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 10 月 16 日,索尼正式發布 α7、α7R 全幅微單相機,標志著無反 / 微單發展進入到一個新階段。在此之后,徠卡、尼康、佳能、松下、適馬也先后推出了同類產品,無反 / 微單也取代單反成為最主流的可換鏡頭相機。
在全幅微單邁入第 10 年的日子,讓我們回看原點,重新審視下最初的產品吧。

產品概述
索尼 α7、α7R 發布于 2013 年 10 月。作為第一批全畫幅微單,它的尺寸、重量和價格都很有競爭力 —— α7 發售價格 9580 元、α7R 發售價格 13580 元,都低于同期近似像素全畫幅單反。
ILCE-7 = Alpha 7 = α7
ILCE-7K = α7 機身和 SEL2870 鏡頭組成的套機
ILCE-7R = Alpha 7R = α7R

最早的全幅微單
我們通常說的無反 / 微單相機需要包含可換鏡頭、無反光板、電子取景這 3 個特性,按照這個標準,2012 年 9 月發布的徠卡 M(typ 240,支持實時取景)、索尼 α99 和 NEX-VG900 也可以算作是全幅微單。
所以相機分類其實還要遵循 " 約定俗成 ",比如徠卡大 M 是旁軸相機、索尼 α99 是單電相機、索尼 NEX-VG900 是可換鏡頭攝像機(即使它有機械快門也能拍 RAW 照片)…… 而在統計無反 / 微單時,我們一般也不會納入索尼 FX 系列、松下 BS1H、大疆如影 4D 等攝像產品。
快速點評
α7/α7R 并不是一款在設計上足夠成熟的產品,對比 α7II 等后續產品,我們可以看到索尼在卡口可靠性、CMOS 表面防反射鍍膜、快門按鈕位置、RAW 格式編碼、續航能力等方面的諸多改進。α7/α7R(以及 α7S)確實是索尼早期全畫幅微單產品中真正突出 " 微 " 字的 —— 之后產品性能越來越強、尺寸和重量也越來越大,一直到 2020 年 9 月登場的 α7C 才又讓人找回了 " 微 " 的感覺。
* α7/α7R 的卡口并非全金屬材質,配合一些長鏡頭、重型鏡頭時,可能因為變形而出現接觸不良情況(具體表現為機身無法識別鏡頭,不能對焦和控制光圈)。第三方廠商推出了卡口替換件,不過目前還在賣的比較少了。

和產品本身相比,α7/α7R 的更大意義是支持 " 眼部 AF" 功能(舊名稱 " 眼控 AF"),這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里成為索尼相機的 " 護城河 " 功能。
* 索尼并不是最早支持眼部 AF 的廠商,但全畫幅 + 眼部 AF 形成了對傳統單反的一大優勢。

購買建議
α7/α7R 目前的二手價格還不錯,但對絕大多數朋友來說,它們的使用體驗確實不算很美好(特別是 α7R 的快門時滯和機震)。拿來改機拍攝紅外、星空題材倒是個還不錯的選擇。
多說一句:我覺得索尼全幅微單一直到 α7RII 才算比較成熟。所以即使購買二手產品,也建議優先考慮 α7RII、α9、α7III 或之后產品。
官方樣張

α7、FE 35/2.8 ZA

α7R 、FE 24-70/4 ZA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4d7c0c8e9f095d47644d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