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時候驚覺自己的青春時代已經過去了?
恐怕沒什么比得上曾經熟悉的節目猝不及防宣布停播。
最近的一次,是《天天向上》。

繼《快本》之后,《天天向上》也迎來了自己的 " 升級改版 "。
有《你好星期六》珠玉在前,都知道,一旦 " 升級改版 ",就意味著舊的已經結束了。
況且上期節目末尾,汪涵的一番總結陳詞,怎么看都像是對過去 14 年的告別。
《天天向上》十四年來
邀請了數不勝數的具有想象力的嘉賓
每個人的故事都值得我們學習
……
那些喜歡《天天向上》的年輕朋友
我們的老朋友
未來我們的新朋友
能夠乘著自己想象的翅膀
向著自己認為的最美好的生活
去努力去奮斗
說實話,飄已經很久沒有打開過《天天向上》了。
如今的綜藝節目比過去豐富得多,而且,《天天向上》這些年出的幺蛾子也不少。
主持人接連暴雷、節目內容日漸無聊 ……
曾經的綜藝之王,逐漸成了墻上的蚊子血、衣服上的米飯粒。
回顧這部綜藝最輝煌的時候,從內容到主持風格,在當時都具有很強的開創性。
不同于《快本》走娛樂路線,《天天向上》更像是綜藝里的百科全書。
關注不同領域的知識,了解小眾職業,以及一些值得關注的素人。

當年,這些內容,給童年的我們帶來很多驚艷與感動。
即使到今天,這也絕對是一檔足以載入綜藝史冊的節目。
結束最適合用來懷念,今天就來聊聊:
當年的綜藝之王走向沒落,是必然嗎?
曾經的我們為什么喜歡《天天向上》?
最淺顯的原因:有趣。
有趣的選題,有趣的嘉賓,有趣到讓人光看題目就有點進去的沖動。
# 南北包子大 PK#

# 搞笑 QQ 表情扎堆 #

在挖掘趣味性選題上,過去的《天天向上》有著超前的意識和深厚功力。
這點和當時的主流是逆著來的。
那會兒,各家節目都在誰請的咖更大的道路上內卷,只有《天天向上》另辟蹊徑,把目光放到了娛樂圈一群 " 邊緣人 " 身上。
比如配音演員。
相信這期是不少 90 后的配音啟蒙。

《天天向上》這一期是 2008 年播出的。
用現在的眼光看,這期仍然充滿了驚喜與趣味。
請來的配音演員全是我們的童年回憶——
《聰明的一休》的配音李韞慧老師。

配《蠟筆小新》的蔣篤慧老師。

要代表月亮消滅我們的王曉燕老師。

那兩期節目的高潮,來自《無間道》的國語配音演員。
雖然沒有劉德華和梁朝偉的絕世容顏,但葉清和張藝兩位老師硬是憑借優雅又有磁性的聲音,無差別地俘獲了男女老少觀眾的耳朵。
那是飄第一次意識到,原來聲音也可以用 " 英俊 " 來形容。

還有幸目睹陳永仁和小夫、劉建明和一休在天臺對峙。
此等奇景,估計只當年的《天天向上》一家獨有了。


2010 年還是電視占據我們大部分娛樂生活的年代。
在那個電視上放什么就看什么的年代,我們無形中接受了不少廣告的洗腦,和配音演員一樣,廣告演員也是觀眾既熟悉又陌生的群體。
《天天向上》捕捉到了這點,特意做了一期廣告演員內容,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印象深刻的某芙的巧克力廣告,就因為其夢幻都市風格的劇情,擊中了不少向往大城市生活的少男少女的心。

和普通人吃巧克力必糊一嘴的狼狽相比,這些廣告明星竟然可以將巧克力吃得如此優雅。

電視機前的我發出和歐弟一樣沒見識的感嘆:她好會吃巧克力哦!
此外,還有某口香糖品牌的那句 " 不,是你的益達 ",也是因《天天向上》的發掘而名震互聯網的。
當年的 " 益達女孩 " 郭碧婷還沒有嫁給向太,憑借清純又俏皮的表演,成為不少人心中的女神。

