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原文標題:《很容易感到疲憊,怎么辦?》,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最近,經常聽到一些朋友訴苦,說:總覺得每天下來都特別累,也沒干什么,就覺得無精打采,沒有動力,提不起勁,什么都不想干……
這種疲憊不是身體層面的,而是精神層面的。身體不酸不疼,沒有病痛,但心情總覺得很壓抑,很沉悶,看書看不進去,工作做不進去,對什么東西都提不起興趣,偶爾還會感到暴躁和厭煩。
是因為工作壓力很大嗎?其實也未必。有時候一天下來什么也沒干,但就是覺得心煩意亂,做什么都不在狀態……
我想,這種情況,可能許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曾遇到過。它可能不會持續很久,短的時候可能幾天,長的時候可能一兩個星期,但總會時不時出現,讓我們陷入狀態的低谷之中。
當然,應對這種精神疲憊和狀態低谷,最基本的是要做好三件套:飲食,睡眠,鍛煉。但如果排除掉這些因素,還有什么原因會導致這種情況呢?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調整自己、脫離這種狀態低谷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在我們的大腦中,有一個“能量賬戶”。日常生活中,當能量賬戶的收支為正,也就是收入大于支出時,大腦就能維持日常運轉,驅動我們去做各種各樣的事情。
但當能量賬戶收支為負時,大腦就會超負荷運轉。那么,它為了不發生問題,就只能關閉掉某些部分的運轉和耗能,讓它維持在一個低功耗的狀態。
反映在外,就是精神疲勞:無精打采,缺乏動力,對什么都提不起興趣。
我把這種情況叫做“能量赤字” —— 這也是造成我們陷入狀態低谷最核心的原因。
1
當然,這里的能量,指的不僅僅是攝入食物供能 —— 它指的,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平衡的狀態。
具體來說,它主要包含4種物質的濃度水平,以及它們對大腦的各種調控作用。
第一種是我們熟悉的多巴胺,它是我們大腦的“發動機”。
我們知道,多巴胺在大腦中,主要有4個回路。其中兩條回路跟運動相關,在這里不贅述;另外兩條回路,一條叫做“中腦-皮層通路”,主要跟決策和行為控制相關;另一條就是我們熟知的“獎賞回路”,主要跟學習、動機和愉悅感相關。
中腦-皮層通路,調控的是我們“做出決策”“選擇行動”的動力。當這條回路中多巴胺的濃度超過某個閾值時,我們就會更傾向于“去行動”。反之就容易猶豫不決。
而獎賞回路,調控的是我們的“動機”強度。當它被外部反饋所刺激、激發多巴胺分泌時,我們就會產生“我想做某事”的動機;反之就會感到沒有動力、對一切都失去興趣。
因此,缺乏多巴胺會怎么樣?最典型的癥狀,就是缺乏動力。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情“很重要”“必須做”,但就是提不起動力,一點都不想動 —— 這就是缺乏多巴胺的典型表現。
所以,為什么當我們感到疲憊的時候,明明知道必須學習、健身、做有用的事情,但還是會癱在沙發上玩游戲、看電影、追綜藝、玩手機?就是因為:后者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能為我們提供大量的多巴胺,讓我們感覺到“爽”。
第二種是血清素,它是大腦的“調和劑”。
血清素,又名 5-羥色胺,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神經遞質。它最核心的作用是什么呢?是保持情緒和心情的穩定性。
舉個例子:血清素作用于杏仁核,能增強大腦皮層和杏仁核之間的信息聯系,從而讓我們更加能夠“自制”。如果缺乏血清素,杏仁核就會自行其是,導致我們難以控制自己的“憤怒”情緒。
另外,血清素還能抑制“厭煩”情緒的產生。實驗表明:當分泌血清素的神經元被激活時,參與者表現出了更高的耐心和積極性。哪怕接連碰壁,也不會失控和不耐煩。
同樣,對抑郁癥患者的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大腦中血清素的含量很低,因此,他們更容易受到負面情緒的影響,同時也更容易沉溺在負面情緒里,難以走出來。
也就是說:當大腦缺乏血清素的時候,就很容易陷入“情緒不穩定”里面。要么,感到抑郁、厭倦、悲觀,覺得周圍的世界一片灰暗;要么,難以抑制自己的沖動和攻擊性,動不動就發脾氣、煩躁,看什么都不順眼……
第三種是腺苷,它是什么呢?是大腦的“抑制劑”。
腺苷是能量分子 ATP 的代謝產物。當大腦耗能時,ATP 會逐步水解,生成腺苷。而當我們持續工作、思考,缺乏足夠的休息和放松時,腺苷就會大量累積起來。它累積的結果是什么呢?就是向大腦發送一個“疲勞”的信號,讓大腦停止運作。
