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秋季來臨,各大手機廠商紛紛準備發布自己的旗艦機系列。
今年華為旗艦系列 Mate 和 iPhone 發布時間如此之近,在各大網站上對于其功能的討論也開始如火如荼的進行,其熱度從 8 月末綿延到 9 月末。
但通過微博的熱搜可以發現,包括 iPhone 在內的蘋果系列產品,無論是預售、發布會等大事,發貨、預熱、系統更新等雞毛蒜皮的小事,均能登頂熱搜長達幾個小時左右,但國產廠商除非發布旗艦系列,否則很少能與蘋果的熱度抗衡。

可以發現,iPhone 發布延遲發貨信息,網上均給予包容態度,而國產廠商缺貨,其評論區卻充斥供應鏈不給力、黃牛炒作等負面詞匯。其根本原因是大家認為 iPhone 由于其市場基數較大,延遲發貨在所難免,而國產手機廠商則不具備延遲發貨的條件。
的確,iPhone 產品統治全球高端市場已接近 10 年,但大家不要忘記,國產廠商也撐起了全球手機市場的另一半江山。

高燒不退的熱搜
小 Z 通過百度、微博后臺的數據監測,以及新浪輿情通的數據分析得出結論,蘋果近 1 個月的熱搜指數居高不下,甚至國產手機所有的熱搜指數加起來都不如。



蘋果一年有兩次主要發布會,春季和秋季,4 月份左右發布新一代 iOS,6 或 7 月份會有 WWDC,每次都能掀起一波熱搜狂潮,但到了今年 iPhone 所在的秋季發布會,其熱搜程度已堪稱恐怖。
從各大手機品牌微博熱搜的關鍵詞來看,蘋果、華為、vivo 的關鍵詞更偏向于技術,而 OPPO 和榮耀的關鍵詞更偏向于市場。

從評論上看,蘋果缺貨或延遲發貨相關熱搜下面多是帶有 doge 狗頭后綴的中性以及包容性評論,但國產廠商一旦有缺貨或者延遲發貨信息,下面評論多為負面。


國產手機廠商在這幾年技術飛躍的情況下,其產品性能已和 iPhone 相差無幾。但蘋果的 " 高端印象 " 依舊牢牢印刻在用戶心里,作為電子行業從業者或極客來說,蘋果在細節的優化上確實技高一籌,但智能手機發展到今天,其使用功能早已大同小異,從日常來說,使用 iPhone 和國產手機確實差別不大。
為什么都喜歡蘋果?
除去產品原因外,更多是最初印象的延續,以及固有的虛榮心。
同奢侈品一樣,iPhone 已經不能代表一個電子產品,更多的是一種貧富差距的外在象征,我用蘋果就代表有 " 品味 " 有 " 面子 " 的固有印象,還存在于不少用戶中。

" 貴的東西就是好的 " 這種消費意識,在任何產品上都是如此。
大部分國人熟悉蘋果是從 10 年代后的 iPhone 4 開始,當時蘋果以高昂的價格和劃時代的智能機定義出現,在全球引發了熱潮,彼時的炒作只是輔助,更多原因是 iPhone 4 不是走路的人,而是探路者。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如今智能手機的康莊大道。

傳入中國后,在強大的炒作中,許多人不惜借錢、賣器官甚至走非法路徑,購買這款開啟手機新時代的產品。
國產功能機和當時的全球功能機霸主摩托羅拉、諾基亞等等,都在蘋果面前黯然失色。
華強北更是以此出現高仿狂潮,各種水貨 iPhone 層出不窮,蘋果也通過 iPhone 4 給國人留下了高端大氣上檔次的第一印象。
不僅如此,2012 年蘋果還和聯通合作,預存話費達到 5880 元后,用戶可選擇一至三年期 16GB/32GB 零元購機。充話費獲 iPhone 4S 這種方法讓其行貨銷量扶搖直上,兩方均達到了雙贏,蘋果在國內市場占有率急速攀升。

第一印象好,外加上產品過硬,并沒有導致蘋果在中國市場暢通無阻。隨后的幾年,三星、LG、HTC、微軟等諸多安卓和 Windows 廠商涌入市場,在風口期也給國內用戶塑造了高端印象。