涵哥,表情可以稍微收斂一下。

除了郭碧婷,廣告明星專輯里還藏著不少后來走紅娛樂圈的小生小花。
還沒有奔跑起來的鄭愷。

來自河北的可愛女孩趙麗穎。

那年杏花微雨,原來大家都是廣告明星。
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點:觀眾基本盤大,配音演員、廣告演員的作品大家都熟悉,可他們又是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專業人員。
就像向來以嚴謹示人的央視主持人們。
也是通過《天天向上》,小時候的我才知道,氣象節目主持人也可以很俏皮——
有很多老奶奶說
見到這個黃色的帶著 S 形的符號
以為是西北地區
有可能出現美元

背后承受的壓力,也是我們所不了解的。
因為害怕等待雨雪到來的心情,如同等待高考成績的考生一般焦灼。

這期節目同時也揭開了天氣播報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工作,對主播們專業素養的高要求。
比如,觀眾看到的天氣地圖,在演播廳里竟然只是一塊藍色的幕布,這就需要主播們練就出憑空 " 指點江山 " 的技能,指哪就得是哪。

至于貫口神技,于他們更是基礎中的基礎。

可以說,在那個資訊還并未如此發達的時代,《天天向上》是很多 90 后看世界的窗口。
請素人做嘉賓,是把雙刃劍。
搞好了,能增加新奇的看點,搞不好,很容易變成一場 " 與我何關 " 的獨角戲。
這時候就需要主持人在旁邊打配合,彌補素人綜藝感的不足。
近幾年隨著脫口秀的走紅,很多人都喜歡脫口秀演員們話不落地的 " 碎嘴子 " 式聊天。
而這樣的說話方式,《天天向上》早就有了。
《天天向上》的主持團,也是開當時綜藝主持的先河,堪稱語言類節目鼻祖,接梗造梗能力一絕。
其中,汪涵和歐弟最為出色。
他們大多反應靈敏,現掛能力很強。
有嘉賓為了炫技,想展示不用球拍顛球的絕活,結果汪涵這邊立馬遞上支話筒。


嘉賓說自己是學設計的,歐弟立馬用 " 涵哥也是學設計的 " 跟人家套近乎。


還有永遠玩不膩的 " 上有天堂,下有 XX" 梗。
反正嘉賓從哪里來,哪里就是天堂。


還有汪涵的年紀,歐弟的身高,田源的皮膚和錢楓的大頭。
都是百用不爽的自黑梗。


正是他們的存在,才讓那些或嚴肅、或冷門的話題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用 " 娛樂 " 這個最為大眾的角度作切口,用嘻嘻哈哈的態度面對一切話題。
從這一點上來說,《天天向上》是 " 俗 " 的。
可這 " 俗 ",又切切實實 " 俗 " 到了人心里。
怎么說。
它從不故作高深,而是用村口大媽拉家常式的視角,幫我們問出那些羞于啟齒的、有些白癡的、但又確實好奇已久的問題。
好比南北醫學生 PK 的這一期。
應該很多人都偷偷好奇過醫學院的解剖課,聽起來是個靈異故事的絕佳孵化池。
如果直接問出來,又怕不夠禮貌。
可在天天兄弟這:怕啥!直接問!

" 你第一次上解剖課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

" 那位 " 究竟長什么樣子?

除了是又菜又愛打聽的好奇寶寶,他們還是最忠實的 CP 黨。
看見情侶就想嗑 CP,看見單身男女就想給人家拉郎配。
QQ 表情那期有兩個嘉賓是好朋友,又剛好都單身。
" 紅娘兄弟 " 聽了,立馬開始整活。