因此,我們平時所說的“困意”“疲憊”,其實主要就是由腺苷調控的。反過來,為什么咖啡能夠提神?就是因為咖啡因能夠搶占腺苷受體,從而使得一部分腺苷無法跟受體結合,阻斷腺苷向大腦發送“疲勞信號”的路徑。
但是,這種提神只是虛假的。要使得腺苷真正被消耗,只能通過徹底的休息,讓它們重新被組裝成 ATP 才行。
最后一種是皮質醇,它是大腦的“警報器”。
當我們面臨威脅時,大腦會監測到威脅的存在,從而啟動身體的 HPA 軸,分泌腎上腺素和皮質醇,讓身體進入一個應激狀態,來更好地應對威脅。
這本來是一個合理的反應,但一旦這種威脅存在的時間過長,或者大腦對威脅的偵察過于敏感,就可能導致一個后果:我們的身體長時間地處于應激狀態之中,從而形成慢性壓力,造成一系列的負面結果。
神經科學家 Bruce McEwen 的研究發現:慢性壓力會導致皮質醇異常增加,過多的皮質醇會抑制海馬體傳輸信息的能力,阻礙新記憶的形成 —— 這可能就是在壓力下,我們會感到記憶力變差的主要原因。
2017 年的一項研究則發現:暴露在慢性壓力下,會削弱大腦的血腦屏障,使得更多的炎癥因子進入大腦,損害伏隔核(也就是前面講過的獎賞回路的核心),從而影響我們的動力。
綜上所述,這4種物質可以分成兩類:
一類是多巴胺和血清素。它們起到動力作用,為我們提供力量,推動著我們去行動,讓我們充滿激情。一旦它們的濃度過低,我們就會悶悶不樂,缺乏動力,提不起興趣。(當然,它們的濃度也不能過高,過高同樣會引起不良后果)
另一類是腺苷和皮質醇。它們起到阻力作用,主要是監測大腦的活動狀態,并隨時準備抑制大腦,讓大腦停止工作去休息。一旦它們累積過多,就會造成能量赤字,迫使大腦停止運轉。
這種內穩態的“動力-阻力”平衡,就是我們“能量賬戶”的生理基礎和存在模式。
2
那么,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和行為,會提高我們“能量賬戶”的支出呢?
我簡單列了一些“能量黑洞”。它們可能是我們平時難以注意到的,但的的確確在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能量,蠶食著我們的動力。不妨按照這幾條一一對比一下,看自己中了幾條。
(1)情感表演
什么叫情感表演(Surface acting)呢?簡單來說,就是壓抑住自己的情感,表現出另外一種情感。像我們日常所說的“強顏歡笑”“職業假笑”都屬于這一類。重災區可能是服務業人士。
研究發現:情感表演需要付出比平時更多的心理努力,調動更多的認知資源,從而也更容易讓我們感到疲憊。很多人經常喟嘆的“上班微笑太久了,下班后連表情都做不了”“上班時嘻嘻哈哈,下了班只想一個人待著”,或者“表面上對客戶笑容滿面,心里卻在默默吐槽”,都是類似的情況。
所以,我常常建議大家:選擇一份工作,最關鍵的是什么?你不一定要熱愛它,但一定不能排斥它。如果每天你都要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同事、上級、客戶,在他們面前扮演“另一個自己”,那長期來看,對自己是一個巨大的消耗,會讓你在這個怪圈中陷得更深,難以掙脫。
(2)不適環境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講過,內向和外向者有一個很顯著的不同:內向者從獨處中獲得能量,而外向者從社交中獲得能量。
因此,如果你是一個外向者,卻被要求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中獨處,不能跟人交流;或者你是一個內向者,卻不得不經常跟別人打交道,對你來講,這些就是“不適環境”,是一種能量的損耗,非常容易導致能量赤字。
同樣,如果你是一個很敏感的人,卻經常需要經歷一些情緒波動起伏很大的事情;或者,你是一個追求成就和挑戰的人,被要求去做一些無聊的瑣事。這些,同樣是一個“不適環境”。
如果你長期處于“不適環境”之中,那么,一定要想辦法換個環境,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否則,你的能量賬戶很容易變成單向通道,只出不進。
(3)后臺憂慮
最容易造成我們能量支出的是什么呢?就是各種各樣塞滿了我們思緒的憂慮。它們平時可能不會被我們注意到,但常常在我們工作的時候、學習的時候,甚至休閑的時候,冒出來,入侵我們的注意力,占據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心煩意亂。
這些憂慮主要來自什么呢?大體上來說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比如:這個項目很快就要上線了,會不會遇到什么意料之外的問題?這批成品很快就要交付,客戶那邊是否能驗收通過,會不會再提出什么苛刻的要求?諸如此類。
