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跳票一段時間后,英偉達的 40 系顯卡終于是姍姍來遲,作為備受矚目的一代顯卡,40 系采用了全新的核心,官方宣傳新核心和技術能夠讓 40 系擁有 2-4 倍與上一代同等級顯卡的性能表現。
對于游戲玩家來說,心心念念的 40 系顯卡終于是來了,只不過英偉達僅發布了 4090、4080 兩個系列的顯卡,主流的 4070 和 4060 則完全不見蹤影。在發布會上甚至還把 30 系顯卡的型號及價格與 40 系顯卡并排擺放,言外之意就是今年沒有 4060 和 4070 了,有需要的請左轉 30 系。
先不提老黃的小心思,在本次 40 系發布后,一個在英偉達消費級顯卡上存在長達 18 年的技術,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退役,這個技術最初叫 SLI,后續更名為 NVLink(為了統一,后續均采用 SLI)。在最新發布的 40 系顯卡上,SLI 功能的支持將徹底成為過去,用戶無法再通過顯卡橋接配件來實現 GPU 性能的提升。
如無意外,往后的英偉達消費級顯卡上應該不會再出現 SLI 功能,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后來被不停邊緣化的技術,終于迎來了自己的結局。
SLI 的全稱為 Scalable Link Interface,譯為 " 可靈活伸縮的連接接口 ",最早由 3DFX 在 1998 年發布,但是沒有引起重視,英偉達收購 3DFX 后在 2004 年推出的 GeForce 6800 Ultra 上首次使用該技術,使得用戶可以通過 SLI 接口將兩張 GeForce 6800 Ultra 連接,使得 PC 的 GPU 性能得到明顯提升。
對于有錢但是卻苦惱于游戲性能不足的玩家來說,SLI 技術讓他們能夠享受到更高的游戲幀數和更好的游戲畫面,當然代價也不小,SLI 技術往往需要配合高端主板 + 高端電源 + 兩款一模一樣的顯卡,整體成本翻倍都算是稀松平常的事情。
雖然硬件上采用了兩款一樣的顯卡,實際的性能卻不是 1+1=2,而是 1+1=1.5 甚至更低,不過,SLI 技術的出現確實讓 PC 的 GPU 性能得到了加強,讓一些游戲能夠更流暢的運行。SLI 的原理實際上就是將游戲畫面一分為二,讓兩張顯卡分別渲染其中的一半,然后再傳輸到輸出端的顯卡進行合并輸出。

圖源:英偉達
早期支持 SLI 技術的顯卡很多,甚至會有英偉達還推出了多款官方 SLI 顯卡,比如著名的 " 戰術核顯卡 "GTX 690,作為當年的旗艦顯卡就內置了兩顆 Kepler 架構的 GK104 芯片。GK104 是當時最強的 GPU 核心之一,在 GTX 680 上廣受好評,所以英偉達發揮 SLI 的特性將兩顆 GK104 塞入到 GTX 690 中,打造出當時最強的顯卡。
那么 GTX 690 的口碑如何?從 " 戰術核顯卡 " 這個昵稱來看,大家應該也猜到一些了,GK104*2 所帶來的超高功耗超過了英偉達和顯卡廠商的預料,以至于 GTX 690 出現在使用中電容爆炸的情況,而且不是個例。雖然性能確實強勁,但是極高的供電成本及安全風險還是讓其成為英偉達口碑最差的顯卡之一。

