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成人黄色小视频,国产人妖乱国产精品人妖,国产性天天综合网,台湾佬中文娱乐久久久

縣城里藏著另一個中國

生活腔調 3年前 (2022) 虛像
5 0 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ID:ertoumu893),作者:九邊,頭圖來源:視覺中國

在互聯網上縣城的形象有個特點就是“土”,很多時候代表了管理水平低。如果在網上查“全國最大的縣城”,你會發現很多省會城市都神奇地名列其中,比如武漢、長沙、石家莊、濟南、合肥,還有天津……

最離譜的居然有西安和南京這兩個古城,我只能猜測是本地人對自己的家鄉都有更高的期望吧。

那在縣城的生活是怎樣的呢?

縣城里的人,其實也分好幾大類,這也是為何網上對縣城的描述如此不同。

最標準的就是普通的原生居民家庭,這些家庭大多至少兩代人都在縣城居住。幾十年下來認識的人非常多,長輩大多有穩定而又中等的收入。住房不是以前單位分的就是自建的。這些年可能搬入了商品房,比較難以理解的是,大部分縣城的房子沒有房產證,可是照樣可以交易。

對于這些家庭有一個描述就是“三十歲就可以看完一輩子”。這些人并不對自己有太大的想法了。最多考慮的都是子女,這些父母大多沒有受過很高教育也沒有很大見識,對于孩子接觸的新東西一般也不理解。

操心的就是升學就業結婚這三樣。心目中如果孩子考上重點大學,畢業之后留在大城市自然最好。自己想辦法砸鍋賣鐵給孩子湊首付。

如果不行就回老家考個公務員,那就可以算是揚眉吐氣光宗耀祖了??疾涣说木妥约合氡M辦法給孩子弄個“正經”工作吃財政飯,然后趕快結婚生孩子自己幫著帶。

比標準家庭低一些的,就是那種從鄉鎮或者村里來到縣城的家庭。這種家庭有的是父母帶著孩子在縣城定居,有的是父母出錢為孩子在縣城買房。

這種家庭在縣城中就比較邊緣化,因為社會關系大多不在縣城里。而縣城的“關系”氛圍又非常濃,外來者融入并不容易。長輩操心的事情大多也是孩子的上升,如果不能通過考試進入重點大學,回到老家考公也是最優解。

在縣城里,這種外來家庭吃上“公家飯”是最快融入當地、提高地位的方式了。這種家庭在縣城的生活就比較一般,很多人對于縣城的負面印象大多源自于此。

縣城另一個飽受吐槽的,是它的房價,這些年來伴隨著大城市房價大漲,縣城的房價也是水漲船高。很多經濟比較不錯的縣城,房價可能和所在市的房價差別不大。

這就造成了很大一個問題,如果是鄉鎮或者農村家庭,在縣城或地級市甚至省會差一些的地段,購房成本的差距沒有太大差別。

去年抖音上有個小伙伴說他原本打算回縣城。結果回去一看嚇一跳,差不多的新房,他老家縣城8000,所屬市里不過一萬。他們的省會屬于弱二線,房價好的房子兩萬三萬,但是一萬多在偏一點地段也能買到。

而且省會的工作機會比起縣城多不少,他父母親戚都是鎮上的,去縣城還是省會沒有多大差別。這樣一來選擇就很明確了,于是他在省會買了個比較偏的次新二手,打算騎驢找馬以后置換。

按他說的“傻子才在那個破縣城八千多買房子”。其實本來縣城房子并不貴,但2016年前后他們縣城搞新城大拆建,現金補償使得很多人拿到大量現金。拿到錢的人也多選擇置換新房,結果造成了一輪房價暴漲。

比標準家庭高的家庭,大多是較富裕的生意人和有一定職務的公務員家庭。這些人屬于縣城的精英家庭,不但有較高的經濟和社會地位,而且擁有覆蓋全縣的社交圈子。這種家庭的生活就比較好了,基本可以用爽地飛起來形容。很多人回到縣城,發現生活簡單又美好,大多也是因為家庭條件在當地就屬于比較優越的。

精英家庭一般都會追求孩子獲得更好的生活,如果在大城市會盡量買房。要是回到縣城,努力為孩子通過關系,弄到有編制的工作是第一選擇。也就是考公務員,并為孩子在后續發展中提供全力支持。