瞪著八卦的小眼睛,替所有吃瓜群眾問出最感興趣的那個問題。
所以這 " 俗 ",或許可以換一種說法。
《天天向上》不是高高在上的,俯視的。
不管什么話題,天天兄弟團都會盡力找到和普通人的連接點,關心普通人的情感,問出他們感興趣的話題,替他們說出內心的真實
當然,笑笑鬧鬧只是表面。
敢用素人嘉賓當主角的《天天向上》,無疑有著更大的野心。
它不只是想做一檔逗大眾一樂的綜藝,更想注入自己的人文關懷。
它關注一些宏大命題。
比如打破偏見。
在女博士被惡意解讀為 " 第三類人 "" 滅絕師太 " 的 2011 年,他們就曾做過一期女博士的專題。
面對毫無來由的嘲諷,請來的女博士嘉賓,溫柔又強大,輕輕松松就回擊了那些惡意與狹隘。

還身體力行地證明了,女博士對事業的專注,是她們最特別,也最美的地方。

很多小眾的文化領域,也曾經是飽受偏見的重災區。
Cosplay。

看到嘉賓們討論自己喜愛之物時眉飛色舞的神情、幾乎躍出屏幕的自豪與喜悅。
哪怕在審美上不一致,也會從思想上理解他們——
人的一生何其短暫,能找到自己的熱愛,又是多么的難得。
何必互相為難呢。
此外,死亡,也是《天天向上》經常提到的一個話題。
除了上面提到的和醫學生討論解剖課,還有一期節目,聚焦的是入殮師這個群體。

都說人死如燈滅。
入殮師們克服恐懼,頂著他人異樣的眼光,為往生者舉行的人生最后一個儀式,既是對離開之人的尊重。
更是為生者而辦——
讓活著的人學會敬畏死亡。

只有敬畏 " 死 ",才懂得更好地 " 生 "。

女博士、Cosplay 愛好者、入殮師 …… 都是飽受質疑與偏見的群體。
而《天天向上》作為一檔娛樂節目,敢于關懷被誤解的群體,直面各種敏感話題,實屬難得。
也關注普通人生活中那些可愛的小煩惱、小憂愁。
《天天向上》有一期費盡心思,把那些擁有奇怪名字的人,從全國各地搜羅來。
不光圖一樂,更看到這些人因為名字帶來的煩惱。
節目一開始,就是由大張偉帶領著一群張偉,演唱 " 張偉之歌 "。

擁有名人的名字,是什么體驗?
居然是煩惱很多。
叫何炅的,自我介紹都沒人信。

叫謝娜的,會被和班里另一個大眾名字張杰拉郎。

但是再怎么慘,也比不過這位叫秦檜的朋友,不僅尷尬,還可能面臨生命危險(不是)。

- 會被村里的小孩打嗎?
- 會。
淡定的讓人心疼。
還有些名字會讓人產生奇妙的聯想。
叫馬桶的廚師。

做藥產管理的史一彪。

哪怕非常幸運,既沒有和名人重名,也沒和什么奇奇怪怪的詞匯同音,你以為就安全了?
看看這位叫羋月的同學。


幽默外殼里包裹的人文關懷,構建了獨屬于《天天向上》節目氣質。
它既有陽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
既仰望高尚,也不輕賤世俗;
它向外看,也向內看。
它教會我們,既要識乾坤大,也別忘了憐草木青。
它將世界的廣闊和人生的豐富展現在我們面前,卻并不自帶 " 爹味 " 的說教和價值評判。

可以理解,這檔節目為什么被稱為 " 綜藝之王 "。
有這么一檔節目作為內娛綜藝的代表,也可窺見,綜藝開始之初,節目組在內容上的魄力與創見。
它也打開了孩童時的我們看向外面的視野,影響了我們對許多未知事物的判斷。
我們懷念《天天向上》,卻也不止于《天天向上》。
還有那個娛樂設施匱乏,但內容有追求有表達的年代。
以及那段掐著時間守在電視機前,與未知的快樂相逢的時光。
對于很多陪伴我們成長的經典綜藝來說,它們的存在本身,就像深扎在我們記憶里的定海神針,塑造著現在的我們。
如今,隨著短視頻和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我們無需再通過一檔節目去看世界的豐富。
告別似乎已成必然。
那就好好說聲再見吧。
畢竟青春結束了。
產出綜藝之王的年代,也走遠了。
原文地址:http://www.myzaker.com/article/635011978e9f094c0e2a2b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