注:GTX 690 的 PCB 結構(圖源:AnandTech)
而在第二年更新的 GTX 700 系列上,GTX 780Ti 就是終點,取而代之的旗艦顯卡變成了 GTX TiTan,同時也是第一代 TiTan 顯卡,而且使用的依然是單核心設計。其實在 GTX 690 之前,英偉達曾發布、研發了 GTX 295、GTX 470 X2、GTX 460 X2、GTX 490(未發布)、GTX 560 Ti X2、GTX 590、GTX 690 等多款雙芯顯卡,其中部分因為功耗等問題,直接胎死腹中。
GTX 690 是英偉達最后一款官方雙芯片顯卡,自此之后英偉達僅在顯卡上保留了 SLI 功能和接口,沒有再推出單 PCB 雙芯片的官方 SLI 顯卡。某種程度上來說,一方面是雙芯片的功耗機發熱難以控制,另一方面則是 GPU 性能取得了突破,GTX TiTan 所使用的 GK110 性能已經可以滿足大多數游戲的運行需求。
所以官方僅保留 SLI 功能讓有需求的用戶可以追求更高的 GPU 性能,這也是后續網絡上的 " 四路泰坦戰大作 " 的梗來源,常被用來形容一款游戲對配置的需求極高,后來則是被用來吐槽一些不帶預算就問網友該如何組裝 PC 的 " 伸手黨 "(不提供預算和需求無法確認配置,所以網友直接 " 推薦 " 頂配 " 四路泰坦顯卡 ")。
作為一個曾經的 SLI 擁護者,英偉達為何徹底拋棄這個功能?實際上,NVLink 功能還在,因為英偉達并沒有拋棄掉這個功能,只是在消費級產品上不再提供,在英偉達的專業級產品線上仍然是重要功能之一。
其實,為了在消費級產品上取消 SLI,英偉達已經鋪墊了六年,在 2016 年發布 GTX 10 系列顯卡時,英偉達就將顯卡 SLI 的功能限定為 GTX 1070Ti 及以上的顯卡才能夠使用,而在 GTX 900 系列上,只需要 GTX 960 及以上就可以調動 SLI 功能。
在 GTX 10 系列之后,英偉達對該功能進行了改動,為了滿足高性能顯卡的 SLI 需求,發布了新一代的 NVLink,并且將適用范圍進一步縮小,僅支持 RTX 2080 及 RTX 2080Ti 兩款旗艦級顯卡。

圖源:貼吧
在后續更新的 RTX 30 系列中,也僅有 RTX 3090 和 RTX 3090Ti 可以支持 NVLink,甚至大多數玩家都不知道英偉達的顯卡還可以 SLI,即使是高端玩家也很少會考慮雙卡 SLI。
一方面是對電源及散熱的要求極高,另一方面是 RTX 3090 的單顯卡價格已經超過一萬元,遠不是當初一兩千就能買到的顯卡能夠相比的,即使算上通貨膨脹等因素,SLI 顯卡所需要的成本也是實打實的提高了許多。
更主要的是 RTX 20 系之后 SLI 功能所帶來的性能提升,很難反映到游戲上,雖然在 3DMark 等測試軟件中,雙顯卡 NVLink 后的得分往往會提高 80% 以上,但是在實際游戲中卻很難帶來如此高的幀數提升,甚至有玩家認為雙顯卡 SLI 所帶來的畫面撕裂感反而降低了游戲體驗。
前面我們提到過 SLI 的本質就是將畫面一分為二交給兩個顯卡渲染,然后再進行合并輸出,因為每張顯卡僅需渲染一半畫面所以最終的游戲幀數在理想狀態下將會是原本的兩倍。但是在實際使用中,畫面合并所帶來的的撕裂感和渲染延遲,其實都會讓實際的游戲體驗大打折扣。
這個問題難道就不能解決?其實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游戲公司進行配合,對游戲的畫面渲染進行優化,甚至可能涉及到游戲引擎等底部數據的修改。另一邊,雙卡 SLI 的玩家數量持續減少,到了 10 系之后可能僅占所有玩家數量的 0.1% 甚至更少,所以幾乎沒有游戲公司愿意為雙卡 SLI 提供畫面優化。
游戲端不愿意做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英偉達也不愿意對 NVLink 這個幾乎沒有玩家使用的功能進行游戲方面的優化。最終的結果就是 RTX 40 系徹底取消了 NVLink 功能。實際上,早在 RTX 30 系的時代,NVLink 的主要用途就僅限于設計、渲染等用途,很少有人真的是拿來打游戲的。
而在 RTX 40 系推出后,英偉達還同步更新了不少專業的設計卡,對于有相關需求的用戶來說,已經沒有必要花高價買兩張旗艦卡來 SLI,不管是從成本還是從性能來說,都不值得。可以說,SLI 功能在民用領域已經幾乎沒有用武之地,唯一的作用就是在測試軟件中跑出一個驚人的高分,驚艷一下其他網友。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2fdb48e9f0905481ae9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