPhone 14 終于正式開售,但激動的可不止果粉,還有終于等來一年一度賺錢機會的黃牛黨們。
相較于其它品牌手機,蘋果背后的 " 黃牛產業鏈 " 早在多年前就已經發展起來了。早期,蘋果在國內的發售時間一般會晚于美國,以最轟動的 iPhone 4 為例,其國內發售時間就比美國晚了差不多 4 個月,這個時間差給了不少海外黃牛 " 搬 iPhone 賺錢 " 的機會。
此外,由于國內還有香港、澳門、三亞三大免稅購物點,俗稱 " 水貨 " 的免稅 iPhone 也同樣為黃牛創造了不少生財機會。當然,對于個別火爆型號的 iPhone 來說,代排隊、代收機這樣的倒騰行為也很常見。
只是,對于黃牛們來說,今年倒騰 iPhone 14 不僅賺錢難,很可能還要倒貼一把,難道蘋果手機真的魅力不再?
被蘋果 " 背刺 " 的黃牛
在 iPhone 14 公開發售的兩天后,# 黃牛訴苦蘋果 14 倒貼 100 元出 # 的話題便沖上了熱搜。有黃牛表示,自己在 16 日加價 1800 元收回了一臺 iPhone 14 Pro Max,但在隔日僅加價 600 元便賣出,一番倒騰之下,自己還虧了 1200 元。
按照往年的慣例,iPhone 新款手機在發售后往往會存在短期供貨不足的情況,除非消費者搶到首批現貨,否則就要等約 2-3 周才能拿到第二批的供貨。這時候,黃牛就會加價收購消費者買到的手機,再以更高價格賣給部分急于嘗鮮的消費者。
這樣的套路在歷款 iPhone 時都屢試不爽,在去年 iPhone 13 發售時,甚至于有黃牛在兩個月內就狂賺了 30 萬元。
但在今年,市場并沒有給黃牛留下加價的機會。據新黃河客戶端梳理,以 256G iPhone 14 Pro 的回收價格為例,在湖南一家檔口里,其 16 日 11:00 溢價約 900 元,18 分鐘后溢價 700 元,兩小時后溢價只剩 300 元。
iPhone 14 系列在黃牛市場里的行情就像股票市場一樣刺激,一天之內就經歷了從巔峰到破發全過程。在震蕩的行情下,甚至有消費者反向 " 收割 " 黃牛,有網友表示自己在 16 日加價 1800 元賣出了兩臺 Pro 系列,一天后僅加價 100 元就能買回來了,相當于凈賺 3400 元。

從目前閑魚等二手平臺的數據來看,iPhone 14pro 系列的溢價空間大約在 600 元左右,而 iPhone 14 數字系列則已經無需加價,但有價不一定有市,有咸魚用戶表示,自己放出的 pro 系列也等了很久才有成交。
iPhone 為什么不香了
雖然今年試圖倒騰 iPhone 14 的黃牛們均被蘋果擺了一道,但在過去十年,轉賣一臺手機賺 1000 元的例子并不少,比如當年的 iPhone 4 和 iPhone 4s。
作為蘋果系列里最具有創新性的產品,iPhone 4 系列確實顛覆了當年國內智能手機的現狀。據媒體報道,當年預約購買 iPhone 4 的人數超過了 10 萬,有的人甚至提前 3 天就到蘋果店排隊。
如果消費者不想等待,便至少要加價 1000-1500 元才能買到一臺 iPhone 4。在公開發售的前一兩天,有的消費者甚至愿意接受 2 倍于蘋果官網的售價從黃牛手中買下新手機。
但也并非每一款蘋果機型都能如此火爆,比如 2018 年發售的 XR 系列,由于跟同期發售的 XS 系列相比,其性能配置較低,加上遭遇了華為 mate 20 的夾擊,XR 的銷售狀況并不好,蘋果線下店均不缺貨,黃牛自然也沒有抬價空間。
由此可見,黃牛能否在蘋果的新機型中找到牟利空間,關鍵在于消費者的期待值,以及市場的供需狀況。
從 iPhone 14 的產品功能來看,在正式發售前,市場對其抱有不少期待,包括其攝像頭的廣角像素擴至 4800 萬像素,延續已久的齊劉海也將作出調整等,但市場的期待在 iPhone 14 正式發售后便撲了個空。
首先,在發布會上十分驚艷的靈動島,卻被用戶吐槽是賣家秀和買家秀的區別,靈動島和微信、騰訊視頻等很多軟件并不適配,在玩游戲時候還會出現遮擋。此前一度夸贊過靈動島的羅永浩,也在拿到真機后吐槽實物非常丑,并表示自己對這個品牌感到難過。

隨著拿到真機的用戶越來越多,大家的吐槽也開始增多,比如 iPhone 14 出現嚴重過熱、手機背后容易出現劃痕、以及在數據轉移時手機容易卡住等。