另一類,則是對某個即將面臨的艱巨任務的恐懼和畏難。最常見的就是:我的生活本來過得好好的,但突然來了一件事情,打亂了我平時的節奏,需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去應對和處理,很麻煩,非常擔心我的生活會被弄得一團糟……
這些念頭就像病毒一樣,頑強地盤踞在我們的腦海中,不斷地打斷和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每一次被打斷,每一次對它們的咀嚼和思忖,都是一分對能量的耗用。
(4)日?,嵤?/strong>
可能有人會覺得奇怪,為什么日常瑣事也會造成能量的支出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總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維,認為每一天要做多少事、能做多少事,是有一個限額的。超出了限額,我們就很容易讓自己心安理得地躺平、休息,心里想著:這一天沒有虛度,我還是做了很多事情的……
但問題在于:做再多的日?,嵤?,對我們來說有意義嗎?沒有。我們80%的生活質量,其實是靠20%的重要的事情決定的;其他那80%的瑣事,無非只是維持我們的生活、保持它的“日常面貌”罷了。
但是,許多人很容易有兩個毛病,一是短視,二是拖延。出于短視,我們難以看到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的長期意義;而出于拖延,為了不去做更復雜的事情,我們寧可把時間花在日常瑣事上,也不愿意去動腦、去投入精力。
這就會導致,看起來我們做了很多事情,但實際上從長期來講,對我們并沒有太大價值。我們只是白白把最寶貴的能量,都消耗在了這些邊角料上。
(5)思維反芻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時不時就回想起自己以前“做錯的事情”,然后不自覺地、一遍又一遍地批評自己:
我當時怎么會犯這種錯誤,會不會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我真的是太笨了,我應該如何如何的……
這種現象,就叫做思維反芻。它們往往會瞬間造成心情低落,讓自己從全神貫注的狀態中抽離出來,需要花費很久才能重新進入狀態。
不要小看思維反芻。它很容易把負面的情緒感受放大,導致自己不斷地沉浸在跟負面情緒的對抗之中,從而白白消耗能量。
更嚴重的,它還可能會導致我們產生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從而對許多事情都產生抗拒和畏懼,使得我們更難以得到能量的補充,陷入更加漫長的“狀態低谷”之中。
3
上面講了常見的“能量黑洞”,那么,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補充能量,或者,避開這些能量黑洞呢?
下面分享一些有用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幫助你充實自己的“能量賬戶”。
(1)記錄日常的感受和想法
當我們處于長期的壓力和不適環境之中,又難以立刻改變環境時,我們很容易陷入沮喪和失落里,覺得一切都是灰色的。
但這個時候,更需要的是什么呢?想辦法去從生活中發現美好的、值得感受和紀念的事物,把它們記錄下來,作為給自己的“能量補給”。
舉個例子:我有幾位朋友,雖然在這幾個月里面都過得比較艱難,但仍然在通過各種方式來調劑和充實自己。有人記錄下每天生活中各種美好的瞬間,比如家里貓咪的各種鏡頭,做成一本相冊;有人靜下心把之前囤的書看了一半,一邊讀一邊用漫畫把自己的想法描繪下來, 做成一份冊子……這些,都是讓自己擺脫負面情緒的方式。
生活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把目光關注到那些具體的、細微的、溫情的細節上,來撫慰那些不愉快的壓力,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
(2)動手完成一些小的挑戰
如何激發多巴胺的分泌?一個有效又健康的方式就是:動手去嘗試做一些事情,攻克一個挑戰,讓自己感受到收獲和成就感 —— 這可以立刻讓多巴胺飆升,讓你體驗到巨大的愉悅感。
所以,我們平時可以怎么做呢?不妨試一試:更加投入地去觀察和思考生活,去感受: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我覺得不夠滿意的?我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試著去優化它,把它當成一個問題,試著去解決它?