但沒有一家品牌能在高端地位坐久,一方面原因是安卓系統的缺陷,另一方面是對中國和國外用戶雙標的惡果,再有是性價比不均衡。
2016 年三星 Note7 電池門;2017 年微軟 Windows 手機停止支持;接下來是 HTC 和 LG 偷工減料花式作死。逐漸打破了好不容易塑造的高端印象。
但是蘋果自 iPhone 4 之后,沒有一代產品出過重大事件,硬件的高品質 + 絲滑系統 + 簡易的操作手法 = 極致的體驗。讓其高端地位越發穩固。
設計 & 營銷
炒作只能維持短期熱度,蘋果用硬實力獲得其地位無可厚非。但,隨著智能手機功能逐漸完善,各品牌差異越來越小,蘋果還需要靠什么維持自己的高端地位?
在技術難以有飛躍性突破的前提下,其營銷手段就成為了主要推手。
而蘋果和國產廠商相比,其營銷套路也大相徑庭。
早期的蘋果產品,最重要是抓住了 " 人性 " 二字。蘋果的產品充分考慮到了人的性格特點,比如追求時尚的思想,喜歡炫耀的思想,還有人那種 " 物以稀為貴 " 的理念等等。
比如豪購音樂潮牌 Beats,打造兼具時尚潮流與運動健康的 Apple Watch,蘋果用種種操作,打通了消費電子與時尚圈。

當然還有 iPhone。外觀設計雖然看似平平無奇,但從全球角度來說,越是簡潔的產品,踩雷的可能性越小,越能抓住不同價值觀和審美觀的人群青睞,簡而言之就是:尋找人類審美的共同點。
這就是大品牌必須具備的 " 平衡藝術 " 蘋果恰恰是將平衡藝術玩到了極致。當一個品牌的受眾群體越廣,其設計越要大眾化、扁平化、簡約化。

當喬布斯讓自己的產品獲得全球認可后,庫克就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了蘋果的產品自主性,向大眾輸出自己的價值觀來號召和統領消費者。
產品分為三個境界:自主性、跟隨性、隨波逐流,絕大多數的成功品牌,自主性可以說是必備條件,追逐性和隨波逐流的品牌會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自主性代表了品牌的立場、觀點、對行業的態度、對客戶的服務態度。
這一點,蘋果的態度尤其鮮明。
國內品牌由于崛起之路較晚,所以大多數采取的是跟隨性戰略,即以蘋果為目標,向高端產品學習。
但長期以往,人們就會產生固有印象,人家是 " 領導者 " 而我們是 " 追隨者 "。好不容易出現了第二個領導者華為,還遭遇了打壓,但盡管如此,國內品牌還是在努力推進,爭取在推料和性價比方面彎道超車,其平衡藝術也在逐漸的深入,從適應國人特點到適應全球人特點。

從 0 分努力到 60 分很容易,但從 90 分努力到 100 分就不是了。
目前國產品牌正在突破 90 分到 100 分的桎梏,奈何全球經濟水平下滑的情況下,各大線上平臺持續的折扣活動,讓更多的消費者選擇了折扣后的蘋果。
畢竟,一款已經打折的高端產品,誰不愿意要?
總結
固有印象的存在,以及供應鏈的水平,諸多情況造成了蘋果的明星效應,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還是應理性看待,切勿過于神話。從近年新品發布來看,蘋果在創新方面已難有提高,但價格整體仍然居高不下,盡管有核心的 iOS 系統和 A 系列處理器加持,但其功能也難創輝煌。

相反國產品牌正在努力推進追求高端,隨著屏幕、續航、內存、外觀的優化,安卓手機的使用壽命逐年變長,蘋果的優勢已不再突出,未來將進行的是銷售策略以及供應鏈之戰。
國產品牌仍需努力,打造自己完善的生態系統,優化供應鏈以及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能力,也希望線上網友理性看待如今國產品牌和蘋果的差距,畢竟沒有什么會永垂不朽。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31a298e9f0971c64da6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