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細菌物種都有一種神奇的生存策略。在面對饑餓和脅迫條件時,一些細菌會進入一種休眠狀態,生命過程隨即暫停。
這種 " 關機 " 進入深度休眠的細胞就像 " 僵尸 " 一般,它們也被稱為孢子。這是一些部分脫水的細胞,它們的外部被包圍著一層具有抵抗力的保護層。它們能經受住高溫、高壓甚至外太空的惡劣條件,維持可長達數千年的休眠狀態。
等到周圍環境再度變得有利于生存時,休眠多年的孢子可以在幾分鐘內蘇醒,它們重新水合,恢復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再次煥發生機。
但是直到現在,科學家仍不清楚孢子究竟如何 " 決定 " 再次醒來的時機。孢子是否能在不被喚醒的情況下,在 " 睡眠 " 中監測周圍環境?特別是,人們還不知道,孢子如何處理那些并沒有明確顯示有利條件的模糊環境信號。它們是無視這種不明確的條件,還是也能留意到?
近日,一組生物學家在《科學》上發表的新研究解開了這個謎團。研究人員發現,孢子在保持生理上的休眠狀態時,仍然具備一種評估周圍環境的非凡能力。它們利用儲存的電化學能量,就像一個電容器一樣,來確定周圍條件是否適合恢復正常機能的生活。
" 整合放電 " 機制
在新研究中,團隊測試了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 subtilis)的休眠孢子是否能感知短暫的環境信號。實驗中的這些信號并不強烈,還不足以讓它們恢復正常的生命活動。
他們將枯草芽孢桿菌的孢子暴露在營養物質中,并用染料來追蹤鉀離開核的移動。結果發現,孢子能夠計算這種小的輸入。隨著每次暴露,更多鉀離開核心部位,它的負電荷便越來越大。如果總和達到一定臨界閾值,也就是孢子的核心部位累積了足夠的負電荷,孢子就會 " 決定 " 退出休眠狀態,恢復生物活動,也就是所謂的萌發。
實驗還表明,如果孢子的鉀的移動受到了阻礙,它們則顯示出了有限的電荷變化,無論它們接觸到多少營養物質,似乎都不太可能回到正常的生命狀態。
研究人員還開發了一個數學模型來幫助解釋這個過程:孢子使用一種被稱為 "整合放電"(integrate-and-fire)的機制,基于鉀離子通量來評估周圍環境。即使是一些短暫的,但本身并不足以觸發脫離休眠狀態的有利信號,孢子也能做出反應。

顯微圖像顯示了數個孢子的電化學勢,顏色的不同代表了信號強度的差異。(圖/Süel Lab, Kaito Kikuchi and Leticia Galera)
它們不會被喚醒,而是對每個微小的輸入作出反應,釋放一些儲存的鉀,然后對連續的有利信號進行匯總,確定條件是否適合。這種累積信號處理策略能揭示外部條件是否確實有利,并防止孢子操之過急而進入一個條件艱難的世界。
有趣的是,這種細胞中的電荷變化在各類生命中都很重要。比如,孢子處理信息的方式,和我們大腦中神經元的運作方式就頗具相似之處。
在細菌和神經元中,微小而短促的輸入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累加。一旦達到閾值,孢子就會啟動回歸,而神經元則會發射一個動作電位,與其他神經元進行交流。
但兩者也有所不同。孢子可以在不需要任何代謝能量的情況下進行這種信號整合,但神經元則是我們身體中最依賴能量的細胞之一。
在休眠中處理信息
科學家認為,這項研究改變了我們對孢子的理解。孢子曾被認為是惰性物體。而新研究卻告訴我們,處于深度休眠狀態的細胞仍然有能力處理信息。孢子可以釋放它們儲存的電化學勢能進行有關環境的計算,而不需要新陳代謝活動的參與。
他們同時表示,這些與孢子有關的新見解,重新構建了關于休眠狀態的細胞的流行觀點。了解這種萌發的過程具有更實際的應用價值。孢子對大多數抗生素具有抗藥性,一些病原體孢子甚至會引起嚴重的后果。這類研究也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殺死它們。
此外,這對于評估諸如流星等物體上的生命,以及尋求生命證據的太空任務具有重要意義。如果科學家未來在火星或金星上真的發現了生命,它們很有可能處于休眠狀態。
我們現在知道,即使是一種看似完全惰性的生命形式,或許仍有能力 " 思考 " 它的下一步行動。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176618e9f0940ce64534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