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量子世界中,兩個 "糾纏" 的粒子,無論被分隔到多么遙遠,都可以保持聯系,并瞬時共享它們的物理狀態。愛因斯坦曾將這種神秘的現象稱之為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三位獲獎人Alain Aspect、John Clauser和Anton Zeilinger各自利用糾纏量子態進行了開創性的實驗。他們的研究結果為目前為基于量子信息的新技術奠定了基礎。

貝爾不等式
現如今,與量子力學的應用有關的研究領域已經變得非常龐大,這包括量子計算機、量子網絡,以及安全的量子加密通信。這一進展的一個關鍵便是,量子力學允許兩個或多個粒子處于糾纏態中。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物理學家都在思考,這種相關性是否與糾纏對中的粒子包含隱變量有關。所謂隱變量,指的是能告訴它們在實驗中應該給出什么結果的指令。
20 世紀 60 年代,約翰 · 貝爾(John Stewart Bell)提出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數學不等式。這個不等式表明,如果存在隱變量,那么大量測量結果之間的相關性,將永遠不會超過某個值。然而,量子力學預測,某種類型的實驗將違反貝爾不等式,從而產生比其他情況更強的相關性。

量子力學的糾纏對可以比作一臺機器,它向著相反方向拋出反色的球。當鮑勃抓到一顆球,并看到它是黑色的時,他就立刻知道愛麗絲抓到了一顆白色的球。在一種使用隱變量的理論中,這些球總會包含著關于顏色的隱藏信息。但是,量子力學認為,這些球都是灰色的,直到有人看到它們時,其中一顆會隨機變成白色,另外一顆則變成黑色。貝爾不等式表明,有一些實驗能夠區分這些情況。這類實驗已經證明了,量子力學的描述才是正確的。
開創性的實驗
Clauser 延續了貝爾的想法,并進行了一項實際的實驗。當他進行測量時,結果顯然違反了貝爾不等式,從而支持了量子力學。這意味一個使用隱變量的理論無法取代量子力學。

John Clauser 使用鈣原子,在他借助一種特殊的光照亮粒子后,鈣原子可以發射糾纏光子。他在兩邊分別安置了一個過濾器,來測量光子的偏振。經過一系列測量,他能夠證明它們違反了貝爾不等式。
在 Clauser 完成他的實驗之后,仍然有一些漏洞存在。Aspect 對裝置進行了改進,從而彌補了其中的一個重要漏洞。利用他的裝置,他能夠在一個糾纏對離開它的源后切換測量設置,所以當它們被發射時存在的設置不會對結果產生影響。

Alain Aspect 開發了這項實驗,他用一種新的方法激發原子,讓它們以更高的速率發射糾纏光子。他還能夠在不同設置之間切換,因此這個系統不會包含任何可能影響結果的預先信息。
通過精密的工具和一系列的實驗,Zeilinger 開始使用糾纏量子態。此外,他的研究小組還展示了一種被稱為量子隱形傳態的現象,使得在一定距離上將量子態從一個粒子移動到另一個粒子成為可能。

Anton Zeilinger 后來對貝爾不等式進行了更多測試。他將激光對準一種特殊的晶體,創造了光子糾纏對,并使用隨機數在測量設置之間切換。一項實驗利用了來自遙遠星系的信號來控制過濾器,并確保信號不會相互影響。
這些研究和實驗為當前量子信息科學的密集研究奠定了基礎。能夠操縱和管理量子態及其屬性,使我們能夠發展出具有意想不到的潛力的工具。這是量子計算、量子信息的傳輸和存儲,以及量子加密算法的基礎。這些日益完善的工具使我們更加接近那些現實的應用。
第一次量子革命給我們帶來了晶體管和激光,現在,在這些用來操縱糾纏粒子系統的現代工具的幫助下,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量子信息時代。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c49778e9f0974f0407a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