這種家庭,才有所謂“縣城只要大城市一半的收入就可以買買買”“小鎮青年更愿意消費”這些說法。

在2010年,北大博士馮紅旗以在河南中部地區掛職的機會,寫了博士論文,也就是著名的《中縣干部》。這篇文章在網上引起了長時間的熱議。其中重點討論的就是干部通過各種方式,實現“世襲”的情況。

在縣城這種環境里,中縣的情況很常見,縣城因為缺乏活力和流動,各種職業的“世襲”非常普遍。很多店鋪生意都是兩代甚至幾代人做,幾十年連地方都沒動過。而公務員和事業編制工作,依靠上一代的關系和運作,起步就可以比沒有背景的快。等到十幾二十年后,有背景的職務也自然要高。

如果比精英家庭更好的條件,就是當地大企業的老板和領導班子成員了。這種家庭子女大多不會留在縣城里,出國或者在一線城市才是他們的選擇。

如果說有哪伙人最愛公務員,那無疑是縣城人。

在縣城上班和大城市有個很大區別,就是相對可以選擇的不多。只有不多種類的工作,以至于在縣城,很多人眼中只有兩種工作:吃財政飯的和打工的。

這里就要說到一個情況,就是之所以縣城熱衷考公,一大原因是縣城中吃財政飯的人比例比較高。

我國現在的是“層層復制”,也就是說,中央的主要架構是: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等四套班子,省、市、縣三級都完全復制,再往下就不復制了,如果繼續復制,官僚體系會大到爆。而且中央政府的主要部委,都向下復制,比如中央有財政部,省政府有財政廳,市縣政府有財政局。

所以縣城擁有相對完整的行政體系,公務員數量非常多。而這里又是附近地區的資源集中區,醫療教育資源集中,醫生老師這種事業編制也比較多。

所以在縣城里,“吃公家飯”的人很多。一般一個數十萬人的縣,有編制的公務人員有兩千人左右,其實這點人只是正規公務員人數。要加上參公人員和醫院學校這種事業編的,可能就要超過6000。再加上數目不等的退休人員,工勤這種臨時性人員。一個縣財政養活的人數,很容易超過一萬。

在這之外,銀行、信用社、移動聯通這類國有大企業,員工也被縣城的人認為是有“正經”工作。

一萬多人,相對于一個十幾二十萬人的縣城,比例就不低了的。

甚至個別地方高到離譜,比如曾經引起熱議的佛坪縣??h城常住八千人,兩千多是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上班或者退休的。

當然這么多人也不都在縣城,下面鄉鎮也有人吃財政飯。但是一般縣城距離下面鄉鎮是很近的,這些人大多都在縣城安家。加上縣城人和人的距離更近,所以縣城幾乎每個人都有吃財政飯的親戚朋友。

有接觸才有比較,不論公務員還是事業編制,工作環境和待遇比起縣城大多數工作還是要優越的。這是縣城追求考編的基礎。

這也形成了中國絕大部分縣城的一個特色,可能整個縣里完全沒有任何產業,只是通過財政給公務員花錢,公務員平時去吃飯消費,拉動了整個縣城的經濟。整個縣城幾乎所有的經濟活動,都圍繞“財政”展開。

接著說說縣城的工作收入。

這個各地的區別還是很大的,不過比大城市肯定是要低的。但是也不能簡單地一對一比較,就是相同工作才有可比性。

大城市很多收入很高的工作,在縣城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很多人說老家的人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啥工作,卻收入很高,覺得應該不是啥正經事,而且大概率不會持久,勸你盡快回來考個編制。

總的來說,普通縣城里多數人的平均收入在兩三千之間。少量工作有收入高的,不過比例很少,不算在內。

而且縣城的企業,很多都不太規范,各種金險的繳納不規范?;蛘咧唤灰粌煞N或者繳納基數按照最低標準來,甚至很多干脆就“折現”了。

這方面一比,吃財政飯的優勢就更加顯出來了。因為這些人的收入是按照級別定的,全國不同地區的差異沒有那么大。再加上吃財政飯,各種金險一般都是會交齊的,繳納的比例還很高。

所以即使從經濟角度看,考公在縣城都是一個劃算的事情。一般的縣城,財政飯的收入比平均收入還是要高的。即使拿到的工資和吃財政飯的人一樣多,甚至更多一些。如果把繳納的金險算上,他實際上你的收入比他還是要少的。