其次,iPhone 14 數字系列和 Pro 系列之間的產品性能差距被進一步拉大,且蘋果在今年取消了 mini 版本,這種變相加價的策略也讓用戶難以接受。
而且,在 iPhone 14 系列推出后,iPhone 13 系列馬上進行了降價,本來 13 跟 14 系列在配置上就差別不多,對于不想花大錢追求 iPhone 14 Pro 系列的消費者來說,他們更愿意選擇去買 iPhone 13。
不過,近年蘋果在產品力上幾乎沒有突破,這一點基本上已經是市場的共識,但基于蘋果品牌的強大影響力,如果僅僅是以上兩點,其實還不足以讓 iPhone 14 完全沒有溢價空間,iPhone 14 在黃牛圈里轉不動了,核心原因還是今年其供貨比較充足。
不少網友表示,自己預約 iPhone 14 后顯示需要 1 個月左右才到貨,但實際上并不用那么久,有的用戶甚至在首發那天就收到了貨。
市場上的 iPhone 增多,消費者從黃牛手中購機的需求自然就減少了,不少人認為,蘋果明明貨源充足,卻在初始預售時將發貨時間拉得這么長,這也是讓黃牛錯判市場行情的一大原因。
黃牛時代或將過去
另一個觀點認為,蘋果的產能優化,是導致市場能夠及時供應上 iPhone 14 系列現貨的重要原因。
一直以來,蘋果都是先通過大數據分析與相關調研來確定訂單量,廠商會先準備出第一批客戶的產能,然后根據持續釋放的需求與訂單量,再準備第二批的產能。
第一批產能由于準備時間充足,往往能及時推向市場。但根據市場實時狀況決定的第二批產能,則可能因為市場需求超預期等情況而面臨產能不足的情況。
早期,蘋果的核心產能都是由富士康所供應的,自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推出后,富士康便一直占據 iPhone 50% 以上的生產量。但富士康的產能不足,也給了蘋果另一家代工廠商立訊精密崛起的機遇。
立訊精密的創始人王來春便曾在富士康工作十年,后來才于 1999 年創立深圳立訊精密,公司從 2004 年起開始承接富士康國內訂單,可以說,富士康也一手扶持了立訊精密的發展。
2011 年起,立訊精密陸續收購昆山聯滔等蘋果其它產品的供應廠商,并借此切入到蘋果供應鏈中,此后,立訊精密逐步贏得了蘋果的認可,并相繼拿下了 iPad 內部線、MacBook 電源線、iPhone 轉接頭等訂單。
2021 年,立訊精密首度拿下 iPhone 的整機代工,有消息指出,在 iPhone13 Pro 的整體產能中,立訊精密拿下 30% 產能,富士康負責另外的 60% 產能,從這個比例來看,雖然富士康依然是蘋果的頭部代工廠商,但立訊精密的替代效應已經越來越強。
再回到今年 iPhone 14 系列的供應上,第一批與第二批之間的產能能夠如此快速的銜接上,這一點也足以說明在立訊精密加入后,蘋果的產能已經有了較大改觀,而且這將會成為蘋果以后的常態。
除了產能逐漸跟上外,在大數據時代之下,蘋果等科技公司獲取用戶信息的能力也在加強,再加上數字供應鏈的不斷成熟,想要更精準預測消費者的需求將變得越來越容易,從這一角度來看,黃牛在蘋果產業鏈中的生存空間已經近乎于無。
一方面,過去黃牛主要通過時間差和信息差來賺錢,但在互聯網時代下,市場幾乎已經是 " 透明 " 的存在,市場跟消費者之間沒有壁壘,黃牛這一舊時代產物也到了該退出的時候。
另一方面,從近年逐漸冷卻的 " 搶機潮 " 來看,iPhone 在眾多消費者心目中的意義,也逐漸從 " 炫耀的奢侈品 " 向 " 日常生活用品 " 轉變,消費者的消費態度也越趨理性,愿意加高價嘗鮮的消費者自然也少了。
有分析認為,今年搶 iPhone 的黃牛徹底遭遇 " 滑鐵盧 ",或許也意味著手機行業的 " 黃牛時代 " 迎來了轉折點。從商業角度來說,iPhone 黃牛黨的出現本就游走在灰色地帶,橫行了這么多年,也是該到了退場的時候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2bc6708e9f0950d537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