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出口的名片,除了硬核震撼的風機、巨輪,還有鮮味十足的魚蝦蟹貝。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產品出口國,每年有超過 130 萬噸的水產品從中國的各大港口出發,游向全世界的餐桌。
這些魚蝦蟹貝的出口要經歷怎樣的旅程呢?跟隨記者的鏡頭,到我國水產品出口大省山東,去看一條鲅魚的出海之旅。
從海里來 到海外去
一條鲅魚的 " 出海 " 路
記者來到山東日照的一艘漁船上,經過兩個小時的航行和兩個多小時的撒網等待,記者迎來了第一網收獲。

鲅魚泛著藍色光澤,刺相對比較少,而且價格實惠,是我國凍魚出口的主要品種之一。
記者來到碼頭,這里停著很多漁船。船一到港,就會有相熟的魚販來收魚。記者當天收獲了五箱鲅魚,每箱五六十斤,據了解,收購價大約為 6 元一斤。魚販收走后,這些魚最終被出口加工企業收購,成為原材料。

新鮮捕撈回來的鲅魚會經過清洗、切片、去骨、調味等超 20 道工序,其中一條產線在對鲅魚魚片進行明火烤制,來制作燒烤風味的即食產品。隨后,鲅魚就被加工成各種各樣不同口味的產品。

完成 -30 ℃速凍的產品,還要經過 X 光機的掃描,檢測是否還有殘余的骨刺、異物等。等到全部檢測通過,就可以裝箱了。

報關、檢疫,只要三四天時間,這批鲅魚產品就能完成全部的出口手續。記者看到兩個集裝箱裝著 30 多噸的鲅魚,集裝箱插著電,保持箱內溫度為 -18 ℃,通過一根遠程超導系統數據線,堆場管理方可以對箱內情況進行實時監測。

在日照港的碼頭上,吊機正在將集裝箱裝載上船,一同裝船的還有 100 多噸其他各類水產品,這艘集裝箱船將開往日本。短短不到兩周時間,從捕撈到出口抵達,日本的消費者就能品嘗到這批來自中國的美味佳肴。
深加工 高附加值
我國 1-8 月水產品出口額同比增 13.6%
出海的水產品們,在登船之前,都少不了一道重要的工序,那就是加工。過去數十年,這道工序只是切割冷凍,而如今,越來越精細的深加工,也讓中國水產的風味飄向了更大的市場。
全國最大的水產品出口企業——山東美佳集團,年出口水產品 4 萬噸左右,目的地涵蓋日本、歐盟等 38 個國家和地區。記者到訪時,不少車間在滿負荷作業。

除了蟹柳,企業今年推出的深加工產品還有解凍即食的鰻魚、超市零售端的調味水產、出口老齡化國家的魚糜特護食品等,負責人介紹說,得益于幾款新產品銷量增長,企業今年的效益是建廠 50 多年以來最好的一年,前八個月出口額達到 3.7 億美元。除了傳統的全球供應鏈優勢,核心還是企業由粗加工轉向精深加工的戰略轉型。

水產品,除了魚蝦蟹貝,還有一個重要類目——海藻。藻類也是超過魚、蝦的第一大水產品類。青島明月海藻是全球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業,旗下海藻酸鹽的產量占全球產能的 30%。今年全球海藻減產,企業由于提前布局海外原料基地,以及不斷提高產品附加值,今年總體銷量不降反升。

截至 2021 年,我國水產加工企業共計 9202 個,水產冷庫 8454 座,2021 年水產加工品總量 2125 萬噸,位居世界第一。今年 1-8 月,我國水產品出口延續增長態勢,出口累計 239.9 萬噸,出口額達 150.0 億美元,同比增長 13.6%。
(編輯 李蔚蔚)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3fa2429e780bf92c00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