至于有人說公務員升遷難,這個倒是確實,而且現在大家并不避諱“政治資源”一說,也就是說,咱倆都在一個單位干活,你有資源很快升上去了,大家也沒啥說的,畢竟出了大學一兩年就接受現實了。

整體而言,只要能力運氣情商都正常在線,不捅婁子也不天降猛男,一般在這條路上最后都差不多。干二十年大多能熬到弄個科級(縣城對科級干部喜歡提一級叫處長)。雖說很多只是待遇,沒有實際權力,但是已經在縣城的圈子里夠用了,縣城流動低,20年下來基本沒有不認識的人,有點小事都多少幫得上一點忙了。

而醫生教師之類也是這樣,積累年資和經驗做到主任醫師和高級教師都不難。

有人說縣城里的人對吃財政的人尊重,這更是合理。

面對一個看得見摸得著,以后的處長或主任醫生,當然非常值得尊重。相比起來,一個過年才從大城市回來住幾天,所謂“月入XX萬”的白領,在縣城里的人看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因為他們覺得你那玩意不一定能持久,短時間賺得多有啥用?

再說了,討好本地公務員和醫生,說不定明天辦事就能用得上了,你掙錢又不給他花,他干嘛重視你?

如果你像東哥回老家那樣,成箱子給鄉親分錢,別說什么主任,就是親爹也扔一邊去了,大家肯定來巴結你。

這里要說說縣城的消費。一句話就是中國物流如此發達,全國東西價格都差不多的。

現在大宗商品是全國甚至全球統一價格了。縣城需要的大量物資也多是外地運來的,所以東西價格和大城市基本沒有大的差別。

縣城相對低的是人工費和商鋪租金,如果某樣消費中這兩樣占大頭,或者當地時令產品,這些相對性價比就會更高一些。最明顯的就是飲食類了,很多美食up主拍攝縣城的食物,嘗味道之前很多都感嘆分量真足啊。彈幕也一波表示“饞哭了,這在XX至少XX起步”。

而產品如果是從外地來的,很多時候因為物流和轉手,甚至還要更貴一些。

很多人說縣城大多都相對封閉保守。這是真的,人口流動性比較小,老人比例相對大,傳統產業的人多,體制內的人多。人們的接觸面小,很多時候大城市的流行,在縣城卻無法流行起來。這也是人的意識一旦形成,想改變一下是非常難的。

所以縣城里面娛樂大多比較傳統,如果要去KTV唱歌找人很容易,如果打麻將打牌都不用找,喝酒更是能把你喝吐了。但是要是玩劇本殺的,那真的是為難當地人了。

相對缺乏流動,使得縣城顯得沒有什么活力。從正面可以說是“恬靜”,從反面可以說是“死寂”。

這里要說說縣城的幾個經常被詬病的地方。

比如說縣城是人情社會,對于在大城市的社恐人,非常的不適應,節后返城對各種親戚的吐槽是保留節目。

比如縣城里辦事都喜歡找人,即使正常程序完全不會遇到問題的事情,也要找人。比如縣城的人對“干部”有宗教式的向往,酒局作為縣城的交際場,坐上手的一定是有職務的。如果有上級政府部門來的,本地干部即使職務等級相同也要坐下手。比如縣城里的人都喜歡議論別人,一件事情很容易幾天內就被所有人知道。

這一切的原因,一個是因為縣城作為一個介于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區域。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城市里那樣一板一眼,實際要被傳統鄉土社會的習俗約束。但是傳統習俗又不再能公開使用,很多就變成了潛規則。

潛規則的存在基礎就是共識,很多時候要多數人認同方可。如果出現強硬不認可的人,潛規則要依靠多數人施壓。

比如兩個人打架傷了人,按照城市里說法“打輸住院,打贏坐牢”。但是縣城里面很多不是這樣,只要沒有打到刑事案的地步,就有轉圜的余地。打人的家里親友會被發動,通過各種渠道找被打的人親友,想方設法讓對方不主動追究,好把事情“平”下來。

其間各種拉鋸博弈,最重要的是尋找到兩家都認可的“有面子”的人從中說和。

打人的目的就是避免法律處理,被打者目的就是要精神物質兩方面補償。一般以打人方掏錢+登門道歉認錯+各種保證為主,其間雙方都要有人作為見證。事后也要散布出去,以此維護被打者的“面子”。