打個比方:工作中,但凡有些事情需要我多次地、機械性地重復,我就會想辦法用代碼或插件去把它變成一個自動化流程。這不但可以節省時間,還可以給我帶來收獲感,增進信心和滿足感。
再比如:你看到一個知識點很有趣,那么動手把它弄清楚,整理成一篇文章,會不會很滿足?你看到一個教程很有意思,那試著動手把它做出來,讓它落地實現,是不是也很棒?
多動手,不要只停留在“想”上,這可以源源不斷地為你注入能量。
(3)建立正向的社交聯系
人永遠是需要社交聯系的生物,這是由我們的基因和進化史決定的。因此,從社交聯系中獲取正向的反饋,同樣能給我們帶來莫大的激勵。
具體來說,可以試試這些方式:
在論壇和群里幫別人解答一個問題,收獲對方的感謝和點贊;
在網上分享自己的見解和經驗,期待它能夠切實地幫到別人;
跟朋友分享一個消息或有趣的事物,看能否碰撞出什么火花;
跟朋友一起做一件有趣的事情,互相交換彼此的感受和想法;
組建社群、活動、播客、協作……把一群同頻的人團結起來;
又或者,參加一些新奇的活動,找機會去認識同頻的新朋友;
……
這些,都可以充分激活你的大腦,讓你感受到正向的反饋。
順便提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其實也可以試著推動自己,讓自己“像一個外向的人那樣去生活”,而不是把它當成一個“不適環境” —— 這或許會更充分地激發你的幸福感。
(4)嘗試積極的回憶和沉浸
前面講過:當我們把思維沉浸入過去之中時,我們很容易關注到那些做錯的事情,從而導致思維反芻。
所以,一個有效的做法是什么呢?是主動地、有意識地去掌控自己的沉浸和回憶,把注意力轉移到積極的、美好的事情上面,給自己積極的引導。
比如:打開你的相冊,翻出那些讓你難忘的、美好的記憶??梢赃x擇一張照片,問問自己:這張照片是在什么場景下拍攝的?它帶給你的美好回憶是什么?你還能不能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感受到當時的畫面、聲音、氣味和心情?
也可以翻出自己記錄的日記,找到讓你開心或感恩的記錄,問問自己:這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是什么?是哪些地方令你感到開心?你還能否回想起當時那種開心的感覺?
第一次獲獎的經歷、被公開表揚的經歷、第一次約會的經歷……這些都是非常棒的素材。既可以為你提供更充實的信念感,強化自我認同和價值感,又可以快速幫助你“回血”,讓你變得重新充滿激情。
不妨試一試練習這個習慣,直到它被內化,能夠替代掉自己下意識“思維反芻”為止。
(5)設定目標和計劃
具體來說,有兩種做法。
第一種,是把即將面對的問題和困難分解開來,找出讓自己去攻克它所能開始上手的“第一步”,不論它有多簡單都可以。這個做法,可以非常有效地讓自己擺脫“后臺憂慮”,直面這些看似困難的問題。
其實,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問題都沒有想象的嚴重。當你真的試著去面對它,分解它,剖析它,并通過行動去接觸它 —— 你就會發現,你之前對它的焦慮和擔憂,其實都是無用功,除了讓自己空耗能量之外,毫無意義。
因此,可以試著把這個習慣安排到每一天: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去拆解未來一段時間里面可能遇到的問題,把它一步步列下來,再列出自己能做的事情,試著去做做看。
第二種是什么呢?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期待。
簡單來說,就是能夠帶給你極大幸福感的事情??梢允菫樽约嘿徶靡患恢毕胍臇|西,參與一個一直感興趣的活動,跟久違的朋友小聚一下,等等。但是,不要把它安排到近期,而是設定在一個較遠的期限,時間以一周到幾個月內為宜。
原因很簡單:積極主動地規劃未來的事情,可以讓我們感到“未來是有盼頭的”,這相當于給了大腦一個承諾,告訴大腦:撐一撐,很快就有獎勵了。從而,大腦能夠更好地為當下的經歷和遭遇賦予意義,幫助我們抵抗負面情緒的侵蝕。
不妨把一整年做成一張日歷,當你想要某種東西的時候,就把它安排到某個具體的日子上,慢慢填充這張日歷。當你陷入壞心情的時候,把它拿出來,看一看,讓自己想象一下未來美好的景象,為自己提供力量和支撐。
這會成為你非常有效而持久的“能量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先生說 (ID:lxianshengmiao),作者:李睿秋Lach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