比如縣城里面要拆遷遇到釘子戶,如果按照法律,直接推土車推平,實際上哪里敢這么做?在縣城里,首要是把釘子戶情況統計出來,然后分別處理,其中常見的一個方法就是包干:發動釘子戶親友勸說,一家一家搞定。

曾經有個縣城拆遷,一共冒出22個釘子戶。書記認定了22個縣里干部,每個人都和釘子戶是三代之內的親戚。你勸不通就不許來上班,工資獎金都給你停掉。以至于縣稅務局副局長抱著鋪蓋,搬到當了釘子戶的小舅子家住,足足賴了五天,最后終于“做通了工作”。

縣城里面,事件的處理,只要不是嚴重違法。很多都有潛規則的影子。所以人們對于事情,找人成了一種本能,不論什么都喜歡找人,動用潛規則試一下。

這樣一套體系的運行,需要整個縣城是個人情社會,任何兩個人都要盡量容易地聯系在一起。并且聯系的要足夠緊密,也就是人情網要夠密夠緊,遇到事情才能“兜”的住。所以縣城里面熱衷交際,熱衷聯系,這樣自己才能和整個網緊密聯系,如果遇到事情別人才幫你,潛規則才能對你開放。

《教父》開頭的經典場面,殯儀館老板來找老教父“主持公道”。老教父說你自從生意好了就不再和我來往,現在有事來找我,還和我提錢?要掏錢雇我幫你?

縣城里很多人和事也是如此,對某個人的一種極低評價就是“平時不處人,有事找人幫忙,就大桌小桌擺出來了,結果一個來吃的都沒有?!?/p>

而對干部的尊重也源于此,潛規則的運行,除了多數人認同,很重要的是發生事情,必須要有足夠“面子”的人從中說和。首先這個人要有值得大家認可的身份,然后做事要公道,最好還要會說話能講出道理讓大家信服。

在縣城的環境里面,最合適的自然是有干部身份的人了。特別是本地出身大家都認識,長期在當地擔任一定職務(并不需要很高),說話做事有水平的人。

我在前面說了,縣城里面吃公家飯的比例高,干部也多,比起有錢人,大家都比較認可這些人。干部工作穩定、收入比較高、受大家尊重,手里又有權力可以幫人,這使得縣城里面對于“吃公家飯”如此向往。

有小伙伴可能會問,縣城里有哪些發財機會。

其實在縣城怎么成為富翁和大城市差不多,多數都是依靠運氣、膽量、謀劃實現的。

大城市有的東西,如果有利潤,很快在縣城里就會出現。如果你發現某個東西在老家縣城沒有出現,第一反應千萬不要是要去填補“下層市場空白”,因為很可能是這東西不適合當地情況,特別是可能因為你不在當地才不知道的原因。貿然想當然的一下踩進去,很可能發現是個大坑。

而且縣城的人還會奇怪“這么明顯的大坑咋掉下去的,怕不是瞎啊”,真的是雙重打擊。

我親眼見過的,就不限于在縣城賣JK,賣手辦,賣安德魯貂,開卡游店,開逃脫密室等等。大多是熱鬧幾天,然后因為沒有足夠客戶,很快就垮了。不過縣城一般都有大城市的“平替”,也就是廉價版本的各種東西,奶茶在大城市二三十一杯,縣城里八塊,只是里邊既沒有奶也沒有茶,都是味精和糖的勾兌,大家依舊樂此不疲。

同時也有一些人,是依靠某些其他方式致富的。

比如搞壟斷,有的是壟斷某樣產出,礦石、農產品、土特產任何一樣都可以。曾經看過一個報道,說河北保定一個地方在河道違規賣沙子,一晚上能賣157萬。

有的是壟斷銷售,比如每次打黑都能看到報道,黑惡勢力在蔬菜批發市場搞壟斷幾種蔬菜銷售,一個縣的規模,每年就能獲利上千萬。

這種情況,很多時候也是縣城作為人情社會的結果,因為人和人的關系緊密,監管就會變松,只要不是有人存心鬧大,一般就那樣運轉下去了。

不過現在很多縣城都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大城市的吸引力,特別是最近二十年,隨著全國城市化率提高??h城的年輕人流出非常多,很多人到了更大城市生活。伴隨一個定居大城市的年輕人,縣城里可能這一家幾代人積累的資金都會被帶到大城市。這也是大城市房價大漲的一大基礎。

而人是一切的基礎,雖說縣下面鄉鎮和村也有人到縣城生活。但是這種全國性流動不是平均的,于是一個問題就顯得很尖銳:部分縣城的空心化。

原本縣城設立,基礎是古代商品和人的流動慢,每隔一段距離,自然會形成一個中轉站。但是隨著現在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每隔百里左右一個縣級政府,很多時候顯得不必要。所以這些年來,很多縣級行政區劃消失了。大多數是靠近大城市的下轄縣,因為城市擴張,變縣成區;少數是有些人口和轄區太小的縣,與大縣合并。

在此之外,很多經濟發展一般的縣城,在最近十幾年中,財政上有個大問題。

很多小伙伴可能知道,分稅之后地方和中央的財政權責不均,中央通過轉移支付平衡各地的財政。全中國除了幾個發達省份,財政收入都比中央的轉移支付還要低。

相對的很多縣的財政壓力就更大了。因為國家的轉移支付,到了省里大多都優先發展省會和重點城市,分到縣里的資金,一般只夠保證政府的日常運轉。如果要發展經濟,就必須要更多資金。

但是大多數縣的資金是不足的,沒有資金就無法發展,不發展經濟就沒有更多的財政收入。這就成了個循環。

于是很多縣政府在這些年里,大量地發行了地方債。因為行政級別低,縣城發行債券的數量有限,于是縣城通過各種投資公司籌款。

這些錢利息比普通的債券高很多,我曾經見過最高年化17%的債券,項目說明是中部一個縣城投改造當地設施,如此夸張的利息,后來果然延期了。

整體而言,只有一小部分縣城發展了起來,走上了正循環。很多縣城花了大量的錢,最后只是把城建搞上去了,自身產業卻沒有發展。錢花了沒有產生效益,最后等于被白白浪費掉了。甚至資金不足,沒有完工留下一堆爛尾工程。

但是借的錢要還的,這使很多縣的財政非常緊張,甚至全年財政收入連借款利息都不夠。這幾年因為地方債到期無法償還,時不時有暴雷的新聞,將來也是個大麻煩。

以前我寫過一篇《“鶴崗化”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的命運》,對于大部分縣城我也是這個判斷。

大家應該有種感受,我國的劇烈城市化這兩年開始明顯減慢了,尤其是疫情之后,可能更多的人重新思考人生和社會,對大城市可能沒那么憧憬了,甚至有不少人帶著一二線的積蓄回縣城待著了,只是不知道他們能不能適應。

而大城市高昂的房價,讓太多的學歷不占優勢的小鎮青年大概率得回縣城去。這樣一來一回,今后可能會傾向于穩定,整個社會格局也慢慢定下來。

財富總量上差距肯定是越來越大,生活質量方面差距卻不會太大。

其實現在大家應該有感觸,小地方跟大城市的生活差距并不大,基本上大城市用啥,他們也用啥,可能差別是你用大品牌,他們使用質量可靠,價格便宜,沒有品牌的同質化產品。我回去老家就有個感觸,北京有啥,那邊就有啥,不過都是低配版本。

不過成熟社會就這樣,給每個人一個合適的生態位,既可以去大城市拼一把,也可以去縣城里過穩定的生活,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心態調整好,每個人都能過得挺不錯。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ID:ertoumu893),作者:九邊

版權聲明:虛像 發表于 2022年7月8日 am12:57。
轉載請注明:縣城里藏著另一個中國 | 快導航網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城县| 仁怀市| 西青区| 满城县| 高尔夫| 全椒县| 台州市| 宽城| 比如县| 咸宁市| 广灵县| 精河县| 胶州市| 家居| 中牟县| 剑河县| 静安区| 泌阳县| 陕西省| 德令哈市| 九寨沟县| 孟连| 崇文区| 保德县| 太和县| 陈巴尔虎旗| 肥乡县| 武乡县| 沿河| 库尔勒市| 明星| 九龙县| 麻城市| 渑池县| 莆田市| 三江| 湖北省| 五大连池市| 富平县| 阳谷县| 门源|